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刊讯何建湘报道)经国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批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与北京海洋馆合作,分别于2005、2006年将数尾产后中华鲟亲体运往北京海洋馆,进行康复护理、接触训练、灌食刺激、人工驯食等研究,并取得重大进展。近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申请将2尾体质恢复正常的中华鲟放归长江,返回栖息地,补充自然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2.
据称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内陆海洋馆——北京海洋馆3月27日举行了落成开幕庆典。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杨文鹤等应邈出席了庆典活动,首都各界人士数百人参加庆典仪式并对北京海洋馆的落成表示祝贺。 坐落在北京动物园内北侧的海洋馆外形如同一只大海螺,其建筑面积达4.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8万多平方米,由北京动物园与香港百事利达国际有限公司合作  相似文献   

3.
网络传真     
——动物园北京海洋馆的伪虎鲸即将告别北京 来过动物园北京海洋馆的人们都不会忘记,在可容纳3500多人的海洋剧院里,有一班能带给人们一阵阵欢声笑语的海洋动物:海豚、海狮还有伪虎鲸。在这些艺员中,伪虎鲸重量级的“表演明星”。 为了推动海洋动物的国际交流,通过与国外水族馆进行互换展示,可以使人们有机会观赏到更多、更罕见的海洋动物品种。为此,生活在这里的伪虎鲸霍克、通卡、庞德、桑尼、锹斯和查尔斯将于年底离开北京远行他乡。北京海洋馆也将迎来新朋友。北京海洋馆于九月十号至十二月十八号期间举办“伪虎鲸告别北京100天倒计时”活动,伪虎鲸将以出色的表现向热爱她的观众道别、向北京道别。  相似文献   

4.
小露 《海鲜世界》2008,(1):59-62
北京海洋馆,是当今世界内陆最大的现代化海洋馆,它集观赏、娱乐、科普科研、休憩为一体,已经成为北京旅游行业、中国水族馆行业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北京海洋馆拥有世界先进的维生系统,馆内以“陶情大众,教益学1生,维系生态“为宗旨,为游客巧妙安排了“雨林奇观”、“触摸池”、“海底环游”、“鲨鱼码头”,  相似文献   

5.
<正>4月1 7日,"蓝色环保志愿者誓师大会暨第四届‘爱海洋、爱环保'书画大赛启动仪式"在北京海洋馆举办。活动由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北京市少工委办公室、中国儿童报、动物大世界、爱立方艺术中心、三色幼儿园、北京海洋馆共同举  相似文献   

6.
《海鲜世界》2008,(4):61-64
自今年5月以来,“Looking to Canada——勘望加拿大”水族展在北京海洋馆开幕。来自加拿大太平洋海域的“客人”远渡重洋落户北京海洋馆。在这里进行为期半年的展示。BC省(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总理戈登·坎贝尔、温哥华水族馆总裁约翰·南丁格尔、北京市西城区副区长苏东、北京海洋馆总经理胡维勇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7.
正黄琳,从事水生哺乳动物驯养工作已有20年。目前在北京海洋馆从事水生哺乳动物繁育、养护、培训等工作。自2004年以来,黄琳发挥自身专业技术优势,与团队成员一起,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探究,先后繁殖近10头太平洋瓶鼻海豚,并总结编写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北京海洋馆馆养鲸类动物繁育体系》,随着该技术体系的  相似文献   

8.
有着“鱼类活化石”、“水中大熊猫”美称的濒危国宝——中华鲟落户北京海洋馆,并于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当天正式与广大游客见面。中华鲟生活在距今1.4亿年的白垩纪,其活,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北京海洋馆经国家农业部渔业局的批准,依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技术,借助首都之尊,营造良好的设备设施,于3月26日至4月15日,通过陆空两运,先后让26尾中华鲟安家在由鲨鱼馆改造的国宝中华鲟馆。其中一条年龄为20多岁的中华鲟,全长320cm,体重222kg,是目前人类发现的野生中华鲟中个体最大者之一。据了解,北京海洋馆将与长江研究…  相似文献   

9.
《河南水产》2010,(3):F0004-F0004
2010年7月19日上午,由河南省农业厅、郑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河南省渔政渔船检验监督管理局、郑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承办,郑州海洋馆协办的2010年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活动(河南)启动仪式在郑州市海洋馆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0.
<正>北京海洋馆自1993年兴建,于1999年作为国庆50周年献礼工程盛大开业,是国家首批4A级海洋特色景区,集展示、表演、餐商服务、会展功能等于一体。这里有美丽的白鲸、热情的海豚、憨态可掬的海狮,还有多达千余种的海洋生物,让内陆  相似文献   

11.
大西洋鲑Salmo salar与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适宜生长水温相近,但栖息水层不同。本试验通过研究在循环水主养大西洋鲑(2 kg/尾)系统中混养不同密度大菱鲆(0.15 kg/尾)的养殖效果,旨在优化这两种鱼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在水温16℃条件下,在循环水养殖系统10个单池面积40 m~2、水体120 m~3的养殖池中放养大西洋鲑,密度为20尾/m~2,大菱鲆的混养密度分别为0尾/m~2、2.5尾/m~2、5尾/m~2、7.5尾/m~2和10尾/m~2,分析两种鱼类的摄食、出池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成活率、毛产量、净产量、饲料系数等生产指标。结果表明,大菱鲆混养密度为2.5尾/m~2时,大西洋鲑出池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分别达最大值(4.755±0.049)kg、(0.3865±0.006)%/d和(98.995±0.177)%,且大菱鲆也达最佳生长与成活效果,可获最大总毛产量(31.795±0.384)kg/m~3、最大总净产量(18.524±0.059)kg/m~3和最低饲料系数(1.35±0.004),养殖效果显著优于大西洋鲑单养组[最大总毛产量(30.521±0.205)kg/m~3、最大总净产量(17.413±0.077)kg/m~3、饲料系数(1.44±0.006)];超过5尾/m~2,各生产指标显著低于单养组(P0.05)。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制叶绿素荧光仪(MINI-PAM),对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在10μmol/(m~2·s)、120μmol/(m~2·s)、360μmol/(m~2·s)光强下的叶绿素荧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从10μmol/(m~2·s)上升到360μmol/(m~2·s),长茎葡萄蕨藻最大光量子产量(F_v/F_m)、实际光量子产量、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快速光曲线初始斜率均呈下降趋势;用120μmol/(m~2·s)和360μmol/(m~2·s)光强处理的样品光化学猝灭(qP)较高,而非光化学猝灭(NPQ)较低;不同光强处理4 h和8 h时,与10μmol/(m~2·s)处理组相比,120μmol/(m~2·s)处理组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_(max))、半饱和光强(I_k)均显著上升,360μmol/(m~2·s)处理组I_k显著上升,rETR_(max)明显降低;在360μmol/(m~2·s)光强下处理12 h与处理8 h相比,样品rETR_(max)、I_k均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说明长茎葡萄蕨藻偏向适应10μmol/(m~2·s)的低光条件,在120μmol/(m~2·s)和360μmol/(m~2·s)的高光条件下能通过不同的方式提高对光强的耐受能力,但是在360μmol/(m~2·s)光强下处理12 h会引起光氧化对光合结构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13.
于2015年丰水期(5月)和枯水期(11月)对济南地区26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群落和环境因子特征进行了采样调查。结果表明: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采集到底栖动物33种和35种,各采样点物种密度平均值分别为0.76×10~3个/m~2和0.73×10~3个/m~2,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171.67 g/m~2和242.65 g/m~2,香农-威纳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44和1.52,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72和0.76。典范对应分析表明,丰水期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总磷和总氮;枯水期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总磷和水温。综合分析得出结论,济南地区底栖动物群落香农-威纳指数较低,水体呈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伊乐藻—螺蛳组合对湖滨湿地水体净化效果并探究两者的最优密度搭配,通过不同密度的伊乐藻(100 g/m~2、200 g/m~2、300 g/m~2)和螺蛳(120 g/m~2、240 g/m~2、360 g/m~2)组合,研究在不同搭配比例条件下,伊乐藻的生长情况,螺蛳的存活率和生长情况。检测了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4~+-N)、硝酸盐氮(NO_3~--N)和亚硝酸盐氮(NO_2~--N)的质量浓度变化,以及底泥中的TN、TP和COD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伊乐藻—螺蛳组合对水体及底泥中的N、P和COD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伊乐藻初始密度为200 g/m~2时,净化效率最高。本试验中,各试验组伊乐藻的最终生物量无显著差异,接近于(554.31±29.60)g;螺蛳密度高对COD有更好的去除效果,然而360 g/m~2密度组死亡率较高。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伊乐藻200 g/m~2、螺蛳240 g/m~2是最优密度搭配。  相似文献   

15.
将当年繁殖的同一批初始体长(2.63±0.24) cm、初始体质量(2.46±0.27) g的宽体金线蛭养殖在89.55 hm~2稻田中,以每块稻田环形沟面积计,密度分别为50尾/m~2和100尾/m~2,每组3个平行。放养后第10 d开始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投喂中华圆田螺,每5 d按119 kg/hm~2投喂,研究两种密度下宽体金线蛭的生长及效益。50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100尾/m~2组宽体金线蛭的最终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质量增加率显著减小(P0.05);50尾/m~2组宽体金线蛭各生长参数显著高于100尾/m~2组(P0.05);两种养殖密度下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不考虑水稻效益,100尾/m~2组养殖密度宽体金线蛭的平均净产值(69 791元/hm~2)显著高于50尾/m~2组(57 015元/hm~2)(P0.05)。研究结果表明,50尾/m~2有利于促进宽体金线蛭的生长,但大规模养殖时,100尾/m~2养殖密度可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鱼池面积以4670m~2为基数,分为密养池1330m~2、稀养池3340m~2,共放水花70万层,分三批培育鱼种。鱼种养成规格13.4cm,平均单产0.525kg/m~2(不含出售15万尾夏花鱼种),平均成活率24.5%。本模式经过1990—1992年三座水库的试验性应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1992年三座水库鱼种单产达0.528—0.546kg/m~2,创产值2.81—2.89元/m~2,获利税0.75—0.78元/m~2。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研究密度对网箱养殖硬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存活和生长的影响。在水温8.2~19.1℃下,将体质量1.02 kg的硬头鳟鱼种养殖在5m×10m×6m网箱中,网箱放置在松花江上游的松山水库中,密度分别为5尾/m~2(Ⅰ组)、8尾/m~2(Ⅱ组)、11尾/m~2(Ⅲ组)和14尾/m~2(Ⅳ组),投喂粗蛋白含量为42%、粗脂肪22%的颗粒饲料,常规养殖。145d的养殖表明:网箱养殖的放养密度对硬头鳟的生长有一定影响。第Ⅳ组鱼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放养密度为5~11尾/m~2时硬头鳟的生长与密度呈正相关,大于此密度范围则呈负相关。第Ⅲ组鱼的终末体质量、日增重、增重率、利润和利润率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4个密度组硬头鳟的产量随放养密度增加而递增。本试验表明:网箱养殖硬头鳟的放养密度为11尾/m~2较适宜。  相似文献   

18.
鳗类是对硬骨鱼纲,鳗鲡目鱼类的统称,共分2 3科,700多种,他们以体形怪异,体色美丽鲜艳,在水族馆的鱼类展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部分鳗类的体形、体色在同种的不同发育阶段,或是同种的不同个体间表现不同,给参观者带来很多不便;同时他们生活习性特殊,给室内人工养殖也带来一定困难,笔者通过在北京海洋馆中几年的饲养研究,在一般观赏鳗类的分类及饲养上取得一些经验,总结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水稻-小龙虾(Procambarus clarkii)、水稻-青虾(Macrobranchium nipponense)、水稻-甲鱼(Amyda Sincnsis)三种种养模式和水稻单种模式下有机肥、化肥、农药、生物农药的使用情况和经济效益等。结果显示:稻-小龙虾种养模式使用了400 kg/667 m~2有机肥、15 kg/667 m~2尿素、100 mL苏云菌,收获了506.8 kg/667 m~2水稻、106.7 kg/667 m~2小龙虾,效益为4 468.4元/667 m~2;稻-青虾种养模式使用了400 kg/667 m~2有机肥、15 kg/667 m~2尿素、15 kg/667 m~2复合肥、100 mL短隐杆菌,收获了514.2 kg/667 m~2水稻、56.4 kg/667 m~2青虾,效益为3 235.3元/667 m~2;稻-甲鱼种养模式使用了400 kg/667 m~2有机肥、10 kg/667 m~2微生物菌肥,收获了402.5 kg/667 m~2水稻、52.8 kg/667 m~2甲鱼,年均效益为4 309.2元/667 m~2。以水稻单种模式为对照,稻-小龙虾种养模式化肥施用量减少了50 kg/667 m~2,减少76.9%的化肥使用量;稻-青虾种养模式化肥施用量减少了35 kg/667 m~2,减少了53.8%的化肥使用量;在水稻病害管理上,稻渔种养模式并未选择使用传统农药,尽量选择微生物型生物农药,但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等常见病害均有效,且持续保护时间长达25 d以上。结果表明,稻渔种养模式有效增加了有机肥、生物农药的使用,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而且水稻产量比较稳定,经济效益显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属于一种绿色、可持续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博斯腾湖河鲈(Perca fluviatilis)早期发育阶段繁殖水域的生境特征,于2014年3-4月对白海子及相邻水域的水体理化因子、鱼类组成、高等水生植物、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河鲈在3月进入繁殖期,4月结束;虽然鱼类种类组成相似,但繁殖期白海子河鲈优势度明显高于相邻水域,白海子是河鲈主要繁殖水域;繁殖期水温8~17℃,繁殖盛期水温11~14℃,繁殖水深(1.4±0.2)m,DO(6.8±0.1)mg/L,pH 7.9,电导率(46.5±0.4)ms/m,矿化度(351.7±2.4)mg/L,总磷(0.02±0.00)mg/L,总氮(1.18±0.07)mg/L,氨氮(0.98±0.00)mg/L,叶绿素a(0.32±0.01)μg/L;白海子高等水生植物由臭轮藻(Chara foetida)单一群落构成,覆盖率约88.1%,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154.7 ind/m~2和8346.4 g/m~2,相邻水域则由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狐尾藻(Myriophyllum)、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mus)和白睡莲(Nymphaea alba Linn)等群落构成,覆盖率约66.7%,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71.7 ind/m2和2 097.8 g/m~2。白海子采集底栖动物5种,为羽摇蚊(Chironomus plumosus Larve)幼虫、小斑蜻(Libellula quadrimaculata)幼虫、长叶瘦蟌(Ischnura elegans)幼虫、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ria)和扁旋螺(Gyraulus comperssus),总密度和总生物量分别为23 150 ind/m~2、76.663 g/m~2;其中,栖于底泥的底栖动物仅羽摇蚊幼虫,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736.0±117.2)ind/m~2、(7.478±1.320)g/m~2,附着于臭轮藻茎叶表面的底栖动物有羽摇蚊幼虫、小斑蜻幼虫、长叶瘦蟌幼虫、耳萝卜螺和扁旋螺,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2 414 ind/m~2、69.185 g/m~2。相邻水域底泥及水生植物茎叶表面均未采集到底栖动物。水温、透明度及水深是影响河鲈繁殖水域分布的主要水环境因素,而附卵基质则是主要的生物因素;河鲈选择臭轮藻作为附卵基质有着明显的倾向性,其在避害、栖息、摄食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