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度对禾谷缢管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小麦近缘野生植物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自然感蚜条件下对小麦族野生近缘植物 18属 98种 (变种、亚种 ) 2 78份材料进行了抗禾谷缢管蚜 (Rhopalosi phumpadiL .)鉴定。结果表明 ,属种间存在较大抗性差异。在 10属 5 2种 10 0份多年生材料中 ,偃麦草 (Elytrigiarepens)、长穗偃麦草 (Et.elongata)、费尔干偃麦草 (Et.ferganensis)和窄颖赖草 (Leymusangutus)共 7份连续 2年表现为高抗 ,是重要的抗禾谷缢管蚜资源。在 8属 4 6种 (变种 ) 178份一年生材料中 ,高抗占 8.99% ,中抗占 2 3.5 9% ,低抗占 2 0 .2 5 %。其中 ,山羊草属 (Aegilops)抗性最强 ,该属的Ae.biuncialis、Ae.columnaris、Ae.umbellulata、Ae.triuncialis、Ae.juvenalis和Ae.kotschyivar.variabilis共 4 8份材料中 ,高抗占 16份 ,中抗占 15份 ,低抗占 13份 ,仅 4份感蚜 ,表明上述山羊草属中存在重要的抗禾谷缢管蚜资源  相似文献   

3.
通过非嗜性、抗生性两个方面的研究,初步明确了禾谷缢管蚜对不同小麦品种的选择性主要通过味觉刺激;氨基酸含量尤其是脯氨酸含量对蚜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重要作用,脯氨酸含量与蚜虫的发生量、蚜虫的内禀增长率呈显著的正相关,与若蚜历期呈负相关。较低的脯氨酸含量是小麦抗蚜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一定范围内,可溶性糖含量对蚜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禾谷黍缢管蚜种群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禾谷黍缢管蚜在小麦抽穗到灌浆期田间呈聚集分布。应用Ⅰwao x-x回归法和Southwood公共Kc值法求得理论抽样数模型,从而导出在不同置信度t、不同蚜口密度X(头/株)和不同允许误差D下的理论抽样数n。 当采用Ⅰwao及WilIson等(1983)提出的序贯抽样法时,得到该蚜虫的两个序贯抽样模型。 结合Ⅰwao和willson的二模型,获得该蚜虫的Ⅰwao-Willson复合序贯抽样法,从而在某些情况下,大大地减少了抽样数。  相似文献   

5.
以时空综合观分析了禾谷缢管蚜的种群动态,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将禾谷缢管蚜的数量发生动态分为 4 个状态,即凋落状态、初盛状态、盛发状态和衰减状态,认为应在初盛期进行化学防治.空间分布格局分析表明种群具有周期性聚集和扩散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经传毒力测试,具有南方麦区代表性的长沙、南京和杭州的介体禾谷缢蚜,对小麦黄矮病(BYDV)的传播能力,同样不但赶上而且超过该病优势介体麦二岔蚜。这就预示随着我国南方麦区优势麦蚜种群禾谷缢蚜传毒力的显著提高,小麦黄矮病存在着由北方麦区往南方麦区扩展蔓延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小麦不同性状对抗蚜性形成的重要性,对抗性因素与抗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旗叶面积对小麦抗蚜性的形成作用最大,其次为旗叶着生角度。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禾谷缢管蚜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温度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phum padi(L.)影响。研究了禾谷缢管蚜种群增长的各种参数。禾谷缢管蚜随温度的增高,平均世代历期缩短,不同温度下内禀增长力(rm)、周限增长率(λ),繁殖倍数(Ro)都有明显差异。20℃左右的条件其rm,λ,Ro均为最大,表明20℃为禾谷缢管蚜生长的最适宜温度。  相似文献   

9.
对化学农药的杀蚜效果进行了多目标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用 4 0 %氧化乐果乳油 1 50 0倍液在盛发前期防治效果最好 ,其次为 4 0 %氧化乐果乳油 2 0 0 0倍液 ,2 .5%功夫乳油 3 0 0 0倍液最差 ,4 0 %久效磷乳油2 0 0 0倍液和 50 %抗蚜威可湿性粉剂 3 0 0 0倍液居中  相似文献   

10.
异色瓢虫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可捕食多种蚜虫,在生物防治中具有很大应用前景。研究了异色瓢虫对3种蚜虫(即菜缢管蚜、禾谷缢管蚜和白杨毛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3种蚜虫的日捕食量中,其中四龄幼虫最大,成虫和三龄幼虫次之,1、2龄幼虫最小。捕食者对猎物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方程。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室内离体叶片饲养法,研究了不同抗蚜性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抗蚜性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发育历期、生殖能力、种群内禀增长率、种群加倍时间等生命参数具有显著影响(P<0.05).在高抗品种‘AM4025’上,禾谷缢管蚜发育历期明显延长,成蚜寿命明显缩短、同时产蚜天数和每雌总产蚜量也明显低于感虫品种‘杨麦158’和高感品种‘99-316-19-4’.高抗品种‘AM4025’上禾谷缢管蚜种群净增值率最低,内禀增长率最小,周限增长率最大、种群加倍时间最长.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麦品种的蚜情指数与禾谷缢管蚜种群内禀增长率、净增值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实验种群参数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自然变温(平均20.21℃)条件下,组建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的发育速率快,若蚜存活率高,有翅蚜比率明显偏低;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的种群趋势指数(1)分别为54.40和33.70,净增殖率(Ro)、内禀增长力(r_m)及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54.15和34.0、0.2486和0.1688及1.2822和1.1839.尽管这两种麦蚜成蚜期远长于若蚜期,但由于内禀增长力均相当大,使得稳定年龄分布中若蚜的比率分别高达90.35%和89.31%。  相似文献   

13.
在生态学中,种群动态可以概括为数量、时间、空间三个结构,其中,种群数量是种群动态的核心[1].种群动态一方面表现为数量上的增减;另一方面,种群数量的波动,必然直接关系到空间的扩张与收缩.这种空间上的张缩,不仅表现为种群个体散布状况的改变,而且也反映种群适应与发育的变化.因此,衡量一个种群昌盛与否,通常采用两个指标,即数量与空间(马世骏,1964).此外,种群动态是一个模糊的问题,就数量动态而言,什么样的动态称为"猖獗"或"衰落";就空间动态而言,什么样的格局称为"随机的"、"聚集的"、"均匀的"等,这些概念没有明确的处延.本文从种群数量动态与空间动态的统一观出发,用Fuzzy集论,将复杂的种群动态视为一个系统,对小麦上禾谷缢管蚜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4.
15.
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非嗜性、抗生性两个方面的研究,初步明确了禾谷缢管蚜对不同小麦品种的选择性主要通过味觉刺激;氨基酸含量尤其是脯氨酸含量对蚜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重要作用,脯氨酸含量与蚜虫的生长量,蚜虫的内禀增长率呈显著的正相关,与若蚜历期呈负相关,较低的脯氨酸含量是小麦抗蚜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一定范围内,可溶性糖含量对蚜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禾谷缢管蚜有翅型与无翅型生物学习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种翅型在体重、胚胎数、蜜露排泄量、耐高温能力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2种翅型蚜,其体内胚胎数与体重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若干生化指标与山羊草对禾谷缢管蚜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报道小麦野生物种 9种山羊草 (Aegilopsbiuncialis,A .juvenalis,A .ovata ,A .kotschyivar.varianilis,A .tri aristata ,A .tauschii,A .vavilovii,A .crassa和A .ventricosa)对禾谷缢管蚜 (Rhopalosiphumpadi)的生化抗性机制。苗期山羊草总酚含量与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无关 ,丁布 (DIMBOA)含量与抗蚜性密切相关 ,禾谷缢管蚜内禀自然增长率同丁布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r=- 0 .76 0 ) ;成株期叶片可溶性糖和总酚含量与抗性无关 ,游离脯氨酸和丝氨酸含量与蚜虫内禀自然增长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 (rm=- 0 .0 6 36 +0 .2 3xpro +1.982xser ) ,丁布含量与禾谷缢管蚜内禀自然增长率呈极显著负相关 (r=- 0 .819 ) ,低含量的游离脯氨酸和丝氨酸和高含量的丁布是野生山羊草物种抗禾谷缢管蚜的重要生化因子。  相似文献   

18.
龟纹瓢虫对禾谷缢管蚜捕食功能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了解龟纹瓢虫对禾谷缢管蚜的控制能力,在室内条件下,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分别将禾谷缢管蚜密度(20、40、60、80、100和120头/皿)和龟纹瓢虫密度(1、2、3、4、5和6头/皿)各设6个处理,研究了龟纹瓢虫雌、雄成虫对禾谷缢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龟纹瓢虫雌、雄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其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寻找效应随之降低。龟纹瓢虫雌、雄成虫对禾谷缢管蚜的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106.16头和84.56头。龟纹瓢虫的寻找效应还受其种内干扰影响,随着龟纹瓢虫密度的增大,其单头寻找效应呈下降趋势。龟纹瓢虫成虫对禾谷缢管蚜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其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  相似文献   

19.
采用RT—PCR技术,设计简并上、下游引物,从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中均克隆出2种不同乙酰胆碱酯酶的cDNA片段,分别命名为Rp.acel、Rp.ace2和Sa.acel、Sa.ace2。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Rp.acel、Sa.acel与棉蚜(Aphis gossypii)和桃蚜(Myzus persicae)的Ⅰ型乙酰胆碱酯酶(Acel)基因序列具有96%以上的相似性,Rp.ace2和Sa.ace2与棉蚜和桃蚜的Ⅱ型乙酰胆碱酯酶(Ace2)以及从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中克隆出的乙酰胆碱酯酶基因序列具有95%以上的相似性。说明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体内都存在2种乙酰胆碱酯酶基因,而且预示蚜虫体内可能普遍存在2种不同的乙酰胆碱酯酶基因,这2种基因都具有相应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禾谷缢管蚜是西南麦区的第一大害虫。在小麦抽穗期采用大田罩网接蚜方式,研究了禾谷缢管蚜不同侵染量和危害历期对旗叶SPAD和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2头/茎的初始蚜量,从抽穗期侵染至乳熟期,旗叶SPAD值降幅较对照处理增加41.2%,千粒重降低15.8%,随着初始蚜量的增加,旗叶SPAD值和千粒重降幅增大。在起始蚜量5头/茎条件下,随着侵染时间的延长,蚜虫对旗叶危害增加,千粒重降幅增大,连续侵染14 d时,千粒重降幅12.3%,侵染2856 d,千粒重降幅21.8%56 d,千粒重降幅21.8%48.0%。蚜虫防治时除考虑单茎蚜量外,还需考虑蚜虫繁殖速度,以确定蚜虫最佳防治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