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转基因植物     
植物转基因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从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中分离到的目的基因转移到植物的基因组中,使之表达并稳定遗传,从而赋予新性状的技术。目前植物转基因技术主要在以下方面达到应用。  相似文献   

2.
《农家参谋》2014,(11):4-8
自从"转基因食品"出现,就一直争议不断。近日,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我们试图通过本文的全面解读,使广大读者能够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何为转基因食品转基因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到某种特定的生物体中,并使其有效地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的过程。而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  相似文献   

3.
纯粹的“天然食品”并不存在 转基因技术可以应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作物转基因是在常规育种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作物的遗传物质中去,使其有效表达出相应的产物(蛋白质或核酸),在产量、抗性、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方向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相似文献   

4.
动物克隆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克隆动物是目前生物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重大,本文简述了当前国内外克隆动物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影响动物克隆的技术环节,并根据现有理论和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转基因克隆动物的概念,认为转基因克隆动物制作技术将是21世纪创建遗传工程动物的主导性技术。  相似文献   

5.
基因修饰是改变动物生物性状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相关的方法和技术已逐步应用于医学、动物遗传育种、基因功能研究等方面,但在家畜育种过程中,基因修饰不应带标记基因,这就需要动物基因修饰技术得到进一步完善。因此,从转基因动物、体细胞克隆、转基因体细胞克隆、基因打靶及标记基因删除等方面,阐述了动物基因修饰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现代动物育种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生物科学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时,出现了将外源基因(DNA 片段)插入动物染色体的一门新兴科学——基因转移学,由此而产生了转基因技术和它的产物一转基因动物。1980年首次把外源基因转移给小白鼠的实验获得成功,以后给猪、羊、牛、鱼、兔子等动物转移基因实验也获得了成功,从而转基因动物问世了。转基因动物是生物工程技术的产物,生物工移技术;遗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所组成,其中的核心是遗传工程,也就是对基因进行剪裁,拼接,改造和加工,按照人们预先设计的蓝图产生特定的性状、品种、物种和产品。  相似文献   

7.
信息荟萃     
我国转基因克隆绵羊诞生 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日前获得了第一批转基因羔羊共25只。这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批转基因克隆绵羊问世,标志着我国绵羊现代生物育种技术有了新的突破。这项研究突破了常规育种所无法实现的跨物种基因转移,从而使物种可以根据人们的意愿与需求,设计和创造出新的性状,  相似文献   

8.
人α-干扰素基因在转基因草鱼中的表达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为提高草鱼对出血病的抗性,采用显微注射法,将克隆在鲤β-肌动蛋白基因启动子下游的人α-干扰素基因转移到草鱼受精卵中,获得了大量转基因个体。抽取转基因鱼血浆,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转基因草鱼中人α-干扰素基因的表达情况。从672尾转基因草鱼中检测出158尾有α-干扰素的表达,阳性率为23.51%,其中表达水平最高个体血浆中α-干扰素质量浓度为1450pg/mL。基因表达量随季节和个体发育时期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动物技术在畜牧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转基因动物技术应用于畜牧生产 ,在改良动物生产性状、提高畜禽抗病力以及生产人药用蛋白等非常规畜牧产品方面 ,已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1 转基因动物技术概述使动物组织能够特异表达外源蛋白质 ,需要人为地将编码这种蛋白质的基因转移到动物的胚胎中 ,使目的基因能够整合到动物染色体上 ,进而得到表达。目前 ,在转基因上主要有 4类 :A参与编码和调节机体组织生长发育的基因。例如 :促生长基因方面的研究有导入生长激素 (GH)基因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GF - 1)和人生长激素释放因子 ;B与动物生产力密切相关的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例如 …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概述了转基因动物技术的应用进展。采用该技术成功地将外源基因导入了家畜的受精卵并得以整合和表达,而且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采用这项新技术不仅能产生转基因家畜,而且能改变家畜的某些可遗传性状和提高生产能力。对于创造新的基因工程个体,进而培育转基因家畜新品系或新群体,具有重要的价值。该技术的发展对于家畜育种及其生产上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家畜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受精前的性别控制技术、受精后的胚胎性别鉴定技术和出生后的克隆技术3个方面,论述了家畜性别控制技术及其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生产转基因克隆猪奠定基础。[方法]以反转录病毒转染的带有红色荧光蛋白(RFP)基因的猪胎儿成纤维细胞作为核移植的核供体,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研究红色荧光蛋白克隆胚胎体外发育情况。[结果]RFP转基因细胞的融合率为83.87%,与未转基因细胞(80.56%)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RFP转基因体细胞重构胚体外囊胚率为8.67%,与未转基因细胞组(6.56%)相比无显差异著(P〉0.05);RFP转基因体细胞重构胚移植于15头受体后,尚无受孕个体。[结论]利用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细胞为供体细胞,能够成功克隆出转基因胚胎,并获得转基因囊胚。  相似文献   

13.
生物安全:美国转基因作物的评价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篇综述侧重于介绍美国本土的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的过程和进展。回顾了安全评价程序的建立过程,从1975年阿西洛马(Asilomar)会议上关于重组DNA技术的问题,自1984-1994年间第一例转基因作物进行田间试验到评估作为食物和饲料商业化生产时,美国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科学家之间的讨论。此外,一同回顾国际上的指南与美国的系统。整体过程还要考虑人类接触基因来源和表达蛋白是否有安全的或不安全的历史。食用蛋白安全性首要考虑因素为某些消费者是否对其过敏或者拥有转基因编码蛋白的IgE抗体,或者转基因食品会诱发乳糜泻,同时考虑表达蛋白的潜在毒性效果和对人或动物营养的影响。在美国,该过程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建议是一致的,它是基于科学的并应用合理的假设。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证明在美国获得批准的转基因作物危害人或动物的健康。评价要考虑遗传和环境上的变化对植物新品种产物的影响,并坚持转基因植物食品和非转基因相似物种同样安全的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14.
异种克隆技术是在体细胞克隆技术成功后发展的一项新技术。哺乳动物异种克隆技术为探求核质关系,细胞分化等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型,并且对物种改良、濒危动物保护提供了新的方法。在此,就哺乳动物异种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原理,异种妊娠、异种克隆存在的问题和可能过的解决方法以及对异种克隆技术的展望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浅析大豆的营养价值及其加工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作物之一,营养价值高,可与肉、蛋、鱼等食物相媲美,素有"植物肉"之称。在了解大豆的营养价值之后,主要介绍了人们生活中常吃的几种大豆制品的加工和利用,为大豆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人Ⅰ型胶原基因脂质体转染牛耳细胞克隆筛选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连接有人Ⅰ型胶原基因的质粒(PGCl-collagen).利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转染荷斯坦奶牛耳成纤维细胞,优化一系列转染条件以提高转染效率,再利用G418和GFP荧光的表达来筛选稳定转染的细胞,最后以末转染的成纤维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组,PGCl-collagen作为阳性对照组对转染的细胞进行PCR验证.结果显示:在6孔培养板中细胞融合度达到50%~60%左右介导1~3μg重组质粒转染24 h,转染效率可达25%~30%,筛选单克隆细胞在荧光显微镜观察检测到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在使用800U的G418筛选效果最好,维持浓度300~600U,获得25个稳定表达的阳性细胞系.从中选取6个克隆进行PCR验证.成功利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人I型胶原基因成功转染到荷斯坦奶牛耳成纤维细胞,PCR验证结果正确.  相似文献   

17.
小麦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对其进行基因工程改良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文章综述了自第一株转基因小麦报道以来,小麦转基因技术在小麦品种、品质改良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提高畜禽生产力的新技术.分别为:改变循环系统或组织中生长激素浓度;改变生长激素生物效能促进动物生长和泌乳;基因"敲除"技术和动物克隆技术.  相似文献   

19.
动物机体的大部分分化细胞具备全能性 ,成熟卵母细胞胞质中 m RNA、蛋白质等母型信息能使注入其中的细胞基因发生再程序化 ,从而启动新个体的发育。供体细胞和受体卵母细胞的周期和功能状态的同步协调是实现重构胚正常发育的关键。克隆动物的成功受供体细胞、受体卵母细胞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其中的许多规律还未被掌握 ,动物克隆的研究必将揭示这些生物学规律 ,显示其巨大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吉林(市)地区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常见过敏原分布状况,同时观察石油化工工人引起过敏性皮肤病致敏原的特殊性.方法对495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按工人组和非工人组进行分类;采用德国MORA-SUPER生物共振过敏原检测系统检测过敏原,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所有患者中,尘螨和花粉为最主要过敏原,总阳性率在40%以上.其次,动物毛屑、肉类、牛奶、鸡蛋、海鲜、真菌及食品添加剂,总阳性率均在10%以上.上述过敏原为本地区主要过敏原.同时在工人组与非工人组间比较发现,环境物质、有机溶剂、杀虫剂及化妆品这4大类过敏原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过敏原的阳性率在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尘螨、花粉、动物毛屑、肉类、牛奶、鸡蛋、海鲜、真菌及食品添加剂为本地区主要过敏原.石化工人职业性接触化工物质为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