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民增收问题,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作为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农业科技宣传应该根据当前农民增收的需要,着力进行科技宣传、科技创新、科技推广、科技培训“四大工程”建设.为农民增收服务. 相似文献
2.
3.
浏阳市高坪乡地处浏阳河上游,总辖17个村、523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3.2万人,总耕地面积2267公顷。高坪乡由于山多、地形复杂,农民居住分散,加上信息闭塞,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加快农业信息传播,加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 相似文献
4.
发展农村经济 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 ,调查分析了辽宁省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的现状 ,并以参加农业信息服务的实践 ,进一步阐述了在农村为农民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的意义和作用 ,为农业情报信息部门今后开展信息服务工作探索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各级农机部门应围绕这个核心,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设备优势,找准立足点,积极开展农机服务,有效地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农民增收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7.
新疆沙湾县安集海镇主要种植蔬菜,从1998年开始,全镇4000hm~2土地,除1333hm~2棉花外基本上都种成了蔬菜。蔬菜收入占当地农民收入的60%以上。但农民基本没有卖难问题,原因是蔬菜由当地40多个农民经纪人包销了。大葱主要销售到奈屯市、克拉玛依市、乌鲁木齐市,板椒主要 相似文献
8.
9.
10.
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从根本上关系到农业高校的发展.本文在对农业信息服务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农民为本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的合理化建议,并从提高农民素质和拓展传播形式、途径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12.
13.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孚桥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7(4):44-49
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强农富民.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三个矛盾运动"引发的"两个相对过剩"和"一个不适应性".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不能仅仅局限在农业内部,而必须有一套新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六项制度改革",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升"三农"的综合实力和农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户信息需求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运用信息经济学基本理论对农户信息需求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农户信息搜寻成本过高、农业信息市场不完善、农户自身素质偏低是现阶段农户信息需求的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农户的组织化水平,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经纪人制度,开发针对基层农户的农业信息市场模式,加强对农户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等措施以提高农户的信息需求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为考察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基于信息效应理论,利用一手调查数据识别和检验了互联网信息技术影响农户收入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农民非农收入。同时采用Heckman两阶段法以及工具变量法对潜在内生性问题进行处理后,这种影响仍然显著。进一步探讨作用机制后发现,互联网信息技术有利于农户做出非农就业选择,通过促进农户自我雇佣和他人雇佣影响农户收入。文章为理解互联网信息技术影响农户收入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也为进一步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农民收入方面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对国定扶贫县———渭源县农民收入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外出劳动力、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第一产业增加值、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5个主要影响渭源县农民收入的因素,运用灰色关联系统比分析法分析了渭源县农民增收缓慢的主要原因,概括了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并就此提出了调整种植结构,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非农产业,加大农村人口转移力度;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等建议性对策. 相似文献
17.
18.
津南区绿证培训取得突出成效,主要方法是:一加强“四个建设”,夯实工程基础;二抓好“五个落实”,确保工程实施;三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四深化培训意识,实现新的跨越。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农业信息化工作对农民收入的增长作用,分析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农业信息化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N L Henry 《Science (New York, N.Y.)》1974,183(123):384-391
Photocopying, computing, and other neopublishing technologies may threaten the traditional foundations of the creation of knowledge and simultaneously promise ever-faster creation of scholarly insights and social decision-making. Conversely, copyright law maintains accepted patterns of data-production and may hinder increased rates of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based decision-making. These are multiple dilemmas, and must be faced squarely in formulating new policies for new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