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承德县自2000年被列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重点县以来。累计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积187km2,造林173175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2395亩。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4%,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主要做法是:1科学规划注重实效水土保持建设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针,  相似文献   

2.
大庄小流域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宁夏马什好项目区6条治理开发示范小流域之一,在3年的综合治理开发过程中,把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确定为建设目标,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项目建设的出发点,通过"封禁+造林+退耕+管护"式的治理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互补、协调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3.
应用不同覆盖技术,进行综合试验,努力提高干旱山区造林成活率,为我县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有效的造林技术,确定在大通县青山乡龙卧尕庄阳坡建立抗旱造林科技示范点48hm^2。本文通过不同覆盖技术对不同树种造林成活率的影响进行了技术探讨,旨在为我县天然林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4.
天水市麦积区中山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效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山小流域系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藉河示范区项目小流域之一,治理中通过坡地变梯田、造林种草、发展经济林果、调整产业结构等,林草覆盖率已由15.6%上升到48.9%,水保工程的蓄水保土效率达70%以上,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00元,广大群众已远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人工造林已经成为了有效增加森林覆盖面积、调节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方式。我国西藏地区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行人工造林,截止到目前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因此,需要提升西藏地区的造林绿化速度,增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从而确保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文章对西藏地区人工造林树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然后介绍了西藏地区地理环境的实际情况、树种特性等方面,最终确定西藏地区人工造林所使用的树种。  相似文献   

6.
天星桥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效益初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穆恩深  何跃军  李光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267-5268,5312
对赤水河流域天星桥小流域实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进行了生态效益的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进行水土流失治理使该小流域内水土流失得到了明显的控制,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改善了生态环境,并且改善了流域内农户的生活、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7.
《农技服务》2015,(4):135-136
植树造林是生态森林更新生产、森林培养的重要基础,树木植被对生态环境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的质量,优先推进生态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林业的主要任务。本文主要通过科学选择树种、造林时间、造林方法、种植技术几方面探讨了林业造林技术,从确定项目发展目标、规划方式、管理方式几方面探讨了林业项目管理方法,为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及提高林业资源的发展作参考。  相似文献   

8.
亚热带丘陵小流域氮平衡及调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位于湖南省长沙县的两个亚热带丘陵小流域(约50 km2)为目标区域,综合2012—2014连续3年的野外定位观测、入户调查及统计数据资料,建立氮素收支框架模型,定量分析了农区和森林-农区小流域氮素的输入、输出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区小流域氮素的输入、输出以及盈余强度平均分别为312.0、165.1、146.9 kg·hm~(-2)·a~(-1);森林-农区小流域氮素的输入、输出以及盈余强度平均分别为160.2、83.3、76.9 kg·hm~(-2)·a~(-1)。两个小流域具有较为类似的输入输出结构:饲料与肥料是亚热带小流域N输入的主要来源,合计占73.4%(农区)和63.9%(森林-农区);氨挥发与反硝化等N的气态损失是流域N输出的主要形式,平均占50%以上,而产品输出仅占N输出的1/4~1/3。减少化肥投入与适当控制畜禽养殖规模是控制小流域氮输入的主要途径,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减少N气态损失及增强N的流域内循环是提高小流域N利用效率和防控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张旭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7):71-72,119
辽西地区干旱少雨,土壤贫瘠,森林覆盖率不高,生态环境脆弱.该文以干旱地区造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干旱地区抗旱造林的重要意义,并介绍了包括树种选择、整地、育苗、造林及抚育等之内的造林技术,为提升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正森林覆盖面积决定了生态环境的发展,而营林生产的发展决定了森林的覆盖面积,且在营林生产中最主要的两点便是造林技术和造林规划设计。因此,为了提高森林覆盖率,促进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应对营林生产提高重视,并将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科学化的用于营林生产之中。一、营林生产中的造林规划设计(一)造林设计造林规划设计是一项较为复杂的高系统性工作,需对林业规划区的经济水平及自然条件进行充分考量。而造林  相似文献   

11.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罗甸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TM影像解译和实地考察,查清了贵州省罗甸县石漠化面积为103479.65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4.35%。而石漠化严重的从里河、板庚暗河、栗木河、仿里河重点小流域面积为9796hm^2,其申石漠化面积为5053hm^2,占小流域面积的51.58%。为了减少水土流失,遏制石漠化进程,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基本建成较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提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珠江中下游罗甸县喀斯特石漠化防治措施及目标,其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生态修复、水利水保与基本农田建设、喀斯特水资源开发、农村能源建设及生态移民等。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京津地区风沙源防沙治沙工程所面,临的技术难题,以天津蓟县黄土梁子小流域为例,研究了水源涵养林、生态经济林、道路防护林和沟道防护林所组成的防护林体系的植被结构和土壤肥力特征。结果表明,在流域内构建防护林体系,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稳定植被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3.
杉阔混交人工林皆伐前后植物种类组成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皆伐作业前后杉阔混交人工林林地植被变化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皆伐后一部分植物消失(衰退种)、一部分植物增加(侵入种),但优势植物基本保留下来(保留种),这主要是由于迹地清理方式采用带堆法的缘故.皆伐后灌木层种数减少,草本层种数增加,且皆伐对灌木层植物的干扰影响比草本层的大.因此,为了减小皆伐对林地生态环境(植被和水土流失)的负面影响,使皆伐后林地植被能尽快恢复,建议皆伐后迹地清理方式采用沿等高线分布的带堆法,避免采用火烧法.  相似文献   

14.
水源林经营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关系着中国的水资源和生态安全,意义重大。为适应祁连山水源林经营管理实践和西部生态建设的需要.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复杂性科学的新理论与新方法提出了一个有科学依据的、定量化、可操作的祁连山水源林经营模式,创新了原来的经营模式。该模式融合了水源林经营理论、水源林目标体系、水源林经营原则、水源林目标结构体系和水源林经营技术体系。该模式通过改善水源林结构,实践水源林的可持续经营.逐步实现水源林经营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标,从而提供中国河西走廊地区稳定的优质水资源。促进该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根据该模式.对祁连山水源林区现有青海云杉Picencrassifolia林经营提出了经营建议。该模式对提高该区水源林的经营水平和经营效益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表1参30  相似文献   

15.
晋西黄土区封禁小流域植被群落特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晋西黄土高原封山育林小流域内植被覆盖度、群落木本植物组成及群落α多样性变化进行研究,为黄土高原地区仿拟自然植被的恢复与构建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于2016年7—8月,以山西吉县蔡家川流域内实施封山育林35年的柳沟小流域为调查对象,采用样线与样方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阳坡、半阳坡、阴坡、半阴坡、梁峁顶、沟底6种不同生境的植被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与1996年(封禁15年)、2007年(封禁26年)在柳沟小流域相同生境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封山育林小流域随封育时间的延长植被覆盖度、群落木本植物组成、群落α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小流域封禁15、26、35年时总体覆盖度分别达到77.5%、89.1%和93.6%,封禁26年时小流域已形成森林植被,到封禁35年时各生境的植被恢复较好,流域已基本郁闭;封禁26年后流域总体覆盖度的年增长率放缓,其中阳坡、梁峁顶覆盖度年均增长率减慢,半阴坡、阴坡的覆盖度增长速率仍在增加。2)封禁35年时半阳坡、半阴坡、梁峁顶由旱中生灌木群落向中生性乔灌群落演替,阳坡由旱中生乔灌群落向中生性乔灌群落演替,阴坡由喜阴的中生乔灌群落向中生性乔灌群落演替,沟底由旱中生乔灌群落向中生性灌木群落、湿中生乔灌群落演替。3)到小流域封禁35年,除阳坡外各生境的物种多样性呈现单峰变化,除阳坡外各生境的均匀度指数逐渐上升,生态优势度、物种丰富度波动变化。目前各生境群落处于中期演替阶段,物种分布更为均匀,结构更加稳定,在晋西黄土区封山育林是形成可持续森林植被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关帝山林区文峪河流域植被景观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流域航片、森林经理调查资料和林相图为基础资料,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应用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要素优势度指数、类斑形状指数、景观要素斑块分维数等景观格局分析指标,对流域景观空间总体分布、景观组成结构、景观要素斑块形状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揭示了文峪河流域植被景观的总体格局,分析了流域景观格局的空间变化规律,特别是植被景观沿河流上中下游纵向梯度分布格局和河岸带横向距离梯度分布格局,初步总结了目前文峪河流域植被景观格局存在的问题。基于景观格局分析成果,针对流域森林景观保护和建设中应重点开展的工作,提出了流域景观建设和保护的总体设想,即上游及中高海拔带重点进行寒温性针叶林保护;中下游山地积极增加阔叶林,营造混交林;河谷重点开展河岸植被和河岸林规划设计和建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年伐量的计算是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核心内容,合理的年伐量能指导森林可持续经营。使用公式计算年伐量的传统方法,结果偏差较大,主观性较强,局限性明显。本研究利用计算机模型来解决传统方法的弊端。  方法  基于建德市林业总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使用森林模拟优化模型(forest sim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system,FSOS)进行用材林主伐方案的年伐量计算分析,并与公式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  公式法难以适应林场复杂的龄组结构,不同公式计算结果差异较大;而FSOS模型适应能力较强,计算结果准确。FSOS结果显示:全场用材林年伐面积76.35 hm2·a?1,年伐蓄积9 073.51 m3·a?1,平均采伐年龄40 a,采伐木材量109.27 m3·hm?2;在未来50 a的模拟经营过程中,年伐量呈现周期性波动,森林龄组结构变化逐渐趋于稳定,规划期末成、过熟林面积占比达40.94%,接近理想状态。  结论  FSOS模型能适应复杂的龄组结构,预测林分生长;远近结合,兼顾多目标,综合考虑林场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科学指导森林经营。图5表3参15  相似文献   

18.
贵州草海湿地流域典型喀斯特森林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研究贵州草海湿地流域不同坡度的典型喀斯特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和植被特征,为丰富草海流域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数量和恢复当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对贵州草海湿地流域典型喀斯特森林植物群落,针叶林、针阔林、灌丛、灌草和退耕荒坡植被类型等调查样点进行乔木、灌木和草本的调查。【结果】不同坡度乔木群落中壳斗科植物出现率最高,其在草海湿地流域乔木群落中分布较为广泛;不同坡度灌木群落中蔷薇科植物出现率最高,杜鹃花科、忍冬科次之;草本群落中一年生草本植物随坡度增加呈现出减少趋势,而多年生草本植物呈现出增加趋势;禾本科植物出现率最高,随坡度增加呈现出先增后降趋势,菊科植物出现率次之,呈现出先降后增趋势。【结论】壳斗科、蔷薇科、杜鹃花科、忍冬科、禾本科、菊科植物是构成草海湿地流域森林群落的主要植物组成部分。对草海湿地流域进行植被生态修复时,乔木应多选用壳斗科植物,灌木应多选用蔷薇科、杜鹃花科、忍冬科植物,草本应多选用禾本科和菊科植物,并考虑所选植物的生活型与地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研究贵州草海湿地流域不同坡度的典型喀斯特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和植被特征,为丰富草海流域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数量和恢复当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对贵州草海湿地流域典型喀斯特森林植物群落,针叶林、针阔林、灌丛、灌草和退耕荒坡植被类型等调查样点进行乔木、灌木和草本的调查。【结果】不同坡度乔木群落中壳斗科植物出现率最高,其在草海湿地流域乔木群落中分布较为广泛;不同坡度灌木群落中蔷薇科植物出现率最高,杜鹃花科、忍冬科次之;草本群落中一年生草本植物随坡度增加呈现出减少趋势,而多年生草本植物呈现出增加趋势;禾本科植物出现率最高,随坡度增加呈现出先增后降趋势,菊科植物出现率次之,呈现出先降后增趋势。【结论】壳斗科、蔷薇科、杜鹃花科、忍冬科、禾本科、菊科植物是构成草海湿地流域森林群落的主要植物组成部分。对草海湿地流域进行植被生态修复时,乔木应多选用壳斗科植物,灌木应多选用蔷薇科、杜鹃花科、忍冬科植物,草本应多选用禾本科和菊科植物,并考虑所选植物的生活型与地形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天山北坡山地森林与河川径流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研究了天山坡山地森林与河川径流关系问题,结果表明:天山北坡山地系统的降水、冰川、森林植被等流域因素在不同空间集水区内的不同组合,是决定山地森林与河川径流关系的关键所在;天山北坡山地森林与河川径流关系表现出在林率低于10%的流域,森林具有增加河川年径流量的效应;而在林率高于10%的流域,森林具有减少河川年径流量的效应;森林的调蓄功能是以森林分布的规模和森林质量为基础,在具有一定森林规模的河流集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