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春是一九七四年开始种桑养蚕的。十五年来,我们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技术,三靠各级党政领导大力支持,使我县蚕桑生产从无到有,持续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蚕桑生产发展更快。一九七八年,全县桑地面积仅有357亩,一九八○年发展到970亩,收茧427.67公担,到一九八四年,桑地面积突增到11,556亩,收购蚕茧7173.5公担,总产值2,381,564元,全县共得奖售肥指标1,413吨,一九八五年,全县有十五个区、208乡(村)、7870户种,总面积跃到15,879亩,总收购蚕茧11,128公担,比八四年分别增长  相似文献   

2.
一、江苏省蚕业生产发展概况:江苏省是我国四大蚕区之一,养蚕历史悠久,驰名中外.全省有64个县,11个市.现有70个县、市郊种桑养蚕占93%.1984年桑园面积136万亩,比1949年的46万亩增196%,比1978年的78.07万亩增75%.1984年养蚕240万张.比1949年的44.6万张增439%,比1978年的45.05万张增434%.1984年产茧129.9万担,比1949年的13.3万担增877%,比1978年的52.25万担增149%.亩桑产茧由1949年的29.78斤提高到96斤.单张产茧由1949年的30.72斤提高到54.01斤.预计1985年产茧140~150万担.自1978年三中全会后,大约每年增产茧10万担.1984年有28个县年产茧万担以上,其中海安、丹阳两县年产茧都在10万担以上.有5个乡年产茧超万担.全省有29个蚕种场,年制种量达280万张,蚕种自给有余,还有25个蚕桑场和桑苗圃,能满足本省发展桑园所需苗木.  相似文献   

3.
<正> 蚕桑生产是我县多种经营的骨干项目。一九八三年桑园面积6万多亩,蚕茧产量35.51万公斤,创我县历史最高纪录,名列全省第三。自1984年起,蚕桑生产开始停滞不前,蚕茧产量徘徊在35万公斤左右,退至全省第五。蚕桑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 陕北蚕桑生产历史悠久。恢复和发展蚕桑业,不仅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生态效益也非常显著。受省蚕学会委派,作者于今年5月中下旬赴陕北两个地区对近年来的蚕桑生产作了一些调查,并与两地区农业局的负责同志作了讨论,看法一致。总的来看,陕北近几年的蚕桑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桑园面积的增加幅度是建国来最大的,自1982年掀起栽桑养蚕高潮以来,新栽桑27.6万亩(延安18.9万亩,榆林8.7万亩),累计桑园面积已达到32.3万亩(其中延安21万亩);蚕茧年产量也由1981年的117.9吨增加到1984年  相似文献   

5.
<正> 吴县横泾乡南章村,近几年来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积极种桑养蚕,成为蚕桑生产的重点村。全村有桑园1452亩,其中投产桑园1100亩。1987年全村农副工三业总产值628.76万元,其中蚕桑收入64.69万元,占三业总产值的10.3%,人均分配水平1053.89元,其中来自蚕桑生产纯收入205.37元,占19.49%。1987年生产蚕茧110.2吨,张产36.64公斤,亩产100.2公斤。南章村的蚕桑生产主要是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展起来的,1984—1985两年  相似文献   

6.
<正> 我县是建国后新发展的蚕区,1949年仅产茧160担,没有成片桑园,1971年突破万担,1982年超过5万担,今年桑园面积近10万亩,预计蚕茧产量可达到10万担左右。在发展蚕桑生产的过程中,特别是近三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深刻地感到重视基地建设是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县有30个乡镇,虽然大多数地方都有蚕桑生产,但是生产水平出入很大,说明各  相似文献   

7.
<正> 南通、盐城、扬州是江苏的蚕桑主要产地,据1984年统计,三市的桑园面积为72.15万亩,占全省的53.05%,蚕茧产量为68.56万担,占全省的52.78%,尤其是盐城和南通近年来蚕桑生产发展迅速,已成为江苏省蚕茧生产新的重点。但这个地区的桑树病害  相似文献   

8.
<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县蚕桑生产发展较快,1983年桑园面积己经增加到9000多亩,蚕茧产量由1980年的9400斤连续翻两番达到4.1万斤。但是,由于生产、经营两个环节的分割,生产管理及技术上的失误,加上收购价格的不稳定等因素,导致1984年蚕桑生产徘徊不前,桑园面积骤降到3700亩,产茧量减到3.7万斤,面临夭折的危险。今年初,根据中央科技体制改革精神,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成立了蚕桑果品服务公司,对全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我县蚕桑生产发展很快,成为全省五大蚕桑基地之一。1988年在连续五年保持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主要表现是;桑园面积由1984年的917亩扩大到8381亩(包括去冬的新桑3000亩),蚕茧产量由1984年的190担上升到2500担,蚕茧收  相似文献   

10.
<正> 镇安县的蚕桑生产,在1984年走出低谷之后,获得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截至1991底,全县桑园面积达2万多亩,植桑约2千万株,年产蚕茧40余万公斤。特别是1988年以来,平均每年以5万公斤的速度递增。广大干部和群众对发展蚕桑生产的优越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项副业生产,已成为振兴镇安经  相似文献   

11.
<正> 武胜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有耕地53万多亩,农业人口70万,人平占有耕地0.7亩多,是人多地少的农业县。近几年来,在发展蚕桑生产中,根据武胜实际,狠抓桑树管理,提高单株产叶量,提高栽桑效益,走内涵发展蚕桑生产的路子,保持蚕桑生产稳步健康地发展。从1984年到1990年,桑树总株数基本保持在7000—8000万株,但养蚕量逐年增加。1984年全县发种12万多张产茧5万多担。1990年全县发种20万张,产茧10.2万担,实现了300—400株桑养一张蚕。全县5个区,42个乡(镇)中,3个区产茧过双万担,两个区产茧超过万担;产茧3千担的乡达到10个,2千担以上的乡达到31  相似文献   

12.
一、发展的良好势头宜宾县人口众多,幅员广大,发展蚕桑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县有27个乡镇,93万多人,总面积为3030平方公里,人均5亩多;有耕地面积164万亩,其中:田81.23万亩,地82.8万亩,人平占有土地面积为1.8亩.前几年,由于种种原因,发展蚕桑生产的有利条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致使全县蚕桑生产长期处于停滞状态.1990年以后,县委、县府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才使蚕桑生产出现了新的转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其主要特点有三个:  相似文献   

13.
<正> 邳县自1954年开始发展成片桑园,但到1983年,仅有桑园6275亩,产茧333.585吨,从1984年起以适当集中为原则,调整了蚕桑布局,桑园达8231亩,产茧507.65吨,比1983年产茧量增长53%,1985年桑园达2.1万亩,产茧745.55吨,比1984年增长47%,1986年桑园达2.34万亩,产茧1203.05吨,比1985年增长61.4%。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是抓住了蚕桑基地建设这一关键。  相似文献   

14.
<正> 王桂珍,蓬安县金溪镇六村四社人,是一位极其普通的农家妇女,她坚持不懈地发展蚕桑生产的十年中,成为一名省人大代表,多次受到省、地、市、县政府表彰,成为蚕桑生产先进个人,科技致富能手。她家有人口2人,耕地面积6.8亩,其中田面积0.5亩,土面积6.3亩,其中:桑园面积5.8亩,现有桑树1万株。1984年,  相似文献   

15.
<正> 蚕桑生产是一项种植业与养殖业兼有、靠手工操作费工费时的生产项目,发展起来,颇为不易。我县自解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时间,国家有关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费了很大的劲,花了很多的钱,吃了很多的苦,方使蚕桑生产初具规模。1984年我县桑园面积达到6.2万亩,蚕茧产量达到270万公斤。近两年来,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特别是价格、流通方面的问题,蚕桑生产已出现“危机”。具体表现:(一)桑园面积减少:1986年的桑田面积已减少到5.5万亩,下降了11%。(二)蚕茧产量下降:1986年收购蚕茧215万公斤,比1985年少收45万公斤,  相似文献   

16.
<正> 一、国内国际的蚕桑发展形势国内近几年来,蚕茧价格不断提高,相对经济效益高于粮食和其他某些经济作物,因此,发展蚕桑生产积极性很高。1990年,全国桑园面积达到1151万亩,其中整片桑园面积为726万亩,比1978年的418万亩增长54%。1990年,全国蚕茧产  相似文献   

17.
<正> 蚕桑生产是紫阳县的骨干项目,也是蒿坪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一、蚕桑生产现状蒿坪区辖四乡一镇,现有农业户数7500多户,农业人口31000多人,耕地总面积41364亩,人均1.34亩。据1989年调查统计,全区共有桑树448.3万株,其中978年以前保存的110.23万株,占24.5%;1979~83年保存的97.92万株,占21.8%;1984~1988年栽植保存的156.1万株,占34.8%;1989年栽植成活83.99万株,占18.7%,桑园面积达到8900余亩,桑叶产量  相似文献   

18.
1 全南县蚕桑的简要回顾全南县地处江西省最南端 ,是个边远山区小县 ,全省重点蚕桑基地县。 80年代末以来 ,蚕桑已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 1984年 ,全县蚕桑生产以 8户农户 ,8亩桑园起家 ,经过 17年风风雨雨 ,蚕桑生产几经起伏。 1992~ 1994年是全南县蚕桑业鼎盛时期 ;1992年全县种桑养蚕发展到 18个乡 (镇 )场 ,99个村 ,10 2 4 3户 ,桑园面积 175 4 2亩 ,养蚕 4 130 2张 ,产鲜茧 966吨 ,产值 92 7 36万元 ;1994年 ,蚕桑呈现产量和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投产桑园 82 10亩 ,养蚕 38374张 ,产鲜茧 110 1吨 ,全县 5 987户蚕农 ,户平蚕茧收入 2 75 9元 ;县缫丝厂生产白厂丝 93 2吨 ,实现工业产值 1675 5 0万元 ,创税利 199 2万元。但是由于前几年茧丝绸行情滑坡 ,我县蚕种饲养量 ,鲜茧产量也逐年下降 ,蚕桑生产面临着种种问题。1996年全县投产桑园 5 188亩 ,养蚕 175 81张 ,产鲜茧 65 6吨 ;1997~ 2 0 0 0年 ,蚕桑生产步入低谷 ,每年在养蚕 85 0 0张、...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年来,金湖县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视发展蚕桑事业,桑田面积由1987年的1.14万亩,发展到1991年的5万亩。发种量由1987年的1.751万张,增加到1990年的3.8022万张。蚕茧产量1990年达到1175吨,比1987年增长2.1倍。金湖县蚕桑生产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注重蚕桑生产的规模效益,加强了基地建设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则是我县蚕桑生产稳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正>蚕桑生产是我市的传统项目,桑园面积、年发种量历史上最高达到11万亩、28万张。近几年因受茧丝绸市场的冲击,蚕桑生产严重滑坡,桑园面积下降到4万亩,年发种不足10万张。造成蚕桑下滑的原因,一方面由于茧丝市场的疲软,另一方面主要是蚕桑生产的产业化水平低、效益差、缺乏竞争能力。近两年来我市从加强基地建设着手,积极推进蚕桑生产产业化进程,较好地稳定发展蚕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