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综述豆秆黑潜蝇危害生物学、大豆对豆秆黑潜蝇抗性的鉴定、抗源筛选、抗性机制、抗性遗传和抗性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调查不同生态类型大豆田的豆秆黑潜蝇,饲育出8种寄生蜂,其中豆秆蝇瘿蜂等6种为主要种群。测定了这6种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相似性比例指数,其中豆秆蝇瘿蜂生态位宽度指数最高(0.7695),豆秆蝇瘿蜂对黑绿金小蜂生态位重叠指数最高(0.0507),黑绿金小蜂对长腹金小蜂相似性比例指数最高(0.8793)。按生态位概念进行全面分析,豆秆蝇瘿蜂为控制豆秆黑潜蝇效能最高的种类。  相似文献   

3.
豆秆黑潜蝇[Melangromyza Sojae(Zehntner)]是河南省大豆的重要害虫之一。虫体小,分布广,钻蛀性强,以幼虫蛀食大豆主茎、侧枝和叶柄髓部,苗期危害对产量影响最大。1980年我们在河南省14个县、市调查结果,春大豆被害株率在70%以上,夏大豆被害株  相似文献   

4.
2007年9月6日至8日在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召开第十九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时,参观现场发现有大面积的大豆叶面皱缩,当时普遍认为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所致(见图1);2008年本课题组试验田发生大面积类似症状,通过将大豆茎秆折开,发现在大豆茎秆中木质部有虫道,而且有的可以找到白色的黑潜蝇蛹(见图2、图3),所以该症状的出现应该是豆秆黑潜蝇为害所致。  相似文献   

5.
6.
我国南方大豆资源对豆秆黑潜蝇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盖钧镒  夏基康 《大豆科学》1989,8(2):115-121
鉴定了我国南方4,582份大豆资源对豆秆黑潜蝇的抗性。提出以茎秆虫量为指标、以筛选所得的10份高抗、10份高感材料为标准品种,将抗蝇性划分为5级的鉴定方法。抗蝇性鉴定结果未发现免疫材料,东南及长江下游地区的资源中有较好的抗性材料。抗蝇性属遗传性状,对抗蝇性的选择有效果,但该性状的遗传力较低。抗蝇性与生育期、分枝数、叶色、茸毛密度及茸毛着生状有关,与花色、种皮色、茸毛色及其粗细、长短等相独立。  相似文献   

7.
对着卵量差异显著的4个大豆品种采用人工接虫方法,研究其在不同播斯条件下对豆秆黑潜蝇产卵抗选性的表现。结果表明:大豆品种对豆秆黑潜蝇产卵抗选性强弱次序,不因播种时期的不同而异,是品种的种质特性之一。  相似文献   

8.
1993~1995年对黄淮365份大豆品种进行了抗豆秆黑潜蝇特性鉴定,试验结果为,高抗品种4个,中抗品种12个,低抗品种19个,低感品种26个,中感品种39个,高感品种265个。并且对豆秆黑潜蝇对大豆不同品种的选择性、抗生性和耐寒性等抗性机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简要阐述近年大豆豆秆蝇在平顶山市的发生特点,分析气候、天敌、防治措施、品种、栽培技术等造成豆秆蝇偏重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四川大豆生产在国家农业部、全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的大力支撑和带动下,播种面积逐年迅速扩大,至2009年达到480万亩,发展形势十分喜人。但是,四川大豆病虫危害日益加重,尤其以根腐病和豆秆黑潜蝇发生较为严重,对大豆产量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近年来菜用大豆上豆秆黑潜蝇发生情况及防治技术的调查研究,阐述了豆秆黑潜蝇在浙江省杭州市的发生规律、不同为害程度和为害时期与产量损失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2.
大豆豆秆黑潜蝇(Melanag romyza sojae Zeh)属双翅目,潜蝇科,是大豆重要害虫之一,该蝇在本地区范围发生普遍而严重。豆秆黑潜蝇生活习性隐蔽,卵、幼虫、蛹都在植株组织内生活。一年可发生四代,世代交叉重叠,常难于截然划分。大豆品种、生育期不同,直接影响成虫产卵选择性和幼虫发育,以蛹在豆秆内越冬,翌年6月上旬陆续羽化,卵多产于叶片反面近基部主脉两侧叶组织内。幼虫孵化后从叶组织向支脉潜行,然后蛀入主秆  相似文献   

13.
晋南夏大豆豆秆黑潜蝇防治技术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秆黑潜蝇是双翅目潜蝇科害虫,主要危害豆科作物茎秆。文中就山西南部危害复播夏大豆的豆秆黑潜蝇的防治时间和防治方法及防治药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防治豆秆黑潜蝇的喷药时间为7月10日开始,喷药次数为每隔10 d喷1次,连续喷4次,防治效果比较好;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豆秆黑潜蝇效果比较好。  相似文献   

14.
山西南部危害夏播大豆的豆秆黑潜蝇基本上有三个世代,豆秆黑潜蝇的防治方法是从7月初开始喷药,每隔10天喷一次,连续喷四次,防效比较好。  相似文献   

15.
在对豆秆黑潜蝇发生规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组防治试验,从这组试验结果不仅看出不同药剂不同防治方法和时间对大豆的增产作用,而且能通过不同抑制效果,看出大豆茎秆中的虫量与增产率的相关关系,并可求出茎秆中的虫量与大豆增产率的相关回归方程,来分析豆秆黑潜蝇不同发生程度下的损失率。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6.
大豆豆秆黑潜绳研究进展苗保河(山东省菏泽地区农科所)赵经荣(山东省农科院)豆秆黑潜蝇(Melanagromyasojaezehntner)属双翅目,潜蝇科,又名豆秆蝇、豆秆穿心虫、豆杆蛇潜蝇。它以幼虫钻蛀茎秆、分枝和叶柄,对大豆危害极大。近年来,已对...  相似文献   

17.
古巴蝇生物学及生态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探索古巴蝇防治甘蔗螟虫在广西蔗区应用的可行性,广西甘蔗研究所于2004~2005年从古巴引进古巴蝇并进行了相应研究.结果表明:古巴蝇能寄生二点螟、条螟、黄螟和玉米螟等甘蔗害虫.化蛹率为70%~90%,羽化率在80%~90%.不能寄生桑蚕.能用非自然寄主大蜡螟人工繁殖古巴蝇,平均化蛹率为100.46%,平均羽化率为86.32%.古巴蝇喜欢温暖潮湿,在26~28℃、相对湿度75%~85%时,生长发育最佳,生物学周期为25~40d.接种(寄生)至化蛹为8~10d,蛹期为6~10d,雄蝇寿命3~6d,雌蝇寿命20~30d.0℃以下的低温和42℃以上的高温对古巴蝇的生长发育、化蛹和羽化不利,古巴蝇蛹在8~10℃保存5~10d羽化率不受影响,但蛹期相应延长.本研究对指导广西蔗区应用古巴蝇防治甘蔗螟虫,促进广西蔗糖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主要对药用植物黑草种子的形态特征、千粒重、种子发芽条件、种子寿命、种子贮藏等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黑草种子的发芽需要光照,发芽的温度范围为15~35℃.最适宜的发芽温度为30℃。高温抑制其萌发和幼苗的正常生长。种子细小,千粒重约为0.015g。种子寿命短,常温保存约12个月其发芽率下降为0.低温保存的种子比常温保存的寿命长。  相似文献   

19.
豆大蓟马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豆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Bagnall)]是海南豇豆的重要害虫,是影响豇豆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通过室内试验,对豆大蓟马的发育速率、有效积温、产卵量和成虫寿命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15~35℃温度范围内,豆大蓟马的世代发育历期为10.57~46.29 d,其中卵期为2.72~8.71 d,若虫期为3.54~16.24 d,预蛹期为0.76~3.62 d,蛹期为2.02~8.74 d,产卵前期为1.00~9.16 d;各虫态发育速率与温度呈二次回归关系,且呈显著相关;卵、若虫、预蛹及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6.18、9.80、9.37、8.83℃,有效积温依次为76.55、76.77、17.06、46.73日·度,完成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9.35℃和238.87日·度;温度对豆大蓟马的存活率影响显著;成虫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5℃下平均寿命为63.24 d,35℃下平均寿命为11.20 d;30℃时产卵量最高,平均产卵232.78粒/雌,分别是15℃和35℃下的3.84倍和8.87倍。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豆大蓟马的科学防控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鹧鸪茶是近年来市场需求较大的海南特色农产品,然而鹧鸪茶的加工利用完全依赖于野生资源,过度采摘致使野生资源大量破坏。本文通过对自然居群的定点观测,详细描述了鹧鸪茶的形态特征、繁殖特性、物候及生态学特性,为实现野生鹧鸪茶的驯化利用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