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桑树人工四倍体鄂桑2号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化学处理杂交实生桑幼苗,通过单株选择、系统选择育成的人工四倍体桑树品种鄂桑2号,具有生长快、产叶量高、叶质优、抗逆性强等特性。每公顷产叶量达46065kg,比对照湖桑32号提高50.9%。  相似文献   

2.
对山东省蚕业研究所选育的桑树新品种昂绿1号进行区域试验,结果表明:昂绿1号产叶量高,单位面积产叶量比湖桑32号春季提高17.80%,夏秋季提高8.08%,全年提高12.73%;叶质优,万蚕产茧量、万蚕茧层量、100kg桑产茧量和100kg桑茧层量4项鉴定成绩分别比湖桑32号高4.04%、1.96%、4.55%和2.58%;抗桑疫病能力强,发条力强,适合作条桑育桑树新品种。  相似文献   

3.
采用7920桑(2x)×红沧桑(4x)杂交,从1356株F1苗木中获得3株人工三倍体桑树新品系分别定名为嘉陵31号、嘉陵32号和嘉陵33号.以二倍体品种湖桑32号为对照,对这3个新桑品系进行了先合生理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嘉陵31号、嘉陵32号、嘉陵33号品系的光合速率比湖桑32号的光合速率(23.65 μmol/(m2·s))分别高8.09%,8.07%,12.09%.同时,3个新品系的叶绿素含量也比湖桑32号的叶绿素含量(2.37 mg/g)分别高16.46%,16.46%,24.89%,经方差分析知;3个新桑品系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都极显著高于二倍体对照湖桑32号,其中嘉陵33号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最高,叶片厚度也比二倍体对照湖桑32号厚52%,可以作为新品种选育的重点品系.并经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分析表明:桑树光舍速率与叶绿素含量成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r=0994**.研究初步阐明了三倍体品种高产的生理基础,为桑树新品种培育提供了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4.
1 鄂桑1号(鄂育1号) 三倍体桑树品种,湖北省农科院果茶蚕桑研究所选育,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桑001-2003。一般桑叶单产(每公顷产量,不同)30 000kg,比对照湖桑32号增产12%以上;万蚕收茧量、100kg桑产茧量、万蚕茧层量均比湖桑32号高。桑叶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桑品种分别饲养原蚕的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桑品种对原蚕发育经过及幼虫生命率、虫蛹统一生命率等无明显差异;但死笼率盛东1号较高,育71-1较低.综合原蚕饲养的茧质和卵质成绩初步认为,春期原蚕繁育用桑适宜选择的桑品种依次为育71-1、农桑14号、湖桑32号、盛东1号;秋期原蚕繁育用桑适宜选择的桑品种依次为湖桑32号、育71-1、农桑14号、盛东1号.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北方蚕业科研协作区第五批参鉴桑品种的丰产性和稳定性,筛选适合北方种植的高产稳产桑品种,利用AMMI模型(主效可加互作可乘模型)对7个品种在3个试点的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变异为变异的主要部分,交互作用变异大于环境变异。所有参鉴品种的丰产性能均高于对照。其中,皖桑1号、皖桑2号、晋选8号、晋选9号的稳定性和丰产性能均优于对照,而昌盛的丰产性能表现最为突出。相比对照,湖桑32号提高48.6%,比位列第2位的0206提高23.0%。  相似文献   

7.
在自然干旱条件下对桑树品种云桑1号、湘7920、湖桑32、育7-11、农桑8号、农桑9号夏伐后的夏秋季生长性能、产叶量等的测定分析表明:干旱会影响夏伐桑树的发芽数量、枝条长度、桑叶产量、叶质性状及产叶量,而且因品种不同,影响的程度有差异。品种受干旱影响的程度为:农桑8号>湘7920>云桑1号>农桑9号>育7-11>湖桑32。不同性状受干旱影响的程度是:枝条总长度>kg叶片数(叶片厚度)>枝条平均长度>单位条长产叶量>叶面积。综合比较,湖桑32号、育7-11在参试品种中较抗旱,湘7920虽然在干旱条件下的产量最高,但其重要性状指标的减少率也偏大,不宜作为抗旱品种。  相似文献   

8.
利用桑杂优2号、顺科1号、桂桑优12、桂桑优62、丰驰桑5个杂交桑品种与对照品种湖桑32号进行饲蚕试验,结果表明:桂桑优62、桂桑优12的叶质比湖桑32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桑树品种育71-1的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树品种育71-1是以遗传背景丰富的育54号和育2号为亲本,通过杂交选育出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品种.采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系统测定了育71-1和湖桑32号植株叶片的各项光合生理参数,分析了桑树品种育71-1高产、优质的光合生理机制.结果表明,育71-1和湖桑32号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都出现了光合“午休”现象;育71-1的光补偿点[52.05 μmol/(m2·s)]大于湖桑32号的光补偿点[39.92μmol/(m2·s)],但育71-1的光饱和点[1 285.18μmol/(m2·s)]小于湖桑32号的光饱和点[l 593.99 μ,mol/(m2·s)].育71-1和湖桑32号在羧化效率、表现量子效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最大光合能力、二磷酸核酮糖最大再生速率上相互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且育71-1的这4个光合生理参数值小于湖桑32号;育71-1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月变化动态高低排序为10月8日、8月12日、9月22日、9月13日、8月30日,而湖桑32号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月变化动态高低排序为10月8日、9月13日、9月22日、8月12日、8月30日,并且各测定时期湖桑32号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均大于育71-1,但育71-1的净光合速率在5次测量时的波动范围小于湖桑32号.育71-1不同叶位的叶绿素含量均高于湖桑32号,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研究结果提示,育71-1叶片的光合性能低于湖桑32号,但是育71-1能够长期稳定地进行光合产物积累,且其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湖桑32号,这可能是育71-1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生物鉴定的方法,调查分析了四倍体桑品种鄂桑2号在秋季的饲料效率,结果表明,鄂桑2号与对照湖桑32号相比,体重的生产效率高8.30%,体重的转化效率高1.26%;鄂桑2号的五龄经过较湖桑32号缩短26h,在食下量减少4.73%的情况下,鄂桑2号的全茧量、茧层量、茧重生产效率、茧层重生产效率较湖桑32号分别提高了10.58%、10.19%、22.52%、15.69%;茧层率与茧层转化效率则近似.  相似文献   

11.
桃树Y字形整枝密植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桃树不同密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栽植密度分别为每公顷825株,1245株,2505株的情况下,其早期生产效能为每公顷2505株的公顷产量>每公顷1245株的公顷产量>每公顷825株的公顷产量。因而证明Y字形整枝适宜的密度为每公顷1245~2505株。该树形树体结构简单,修剪量轻,容易整形,操作方便。而且具有成形快、结果早和产量高的优点。其整形修剪技术以夏剪为主,冬剪为辅。幼树修剪要轻,整形与结果相结合,以果控冠。成年树修剪适中,控上促下,使其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多效唑(PP333)对柠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影响,为柠檬生产上控梢促花、提高产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柠檬树喷施400、600、800、1000、1200 mg/kg多效唑后,定期统计新梢数量、平均单枝花蕾数量,测定各处理果实纵横径、物理性状、产量等.[结果]喷施不同浓度PP333对柠檬树新梢萌发均有抑制作用,与对照(CK)相比,抑梢效果显著;喷施PP333后植株翌年平均单枝花蕾数量、开花量、着果量均比CK有不同程度增加,并能显著延长柠檬开花时间.平均单枝花蕾数、开花量最多的为800 mg/kg处理,平均单枝最大花蕾量比CK增加53.34%,平均单枝开花量是CK的1.83倍.在生长缓慢期,800、600 mg/kg处理分别对促进柠檬春花果和秋花果果实纵径增加效果明显,而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PP333对柠檬果实横径和果实物理性状的影响较小;PP333能显著提高柠檬单株产量和公顷产量,其中以800 mg/kg处理产量提高最明显,单株产量和公顷产量分别比CK增加41.07%和41.63%.[结论]适宜浓度的PP333可抑制柠檬树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以800 mg/kg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Agronomic traits and heteroses of javanica varieties and the indica/javanica hybrids in Changsha are reported. Javanica rice exhibits long panicles, big grains, less panicles per plant, a long growth duration and high plant height in Changsha. The hybrid of Pei'ai 64S/javanica possesses positive heterobeltiosis in culm height, panicle length, panicles per plant, spikelets per panicle, grains per panicle, yield per plant, theoretic yield per hectare and actual yield per hectare; performs negative heterobeltiosis in days to flower, seed setting rate and 1000-grain weight. There are significant linear regression relations between culm height of the hybrid and panicle length of its male parent, panicle length of the hybrid and that of its male parent, spikelets per panicle of the hybrid and spikelets per panicle and panicle length of its male parent, grains per panicle of the hybrid and spikelets per panicle of its male parent, 1000-grain weight of the hybrid and spikelets per panicle of its male parent, respectively. In gener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1% level are seen in most traits except grains per panicle and theoretic yield per hectare between the indica/javanica hybrid and Pei'ai 64S/Teqin (CK). Compared with the check, the indica/javanica hybrids have positive standard heterosis in culm height, panicle length, spikelets per panicle, grains per panicle and 1000-grain weight but negative standard heterosis in days to flower, panicles per plant, seed setting rate, theoretic yield per hectare and actual yield per hectare. For the individuals, 11.1% hybrids possess > 40% standard heterosis in theoretic yield per hectare, 3.7% possess >40% standard heterosis in actual yield per hectare. The javanica restorer line 770 derives from a single cross of Pei'ai 64S/Moroberekan B-51-4-9-2. The hybrid 43S/770 possesses an elite plant type and strong heterosis.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北部一年一季高寒稻区,得天独厚的有利自然资源极适于发展水稻生产。由于历史原因,1955-1983年面积一直徘徊在13.7万-24.55万hm2,单产2535.0-4482.0kg/hm2,在中国属面积少、单产不高、变幅较大的低产稻区。1984年推广旱育稀植后,栽培技术发生重大变革与发展,但单产仍然较低,1985-1994年10a间平均只有4744.77kg/hm2。为此,1995-1998年针对黑龙江省生产现状开展了"水稻大面积高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3a攻关研究结果,每年平均面积39.93万hm2,占同期全省平均面积135.62万hm2的29.4%,获平均7893.0kg/hm2,较试验前五年全省平均5748.57kg/hm2增产37.3%,比同期全省平均增产32.9%,为黑龙江省进一步大面积增产树立了榜样和增强了信心。研究还针对当前生产现状,论述了今后发展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前景及其实现高产与之相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3个高淀粉玉米新品种适宜种植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3个高淀粉玉米新品种在中等肥水条件下5个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高产栽培时应选用种植密度为5.5万 ̄6万株/hm 2,吉单79、吉单137和吉单264获得最高产量的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5.51万株/hm 2、5.43万株/hm 2和5.71万株/hm 2。初步探讨种植密度对子粒品质的影响,提出在生产上可采用适宜密度的下限,以求高产稳产;采用最佳密度,以求达到最高单产。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杂交稻‘Ⅱ优1259’的生物学特性和产量结构,根据其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稻区域试验的结果,分析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Ⅱ优1259’高产、适应性广,在福建省感稻瘟病,在长江中下游高感稻瘟病,在海南省抗苗瘟,轻感穗颈瘟。产量结构分析表明,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为57.1%,每公顷穗数为19.7%,结实率为13.5%,千粒重为7.4%。每公顷穗数和每穗粒数对每公顷总粒数的贡献率分别为26.3%和71.8%。每公顷总粒数对库容量的贡献率为95.2%,千粒重的贡献率为4.2%。库容量对稻谷产量的贡献率86.3%,结实率的贡献率为13.1%。‘Ⅱ优1259’高产的关键是稳定穗数培育大穗,增加单位面积的总粒数,扩大库容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间套遮阴对玉米和连钱草(Glechoma longituba)生长发育、产量及收益的影响。[方法]玉米密度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5个处理,3次重复,行距均为170cm,株距分别为49、30、22、17、14cm,即密度分别为1.20万、1.95万、2.70万、3.45万、4.20万株/hm^2。连钱草的种植密度为15.95万株/hm^2。[结果]玉米间套密度在1.95万~2.70万株/hm^2时,连钱草的生长发育较好,且质量、产量和收益较高。[结论]该研究为解决既要满足连钱草的匍匐生长,又要满足其喜阴喜光习性的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且为改变药农以栽培玉米为主而不是以种植药材为主的传统种药方式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2001-2009年中国北部冬小麦生育期和产量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中国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小麦品种农艺性状适应气候变暖的变化规律,为小麦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方法】利用2001—2009年国家冬小麦区域试验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对照品种的农艺性状和该地区相关气象资料,研究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变化规律,并进行农艺性状和气象要素的相关分析。【结果】对照品种出苗日期和成熟日期逐渐推迟;生育期逐渐缩短,且与年平均温度和生育期≥0℃积温呈负相关;生殖生长阶段随着相应期间≥0℃积温的增加而延长;随着气候变暖,千粒重和每公顷产量呈增加趋势。农艺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千粒重与每公顷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生殖生长阶段与每公顷产量呈较强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株高和千粒重2 性状决定了产量变异的95.7%。【结论】气候变暖对北部冬麦区冬小麦生长发育有较强的影响,选育生育期较短,但生殖生长阶段较长,千粒重大的高产品种是北部冬麦区未来适应气候变暖的品种改良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晚熟玉米新品种评比展示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几年审定,在太原市有推广价值的19个中晚熟玉米品种进行评比展示,结果表明,晋玉168产量居第一位,平均产量11938.5kg/hm2,比对照农大108增产21.5%;晋玉811产量居第二位,平均产量11871kg/hm2,比对照增产20.8%;先玉335产量居第三位,平均产量11232kg/hm2,比对照增产14.3%;强盛49产量居第四位,平均产量11077.5kg/hm2,比对照增产12.8%;屯玉50产量居第五位,平均产量10947kg/hm2,比对照增产11.4%;永玉3号产量居第六,平均产量10839kg/hm2,比对照增产10.3%;潞玉6号产量居第七位,平均产量10728kg/hm2,比对照增产9.2%;强盛12产量居第八位,平均产量10128kg/hm2,比对照增产3.1%;农大84产量居第九位,平均产量10051.5kg/hm2,比对照增产2.3%;农大95产量居第十位,平均产量9963kg/hm2,比对照增产1.4%;强盛16居第十一位,平均产量9952.5kg/hm2,比对照增产1.3%。建议2008年太原市春播中晚熟玉米主推品种是晋玉811、先玉335、晋玉168、强盛49、永玉3号、农大84;搭配品种是潞玉6号、农大95、强盛16、强盛12。春播中熟主推品种是先玉335。  相似文献   

20.
对13个小麦品种(系)26个性状的5种遗传参数研究表明,穗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很低,且与其他性状呈负相关或微弱正相关,这说明现有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已接近或达到高限;同时,穗数、穗粒数的直接通径系数很高,是产量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可见,当前小麦高产育种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前提下,要着力于穗粒数的提高,同时要兼顾千粒重,才能实现小麦高产稳产。进行多性状组合选择方能高产,"倒一叶鞘长+穗长+粒重叶比"相对选择效率较高、简单易行,可作为综合选择的较佳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