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指出了侗族聚居的村寨,依山傍水,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环境,他们的祖先把村寨的后龙山封为风水林,古树封为"神树"。同时,还在村寨前后左右、溪河边、寨中鱼塘的空隙地栽植多种植物。对此作了调查,结果表明:侗族村寨传统绿化植物有47科91属132种。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侗族村民把居住地周围的山林封为“风水林”,通道县孟冲村民把赤皮青冈封为“神树”,使赤皮青冈在这里形成了完整的群落结构。赤皮青冈为壳斗科常绿乔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对孟冲风水林中赤皮青冈的植物群落、植物区系、群落结构与演替等进行了研究,为我国赤皮青冈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他们聚居的村寨风光秀丽,寨前是田园阡陌,寨后是翠绿山林,村寨左右还有竹或古老的风景林,溪流绕寨而行或从村寨中穿过,寨中有鱼塘。他们利用宗教信仰、侗款、山标、树标等多种传统形式,保护了自己聚居村寨周围自然环境,这种传统文化代代流传至今,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及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创造了优良条件。通过近年来深入通道县侗族的聚居村寨,对聚居环境的生态系统、植被类型、植物资源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侗族聚居的村寨周围区域内存在2个一级生态系统,即森林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6个亚系统,13个子系统,7个植被类型,62个植物群系,树种资源35科、62属、102种。  相似文献   

4.
我国南方少数民族长期生产、生活在青山绿水的环境中,他们不仅深爱这片土地,而且采取一些积极的行动保护这方水土。一、保护植物、动物南方少数民族对保护植物的重要性早已有了认识。瑶族谚语说“万树千棕,一世不穷”。侗族谚语也言“毁了山,破坏了地方”。傣族也有谚语“他好因有草覆盖,草茂因土地肥沃”。有树就拥有财富的思想观念实在是生态环境观的一方良药。因此,他们、在保护植物方面形成了许多良好的习俗,如宗教习俗中的神山、神林、林村、神水等等。在这方面,基诺族有代表寨神的神林,傣族有名山。这些神杯、是山、神树被确…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侗族先民们把聚居村寨周围的古树林木封为“风水林”,风水林内任何人都不许砍伐林木,不许开垦,不许放牧,这种保护风水林中古树林木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对保存较完整的几片风水林中的树种资源进行了调查,发现风水林中的树种资源较丰富,有些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树种,对于保护和研究珍稀树种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红河州泸西县向阳乡有一个彝汉民族聚居的木榻村。村北1公里外的旱地旁,生长着一株当地群众称之为“红果树”的神树。相传一对青年男女相爱后,来到这株红果树旁搭棚居住,以后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村寨。后人为缅怀祖辈,将古老的红果树视为“神树”,予以保护。几经沧桑,已有600多个春秋。经调查鉴定,该树为牛筋条,又称白牛筋或牛筋木,为蔷薇科牛筋条属植物。牛筋条在云南的生长多呈高1至3米的灌木,长成粗壮乔木实属罕见。该树现枝繁叶茂,高8米,胸围3.2米,树冠向北偏斜,其冠幅南北有15  相似文献   

7.
侗族对植物利用于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知识和经验,并具有民族的利用特色。本文应用民族植物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通道县侗族民间茶用植物资源的选择、茶用部位、采集、加工及饮用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和探讨侗族民间传统茶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方仁 《广东园林》2009,31(6):9-12
竹子在傣族村寨中有着悠久的历史,种类丰富。有美学方面的显著特点。其美学效果主要体现在造型、色彩、与民居结合、与院落环境结合等,还表现在实用、与人配合、思想观念方面。注重傣族村寨竹子的美学效果,就是保护民族传统竹文化,实现傣族村寨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根据对云南省金平县马鞍底乡部分哈尼村寨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哈尼族的传统自然生态观及传统化习俗与森林资源管理、利用的关系,总结他们对森林资源的认知体系、森林资源的利用形式和集体森林资源管理制度等森林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免渡河林业局天保工程区2011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依据,对天保工程区自然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现状及其特点进行分析,论述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建设成效。  相似文献   

11.
低磷胁迫对赤皮青冈幼苗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赤皮青冈幼苗对低磷环境的耐受性.[方法]选取1年生和2年生赤皮青冈Cyclobalanopsis gilva实生幼苗,进行室内控制条件下的低磷胁迫试验,分析赤皮青冈幼苗叶片在低磷胁迫条件下的生理响应情况.[结果]低磷胁迫下1年生、2年生赤皮青冈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磷元素浓度降低而下降,膜脂过氧化最终产物丙...  相似文献   

12.
种子贮藏和播种方式对红椆发芽及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椆种子为试验材料,进行贮藏和播种方式对红椆种子发芽和苗木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贮藏方式对红椆种子发芽率有极显著影响;不同播种方式对红椆种子发芽率和苗木地径生长无显著影响,但对苗木成活率和苗木高生长影响极显著。  相似文献   

13.
基于1 hm2的固定样地数据,对粤北南雄小流坑—青嶂山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及优势植物种群的年龄、高度结构等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探讨森林群落的稳定性与演替进程.结果表明,样地中出现胸径≥1.0 cm的植物38科58属74种,个体总数1621株,建群种为木荷(Schima su-perba)和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重要值分别为16.56和12.00;优势种为赤皮青冈(Cyclobalanopsis gilva)、黄樟(Cinnamomum porrectum)、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群落优势科为山茶科、壳斗科、樟科、茜草科;群落整体上处于稳定阶段,其中木荷和青冈为稳定至早衰种群,红锥和赤皮青冈为基本稳定种群,华润楠为稳定种群,黄樟为衰老种群;各植物种群高度结构各具特色,其中木荷、华润楠和青冈对整个群落的高度结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濒危珍稀树种赤皮青冈光合作用的日变化规律。[方法]使用开放式气体交换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赤皮青冈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等光合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赤皮青冈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赤皮青冈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呈现单峰曲线,赤皮青冈胞间CO2浓度的日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红椆苗木质量和造林成活率,对红椆2年生直播苗和2年生撒播苗移栽容器苗苗木质量进行对比试验,同时采用不同规格容器和遮荫处理对1年生撒播苗移栽到容器后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量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容器育苗可显著提高红椆苗苗高、地径、主根长、地上部分干重、地下部分干重;容器规格对移栽后苗木成活率影响不显著,但对苗木生长有显著影响;采用80%遮阳网遮荫,容器苗成活率较高,苗木高生长也显著增加,但苗木地径生长与60%遮阳网遮荫处理的苗木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马越 《广东园林》2007,29(5):20-23
通过对山东海阳东村河湿地公园项目的规划设计介绍,结合项目中针对湿地的保护及培育措施、水质净化改善、生态驳岸构筑、生物多样性营造、生态能源利用及材料选择几方面的阐述,总结了该项目从总体规划到分区设计立足生态建设,始终贯穿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的设计风格.  相似文献   

17.
村庄生态园林化将是21世纪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该研究提出村庄生态园林化的战略构想,认为村庄园林化应对所在村庄的山、水、田、林、路、村全面规划,建成以农村居民点为核心,以通道林网为纽带,以生态公益林为背景的林业生态体系。确定了生态绿化型、生态经济型、生态园林型和园林游憩型四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明的世纪。绿化国土,改善生态环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因此,植树造林成为本世纪一项重要的环境治理工程。其中整地作业工序在此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此,笔在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访问的基础上,查阅有关资料,对广西东门林场所采用的各种作业方式和各种整地作业机具及其配套机具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好的耕作条件和根据实地情况合理选用作业方式。正确选择作业机具、动力机械对林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本着重对以上内容做了详细介绍。这将对广西的造林事业有着现实意义,并为西部大开发的绿化建设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纳西族东巴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东巴文化和造纸植物、纳西族传统生态信仰、纳西族信仰的圣山、圣境信仰与东巴文化、纳西族对神树和神兽的崇拜与保护、纳西族传统药用植物及其保护几方面论述纳西族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认为上述这些传统文化促进了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Forty-five species of wild edible fruits were identified and traditional local knowledge of their usage was recorded in 40 villages of Kodagu district in Central Western Ghats, India one of the eight top hotspots of biodiversity in the world. We combined biodiversity inven-tory of trees with village interviews to record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Wild edible fruits were an opportunistic source of food for rural people. Wild edible fruits were rich in minerals, vitamins, carbohy-drates, proteins, fats and fiber.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decline in numbers of wild fruit trees due to changes in land use from uncultivated private wooded area to cardamom and coffee cultivation. The availability of wild edible fruits that were once very common on private cultivated areas has declined and their distributions are now restricted more to jungles and wildlife sanctuaries. We propose methods for conservation and describe the need for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to provide supplemen-tary sources of nutritional and pharmaceutically useful edible wild fru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