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利用生态足迹改进模型,根据永州市当年的生产情况和全国平均生产力计算得出符合永州市当地情况的产量因子和均衡因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市2005年和2008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并通过计算,根据该市目前土地利用的情况,提出了促进该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四川省攀枝花市农业土地利用情况、耕地质量水平和农业环境形势的分析,提出了该市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3.
乌鲁木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土地管理的核心,正确认识其内涵,建立科学的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是城市土地管理决策的必要前提.在界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乌鲁木齐市城市土地利用的各项指标数据,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并确定指标权重,对乌鲁木齐市城市用地集约程度进行定量化评价.应用多城市对比评价方法与其进行评价效果的比较,以期得到该市土地利用较准确的评价成果.根据评价结果结合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举措.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对该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归纳出该市耕地保护面临的形势。通过研究该市的耕地利用的现状和耕地保护面临的形势,为该市的耕地资源利用以及耕地保护对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和可行性建议,进而为其类似区域的耕地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张家界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张家界市城市土地利用的特点,确定了该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综合评定了张家界市2006~2008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利用1998-2005年江西省抚州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得出了抚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分析了该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该市土地利用现状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土地监测方法存在周期长、分辨率低、成本高、现势性不强等诸多问题,文章提出了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进行监测的方法。通过项目实例,对该技术的整体作业流程进行了介绍。结果表明:无人机遥感技术应用于设施农业用地监测中,具有机动灵活、快速便捷、大大提高了监测的效率,对于准确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推进土地监测工作的定量化、精细化和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蒋婧  关欣  盛利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8):3673-3675
以醴陵市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市土地资源利用与基本农田保护现状,探讨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对耕地需求量与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进行了预测,然后针对中南丘陵区土地利用的特点提出了合理保护和利用耕地与基本农田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都江堰市土地利用现状、利用变化的宏观驱动因子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利用该市土地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利用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历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成果,提取城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信息,设计评价指标,探索一套城市中心城区规划实施与扩展监测评估的技术方法.该方法可以对城市中心城区的规划实施及扩展情况进行较为全面客观的反映,同时也便于各城市间的对比分析,为城市中心城区的监测评估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1.
采用1994、2001、2008年TM影像作为数据源,运用决策树分类和最小距离分类法,对徐州市城区进行土地利用分类,根据获得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图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徐州市城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决策树法的分类精度要高于最小距离分类法;(2)1994-2001年,耕地迅速减少,变化去向主要是建筑用地,而建筑用地急速增加,主要变化来源是耕地和未利用地;(3)2001-2008年间,耕地继续减少,建筑用地增加,但速度明显放缓。  相似文献   

12.
借鉴国内外相关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以徐州市为例,建立了3级9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简化了评价指标体系,使其指标个数由9个降为3个;利用熵值法确定了简化后各新指标的权重;同时,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徐州各县(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具体评价,并与徐州市区进行了比较,发现徐州市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明显高于各县(市)。  相似文献   

13.
徐州市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根据徐州市林业的区域特点,以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建立起了徐州市林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经济、社会3个子系统的39个指标.采用Delphi-AHP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徐州市林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徐州市林业处于传统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过渡阶段,同时分析了徐州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刘守洪  于德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533-9535
从分析现有地价监测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基于SuperMapIS.NET进行地价动态监测系统及其WEB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的原则、系统的功能设计、数据处理流程设计、数据组织结构设计,利用建立的地价监测系统对徐州市2011年第3季度的地价进行动态监测与基准地价更新工作,结果表明该系统可靠、稳定、适应性较强。  相似文献   

15.
概括阐述了土地整理的内涵和基本模式,针对徐州市土地整理主要是对工矿生产建设形成的废弃土地进行复垦整治,增加农用地或建设用地,改善矿区土地生态环境以及开发整理其他后备土地资源的的特点,从徐州市土地资源的现状条件、用地需求等因素入手,分析了该市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探索,并给出了一些未来该市开展土地整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研究徐州市市区地表温度与植被指数的关系。研究表明,徐州市的地表温度存在明显的中心城区高、郊区低的热岛效应。而徐州市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则表现为城市中心区总体偏小,植被覆盖较低。除水体外,植被指数与地表温度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植被覆盖越高,地表温度越低,反之,则地表温度越高。  相似文献   

17.
目前,基于国内外发射的各种卫星传感器观测数据的陆地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反演方法与应用研究已相对成熟。然而,针对我国国产高空间分辨率(如高分一号)卫星数据的城市小区域尺度的反演与应用则相对较少。因此,选择使用深蓝算法对我国重要的工业型城市——徐州市进行国产GF-1 WFV数据AOD反演与空间特征分析,并利用地基AERONET同期数据进行反演结果验证。研究结果显示,2015—2017年6期的徐州市AOD整体空间格局稳定,均以人口聚集的城区呈高值分布为特征,不随季节变化,说明该地区空气污染源极可能以城市人为排放为主;与AERONET站点同期数据的相关性分析与时序分析结果表明,基于GF-1 WFV高空间分辨率卫星数据的徐州市AOD反演结果质量良好。建议今后在大数据支撑下,应充分利用时空数据融合及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手段,弥补受云覆盖影响下单时间窗口GF-1卫星数据AOD反演的缺陷,以期达到国产高分卫星的更高时间、更高空间分辨率以及实时监测与预测的更高业务目标。  相似文献   

18.
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研究--以徐州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预警是明确警情、寻找警源、分析警兆、预报警度和排警决策的过程.以区域粮食总供求比率等为警情指标,建立了粮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采用目标预警系数的方法,同时考虑人均粮食占有量作为约束条件,确定预警系统警度.并以徐州市为例,进行粮食安全预警实证分析,得出徐州市2010年的粮食安全预警将呈现出短缺轻警警情.运用土地复垦等手段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改造中低产田,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地肥力,加大投入力度,培育优良品种是排除徐州粮食安全警情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9.
戎晓红  李春侠  张晓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267-12269,12316
基于徐州市2005~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景观生态学中多样化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区位熵等有关结构数量分析的方法,对徐州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以来徐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更趋于多样化和平均化;2005~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在不同的地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2009年各区县均有2~6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区位熵大于1,表明该土地类型相对于徐州市而言具有明显的区位意义,空间聚集程度高。最后根据研究结构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马尔可夫模型对徐州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1994和2003年2期TM/ETM+影像,获得徐州市区土地利用现状图,据此计算出1994~2003年徐州市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指数和转移矩阵,并运用马尔可夫模型对该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1994~2003年徐州市区土地利用变化明显,其中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变化较大,城市绿地和农业用地变化次之,水体的变化则不明显.预测在未来18年间,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农业用地进一步减少,城市绿地增长缓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