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十年禁捕政策的实施,长江刀鲚资源恢复效果已日益凸显,一些传统栖息地被发现重新有了刀鲚的分布。湖南湘江水域曾是洞庭湖水系内刀鲚的主要分布水域之一,但洄游型刀鲚长期被认为在该水域已绝迹。近期笔者对2023年6月13日采集自湖南湘江湘阴段的1尾刀鲚标本进行耳石微化学特征研究,以验证其所属的生态类型。结果发现,该个体耳石锶钙比生境特征可分为5个阶段,其中既有对应于淡水生境的SI(1.37±0.60)、SIII(2.80±0.16)和SV(2.47±0.62)阶段,也有对应于河口半咸水的SII(5.50±1.10)、SIV (4.52±0.94)阶段。此外SII阶段有部分锶钙比高于7,说明该个体还进入过海水栖息。锶含量面分布分析结果显示,自核心至边缘亦依次呈现蓝色、黄绿色、蓝色、黄绿色以及蓝色的不同盐度生境变化的“分色图谱”特征。上述结果确证了所研究个体为典型的溯河洄游型刀鲚。这也首次客观证实了十年禁捕政策实施后,洄游型刀鲚不仅能够重新自海区经长江进洞庭湖,而且更能自湖上溯至湘江水域。为保护洞庭湖内及各支流洄游型刀鲚资源,同时也为持久守护长江十年禁捕的成效,亟需开展洞庭湖及各支流内洄游性刀鲚...  相似文献   

2.
<正>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同时也担负着众多长江水生野生动物关键栖息地的功能,这其中就包括了长江刀鲚的产卵场。历史上鄱阳湖内的南部子湖(程家池湖、草湾湖、东湖等)均为刀鲚比较集中的产卵场(袁传宓等,1980)。但由于过度捕捞、湖滩开垦、湖区围堰等情况的存在,加上湖区内分布有资源量可观的刀鲚淡水定居种群——短颌鲚,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长江十年禁渔后安庆江段刀鲚的生境履历,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研究安庆江段不同类型长颌刀鲚(Coilia nasus)和短颌刀鲚的耳石Sr和Ca微化学特征。结果显示,根据耳石Sr/Ca值的变化值将安庆江段的短颌刀鲚分为2类,一类是其比值为一直小于3.0的低值,表明其纯淡水的生境履历;另一类是其比值不仅有小于3.0的低值区,还有大于3.0的高值区(小于7.0),表明其不仅有淡水的生境履历,还有高盐度的河口半咸水生境履历。长颌刀鲚的耳石Sr/Ca值均具有小于3.0的低值区和大于3.0 (甚至大于7.0)高值区的显著波动,表现为典型的淡水、河口半咸水及海水的溯河洄游型生境履历,Sr含量面分析图谱也可印证上述结果。本研究表明,长江安庆江段刀鲚群体组成较为复杂,同时存在溯河洄游型、淡水定居型短颌刀鲚和溯河洄游型长颌刀鲚3种生态表型个体。  相似文献   

4.
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对2014年8月1日采自江西省余干县瑞洪镇信江(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江段的刀鲚(Coilia nasus)的矢耳石进行了锶和钙的微化学分析研究。元素定量线分析表明,样品的锶钙比值(Sr/Ca×103)波动显著,不仅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Sr/Ca×1033),而且出现了对应于海水生活的高值(3Sr/Ca×1037),显示出其典型的溯河洄游特征。耳石Sr含量的面分析结果与之相同,均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蓝色)区域和海水生活的高值(绿色)区域。这两种耳石微化学类型首次直观地证实,目前距长江河口约1000 km的信江中存在洄游型刀鲚。  相似文献   

5.
正长颌鲚与短颌鲚物种地位的争论由来已久。早期学者基于生态习性、形态学特征、可量性状和可数性状等将长颌鲚和短颌鲚视为两个独立的物种。21世纪初,一些学者基于线粒体或核基因标记的分析,否定了短颌鲚和长颌鲚的物种地位,而统称其为同一物种——刀鲚,并认为短颌鲚和长颌鲚均为刀鲚的不同生态型。鉴于此,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院重点实验室杨健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团队利用耳石微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手段交叉优势,对长颌鲚与短颌鲚的物种分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实施好长江10年禁渔是国家“十四五”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效跟踪和客观评价禁渔效果业已成为当下的重大需求。长江刀鲚(Coilia nasus)是长距离溯河洄游型鱼类,在自海入江繁殖洄游过程中所受渔捞压力非常大,资源量已岌岌可危。长江禁渔已于2019年启动实施,以刀鲚为代表聚焦禁渔前后固定生境及相近渔季,对刀鲚资源群体及渔获量开展比较研究,可有效追踪和评价长江禁渔对珍稀濒危鱼类种群数量恢复的效果。本研究基于长达7年间的禁渔前(2014—2018年)、后(2019—2020年)同期采样监测数据,开展了长江禁渔的效果追踪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禁渔前(2014—2018年)溯河洄游型刀鲚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仅为(0.81± 1.73) [×10–5, ind./(h·m)] [即(1.13±2.42) ind./d],数量占比仅为(1.42±2.41)%;而禁渔后(2019—2020年)刀鲚CPUE高至(66.14±69.74) [×10–5, ind./(h·m)] [即(92.60±97.64) ind./d],较禁渔前增长约82倍;数量占比亦增至(60.56±40.87)%,较前者增长约43倍。本研究首次表明,受益于已实施2年的长江禁渔战略,鄱阳湖洄游刀鲚数量恢复的效果已经凸显。  相似文献   

7.
8.
于2017年洄游汛期内采集刀鲚(Coilianasus)样本,解剖后选取6尾感染陈氏刺棘虫(Acanthosentischeni)的刀鲚样本作为感染组,同时选取6尾未感染刀鲚作为对照组,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陈氏刺棘虫感染对刀鲚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共鉴定出23个细菌门,其中对照组包含22个门,感染组鉴定出18个门,其中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只在感染组刀鲚中检测到;两组刀鲚肠道中主要的微生物类群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软壁菌门(Tenericutes),且相对丰度总量均高于85%;感染组中厚壁菌门、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平均含量高于对照组,其余菌门相对丰度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呈下降趋势,但两组间微生物组成比例没有显著差异(P0.05)。此外,在已明确的130个科中,厚壁菌门中的梭菌科(Clostridiaceae)、消化链球菌科(Peptostreptococcaceae)、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和变形菌门中的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紫单胞菌科(Porphyromonadaceae)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中的Eisenbergiella丰富度在感染组刀鲚肠道中显著更高(P0.05);在群落多样性水平上,对照组和感染组间Shannon指数、Chao1指数和Simpson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虽然陈氏刺棘虫感染对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影响不显著,但是在特定微生物物种的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水产养殖研究室分别在《Journal of Fish Diseases》和《Scientific Reports》在线发表了关于克氏原螯虾"五月瘟"研究的最新进展。每年5月份前后是克氏原螯虾发病的高峰期,也被广大养殖户称为"五月魔咒"或"五月瘟"。一般认为"五月瘟"主要病原是WSSV,  相似文献   

10.
《水产科技情报》2022,(4):247-248
<正>目前,有效的标记手段和增殖放流评价方法,仍是制约增殖放流应用工作的“瓶颈”问题。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渔业微化学实验室选取鲢鱼和鲫鱼,通过鱼体茜素络合物(ALC)荧光标记和锶元素浸泡标记,探索相关标记方法在鱼类多类硬组织标记和效果评价上的适用性特征和优化途径。研究发现,ALC不仅能够成功标记鲢鱼幼鱼广受关注的耳石(矢耳石、星耳石、微耳石),  相似文献   

11.
为确认鄱阳湖中是否仍存在有溯河洄游的刀鲚个体,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研究了采自鄱阳湖星子县水域2尾刀鲚个体矢耳石的锶和钙微化学特征。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上颌骨较短个体(PYCB02)的耳石锶钙比值(即Sr/Ca×1 000)为稳定的低值(1.66±0.54),反映了其淡水定居的生活习性;而上颌骨较长个体(PYCE05)的锶钙比值波动显著,不仅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1.82±0.50),而且出现了对应于海水生活的高值(5.79±0.91),显示出其溯河洄游的"履历"。这些结果更得到了耳石元素面分布分析结果的支持。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耳石微化学特征类型首次直观地反映和证实了目前距长江河口约800 km的鄱阳湖中同时存在有溯河洄游和淡水定居的两类刀鲚个体。  相似文献   

12.
《水产科技情报》2023,(3):201-204
<正>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联合贵州省水产研究所在稻鱼适应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相关成果论文“Integrative analysis uncovers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of an indigenous crucian carp(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in Dong’s Rice Fish Duck System”发表在Aquaculture上,淡水中心水产遗传育种研究室罗明坤博士、贵州省水产研究所张显波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  相似文献   

13.
非洄游季节长江2个江段鲚属鱼类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9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在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综合类刊物《Scientific Reports》上在线发表了黄鳝性逆转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黄鳝(Monopterus albus)主要生活在亚洲地区,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自开始人工养殖以来,野生资源日渐减少,养殖苗种逐渐短缺。由于黄鳝具有由雌到雄转变的性逆转现象,人工规模化育种存在困难。对黄鳝性逆转机制的研究不仅对阐明黄鳝的发育机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对黄鳝  相似文献   

15.
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 jian)是我国首次人工育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优良新品种,采用了国内外首创的鱼类家系选育、多系杂交与雌核发育相结合的综合育种技术,以及育种学与生理、生态和养殖学相结合的缩短育种周期的快速育种方法。建鲤具有生长快、体型优(长体型)、青灰色、肉质肉味好、饲料转化率高、性温顺易驯养易捕、适应广、抗病力强、适宜全国各地各种方式饲养等优点,明显优于国内现有鲤鱼和国外引进品种,普遍增产30%以上。其主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达99%以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3…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由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陈家长研究员领衔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修复创新团队,在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连载2篇)和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等环境和食品领域TOP期刊上发表了4篇研究论文,系统阐述和评估了我国养殖中华绒螯蟹重金属残留的膳食风险安全。  相似文献   

17.
鱼粪洄游速度的研究,无论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具有趣味,特别是对洄游鲑游泳的生物能量季相的揭露具有很大的意义。对于鱼类游泳效率提高的特性总的综合有:特殊的体型,粘液的覆盖,肌肉的合理分布,组织和气体代谢能量的可能。可见,最好的游泳速度是在能量消耗最低的情况下。这在游泳鱼类远距离的和疲劳的洄游时期内具有特殊的意义。实验证明:无疲劳的鲑科鱼类每秒钟可长时期的维持3—4体长(L)的游泳速度。用  相似文献   

18.
《水产科技情报》2022,(3):178-179
<正>由黑龙江所盐碱水域养殖品种开发与利用创新团队王世会等开展的“河蟹种质资源评价”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Bio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quality of wild-caught adult mitten crabs from three river basins”发表在杂志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上。河蟹种质资源评价是种质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9.
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表面80%被水覆盖,但可利用的水资源尤其是淡水资源却是十分有限的。我国人均占有淡水资源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分布极不平衡,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气候的变化,水资源短缺在一些地区已显得相当突出。发展内陆渔业离不开珍贵的淡水水资源,水不仅能够满足人类的各种生产、生活的需要,还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水产品,优质的蛋白质。古人说,不能竭泽而渔,就是提倡合理的利用资源,本文从对水的利用角度谈如何发展内陆渔业。  相似文献   

20.
对1980年2月—1981年6月日本北海区(150°E以两)进行了黑潮暖流环(KWCRs)的卫星红外观测,並研究了环流分布对上层洄游性鱼类—秋刀鱼洄游路线的影响,测定了研究海区中三个黑潮暖流环和一个土克拉暖流涡的运动和其平均速度。发现KWCRs有以每秒5厘米的平均速度向北或向东漂移的趋向,漂移速发虽类似于墨西哥湾流的暖流环,但是漂移方向不同于墨西哥湾流系统中的西向漂移。对KWCRs分布与鱼群分布的比较,结果显示出KWCRs,通过和周围冷水如第一、第二两支亲潮侵入的相互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