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陇南山区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分析1990~2005年陇南山区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资料,发现:陇南白龙江流域为小麦白粉病常发重发生区,徽成盆地为小麦白粉病易发区,西汉水流域为小麦白粉病轻发区;小麦感病品种面积、上年秋苗平均病叶率和病田率、当年早春平均病田率、上年7、10月和当年5月平均气温、当年4月和上年7、8、11月降水量与全市春季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相关十分显著,上年9月到次年3月平均气温和4~8月降水量与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呈正相关,4~8月平均气温和9月到次年3月降水量与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呈反相关。由此建立的预报模型,历史拟合率可达93.75%,2006年业务应用预报准确率100%。  相似文献   

2.
采用判别分析法,根据浙江省富阳市1984~1995年12年的气象资料,经6个预报因子建立蘑菇害螨发生程度预测模型。经比较,筛选出上年7~8月份温湿系数,当年7~8月总雨日及温度指数3个因子,其组成的判别方程历史拟合率达917%。经两年的预测验证,结果与实际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采用判别分析法,根据浙江省富阳市1984~1995年12年的气象资料,经6个预报因子建立蘑菇害螨发生程度预测模型。经比较,筛选出上年7~8月份温湿系数,当年7~8月总雨日及温度指数3个因子,其组成的判别方程历史拟合率达917%。经两年的预测验证,结果与实际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陇南小麦条锈病越夏菌量对流行的影响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1989~2000年陇南小麦条锈病越夏调查资料统计分析,明确了越夏菌量与越夏区7~8月降水量密切相关,越夏菌量与秋苗发病及来年流行程度相关显著.组建了以越夏菌量预报来年流行程度的长期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5.
研究气象因子对第3代稻飞虱发生、发展的影响,为稻飞虱的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广东省化州市1993~2010年稻飞虱系统调查资料和气象资料,对第3代稻飞虱发生程度与主要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建立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上年8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和当年1月上旬相对湿度是影响第3代稻飞虱发生程度的主导因子,上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平均气温的直接作用次之,上年12月中旬至下旬降雨量、上年8月下旬温湿系数等对害虫发生程度的直接作用较小,但通过上年8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发挥间接作用.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第3代稻飞虱发生程度的预测模型,模型历史拟合准确率为87.8%,而2011年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实况一致.生产中可以应用拟合的模型对稻飞虱的发生为害进行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6.
 根据河南、河北两省多年多点对玉米小斑病流行进程的观察记载,共积累20个年次的病情系统调查资料,结合相应的气象数据,按照本病的流行规律,设计8个供选因子,用北京大学DJS-18型电子计算机进行逐步回归运算,分别推导出从7月中旬至8月中旬的30天中期预测式和从7月中旬至9月中旬的60天长期预测式。
所谓测报时间范围内相应时期的气象因素,在中期预报中为7月份的总雨量、总雨日、日平均温度等,在长期预报中为7、8两个月的上述气象因素。
两个预报式的确定系数分别为0.8125和0.6843,经用建立模型以外的多个实际病情对所得方程式进行检验,证明预测式有较高的可靠度。
长期预报式可用做流行强度的趋势性预报,中期预报式可供确定防治适期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连续26年系统测报资料分析研究,明确了豫西南麦区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与小麦品种抗性状况、早春菌源基数、3月下旬至5月上旬雨日、雨量、雾露日、平均气温等气象条件关系密切.提出了病害中期预测的综合分析预测法和预测指标,选择4月上旬末病田率、4月份降水系数和4月中旬至5月上旬日均温.建立了病害发生程度预报武,历史回测拟合准确率达95.4%,2007~2008年预测检验,表明预报结果与发生实况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陕西冬小麦物候期对气候特征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陕西关中平原和渭北旱塬两个不同生态区7个站点1992-2011年气象数据和冬小麦生长发育数据分析发现,两地冬小麦返青及返青前各物候期均呈推迟趋势,返青后各物候期呈提前趋势,导致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均缩短。影响关中地区冬小麦物候期变化的主要因素为温度。越冬期与11月和12月平均温度呈正相关;返青期在关中平原与11月和12月平均温度呈正相关,1月份平均温度呈负相关,在渭北旱塬仅与2月份平均温度呈负相关;两地抽穗期与3-4月各月平均温度呈负相关,成熟期与3-5月各月平均温度及生育期平均温度呈负相关。日照时数对冬小麦物候期变化影响较小,主要为3-5月份各月平均日照时数与成熟期呈负相关关系,渭北旱塬生育期总日照时数与成熟期之间也达显著负相关。降水对物候期影响最小,相关关系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稻白叶枯病(Xanthomoas-oryzae)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近几年来,我市的早、中、单、双晚稻均有发生,其流行程度是双季晚稻重于单季稻,单季稻重于中稻,中稻重于早稻,每年四稻因此病为害而造成的稻谷损失在100万公斤左右。为搞好白叶枯病的预测预报和防治,现谈点实践中的体会。一、病情流行预报要掌握四点1.发病初期症状的识别:病害初期症状的识别是搞好预报和防治的基础。据多年大面积的观察,我市流行的白叶枯病初期表现的症状有3种:(1)急性型:发病初期病叶灰绿色,然后向内侧卷曲,呈青枯状,多见于叶片上部,  相似文献   

10.
气候异常对青海湖环湖地区草地蝗虫灾害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气候异常对青海湖环湖地区草地蝗虫灾害发生的影响。合成分析表明蝗虫灾害严重与当年气候状况关系密切。蝗灾等级与前一年7~8月平均气温、当年2~8月月平均气温、冬季降水量呈正相关 ,而与前一年7~9月降水量、10~12月气温、当年5~9月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前一年和当年夏季温暖少雨、冬季多雪有利于蝗虫生长发育和越冬 ,会造成蝗灾 ,相反则不会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探索并掌握化州市水稻纹枯病流行规律,提高病害预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方法]利用化州市1986—2014年早稻纹枯病病情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早稻纹枯病发生程度与4—6月水稻生长季降水日数、相对湿度、降水量、降雨系数、温湿系数、温雨系数等呈正相关,而与日照时数、气温呈负相关.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发生程度预测模型,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为0.9327,通过α=0.01的显著性检验.模型拟合预报符合率为95.9%.利用预测模型对2015—2018年化州市早稻纹枯病进行预测,平均试报符合率达95.0%,预测和试报效果均较理想.[结论]所建立的气象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应用于生产中水稻纹枯病的监测和预报.  相似文献   

12.
2003年湖北省郧县种植黄姜面积1万hm^2,占郧县总耕地面积的1/3。随着人工栽培面积的扩大,黄姜疫病的发生为害程度也逐年加重。2003年郧县黄姜疫病呈大面积暴发流行,为害十分严重。据郧县植保站8月1~6日在白桑、南化、谭山、城关等镇调查,病田率达到100%,病株率达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61-2015年河西走廊的降水及卫星遥感资料的分析,发现河西走廊强降水出现次数增加,1991年以来强降水出现站数明显增多、最大日降水量增多较大,河西走廊强降水的变化呈现出区域集中、强度增大的变化趋势.历年连阴雨出现站数趋势平稳,在2007年以来站数和次数均出现减少趋势,最长持续时间呈缩短趋势,但连阴雨最大雨量呈增大趋势,尤其是2000年以来,区域性连阴雨出现次数增多,最大雨量增大,连阴雨事件强度增强.年降水量和连阴雨雨量与植被中覆盖度面积主要呈正相关,与低覆盖盖度多呈负相关,河西西部连阴雨有效数据较少,东部相关性可能受到灌溉率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流行时间动态及其气象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12-2014年田间小区试验,对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自然发病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对比分析,并对影响葡萄霜霉病流行动态的气象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的季节流行曲线是典型的单峰S形曲线。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明确了Logistic模型能够反映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流行时间动态情况。同时,推导了病害流行阶段:指数增长期为7月上旬至7月下旬,该时期为最佳药剂防治时期;逻辑斯蒂增长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下旬;衰退期为8月下旬至葡萄生育末期。不同生长季病害发生日期、流行阶段天数和最大病情指数虽各不相同,但与Logistic模型推导趋势基本一致。各个流行阶段病害的表观侵染速率表现为:始发期>盛发期>衰退期。始发期和盛发期的是决定整个生长季葡萄霜霉病流行程度的关键时期。气象因素对葡萄霜霉病的流行有明显影响,其中表观侵染速率与7 d平均相对湿度、7 d累计降雨量和7 d叶面湿润时数成显著正相关,而与7 d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以上4个气象因素是影响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流行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5.
2007年5月、8月和10月在鄂尔多斯沙地草地生态研究站定点采集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根围土样,系统研究了AM真菌的时空异质性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花棒能与AM真菌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菌根类型为Ⅰ-型;AM真菌孢子密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最大孢子密度出现在10月份的0~10cm 土层,最大定殖率出现在10月份10~20cm土层;孢子密度与泡囊定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脲酶活性均与孢予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菌丝定殖率、泡囊定殖率和总定殖率呈显著正相关;pH值与丛枝定殖事、菌丝定殖率和总定殖率呈极显著负相关;蛋白酶活性与丛枝定殖率呈显著正相关.AM真菌与土壤因子的高相关性,说明丛枝菌根不同结构定殖程度和孢子密度可作为沙生土壤环境状况评估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6.
河北中部药用植物AM真菌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8月和10月,对河北省安国市境内种植的9种药用植物AM真菌侵染状况及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9种药用植物都能与AM真菌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不同药用植物形成菌根的能力不同.形成的菌根包括重楼型(Paris-type)和疆南星型(Arum-type)2种类型.土壤碱解N与丹参和麻山药的孢子密度、北沙参菌丝定殖率和总定殖率呈显著正相关,与紫苑丛枝定殖率呈显著负相关.土壤速效P与丹参丛技定殖率、麻山药泡囊定殖率呈显著正相关,与桔梗孢子密度、白术泡囊定殖率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质与北柴胡孢子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土壤pH与北沙参菌丝定殖率和总定殖率、北柴胡孢子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北沙参孢子密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稻瘿蚊主害代发生程度与1~3月降雨日数、2~3月降雨量、3月份的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采用模糊数列分析法建立预测预报模型。经历史资料回测,12年中有11年符合,历史拟合率达91.7%。应用该方法对1993年试报验证,预报值与实况相符。预报时效比往年提早近两个月时间。  相似文献   

18.
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海温预报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赤霉病的流行程度与外界天气气候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海洋是造成长期天气异常最可能的热源。太平洋海域热状况的异常,必然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异常,从而影响赤霉病的流行程度。所以根据前期海温,能较早地预测未来该病流行趋势。其方法和结果如下:
1.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病率为预报对象。
2.对小麦赤霉病发病前期和同期,上年1月至当年5月北太平洋逐月海面水温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得到了几十个高相关海区,以此作为待选因子。
3.采用逐步回归方法,通过电子计算机建立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长期预报模式,得到了好的结果。这说明用前期海温直接预报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赤霉病为本市麦类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其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前期的气象条件。为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对本市1973~1986年共14年的发生资料,经电算筛选,选取了影响大麦赤霉病发生程度的三个相关显著的因素:上年7月份平均最低气温(x_1),上年12月份雨日天数(x_2),和上年12月下旬的最低气温(x_3)。将预报值及这三个因素皆分成3级。所建立的回归预测式为  相似文献   

20.
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Kuhn)近年来在早稻上大流行,损失很大。因此在早稻纹枯病发生前,作出流行程度的预报,是植保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该病系高温高湿型病害,温湿度综合地影响其发生发展。本文根据太湖县水稻病虫测报站8年积累的历史资料及气象部门的有关资料,利用条件频率法,对早稻纹枯病的流行程度进行了预测研究.一、资料筛选与分级:在确定了早稻纹枯病流行程度为预报量 Y(因变量)的前提下,将资料进行分析,筛选出3个预报因子(自变量)。即 X_1:头年10~12月份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