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
预计我区稻飞虱第三代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稻飞虱(包括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第三代系危害广西早稻的主害代,其盛发期与早稻抽穗期吻合,对产量构成直接威胁。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发布的《病虫情报》,今年我区稻飞虱第三代的发生概况是:①大部分县份的灯下...  相似文献   

2.
稻飞虱是我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在田间主要以白背飞虱、褐飞虱及其不同虫态造成危害,为准确预测预报稻飞虱对水稻产量的损失提供依据,开展了这项研究。一、研究方法:1、盆栽试验:A、处理:试验设①白背飞虱小若虫(二龄);②白背飞虱大若虫(四龄);③白背飞虱长翅型雄虫;④白背飞虱长翅型雌虫;⑥白背飞虱短翅型雌虫;⑥褐飞虱小若虫(二龄):⑦褐飞虱大若虫(四龄);⑧褐飞虱长翅型雄虫;⑨褐飞虱长翅型雌虫;⑩褐飞虱短翅型雌  相似文献   

3.
早稻稻飞虱发生量预测方法初探李锴员(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植保植检站413002)稻飞虱是为害我市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发生种类是早稻以白背飞虱为主,晚稻以褐飞虱为主,但褐飞虱对早稻的为害有上升趋势。早稻主要为害世代是第三代,晚稻是第四、五代。稻飞虱的发...  相似文献   

4.
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大冶地区一年发生5代,种类以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为主,灰飞虱为辅.常年第三(1)代白背飞虱、褐飞虱主峰迁入在5月~6月,以迁入量和种群比例决定当年的发生程度;第四(2)代稻飞虱发生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以白背飞虱为优势种群,常造成迟熟早稻穿顶、枯秆;第五(3)代稻飞虱发生期正值高温季节,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褐飞虱种群数量逐步上升,进入8月上旬以后,如盛夏不热,阵雨较多,田间短翅型成虫比例高,褐飞虱迅速繁殖成为优势种群;9月上、中旬,第六(4)代褐飞虱常在中稻田造成为害,出现中稻、一季晚稻大面积穿顶倒伏;第七(5)代褐飞虱发生情况较复杂,大多年份晚秋气温较高,有利本地虫源大量繁殖,加上北方中稻收割后大量褐飞虱向南回迁,遇适合气候条件大量成虫降落我市继续为害,常造成双季晚稻、迟熟一季晚稻大面积倒伏.  相似文献   

5.
1发生概况自1974年以来,荆门市稻飞虱发生严重的年份有1980年、1981年、1982年、1987年、1991年、2002年和2006年。1982年,褐飞虱与白背飞虱并重发生,上述其他年份为褐飞虱严重发生,其中第4代褐飞虱是主害代。2预报因子的探讨2.1若以田间稻飞虱总虫量为预报要素2006年第4代稻飞虱大暴发,1987年属3级发生,局部大发生,2002年属4级发生。对1987年、2002年、2006年稻飞虱发生量进行比较,见图1,发现2006年8月11日以前稻飞虱的总体虫量并不高,比不上1987年、2002年的同期虫量。但8月11日后,其激增速度超乎想象,最终大暴发。我地发布第4代稻飞虱预…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在广东省中南部地区,由于局部地形和气象因素的影响,褐飞虱降落分布呈明显的规律性。沿海以海距约5km范围内特别是江河入海处稻田稻飞虱较多;丘陵盆地背风处稻田明显多于迎风区和开阔地带;峡谷走廊的迎风廊口多于廊中。褐飞虱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前20~25d,目测调查卵、若虫和成虫密度,应用数量指标,预测早、晚稻主害代发生程度,经检验,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吻合  相似文献   

7.
李懿静  李春光  林英  王东  黄文 《广西植保》2007,20(Z1):69-71
稻飞虱是我县水稻的主要害虫,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在我县1a可发生7~8世代,主害代是第3代(早稻)和第6代(晚稻);田间主要的稻飞虱种群有: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灰飞虱等,早稻以白背飞虱为主,晚稻褐飞虱、白背飞虱并重发生[1].  相似文献   

8.
稻飞虱在万州地区主要是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年发生5~6代。由于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发生为害具有迁飞性、暴发性、分布不均衡性、隐蔽性等特点,给测报和防治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为此,笔者自1991年以来对稻飞虱发生监测与为害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1发生监测技术白背飞虱与褐飞虱越冬北界分别为26°N、25°N(杜正文1991)。经研究,这两种飞虱均不能在万州越冬,而是每年4月下旬至8月上旬由东南亚和我国华南等地随短程西南气流迁入。稻飞虱发生程度,主要决定其迁入时间的早迟、有效迁入量的大小和迁入范围的宽窄,其次才…  相似文献   

9.
稻飞虱在我地一年发生五至六代,而五代为主害代,是主攻保产的重点对象。现将1974至1987年的材料组建成列联表。以供参考: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来源:每年从8月下旬至10月中旬在测区选择早、中、迟插连晚和糯稻田共8块,每旬逢四、九用滴油盆拍查45丛稻,分别记载三种稻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灰飞虱),长、短翅型数量并计算成虫比例。2、方法:将45丛稻内虫量折算百丛量。以8块田平均虫量,根据成、若虫消长情况,确定成、若虫“突增”和“高峰日”,其概念和分级标准如下:  相似文献   

10.
白背飞虱产卵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背飞虱产卵观察白背飞虱是我市水稻的常发性害虫,主害代为第三代(全国统一标准为第五代),该代若虫盛发期在7月底至8月初。此时,稻飞虱以白背飞虱为主,占92%左右。一些文献资料介绍,稻飞虱卵主要产在稻株下部叶鞘的组织内,少数产在叶片基部的中肋。我们观察...  相似文献   

11.
稻飞虱田间种群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广东省稻田发生的稻飞虱主要种群有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种群的变化与水稻品种布局的改变关系密切。70年代主要种植感褐飞虱的常规稻,稻田以褐飞虱为主要种群,80年代大面积推广种植感白背飞虱的杂交稻,稻田以白背飞虱为主要种群,90年代优质稻种植发展迅速,区域性品种布局发生了变化,以种植优质稻、常规稻为主的地区稻田以褐飞虱为主,以种植杂交稻为主的地区,稻田以白背飞虱为主,三个品系均种植一定面积的地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交替出现为害,互为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给重庆秀山县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综合防治及异地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利用1990年以来该地区水稻预测圃两种飞虱发生的历史资料,较系统地研究了两种飞虱在该地区的发生及迁出规律.结果表明,该地田间稻飞虱为害呈明显双峰型,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前后发生均重.在20世纪90年代,褐飞虱田间发生高峰期主要在8月上、中旬,近10年高峰期集中在8月下旬,白背飞虱在20世纪90年代田间发生高峰日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近10年高峰日集中在7月上旬;1990年-1999年,褐飞虱长翅型田间发生高峰期主要在8月中旬,近10年高峰期在8月下旬;1990年-1999年,白背飞虱长翅型田间发生高峰期主要在7月中旬和8月上旬,近10年高峰期在7月中、下旬.表明近20年,褐飞虱田间发生高峰期延迟,白背飞虱高峰期提前;褐飞虱迁出峰期延迟,白背飞虱迁出峰期提前.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上海市松江区稻飞虱种群数量动态,对2015—2020年稻飞虱灯诱和田间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松江地区,白背飞虱灯下始见日集中在6月上、中旬,比褐飞虱迁入早近30 d,2种稻飞虱终见日均在9月下旬。6—7月白背飞虱的灯诱量占绝对优势,8—9月褐飞虱上灯虫量高,种群占主导优势,但在年度诱虫总量上,白背飞虱明显高于褐飞虱。松江区稻飞虱的种群数量动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稻飞虱优势种群更迭发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中粳稻区白背飞虱灾变特点及其测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1978年以来通州市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系统监测资料,白背飞虱在苏北中粳稻区具有成虫迁入量大,增殖倍数高,迁入成虫繁殖的子代即为主害代,与褐飞虱在发生时期和空间分布上此起彼伏等暴发成灾特点。白背飞虱暴发期二代若虫高峰期虫量,与一代7月10日、15日前虫量极显著正相关。据此建立预测式,提出发生程度预测指标,预测准确率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15.
褐稻虱与白背飞虱系邕宁县早稻的主要害虫,以第三代为主害代,其发生量与5月中旬至6月上旬的降雨量相关。根据邕宁县1981年—1990年共10年的诱测灯下所诱获的成虫量,田间成若虫高峰日加权平均虫量,5月中旬至6月上旬降雨量等资料,以二元回归和模糊列联表分析法分别建立第三代褐稻虱和白背飞虱发生量的预报模型。经验证,11年的总预报准确率分别为81.8%和90.9%。  相似文献   

16.
宝山区稻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虫情测报灯和田间虫情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2013—2015年对宝山区稻飞虱发生情况综合分析,明确了该虫在本区发生特点,并对稻飞虱的综合防控技术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灰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是本区常见的3种飞虱;2013—2015年,田间发生最重的年份为2014年,2013年发生最轻;田间灰飞虱发生量最高,白背飞虱次之,褐飞虱最低。稻飞虱发生与其生物特性、气候、迁入情况、栽培条件和防治水平均有密切关系。提出了预测预报、农业防治、绿色防控与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稻飞虱近年在唐山地区发生为害严重1991年稻飞虱曾在唐山地区暴发成灾,发生面积达86.13万亩,损失稻谷0.5亿公斤以上。稻飞虱在唐山地区发生为害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3种。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不能在北方越冬,由南方迁入。经1992和1993两年...  相似文献   

18.
余庆县2007年白背飞虱大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贵州省余庆县水稻种植面积1.1万hm<'2>,全县白背飞虱发生面积1.933万hm<'2>次,综合发生程度4.8级;其中,第三代、第四代大发生,第五代为中等发生.全县累计防治白背飞虱面积1.8万hm<'2>次,占发生面积的93.10%,累计挽回损失1 251万kg,仍损失323万kg.发生特点为:始见期比2006年晚、与历年接近,第二代、第三代迁入峰次多,第三代迁入主峰期田间成虫量大,第四代补充迁入大.第三代、第四代大发生.田问虫量三代重于四代,后期第五代发生程度中等,重于2006年和历年.6月5日田间成虫量是预报第三代白背飞虱发生程度的重要依据:6月下旬第三代白背飞虱残存虫量和第四代补充迁入虫量是预报第四代发生程度的重要依据;7月下旬白背飞虱田间成虫量多少决定第五代白背飞虱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9.
模拟稻飞虱迁入和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褐飞虱增殖倍数与迁入基数关系不显著,而与水稻生育期有密切关系,最高虫量在孕穗至齐穗期。白背飞虱最高虫量在分蘖末期,其数量和结构变化与水稻生育期无明显关系。若虫是为害水稻的主要虫态。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选用虱纹灵防治稻飞虱可兼治纹枯病,优于叶蝉散和甲胺磷。防治1次以水稻孕穗初期施药(均在低龄若虫高峰时)为好。防治2次以始穗期为适期。  相似文献   

20.
模拟稻飞虱迁入和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褐飞虱增殖倍数与迁入基数关系不显著,而与水稻生育期有密切关系,最高虫量在孕穗至齐穗期。白背飞虱最高虫量在分蘖末期,其数量和结构变化与水稻生育期无明显关系。若虫是为害水稻的主要虫态。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选用虱纹灵防治稻飞虱可兼治纹枯病,优于叶蝉散和甲胺磷。防治1次以水稻孕穗初期施药(均在低龄若虫高峰时)为好。防治2次以始穗期为适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