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辽宁省稻区无芒稗对二氯喹啉酸抗药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稻区的无芒稗对二氯喹啉酸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性,但抗性水平不高,抗性比值小于2的敏感性生物型14个,占37.83%,抗药性生物型23个,占62.17%,其中相对抗性比大于3的8个,占21.62%,高抗生物型的1个,占2.7%。  相似文献   

2.
对辽宁省稻区无芒稗对二氯喹啉酸抗药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稻区的无芒稗对二氯喹啉酸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性,但抗性水平不高,抗性比值小于2的敏感性生物型14个,占37.83%,抗药性生物型23个,占62.17%,其中相对抗性比大于3的8个,占21.62%,高抗生物型的1个,占2.7%。  相似文献   

3.
水稻与无芒稗的竞争和化感作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用差时播种共培法的改进方法对105份水稻、6份巴西陆稻进行了化感作用抗稗草评价。 结果表明长匡7号、P4、Kogyoku、 IR27316、 Milyang 54和巴西陆稻AJ035等材料对无芒稗有较好的化感作用。盆栽研究表明,谷梅2 号、中156对无芒稗的抑制作用显著大于对照,而化感作用材料TN1对无芒稗的抑制作用与无化感作用材料秀水63无显著差异。中156的抑制作用强与其株高有关,而谷梅2号对无芒稗的抑制作用强主要在于其本身的化感作用。随着水稻密度增加,无芒稗受抑程度加剧,化感作用水稻对稗草根部的抑制似乎要比无化感作用水稻强。TN1对无芒稗的化感作用不明显,可能是由于对不同生态的稗的作用不同之故。  相似文献   

4.
不同株型水稻对无芒稗的生态控制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以不同株型的水稻品种(组合)为材料研究了混栽其中的无芒稗[Echinochloa crusgalli(L.) Beauv.var.mitis (Pursh) Peterm.]的生长状况。高秆大冠层株型水稻品种Ⅱ优2070显著降低移栽稻田无芒稗株高、叶面积指数、植株干物质、分蘖数、穗长和穗粒数。水稻对无芒稗的竞争力,以高秆大冠层株型最强,中秆中冠层株型次之,矮秆小冠层株型最弱。在无芒稗50株/m2干扰下,高秆大冠层株型水稻各产量因子下降不明显,而矮秆小冠层株型粳糯稻各产量因子显著下降,平均减产40%。  相似文献   

5.
丁草胺对无芒稗种子的诱杀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芒稗颖果(俗称种子)切皮处理的发芽率达62%~81%。其休眠原因之一为籽实皮坚硬透水性差,胚得不到充足水分而处于休眠状态(属强迫型休眠)。丁草胺1.08 kg a.i./hm2能诱导休眠的无芒稗种子萌发并将其杀灭,其诱杀率达63%。丁草胺溶液浸种7 d。无芒稗种子有效发芽率达72%。较高温度(昼/夜:35℃/25℃)促进丁草胺诱导休眠无芒稗种子萌发。丁草胺作用于无芒稗颖果籽实皮,使中果皮细胞“栅栏”间距明显增大,内皮层管细胞减少,从而使无芒稗颖果籽实皮透水性增强,促进萌发。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一种抗精喹禾灵无芒稗的抗药性机理,建立了一种以β-actin为内参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抗性无芒稗质体ACCase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的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实时定量引物特异性非常好,内参基因、目的基因的扩增效率分别为103.2%、104.3%,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3 0、0.991 2,完全满足Real-time PCR定量方法的要求。所建立的无芒稗质体型ACCase基因 Real-time PCR定量方法将为研究质体型ACCase基因的表达和杂草对ACCase抑制剂的抗药性机制  相似文献   

7.
以抗除草剂草铵膦转基因bar水稻99-1作为花粉供体,四周种植常规栽培稻为花粉受体,观察抗性基因漂移频率。在距离转基因水稻2m以内,基因漂移频率为0.0193%~0.3960%,均在1%以下,但转bar基因抗除草剂水稻基因漂移至不同品种上的频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几个转bar基因水稻外源基因的遗传学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春江03等4个品种的转基因株及后代稳定系进行遗传研究表明,bar基因作为一个显性单位已整合在水稻核基因组中,转基因株稳定系TR3、TR4、TR5、TR6对除草剂Basta的抗性均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且4个转基因株稳定系间bar基因互不等位,不同位点的bar基因之间存在基因互作,表现为基因重叠作用。Southern杂交分析结果表明,TR5、TR6的bar基因整合位点互不相同,但可通过杂交育种重组到同一个水稻核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9.
水稻转bar基因恢复系选育初报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恢复系密阳46为轮回品种,采用回交法转育抗除草剂(bar)基因,育成了一批对Basta具有稳定抗性的品系。用这些品系与珍汕97B杂交,所配杂交组合不仅对Basta有稳定抗性,而且表现出农艺性状好,杂种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0.
抗草甘膦转EPSPS大豆的基因漂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草甘膦转EPSPS基因大豆和不同生长类型的非转基因大豆为材料,通过表型筛选及PCR分子检测,分析不同方向和距离条件下转基因大豆中外源基因通过花粉向非转基因大豆的漂移率,为制定转基因大豆安全种植隔离措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生长类型大豆的基因漂移率明显不同,以育成品系ZZH015最高,在70 612株中的漂移率为0.45%;半蔓生地方品种DPZ722次之,164 449株中漂移率为0.01%,而195 088株野生大豆YDD080中没有检测到基因漂移。方差分析表明,漂移率在不同距离和方向条件下均有显著差异,随着距离的增加不断递减。在5 m处漂移率为0.03%,而在29 m处降至0.001%。基因漂移在下风口方向发生较多,表明风媒可能是影响基因漂移分布的重要因素。如果以1%基因漂移率为阈值,无论是自然条件下还是随机选取1 000粒检测,漂移率都低于阈值,表明转EPSPS基因大豆的基因漂移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1.
中国部分稻种资源的化感控制杂草潜力评价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采用人工气候箱结合田间小区试验,从我国部分水稻种质资源中筛选获得了2份具有化感潜力的水稻品种(系),其中我国台湾品种蚁公包幼苗对无芒稗根长影响因子RRL为0.43,其叶片水浸提液对无芒稗和莴苣根长抑制率分别达到45%和85%,在田间对无芒稗茎数和植株鲜质量的控制效果分别为22.0%和26.1%。云南品种地谷幼苗对无芒稗的植株高度影响因子RSH和植株干质量影响因子RPDW分别为0.62和0.58, 叶片水浸提液对无芒稗和莴苣根长抑制率分别达到53%和65%,在田间对无芒稗茎数和植株鲜质量的控制效果分别达到51.5%和46.1%。 蚁公包对莴苣的控制效果和地谷对无芒稗的控制效果均显著高于美国化感潜力品种PI312777。蚁公包和地谷是我国宝贵的化感潜力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12.
2008至2011年,采集了我国长江中下游稻区的42个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生物型,采用盆栽法测定了其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结果表明,湖南省益阳县(R1)和望城县(R2)的稗草生物型的抗性水平最高,分别达到21.84倍和32.31倍;浙江、江苏以及湖南省其他地区稗草生物型的抗性指数均在1.12~7.32倍,抗性较弱。经二氯喹啉酸处理后1d,上述两个抗性生物型稗草(R1、R2)的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成酶(ACS)活性明显下降,为对照的49%和56%;2d后小幅回升,并维持在对照之下,然后继续下降,处理4d后下降至对照的34%和35%。经二氯喹啉酸处理后,R1和R2的β-氰丙氨酸合成酶(β-CAS)活性上升;处理5d后达到最高值,分别为对照的1.80倍和2.05倍。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外来入侵杂草空心莲子草的化感作用潜力,以我国本土生长的莲子草为对照采用“三明治”生测法,测定了空心莲子草和莲子草及其不同器官对靶标莴苣和无芒稗根长和芽长的抑制率。 结果表明,空心莲子草叶片处理对莴苣和无芒稗根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1%和51%,对莴苣和无芒稗芽长的抑制率分别为49%和48%,显著高于空白对照。但与莲子草相比,差异不显著。空心莲子草根系对莴苣的根长平均抑制率为54%,显著高于茎和叶片。随着样品用量增加,空心莲子草对莴苣根长的抑制率显著提高,其50 mg叶片处理对莴苣根长的抑制率为83%,显著高于10 mg处理的54%和30 mg处理的61%。  相似文献   

14.
混合间栽水稻品种间基因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云南省嵩明和寻甸两地自然农田生态系统中合系41(现代水稻品种)和阿庐糯(传统水稻品种)混合间栽模式下品种间基因流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研究。嵩明点,从阿庐糯到合系41的基因流频率为0.067%,从合系41到阿庐糯的基因流频率为0.033%;寻甸点,从阿庐糯到合系41、从合系41到阿庐糯的基因流频率均为0.033%。这一结果表明,品种间的基因流发生频率非常低,不会对保存种质资源本身的遗传特性造成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野生稻和非洲栽培稻抗稗草作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盆栽试验测定了22份野生稻和9份非洲栽培稻对无芒稗的抑制效果。发现野生稻DY12 和DY16存在显著的抗性作用,它们对无芒稗的苗数抑制率分别达到46.1%和47.0%,对无芒稗植株鲜重抑制率分别达到66.8%和72.3%。非洲栽培稻FZ24也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无芒稗效果,无芒稗苗数抑制率和植株鲜重抑制率分别达到41.7%和65.7%。  相似文献   

16.
转Bt基因水稻克螟稻杂交转育后代农艺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对转Bt基因水稻与常规品种的杂交后代进行了GUS活性的组织化学分析和农艺性状考察。结果表明,报告基因gus与抗虫基因 cry1Ab是连锁遗传和协同表达的,利用GUS组织化学染色法可快速筛选抗虫杂种植株;无论是籼粳交,还是粳粳交后代,抗虫和感虫的两类植株间在株高、穗长、单株分蘖数、播始历期和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上无显著差异,这无疑为利用Bt水稻培育优良的抗虫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转抗菌肽B基因和bar基因籼稻植株的再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运用基因枪法将含有bar基因和cecropin B基因的质粒pCB1导入籼稻品种特青的幼胚细胞,筛选后得到3株转基因植株。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转化当代植株表现出对Basta很强的抗性,同时也增强了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RACE技术从中国水仙‘金盏银台’(Narcissus tazetta var.chinensis)花芽中获得1个与花器官发育有关的MADS-box基因,命名为NtPI(GenBank登录号:JQ326272).该基因全长804 bp,含有1个618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05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MADS结构域和K结构域,与仙客来水仙(Narcissus cyclamineus)同源性最高,达98%.系统进化树显示,NtPI属于B类MADS-box基因家族的PI/GLO类基因.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金盏银台’和‘玉玲珑’2种水仙花朵的各个部位均有表达,但表达的水平有所不同.在‘金盏银台’中,雄蕊和雌蕊的表达量大于花瓣和副冠,而在‘玉玲珑’花瓣和副冠中,表达丰度远远大于雄蕊和雌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