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长期秸秆与氮磷肥配施对土壤钾素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山东省黄河冲积平原低肥力潮土为供试土壤,经18a盆栽土培定位试验后,采用化学形态分析方法对土壤的钾素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秸秆还田并配施适量的化肥,能明显提高潮土缓效钾和速效钾的释放效应,对矿物钾的有效化也有一定效果。在秸秆还田量分别为2250、4500、6750kg/hm2范围内,土壤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非交换钾与秸秆还田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矿物钾呈显著负相关。长期秸秆还田土壤钾素年度变化规律:非交换钾、特殊吸附钾呈逐年上升趋势;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矿物钾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小麦秸秆覆盖栽培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覆盖是全国重点推广的农业技术项目 ,也是贵州省农业六大普及技术之一。毕节地区每年约有近 30 0万t农作物秸秆资源 ,其中约 4 0 %~ 4 5%作饲料过腹还田 ,直接还田的不到 2 0 % ,作燃料或田间焚烧的占 30 %。特别是小麦秸秆的焚烧丢弃现象尤为突出。此部分秸秆全区每年约 70~ 90万t。如果这一部分秸秆直接利用起来还田 ,每年可归还土壤养分 :N 8370t ,P2 O53150t,K2 O 152 10t ,可归还氮、磷、钾等养分 2 .6 7万t ,这个数字甚至还超过全区绿肥 (按 16 .6 7万hm2 /年 ,鲜草 150 0kg/6 6 7m2 )归还的养分总量。特别是K…  相似文献   

3.
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究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钾素平衡的效应,为安徽双季稻区秸秆还田和钾素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于2013—2015年在安徽省桐城市进行,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不施肥+秸秆还田(CK+S)、氮磷钾(NPK)、氮磷钾+秸秆还田(NPK+S)、氮磷+80%钾+秸秆还田(NP+80%K+S)。结果显示:无论是在施肥和不施肥条件下,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都没有显著负效应,而且秸秆还田替代20%化学钾肥不会减少水稻产量;CK+S、NPK和NPK+S处理的钾素表观平衡系数分别为0.90、0.48、1.40,说明单施化肥不能减缓作物对土壤钾素的消耗,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有利于土壤钾素的收支平衡,对维持当地土壤钾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探究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及钾素积累转运的影响,为制定玉米秸秆还田配套的合理耕作方式提供参考。以玉米品种合众11为试验材料,在东北农业大学向阳试验基地进行了两年田间小区定位试验,采用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方法,设置免耕+秸秆还田、免耕+秸秆不还田、旋耕+秸秆还田、旋耕+秸秆不还田、翻耕+秸秆还田、翻耕+秸秆不还田6个处理,测定并分析玉米产量及相关因子、钾积累量、钾转运量及利用效率。与免耕相比,翻耕和旋耕的玉米产量、钾积累量及利用效率均显著提高。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钾积累量。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各指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与免耕+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翻耕+秸秆还田和旋耕+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产量和钾积累量与利用效率。在6种耕作模式中,翻耕+秸秆还田处理的产量和钾素积累量最高,2016年产量翻耕+秸秆还田较免耕不还田提高了32.19%,2017年提高了23.30%。钾素积累量2016年抽雄期、成熟期翻耕+秸秆还田较免耕不还田分别提高了19.86%、14.15%,2017年抽雄期、成熟期翻耕+秸秆还田较免耕不还田分别提高了40.75%、20.03%,且与免耕+秸秆不还田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翻耕结合秸秆还田有利于产量和钾素积累利用的提高。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翻耕是适宜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5.
对山羊GBD-1进行载体构建,转到毕赤酵母中高效表达并对表达产物的生物学活性进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防御素抗菌机理打下基础。根据GenBank中山羊β-防御素的CDS区序列,设计含有特殊酶切位点的引物扩增到目的片段,将该片段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PICZα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PICZαA/GBD-1,电转化到毕赤酵母中进行诱导表达。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的目的片段为114 bp,编码38个氨基酸,经Tricine-SDS-PAGE电泳验证在4.3 KD处有目的蛋白;作抑菌实验发现,重组蛋白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山羊防御素成功地在毕赤酵母中诱导表达,为进一步研究GBD-1的蛋白纯化以及抗菌机理打下基础,并为利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防御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及时、准确地获取冬小麦种植面积、长势、收割进度等信息对冬小麦产量预报和农田精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HJ-1A/B CCD1/CCD2影像,结合S-G滤波算法、波段最大化的光谱角目标探测器、阈值分割等方法进行新乡市冬小麦种植面积、小麦长势和收割进度等遥感监测。结果表明:(1)利用HJ卫星NDVI时间序列数据结合波段最大化的光谱角度目标探测器方法,可以进行冬小麦种植面积提取,各县市冬小麦种植面积提取相对误差在10%以内;(2)单景影像NDVI值阈值分割可以反映冬小麦长势在时空差异;(3)冬小麦达到抽穗期的时间不一致,NDVI值在4月15日和21日附近达到最大值;(4)利用成熟期和收割期不同时间的NDVI影像,可监测各县市冬小麦收割进度的时空差异。各县市冬小麦在6月4日前开始收割与6月15日左右完成收割工作。HJ卫星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可以进行冬小麦种植面积、长势、收割进度等遥感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全面掌握蜂产品市场的发展现状,推动蜂产品市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助一臂之力,〔方法〕笔者利用SCP模型对蜂产品进行市场分析,搜集相关调研数据,对蜂产品的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进行系统的探讨,并对三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指出蜂产品市场结构和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结果〕经分析发现:蜂产品市场结构、行为、绩效三者两两之间的相关程度均较高,相关系数在0.5以上;蜂产品市场集中率较低,产品差异化程度小,进入壁垒较低但退出壁垒较高;蜂产品市场营销手段薄弱,出口蜂蜜的RSCA从1990年的0.86下降为2012年的0.05,新产品研发力度有待加强。〔结论〕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蜂产品市场的健康永续发展,结尾从蜂产品原料生产、加工、营销等环节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预警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等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体系构建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研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保障和必备载体。本文在系统分析建立高等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体系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基础上,着重阐述和研究了科研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基础设施系统、核心主体系统以及辅助服务系统等三大框架系统的构成、内容、功能及其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并对当前高等院校在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矛盾及其解决方案和应对策略进行了细述和分析。本研究对高等院校实施科研管理信息化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针对设施蔬菜传统水肥管理模式中钾素过量投入、因缺镁造成果类蔬菜品质下降等问题,以一年两季设施番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土壤深度钾素淋洗的周年动态监测,研究了不同水肥管理模式及秸秆还田对设施菜田土壤钾素淋洗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施肥处理下菜田平均每季钾素盈余394 kg/hm2,明显低于漫灌施肥处理;滴灌施肥菜田0~60 cm土层土壤速效钾累积程度小于漫灌施肥,且显著降低了钾素淋洗量,50,90 cm处平均每季淋洗量分别为15.9,4.2 kg/hm2,而漫灌施肥体系则分别达到26.9,16.9 kg/hm2,漫灌体系过量灌溉和施肥是导致钾素大量淋洗的根本原因;漫灌体系下添加秸秆后有降低表层土壤速效钾积累的趋势,增加了土壤钾素淋洗。  相似文献   

10.
土壤酸化和钾素亏缺是制约南方酸性稻田生产力持续提升的重要因素。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分别是改良土壤酸化和补充钾素的有效措施,但二者对土壤钾素盈亏平衡的互作效应还不甚清楚。于2015—2018年,在江西省上高县开展施石灰和秸秆还田两因素田间定位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1)秸秆不还田,不施石灰;(2)秸秆不还田,仅2015年施一次石灰;(3)每季秸秆全量还田,不施石灰;(4)每季秸秆全量还田,仅2015年施一次石灰。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水稻钾素吸收,施石灰仅显著增加了2016年晚稻钾素吸收。施石灰和秸秆还田仅对2016年晚稻钾素吸收有显著正向互作效应。在秸秆还田下,施石灰使2016年晚稻钾素吸收增加了25.7%;而在秸秆不还田下无显著影响。试验进行4年后,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全钾含量无显著影响。但4年土壤钾素表观平衡估算表明,在秸秆还田下土壤总累积钾素表观平衡表现为盈余,秸秆不还田下则为亏缺,而施石灰对其无显著影响。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总累积钾素表观平衡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在施石灰和不施石灰条件下,秸秆还田分别使土壤累积钾素平均表观盈余19.5 kg hm–2 a...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以及中国城镇化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然而作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民工却在劳动就业、权利维护、生活保障等方面处于尴尬地位,只有弄清农民工流动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探究促进农民工流动的措施,才能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笔者在界定农民工流动范围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民工初次和再次流动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促进农民工流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对"民工潮"与"民工荒"成因和解决对策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国“民工潮”、“民工荒”现象较为全面的分析,揭示了其产生和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肯定了“民工潮”、“民工荒”在当前国情下的进步意义。笔者认为解决“民工潮”、“民工荒”所引发的社会问题的对策,关键在于改革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当务之急要解决“农民工”就业渠道不畅、收入偏低的问题;此外,加大城市化建设力度,进一步重视农业,全面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代农业的发展内涵、特征与模式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简要回顾了国际上现代农业发展的背景和主要历程,阐述了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基本特征、衡量指标与基本发展模式等。归纳了现代农业的市场化、工业化、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福利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基本特征,重点对市场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集约化投入、工业化装备、社会化服务、福利化支持、政策化保护、知识化农民、技术化支撑、科学化引领、公益化设施、免费化教育、标准化准入等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树立现代政治意识,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韬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8):459-459
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换,农民的政治意识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使数亿农民转变传统的那种盲从的、封闭的政治意识,树立起现代的、理性的、开放的政治意识,有着更加特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农民应当树立的现代政治意识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意识;政治主体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改革、开放、发展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和公民意识;人权意识;法律意识等几个方面。要使农民树立起现代政治意识,必须进行多方面的努力,这至少应包括:第一、对农民进行民主启蒙,提高农民的参政素质;第二、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三、加强农村普法工作和社会治安工作,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第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搞好村民自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民培训需求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农民培训需求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当前中国农民培训需求在内容、方式、费用等方面亟待改革,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政府培训宣传工作不到位、农民培训组织缺位,农民很多培训需求得不到满足。针对当前中国农民培训需求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注重培训内容和方式的实效性等农民培训对策,旨在找到解决中国农民培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摘 要]为了解云南省农户的农资消费行为,采用走访、问卷法,选取云南省种植业代表性地区农资消费人群为对象,从购买动机,购买渠道,性格特点,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农资消费人群主要是理智型、习惯型,具有求实动机、求便动机,同时发现农户对于农资市场的三主体现象已经接受,但并不满意,农户对于农资市场的监管并不满意,而且发现服务质量的竞争是现在农资市场的最大的竞争。  相似文献   

17.
根据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在深刻理解现代农业产业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江苏泰州农业的发展实际提出要以特色化、品牌化、市场化和标准化拓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空间,并探讨了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4个主要对策:以落实惠农政策为重点,提高依法管理现代农业产业水平;以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为抓手,着力提高现代农业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以实施公共财政为契机,切实提高现代农业产业的投入水平;以举办农业节庆活动为载体,切实提高农产品的市场营销水平。  相似文献   

18.
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玉英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0):322-325
阐述与探讨了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如何通过科技的创新与进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在科技进步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中存在有创新供给不足。农户文化素质低,经营规模小,对现代农业认识不足且科技与农户、企业间缺乏推广、中介机制。针对存在的不足,需通过科技创新体系改革,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与中介机制,培育龙头企业,加强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等措施定位,加快现代科技农业建设。  相似文献   

19.
河北农业大学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是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是以河北农业大学为技术主体,以定州德胜农林有限公司为基础条件,利用专项资金建设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园区采用“市场导向,科技主导,企业运作,产业经营”的发展模式,实施有效的利益分配及运行机制来调动各方积极性。园区建设3年来,取得了明显进展,起到了较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中国特色农业合作组织的新形式,是新时期农民群众的创造和选择。着重介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的背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几种模式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所起到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