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十年禁捕政策的实施,长江刀鲚资源恢复效果已日益凸显,一些传统栖息地被发现重新有了刀鲚的分布。湖南湘江水域曾是洞庭湖水系内刀鲚的主要分布水域之一,但洄游型刀鲚长期被认为在该水域已绝迹。近期笔者对2023年6月13日采集自湖南湘江湘阴段的1尾刀鲚标本进行耳石微化学特征研究,以验证其所属的生态类型。结果发现,该个体耳石锶钙比生境特征可分为5个阶段,其中既有对应于淡水生境的SI(1.37±0.60)、SIII(2.80±0.16)和SV(2.47±0.62)阶段,也有对应于河口半咸水的SII(5.50±1.10)、SIV (4.52±0.94)阶段。此外SII阶段有部分锶钙比高于7,说明该个体还进入过海水栖息。锶含量面分布分析结果显示,自核心至边缘亦依次呈现蓝色、黄绿色、蓝色、黄绿色以及蓝色的不同盐度生境变化的“分色图谱”特征。上述结果确证了所研究个体为典型的溯河洄游型刀鲚。这也首次客观证实了十年禁捕政策实施后,洄游型刀鲚不仅能够重新自海区经长江进洞庭湖,而且更能自湖上溯至湘江水域。为保护洞庭湖内及各支流洄游型刀鲚资源,同时也为持久守护长江十年禁捕的成效,亟需开展洞庭湖及各支流内洄游性刀鲚... 相似文献
2.
3.
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对2014年8月1日采自江西省余干县瑞洪镇信江(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江段的刀鲚(Coilia nasus)的矢耳石进行了锶和钙的微化学分析研究。元素定量线分析表明,样品的锶钙比值(Sr/Ca×103)波动显著,不仅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Sr/Ca×1033),而且出现了对应于海水生活的高值(3Sr/Ca×1037),显示出其典型的溯河洄游特征。耳石Sr含量的面分析结果与之相同,均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蓝色)区域和海水生活的高值(绿色)区域。这两种耳石微化学类型首次直观地证实,目前距长江河口约1000 km的信江中存在洄游型刀鲚。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长江十年禁渔后安庆江段刀鲚的生境履历,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研究安庆江段不同类型长颌刀鲚(Coilia nasus)和短颌刀鲚的耳石Sr和Ca微化学特征。结果显示,根据耳石Sr/Ca值的变化值将安庆江段的短颌刀鲚分为2类,一类是其比值为一直小于3.0的低值,表明其纯淡水的生境履历;另一类是其比值不仅有小于3.0的低值区,还有大于3.0的高值区(小于7.0),表明其不仅有淡水的生境履历,还有高盐度的河口半咸水生境履历。长颌刀鲚的耳石Sr/Ca值均具有小于3.0的低值区和大于3.0 (甚至大于7.0)高值区的显著波动,表现为典型的淡水、河口半咸水及海水的溯河洄游型生境履历,Sr含量面分析图谱也可印证上述结果。本研究表明,长江安庆江段刀鲚群体组成较为复杂,同时存在溯河洄游型、淡水定居型短颌刀鲚和溯河洄游型长颌刀鲚3种生态表型个体。 相似文献
5.
6.
实施好长江10年禁渔是国家“十四五”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效跟踪和客观评价禁渔效果业已成为当下的重大需求。长江刀鲚(Coilia nasus)是长距离溯河洄游型鱼类,在自海入江繁殖洄游过程中所受渔捞压力非常大,资源量已岌岌可危。长江禁渔已于2019年启动实施,以刀鲚为代表聚焦禁渔前后固定生境及相近渔季,对刀鲚资源群体及渔获量开展比较研究,可有效追踪和评价长江禁渔对珍稀濒危鱼类种群数量恢复的效果。本研究基于长达7年间的禁渔前(2014—2018年)、后(2019—2020年)同期采样监测数据,开展了长江禁渔的效果追踪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禁渔前(2014—2018年)溯河洄游型刀鲚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仅为(0.81± 1.73) [×10–5, ind./(h·m)] [即(1.13±2.42) ind./d],数量占比仅为(1.42±2.41)%;而禁渔后(2019—2020年)刀鲚CPUE高至(66.14±69.74) [×10–5, ind./(h·m)] [即(92.60±97.64) ind./d],较禁渔前增长约82倍;数量占比亦增至(60.56±40.87)%,较前者增长约43倍。本研究首次表明,受益于已实施2年的长江禁渔战略,鄱阳湖洄游刀鲚数量恢复的效果已经凸显。 相似文献
7.
9.
于2017年洄游汛期内采集刀鲚(Coilianasus)样本,解剖后选取6尾感染陈氏刺棘虫(Acanthosentischeni)的刀鲚样本作为感染组,同时选取6尾未感染刀鲚作为对照组,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陈氏刺棘虫感染对刀鲚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共鉴定出23个细菌门,其中对照组包含22个门,感染组鉴定出18个门,其中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只在感染组刀鲚中检测到;两组刀鲚肠道中主要的微生物类群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软壁菌门(Tenericutes),且相对丰度总量均高于85%;感染组中厚壁菌门、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平均含量高于对照组,其余菌门相对丰度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呈下降趋势,但两组间微生物组成比例没有显著差异(P0.05)。此外,在已明确的130个科中,厚壁菌门中的梭菌科(Clostridiaceae)、消化链球菌科(Peptostreptococcaceae)、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和变形菌门中的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紫单胞菌科(Porphyromonadaceae)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中的Eisenbergiella丰富度在感染组刀鲚肠道中显著更高(P0.05);在群落多样性水平上,对照组和感染组间Shannon指数、Chao1指数和Simpson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虽然陈氏刺棘虫感染对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影响不显著,但是在特定微生物物种的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为确认鄱阳湖中是否仍存在有溯河洄游的刀鲚个体,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研究了采自鄱阳湖星子县水域2尾刀鲚个体矢耳石的锶和钙微化学特征。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上颌骨较短个体(PYCB02)的耳石锶钙比值(即Sr/Ca×1 000)为稳定的低值(1.66±0.54),反映了其淡水定居的生活习性;而上颌骨较长个体(PYCE05)的锶钙比值波动显著,不仅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1.82±0.50),而且出现了对应于海水生活的高值(5.79±0.91),显示出其溯河洄游的"履历"。这些结果更得到了耳石元素面分布分析结果的支持。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耳石微化学特征类型首次直观地反映和证实了目前距长江河口约800 km的鄱阳湖中同时存在有溯河洄游和淡水定居的两类刀鲚个体。 相似文献
13.
《水产科技情报》2023,(3):201-204
<正>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联合贵州省水产研究所在稻鱼适应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相关成果论文“Integrative analysis uncovers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of an indigenous crucian carp(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in Dong’s Rice Fish Duck System”发表在Aquaculture上,淡水中心水产遗传育种研究室罗明坤博士、贵州省水产研究所张显波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鱼粪洄游速度的研究,无论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具有趣味,特别是对洄游鲑游泳的生物能量季相的揭露具有很大的意义。对于鱼类游泳效率提高的特性总的综合有:特殊的体型,粘液的覆盖,肌肉的合理分布,组织和气体代谢能量的可能。可见,最好的游泳速度是在能量消耗最低的情况下。这在游泳鱼类远距离的和疲劳的洄游时期内具有特殊的意义。实验证明:无疲劳的鲑科鱼类每秒钟可长时期的维持3—4体长(L)的游泳速度。用 相似文献
19.
20.
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表面80%被水覆盖,但可利用的水资源尤其是淡水资源却是十分有限的。我国人均占有淡水资源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分布极不平衡,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气候的变化,水资源短缺在一些地区已显得相当突出。发展内陆渔业离不开珍贵的淡水水资源,水不仅能够满足人类的各种生产、生活的需要,还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水产品,优质的蛋白质。古人说,不能竭泽而渔,就是提倡合理的利用资源,本文从对水的利用角度谈如何发展内陆渔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