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重流行区动物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动物血吸虫病重流行区疫情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在重流行区设点调查,查晴了重疫区动物血吸虫的流行规律及其疫情居高不下的原因,是放牧动物重复感染所致,导致重复感染的主要因素是钉螺大量存在,病原污染环境,经实施农业工程灭螺,新安全放牧技术,先进的查治技术和方法的应用,有效地控制了动物血吸虫病疫情。血吸虫基因工程苗研制也获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2.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沅江市南大镇两个毗邻的群力村和义明村设点,对群力村的牛群集中放牧,专人看管,收集牛粪,义明村按习惯放牧。实施5年后,群力村人、牛血吸虫病感染率、钉螺感染率均明显低于义明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效益。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区洲土壤肥沃,牧草茂盛,为发展草食动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由于血吸虫病流行严重,且患病耕牛是血吸虫病主要传染源,通过放牧管理和随意敝放的比较试验观察,结果实施放牧管理的试区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钉螺感染率明显下降,经济效益显著,而随意敝放的对照区,虽每年按常规查治,人、畜血吸虫病疫情仍处于徘徊状态。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是全国血吸虫病重疫区之一。家畜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沿江地区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宣城、马鞍山等9市、41个县(市、区)、472个乡镇,通过多年查治,实施“四个突破”开展综合防治,全省动物血防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按照国家规定标准。2002年底,已有14个县(市、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13个县(市、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但有14个县(市、区)尚未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和县位于长江北岸,县内江岸线长65km,有钉螺面积728.07万m^2,1991年全县血吸虫病人(2769人)、病牛(422头),感染率分别为10.75%和9.47%,是该县血吸虫病重疫区,为有效地控制血吸虫病疫情.该县利用紧靠南京、芜湖、马鞍山及上海等地理优势,1992年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在有螺地区实施水改旱,大力发展大棚蔬菜,通过城南、历阳试种1000亩,亩均获纯利1500元,接着在全县大面积推广,至2001年已扩大到16万亩,其中在疫区8.79万亩.钉螺面积减少299.02万m^2,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分别降至3.26%和1.9%,人均收入由1991年的438元增至2001年的2301元,增长425.34%,走出了一条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发展农业经济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6.
在血吸虫病流行严重和钉螺密度大的河滩、低洼潮湿地带推广挖塘养鱼、沟渠放养鸭、稻田放养鱼,破坏钉螺赖以繁殖孳生的生态环境,消灭钉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为更好地控制血吸虫病疫情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阳新县是血吸虫病重疫区,自1956年全县开展大规模的血吸虫防治查治工作以来,我县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果,钉螺面积由1956年的3.73万hm2下降到2005年的0.35万hm2,全县耕牛血吸虫病的感染率已由1956年的36.00%降到2005年的8.23%,但由于许多原因,自2001年至今,全县耕牛血吸虫的感染率长期居高不下,在有些地方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笔者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引起广大动物血防工作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沅江市双丰乡动物血吸虫病疫情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湖南省沅江市双丰乡是典型的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是我国积压吸虫病重流行乡(镇)之一。通过调查,比较准确地掌握了耕牛血吸虫病疫情及疫情回升的主要原因:一是发生洪涝灾害,二是耕牛放牧环境未得到有效改造,三是外来传染源不断传入。同时调查中发现在相同条件下黄牛的感染率大于水牛,3岁以内小水牛的感染率明显高于3岁以上大水牛。野粪调查结果显示:患病耕牛是血吸虫病主要传染源,耕牛感染血吸虫病主要在于垸外草洲放牧。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永修县吴城镇水牛血吸虫病疫情动态观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永修县吴城镇位于鄱阳湖西畔的赣江和修河入湖交汇处,是江西省血吸虫病重疫区之一,为了能较准确地掌握这类洲滩地区水牛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以其有代表性的3个行政村作观测试点,连续了10年,结果水牛血吸虫病感染率仍居高不下,其原因是畜源性传染源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牛群在有螺草洲上放牧时散播病原,感染或重复感染血吸虫病。因此,狠抓牛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是湖洲地区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发展草食动物与血吸虫病疫情控制相关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湖南省安乡县湖洲畔的黄家台村施贤跑、高围村水利修防会所养黄牛为观察对象,以黄家台村牛群为试验组,实行实时实点放牧,专人看管,随时收集粪便集中处理;高围村牛群为对照组,仍按习惯敞放湖洲,粪便随地排泄,不予处理,经过1994-1998年5年的观察,试验组牛群血吸虫病感染率由41.67%降至3.7%,下降了91.12%,湖洲阳性螺密度由0.0207只/0.11m^2下降到0.0033只/0.11m^2,阳性螺率由3.44%降至0.65%;创纯利10万余元。而对照组的相应指数由52.78%降至34%(1997年),下降了35.58%;0.153只/0.11m^2降至0.007只/0.11m^2,1.57%降至1.7%,至1997年底却以亏损2.8万元而破产。说明湖洲地区实行放牧管理,可控制牛源性污染湖洲,而减少牛血吸虫病感染,而有利于草食动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全椒县大墅镇发现血吸虫病人,卫生农牧部门积极组织防治,开展疫情调查,划定疫区范围,制定防治方案,彻底改造有螺环境,奋战四年,疫情达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2.
我国牛血吸虫病疫情及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人和40余种哺乳动物均可感染且互为感染,交叉传播.特别是易感动物耕牛生长周期长,排粪量大,在放牧、使役及流动过程中接触疫水的机会多.因此,通过耕牛血吸虫病的疫情统计和动态分析,可以比较容易客观地反映我国血吸虫病发生发展及演变趋势,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对实施科学的防治策略和决策,找准血防防治工作的难点和突破口,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长效防治机制,切实完成国家血防规划中农业部门承担的血防任务、目标,加快我国控制血吸虫病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与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调查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环境与传染源构比,找出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和场所,进一步揭示流行规律,为制定血防对策提供依据.调查范围为鄱阳县及两乡四村.结果,草洲钉螺占99.4%,90%以上牛上洲放牧,人粪流放率31%,其中渔民78%,牛粪流放率78%,其中64%直接污染草洲水体,野粪构比中牛占92.8%,传播粪量牛占98.85%,人占0.96%,其中渔民占0.12%.结论认为湖区疫情重,主要传染源是牛,主要感染途径是接触疫水,疫水形成的主因是牛上洲放牧,主要感染场所是草洲及周边水体.增加血防投入,稳定队伍,实施查治病和"四个突破"为主体的防治策略,控制畜源性传染源,净化环境与草洲,切断传播途径,才能有效控制血吸虫病.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兰州某种猪场大量妊娠母猪流行弓形虫病的诊断、治疗及疫情控制过程。  相似文献   

15.
动物疫病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危害严重的动物性疾病。动物疫病不仅给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有些动物疫病是人畜共患病,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新发动物疫病的流行,古老动物疫病的复苏,病原体耐药性的增加,变异株、超强毒株、高致病株的大幅出现,对动物的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而全球化的趋势、生态系统的破坏、抗生素的滥用等又使动物疫病的防制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原本局限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疾病有可能向全球扩散,动物疫病的传播速度之快、流行范围之广,令人猝不及防。加强动物疫病防制,尤其是对人畜共致病因子的全面控制和扑灭,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腹地。由于近几年来遭受了多次洪涝灾害,钉螺扩散,疫情回升。据2003年调查统计,疫区钉螺面积32.16万亩,牛、羊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7.97%和5.4%。为了遏制血吸虫疫情回升的势头,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指示畜牧部门将动物血防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加大了综合治理力度,各项措施已落到实处,疫情将会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大邑县地处长丘山区 ,为历史上血吸虫病重疫区 ,经过多年反复查治和综合治理 ,到 1998年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标淮 ,但近年来由于诸多原因 ,局部地区疫情明显回升 ,县人民政府重视 ,进行深入调研 ,找出了疫情反复的原因 ,并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科学防治”的原则 ,开展“四个突破”为主体的防治措施 ,控制了动物血吸虫病疫情  相似文献   

18.
从2000年7月份以来,全国各地鸡病流行比较严重,湖北省和辽宁省也不例外.在此情况下,农业部动物检疫所连续对湖北和辽宁等省一些种鸡场、蛋鸡场和肉鸡场进行了四次疫情调查,在调查中发现1999年以来比较多发的病有新城疫、肠炎呼吸综合症、大肠杆菌病、慢性呼吸道病、初生雏鸡大肠杆菌病、禽脑脊髓炎、产蛋鸡猝死征、肉鸡热应激、脂肪肝、输卵管囊肿、中毒病、营养不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