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陇中旱地少免耕覆盖对提高土壤养分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在少耕免耕条件下,地膜和秸杆覆盖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可促进土壤养分转化,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协调水、肥、气、热和各肥力因素,增产效果明显,可因地制宜地在半干旱地区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3.
稻田免耕水旱轮作对作物产量及土壤生态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探索适合金沙县应用推广的高产、优质、高效、轻简、生态的农田保护性耕作模式,设置了集秸秆还田、稻油水旱轮作连免耕、水稻抛栽或插栽轻简栽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定位试验,4年连续实施结果表明:在采用油菜秸秆还田方式的耕作条件下,油菜、水稻产量均得到明显提高,油菜最高增产达9.28%,水稻最高增产达17.87%;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增加,速效磷降低;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改善,非毛管空隙、土壤含水量、pH值略有升高,土壤}占1液相比降低;连免耕田病害发生不明显,但虫、草害发生稍有加重.试验结果还表明N、P、K与有机肥配合施用能维持水旱轮作系统的生产力和土壤肥力,实现稻油持续稳产、高产,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水稻少免疫耕技术研究:Ⅲ水稻少免耕增产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6 ̄1992年,从水稻少耕免耕的类型及生产效应比较了不同耕作法间的土壤理化性质,供肥特点,水稻根系的数量、质量和功能特点,水稻地上部分蘖和产量构成因素形成的生理特性,高产配套技术的特点等,结果表明少免耕的增产是由土壤效应,生理效应和耕作栽培技术效应3者综合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5.
6.
长期免耕稻田的土壤微生物与肥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对经过10年自然免耕后稻田的基本肥力特征、主要微生物类群的数量以及水稻农艺性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土壤肥力方面,该免耕方式能提高土壤肥力,垄作和厢作的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以及有机质显著比常规平作高,且上层(0-7.5cm)和下层(7.5-30cm)的肥力水平差异不显著,但仍有上层高于下层的规律;微生物持征方面,各处理细菌数量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但免耕处理的微生物生长条件较稳定,季节性不明显;自生固氮菌与纤维素分解菌之间相互促进,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自然免耕能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杂草生长。 相似文献
7.
少免耕栽培晚稻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及活度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为探明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生物学特征的影响,以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保障土壤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1/3稻草覆盖少免耕对晚稻土壤微生物区系及活度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几类微生物的数量在晚稻不同生育期都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并且在晚稻分蘖盛期最高.好气性细菌、放线菌、真菌及微生物活度从高到低为少耕土壤、翻耕土壤、免耕土壤,而厌气性细菌数量从高到低为翻耕土壤、少耕土壤、免耕土壤.通过对土壤微生物分析评价发现,在提高土壤质量和利于作物生长方面,少量秸秆还田少耕要优于少壤特秆还田翻耕和免耕。 相似文献
8.
9.
少、免耕对旱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988-1989年期间在河北省土肥所旱地研究了少,免耕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少、免耕能增加>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提高>0.05mm微团聚体含量,比水容量降低,并且少、免耕又有效有效地降低了大、中孔隙含量,增大了微小孔隙含量,使气相容气度降低,土壤容量增加,总孔度减小,但少、免耕的毛隙度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异较小,有机对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11.
免耕作为一种新型的耕作方法,目前已在中国南方稻区和其它许多国家得到应用和推广。在此,综述了免耕对稻田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等方面的影响的研究进展,指出了今后在该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免耕与耕作栽培蚕豆对稻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免耕与传统耕作方式种植蚕豆对稻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方法]以云南陆良蚕豆为试材,在免耕和耕作栽培下分别设置株距为253、03、5 cm 3个密度处理,以耕作栽培下种植密度为36.30万株/hm2为对照。在蚕豆成熟期,测定土壤水分和养分指标。[结果]不同耕作方式和种植密度对水分和土壤全氮的影响很小;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免耕大于耕作;免耕30 cm的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最高,为224.90 mg/kg,耕作30 cm的处理最低,为182.67 mg/kg;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表现为免耕25 cm>免耕35 cm>耕作35 cm>耕作30 cm>耕作25 cm>免耕30 cm;有效钾的变化是免耕25 cm>耕作25 cm>免耕35 cm>免耕30 cm>耕作30 cm>耕作35cm。[结论]免耕栽培,能提高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渭北旱塬免耕结合不同覆盖对春玉米产量和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以期对该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先玉335为供试材料,以传统耕作不覆盖为对照,通过大田试验测定和分析了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免耕地膜覆盖和免耕地膜秸秆双元覆盖下土壤容重、孔隙度、含水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免耕覆盖处理能够不同程度降低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提高春玉米播前0~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免耕地膜秸秆覆盖和免耕地膜覆盖较对照春玉米播前0~3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增加63.7和62.5 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69.7%和22.4%。[结论]渭北旱塬地区春玉米种植适宜免耕地膜秸秆双元覆盖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安宁河流域免耕覆盖对稻田土壤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免耕覆盖在四川省西昌市主要轮作方式中的技术措施及其对土壤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2008年开始在西昌市小庙乡进行水稻-小麦轮作免耕覆盖的长期定位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3个处理(①翻耕并将秸秆带离本田;③秸秆翻耕入土;⑤免耕秸秆覆盖还田)定期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等,并对各处理水稻产量进行比较。[结果]处理⑤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较处理①、③提高了6.81%和0.93%,土壤全氮含量分别较处理①、③提高了6.66%和2.67%,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较处理①提高了5.26%和8.34%;处理⑤土壤含水量较高,表土温度较低,水稻产量较高。[结论]免耕覆盖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调控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6.
旱地玉米免耕覆盖土壤水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免耕整秸秆半覆盖具有明显的保水效果。在一年一作春播玉米区,免耕覆盖抑制了土壤水分蒸发,延长了上层水分向深层分布的时间,玉米秋收后至结冻期间100~200cm土壤水分比不覆盖提高1~1.6个百分点;但结冻期间,土壤水分蒸发基本停止,0~100cm土层水分差异不大;免耕覆盖明显抑制了春季返浆期的土壤蒸发,0~20cm土层比常规耕作土壤水分含量高1~1.7个百分点;玉米生育期间,土壤水分变化规律是,封垄前覆盖与不覆盖间土壤水分差异较大,封垄后差异变小;一般情况下,随深度增加,保水效果减小。免耕本身不具保水作用;在覆盖条件下,耕翻与否对保水作用不大,不论是耕翻还是免耕都必须结合秸秆覆盖;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土壤第一蒸发阶段持续时间增长,土壤蓄保水量增加;秸秆覆盖一方面具有保水效果,另一方面,降水通过秸秆时又要消耗一定量的水分;免耕覆盖改变了地表状况,有利于雨水的入渗,使得更多的水分下移到剖面深层,为植物利用水分提供了机会;持续干旱情况下,秸秆覆盖土壤水分蒸发量与裸露土壤几乎一样多。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两年免耕后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46,自引:7,他引:46
【目的】研究两年免耕后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提高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方法】土壤免耕第3年的基础上深松40 cm,2005~2006年连续两年通过田间试验观测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分析深松保墒增产的机理。【结果】莜麦作物生育期0~100 cm土壤贮水量,深松显著高于对照。在0~100 cm的土层剖面上,50~100 cm土壤水分含量深松显著高于对照,干旱少雨时,土壤水分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降雨集中时,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与对照相比,深松减少了0~50 cm的作物耗水量,促进根系对5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消耗。土壤深松处理比对照两年平均增产18.29%,水分利用效率增加9.68%。保墒增产效果受降水量的影响,分布均匀的降雨有利于增产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深松降低了表层土层容重,增加接纳雨水的能力,增强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结论】在免耕的基础上深松,是北方农牧交错带有效增加水分利用效率的保护性轮耕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