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渭北旱地冬小麦生产中底墒肥关系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合阳县28年降水资料,根据冬小麦生产年度,将降水划分为旱年,一般年,丰水年。按氮磷和底墒三因素试验对旱地小麦产量影响的回归方程,明确了氮,磷肥和底墒在旱地小麦生产中的作用及肥与底墒的交互作用,模拟了不同产量下氮,磷肥和底墒的指标,为“麦收隔年墒”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2.
旱作地膜覆盖穴播小麦底墒与产量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是旱地小麦实现优质、高产稳产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表明 ,地膜覆盖穴播小麦产量高低与土壤底墒关系密切。在旱地应用该技术时要因夏闲期降水多少和底墒状况而定。夏闲期降水多、底墒好的年份可采用该技术 ;夏闲期降水少、底墒差的年份会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旱作地膜覆盖穴播小麦底墒与产量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是旱地小麦实现优质,高产稳产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穴播小麦产量高低与土壤底墒关系密切,在旱地应用该技术时要因夏闲期降水多少和底墒状况而定,夏闲期降水多,底墒好的年份可采用该技术,夏闲期降水少,底墒差的年份会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在旱地玉米产量大幅提升以及逐步采用简化栽培措施的生产形势下,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连续3a不同降水年型施肥量对旱地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底施过多肥料会抑制玉米的生长,特别是在底墒较差或生育期降水偏少的年份,但这种抑制作用会随着玉米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步减轻。生产中应采用一次性分层深施缓释或长效肥的施肥方式来减轻这种不利因素。在底墒较好的降水正常年份,施肥具有明显的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的作用,低肥、中肥和高肥的经济产量分别较不施肥增加31%、36%和6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27.7%、29.8%和53.2%。但在底墒较好的偏旱年或底墒很差的丰水年,施肥的上述作用不明显,有时反而会出现负效应,2008年高肥处理产量反而显著低于中肥,较中肥低6.3%。旱地农业生产中应在已知底墒的基础上,通过预测降水量,"以水定肥、以水定产",合理实行水肥耦合运筹。  相似文献   

5.
利用濉溪县1958-2004年小麦产量资料和相应的降水资料,进行同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小麦气象产量与播种-分蘖和返青-拔节期的降水量显著正相关,与抽穗-成熟期的降水量显著负相 关。适宜的降水量为:底墒水60-120mm,生育期内降水220-290mm。濉溪县小麦生产过程中降水总量 适中,部分时段略显不足,旱多于涝,要优化品种结构,抢墒早播,浇好播种底墒水、分蘖越冬水和拔 节孕穗水,集雨保墒。  相似文献   

6.
气象因素对盐城市小麦生产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盐城市小麦生育期间气候变化特点及对小麦生育、产量与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市气象要素变化最大的是降水量,其次是日照与积温,其中底墒水的变幅最大,后期降水的次之。就对小麦生产的影响而言,前中期日照不足,前期气温偏高(冬暖年),后期降水过多、气温偏低以及前期干旱、后期大风雨均对小麦生产不利,反之则有利。并针对这些不利条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挽救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川中丘陵区小麦耗水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中丘陵区小麦耗水特性,及“三水”对小麦产量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不量随小麦生长逐渐增大,到拨节至籽粒乳熟阶段达量大,逐渐减小;小麦产量与其耗水量极显著正相关;在该区小麦大面积生产中,小麦耗水主要来源于同期降水,底墒水对小麦供水虽比例不大,但对小麦稳产高产有着重要的作用,表现为不麦产量与土层厚度极显著正相关;干旱时通过灌溉抗旱对小麦有一定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对强筋小麦新麦19产量、干物质转运、水分利用效率、籽粒全氮含量和面团粉质拉伸参数的影响。试验于2009—2010年度,在新乡市农业科学院辉县试验基地一号地和辉县市孟庄镇高村同时进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三次重复。试验设5个处理: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底墒水+拔节水,底墒水+越冬水+孕穗水,越冬水+孕穗水,越冬水+起身水+开花水+灌浆水(对照)。结果表明:灌水处理对新麦19的产量、干物质转运、水分利用效率及籽粒品质性状有显著的影响,两地结果基本一致。“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处理的产量最高,两地平均比对照增产5%,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转运率、水分利用率、降水利用效率、灌水利用率和品质性状均高于对照。“底墒水+拔节水”处理的水分利用率最高,比对照高出6%以上。小麦全生育期灌两水以上时,随灌水量的增加籽粒品质将变劣;花后灌一水与花后不灌水处理的籽粒品质性状差异较小,二者均优于花后灌两水的处理。综合籽粒产量、品质、水分利用率多方面因素,在河南北部地区强筋小麦生产中适宜采用“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的水分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正辽西地区属半干旱季风性气候区,年降水量极少,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及其他因素影响,旱地小麦的产量较低,影响小麦总产的提高。旱地小麦生产条件特点:一是生长季节降水少;二是往往旱薄相连、肥力不足限制了有限降水的利用;三是耕作管理粗放,技术不配套。近年来辽西旱情较为严重,需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好水、土、肥、种、管、播、防等关键技术,推广早地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以有效提高旱地小麦的产量。1改变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0.
覆盖与底墒对丘陵旱地小麦产量与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受季节性干旱和土壤条件制约,四川丘陵地区旱地小麦产量常年处于不高不稳的被动局面,深入研究小麦节水栽培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覆盖与底墒对丘陵旱地小麦产量与水分利用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底墒是决定小麦出苗质量和分蘖进程的最重要的因素,到最高苗时,A2和A3分别比A1提高15.60%和15.25%;②底墒对小麦分蘖成穗能力的影响不显著,不同覆盖之间分蘖成穗能力差异显著,地膜和秸秆覆盖比不覆盖提高21.19%和24.06%;③底墒和覆盖处理下小麦产量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交互作用不显著,且底墒是影响小麦产量的最主要因数,足墒地膜覆盖增产30%以上;④底墒对小麦水分利用率影响不显著,薄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处理水分利用率分别比不覆盖提高20.82%和8.28%。因此,丘陵旱地小麦稳产高产的关键是足墒播种和保墒栽培。  相似文献   

11.
光热水是农业气象的基本要素。对于农业生产既是生产过程和产量形成不可或缺的要素,又是抗灾、保护农业的重要方面。现以凤翔气象站2012年度气象资料和农业气象资料为代表,对小麦生产过程中光、热、水与历年同期进行比较,鉴定全生育期气象条件优劣及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在干旱地区,高产小麦需水关键期是底墒形成期和春雨两个时段;光热资源的利用程度主要决定于降水。  相似文献   

12.
冬小麦生育期降水对产量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小麦不同生育期降水对产量的敏感性。[方法]以郑州市1951~2007年的降水资料和小麦单产资料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生育期降水量与小麦产量的关系。[结果]不同时段降水对小麦产量的敏感性不同,底墒水权重占20%,越冬期降水权重占26%,返青至开花期降水权重占32%,灌浆期降水权重占-11%;其中拔节到孕穗期间降水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灌浆期降水为负面影响;越冬期降水距平每提高1 mm,产量增加5.22 kg/hm2,返青至开花期降水距平每提高1 mm,增收1.545 kg/hm2。[结论]根据降水量与小麦产量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可对小麦产量的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黄河三角洲轻度和中度盐碱地的小麦水肥管理模式,为该地区的小麦生产提供理论支撑,设置不灌水,灌底墒水,灌底墒水和拔节水,灌底墒水、拔节水和灌浆水4种灌水方式;不施肥,施有机肥,施有机肥与无机复合肥和施无机复合肥4种施肥方式,研究水肥耦合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小麦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相同肥料价格的情况下:(1)灌3次水无机复合肥处理的小麦叶面积指数最高,可以提高叶面积持续期.(2)无机复合肥和拔节水有助于小麦株高的增加.(3)无机复合肥和灌拔节水可以减少小麦受到的胁迫,且旗叶的丙二醛、还原型谷胱甘肽、脯氨酸含量在各处理中均为最低.(4)灌3次水无机复合肥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并且对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显著.由此确定,在考虑肥料价格的情况下,灌3次水,施无机复合肥更适合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小麦种植,有利于促进产量提升.  相似文献   

14.
小麦增产技术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溯 《农技服务》1996,(8):12-13
<正> 青岛市小麦生长期降水量230毫米左右。仅占全年降水770毫米的29%,远远不能满足小麦高产对水分的需要。加上土壤肥力低下,成为我市旱地小麦低产的主要原因。通过近几年旱地小麦综合增产技术的实践证明:只要播种前底墒充足.生长期又有一定量的自然降水,栽培措施得当,同样能夺取高产。为了把我市小麦生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根据以往的试验和实践经验,我们制定了一套适合我市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范,现介绍如下,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不同降水年型旱地小麦覆盖对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明确旱地麦田休闲期覆盖的蓄水增产效果和生育期覆盖播种的节水增产效果,探索旱地小麦不同降水年型休闲期覆盖和生育期覆盖的保水技术新途径。【方法】于2011-2014年在山西闻喜县开展大田试验,以休闲期覆盖渗水地膜与不覆盖为主区,以生育期膜际条播、条播为副区,研究覆盖对旱地麦田3 m内土壤水分、小麦产量构成、水分利用效率和节水增产效率的影响。【结果】休闲期覆盖较不覆盖处理提高了播种期0-3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丰水年达40-41 mm,平水年达55-58 mm,欠水年达70 mm,且欠水年更有利于蓄积土壤水分于深层,显著提高了不同降水年型休闲期土壤蓄水效率,达到20%以上,其覆盖的蓄水效果可延续至孕穗期,且生育期配套膜际条播效果更佳。休闲期覆盖较不覆盖处理显著提高小麦穗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产量提高20%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以上,且生育期配套膜际条播小麦穗粒数、千粒重也显著提高。结果还表明,休闲期覆盖处理小麦播种期土壤水分每多蓄1 mm,丰水年小麦可增产21-27 kg·hm-2,平水年可增产16-18 kg·hm-2,欠水年可增产13-24 kg·hm-2,且休闲期覆盖条件下,生育期膜际条播播种对产量的提升有较大的调控作用。生育期地膜覆盖保水后,旱地麦田节水、增产效果提高,单位粮食生产节水量提高10%以上,消耗1 mm土壤水分产量提高11%以上。【结论】旱地小麦休闲期覆盖有利于蓄积休闲期降雨,改善底墒,尤其欠水年蓄水效果更佳,有利于提高小麦花前土壤水分,促进有效穗数的形成,提高产量,且生育期膜际条播播种效果更佳。底墒充足时,生育期膜际条播播种有利于提高旱地麦田的节水增产效果,而欠水年底墒不足时,会导致水分浪费和减产。  相似文献   

16.
受自然降水和灌溉条件的限制,洛阳市旱地小麦播种面积占到麦播面积的6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地力的提高,洛阳市旱地小麦的产量逐步向水浇地小麦靠近。因此,加深对现有生产水平上旱地小麦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旱地小麦产量已成为当前洛阳市在小麦栽培和育种上的迫切需要。本试验通过简单分析洛阳市旱地小麦品种洛旱19号在4种播种方式下的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并对相关系数进行比较,以期对旱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和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刘自成  杨虓  李浩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180-12183
利用庆阳市气象局气象资料和陇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冬小麦试验田试验资料,分析2003~2010年庆阳市冬小麦生育期的气候变化特点及其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并对该试验区域冬小麦各生育阶段主要气象因素与小麦产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气象因素变化最大的是降水量,其次是日照和积温,其中底墒水的变幅最大,其次是后期降水;对冬小麦生长影响而言,前中期日照不足,前期气温偏高(即暖冬),后期降水过多,气温偏低,以及前期干旱、后期大风雨天气均对小麦生产不利,反之则有利.  相似文献   

18.
晋城市地娃山西省东南部.小麦年播种面积6.3万hm2左右,其中,旱地小麦占95%以上,小麦产量受降雨等自然因素影响很大。针对晋城市小麦生产中的突出矛盾和栽培特点.对旱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积极探索,即:围绕“水”是旱地小麦生产的最大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旱地麦田休闲期耕作配施磷肥对土壤水分及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明确最佳的蓄水保墒配套磷肥施用技术,试验于2014年在运城市闻喜县小麦试验基地展开,以前茬小麦收获后(7月)的休闲期耕作方式为主区,设深翻和免耕2个水平;以播前基施磷肥量为副区,设P2O50(P0),75(P75),150(P150),225 kg/hm2(P225)4个水平,探索旱地麦田0~300 cm土壤蓄水量、产量及品质对耕作及施磷量的响应。结果表明,休闲期深翻可充分蓄纳休闲期降雨,提高旱地麦田播前底墒,并将其蓄积效果延续至孕穗期,最终显著提高产量及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也显著提高,且均在施磷量为150 kg/hm2时达最大值。经相关性分析可知,旱地麦田越冬—孕穗期0~300 cm土壤需水量与小麦籽粒产量及蛋白质、糖类的形成呈极显著正相关。休闲期深翻可促进旱地麦田土壤蓄积休闲期降水,配施150 kg/hm2磷肥有利于小麦籽粒蛋白质及糖类的积累,从而同时实现旱地小麦增产优质。  相似文献   

20.
烟台市地处胶东丘陵区,旱地面积比重较大.全市15.33多万公顷小麦,旱地小麦就占到50%左右.整个小麦生育期内,历年平均降水只有200~300mm.尤其近年来,干旱年份频繁出现,旱地小麦产量受干旱影响减产严重,大大影响了全市小麦总产的进一步提高,制约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