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在养猪生产过程中,每年都要定期补充后备母猪,以便更换基础母猪群中胎次较高的种猪,以保证猪群合理的胎次(年龄)结构,提高种猪繁殖效率,取得较好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规模化猪场每年种猪更新率大约为25%~30%,小型养猪场或养猪专业户比例会更高。品种是提高养猪效益的首要因素,所以种猪的质量是关系养猪成败的关健环节。养猪生产者在进行引种时存在很多误区(特别是小规模猪场),往往会导致引种失败。  相似文献   

2.
3.
在养猪生产过程中.每年都要定期补充后备母猪来更换基础母猪群中胎次较高的种猪,以保证猪群合理的胎次(年龄)结构。提高种猪繁殖效率,取得更好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规模化猪场每年种猪更新率大约为25%-30%.小型养猪场或养猪专业户种猪更新比例会更高。品种是提高养猪效益的首要因素,所以种猪的质量是关系养猪成败的关键环节。养猪生产者在进行引种时存在很多误区(特别是小规模猪场)。往往导致引种失败,造成经济损失。近年来大多购买种猪的养殖户在种猪引进上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张保平 《猪业科学》2011,28(12):120-121
后备猪阶段是种猪终生繁殖的基础。培养后备母猪的目的,是为了替换效率低或产量低的母猪,使母猪群保持合理的胎龄结构,使猪群中有一群高产的母猪,保持现有猪群储备以达到高效稳定生产的目标。在后备阶段要通过适宜的营养供给和精细饲养管理,使用后备母猪获得最佳繁殖性能和长久的繁殖寿命,继而构建具有高效合理繁殖胎次结构的种猪群。  相似文献   

5.
后备猪阶段是种猪终生繁殖的基础。培养后备母猪的目的,是为了替换效率低或产量低的母猪,使母猪群保持合理的胎龄结构,使猪群中有一群高产的母猪,保持现有猪群储备以达到高效稳定生产的目标。在后备阶段要通过适宜的营养供给和精细饲养管理,使用后备母猪获得最佳繁殖性能和长久的繁殖寿命,继而构建具有高效合理繁殖胎次结构的种猪群。  相似文献   

6.
种猪引进后的隔离与适应的目的是,维持原有猪群的健康状态,让新引进的种猪适应存在于本场的病原体、生产流程和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猪只的死亡风险。建立一个良好的引种程序并严格执行,对于种猪场是极其重要的。完善的、贯彻始终的管理措施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引进种猪潜在的生产性能,并给后续的生产带来经济效益。引种前,兽医应十分了解对方猪群的健康状况,以制定一个确实可行的隔离与适应程序。1隔离引种的隔离时间至少为2星期,理想的应为4星期。隔离舍应采取“全进全出”管理方式,两批引种间隔期间应进行彻底冲洗消毒,并保持干燥。隔离舍…  相似文献   

7.
合理及时地补充后备母猪是一个猪场保持持续性高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有计划地补充繁殖性能较好的后备母猪,可保持猪群合理的胎次结构。为保持基础种猪群优秀的生产成绩,每年应淘汰老龄、发情配种异常以及泌乳和护仔性能差的母猪.按计划选留后备母猪补充到生产猪群中.种母猪补充以自繁自养选留和外购选留两种方式来满足。选留数量:生产母猪数×母猪年更替率,即生产母猪×30%;如果自繁自养选留,初选数量为:生产母猪×30÷60%。  相似文献   

8.
合理及时地补充后备母猪是一个猪场保持持续高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为保持基础种猪群优秀的生产成绩,每年应淘汰老龄、发情配种异常以及泌乳和护仔性能差的母猪,按计划选留后备母猪补充到生产猪群中,保持猪群合理的胎次结构。母猪群理想的胎龄结构为:1胎母猪占20%,2胎18%,3胎17%,4胎16%,5胎14%,6胎10%,7胎5%。  相似文献   

9.
提高母猪繁殖力是实现养猪业高产、高效,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近年来,我国规模化猪场所饲养的种猪,经过多年的选种工作,种猪的生产性能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就每头母猪的实际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母猪的受胎率低、年产胎次和窝产仔猪数量  相似文献   

10.
在规模化养猪生产中,每年大约有25%~35%的基础母猪由于种种原因(疾病、饲养管理不当、遗传缺陷等)被淘汰。为了保证猪场正常生产的均衡性、使繁殖母猪持续保持较高的生产水平,就需要及时补充后备母猪。一个猪群的建立、新猪群的引入、猪与猪之间  相似文献   

11.
张汀 《中国猪业》2007,(1):42-43
为了提高猪群总体质量和保持较高的生产水平,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猪场经常要向质量较好的种猪场引进种猪。然而每个猪群都可能是一个致病性微生物的复合体,一旦猪群处于应激状态时,就可能发生疾病。不同猪群病原的种类和数量也有所不同,每个猪群的机体免疫水平或保护性抗体的滴度也各不相同,这主要取决于该猪群对病原体的接触程度和免疫程序。每当我们引进新的种群时,就有可能引进一个新的病原复合体,所以,建立一个良好的引种程序并严格执行,对于猪场的安全和引进的优良种猪安全、顺利的投入生产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正>种猪是猪群繁殖的基础,种猪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个猪群的生产水平,所以,种猪选择必须符合生产目标。只有将种猪选好才能生产出优良的后代,因此种猪选择又是繁殖技术中关键的第一步。在挑选种猪时,一定要仔细认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种猪必须健康,无遗传缺陷凡患有萎缩性鼻炎、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喘气病等严重的疫病,以及后裔患有隐睾、单睾、锁肛、骨骼畸形等遗传疾病的均不予选留(有些疾病需要通过实验室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3.
规模化猪场基础种猪群的年更新率一般在25%~33%,保持种猪群的合理结构,以期持续并提高猪群的生产水平。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后备种猪饲养管理规程并严格执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在的生产性能,并给猪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周彦飞 《猪业科学》2008,25(7):33-35
众所周知,猪场获利的关键在于母猪的生产性能,其高与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备母猪的培育.后备母猪约占猪场母猪群的25%~30%,是种猪群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5.
种猪繁殖期的长短,繁殖成绩的优劣与品种类型、饲料种类和营养水平、管理措施以及利用强度等有关。青年种猪开始配种产仔后繁殖成绩不断提高,当达到2~3岁时是繁殖力最高的时期,以后随年龄的增长,性机能逐渐下降,一直到性衰竭为止。现代化养猪生产实行种猪全年均衡产仔,商品肉猪分批出栏上市,讲的是成本核算,求的是最佳经济效益,是向猪要钱要肉的时代。在繁殖方面,要掌握住最佳的繁殖阶段,进行强度利用,当繁殖性能下降应及时淘汰。利用青壮年种猪的优点是:青壮年(1~3岁)的种公猪性欲强、性反射快、精液品质好、受胎率高…  相似文献   

16.
后备猪阶段是种猪终生繁殖的基础。培养后备母猪的目的,是为了替换效率低或产量低的母猪。使母猪群保持合理的胎龄结构,使猪群中有一群高产的母猪,保持现有猪群储备以达到高效、稳定的生产目标。在后备阶段要通过适宜的营养供给和精细的饲养管理。使后备母猪获得最佳的繁殖性能和长久的繁殖寿命。继而构建具有高效合理的胎龄结构的种猪群。  相似文献   

17.
集约化养殖场为加速或改善猪群的遗传生产性能,不可避免地需要从自有生产体系外引进活体、精液或者胚胎。对于自有猪群健康风险而言,精液或者胚胎的风险较小,但这两种方式被采用的机会也较少,而活体引进是最常见也是风险最大的一种方式。为降低活体引进对自有猪群健康的冲击,非常有必要考虑供种方和受种方的健康匹配以及隔离等工作。  相似文献   

18.
合理及时地补充后备母猪是一个猪场保持持续高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为保持基础种猪群优秀的生产成绩,每年应淘汰老龄、发情配种异常以及泌乳和护仔性能差的母猪,按计划选留后备母猪补充到生产猪群中,保持猪群合理的胎次结构。母猪群理想的胎龄结构为:1胎母猪占20%,2胎18%,3胎17%,4胎16%,5胎14%,6胎10%,7胎5%。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保持较高的生产水平,提高猪群总体质量,达到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猪场和养户经常要向质量好的种猪场引进种猪。如何引进优良种猪,并能安全、顺利的投入生产,发挥其应有的效果,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0.
当前,全球养猪业在遗传改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在丹麦等国家,平均每头能繁母猪每年可获得将近30头仔猪,鉴于我国养猪业平均生产水平不高,尽管每年不断引进大量优良种猪,但在实际生产中仍有诸多限制因素,使优良种猪无法充分发挥其遗传潜力,平均每年提供仔猪数始终徘徊在16头左右,仅有畜牧业发达国家的一半。为此,针对育种工作者、普通养殖户和规模化养殖场等不同读者,从预防母猪早产到提高仔猪成活率,从育种研究进展到提高母猪繁殖力,从合适种猪群的选择到引种关键技术,本刊特甄选了几篇文章刊登在近两期科技与推广栏目,希望能对读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