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研究新鲜紫穗槐果实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和细胞毒活性。[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后,采用GC-MS法检测其成分组成;采用DPPH和β-胡萝卜素法检测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采用SRB法检测挥发油对BGC-823、A-549和He La等3种肿瘤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0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8.65%,主要有γ-杜松烯(19.43%)、α-毕澄茄烯(10.24%)、表圆线藻烯(8.99%)和α-蒎烯(7.22%)等;紫穗槐果实挥发油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值为18.25 mg/m L,β-胡萝卜素-亚油酸法检测1.8 mg/m L紫穗槐果实挥发油的抑制率为25.08%;对BGC-823、A-549和He La等3种肿瘤细胞的细胞毒IC50值分别为37.597、46.733和48.656μg/m L。[结论]紫穗槐果实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较弱,但具有较好的肿瘤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维药巴旦杏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巴旦杏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作用。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GC-MS法分析其成分,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相对百分含量。用羟自由基清除法、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法、铁氰化钾还原力法评价巴旦杏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从巴旦杏挥发油中检识出78个组分,鉴定了其中74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8.83%。巴旦杏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提取物均有较好的还原力和一定的清除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这种作用随提取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结论:巴旦杏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D-柠檬烯(33.72%)、2,4-癸二烯醛(8.01%)、二丙酮醇(5.45%)等。巴旦杏提取物体外有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吕杨  潘德芳  陈伟民  任凤莲  陈龙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619-20620,20622
[目的]考察并比较黄精根部和茎部挥发油成分和含量的异同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精根和茎中的挥发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峰面积归一化法分析并比较其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结果]黄精根挥发油成分中鉴定出26种化合物,占挥发油相对含量的90.87%;黄精茎挥发油成分中共鉴定出化合物有37种,占挥发油相对含量的94.58%。其中,有13种挥发油成分化合物同时存在于黄精根和茎中,其中只有2种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相差不大,小于5.0%;其他11种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相差均大于5.0%。[结论]黄精根部和茎部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有较大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广西容县乌榄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为乌榄叶的药用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广西容县乌榄叶中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通过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并用DPPH·法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容县乌榄叶挥发油共分离出55种成分,鉴定了53种,占挥发油总量的98.130%,其中单萜类化合物和倍半萜类化合物比例高,分别为20和18种;挥发油主要成分有雅槛兰-1(10),11-二烯(11.652%)、α-芹子烯(10.291%)、γ-依兰油烯(9.719%)、α-蒎烯(9.208%)和1,6-二甲基-4-异丙基-1,2,3,4,4a,7-六氢化萘(7.523%);乌榄叶挥发油质量浓度为1.2 g/L时,其对DPPH·的清除率为63%。【结论】容县乌榄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种类较多,以单萜类化合物为主,且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可作为天然香料、抗氧化剂资源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新疆和田罗勒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挥发油提取器对罗勒子挥发油进行提取,用GC-MS联用仪进行测定,并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并通过研究罗勒子提取物的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来探索其抗氧化活性。[结果]共分离出65种成分,确认了其中的60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2.59%。其中主要成分为亚麻油酸(13.83%)、正棕榈酸(13.80%)、长叶薄荷酮(8.31%)和反式斯巴醇(6.72%)等;利用水蒸气蒸馏所提取的新疆和田产罗勒子中的挥发油具有较好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作用。[结论]新疆和田产罗勒子挥发油中醇、酮类化合物含量较多,酸、烯类化合物次之,且其挥发油具有一定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瓦布贝母鳞茎乙醚提取物中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瓦布贝母鳞茎干、鲜样分别采用索氏提取法和超声提取法以乙醚为溶剂进行提取,并结合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用面积归一法研究其相对含量,再用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法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超声提取法提取效率较好,从超声鲜样(CX),索氏鲜样(SX),超声干样(CG)和索氏干样(SG)的提取物中分别鉴定出69,58,73和57种成分,分别占其总成分百分比为62.16%,53.70%,65.18%和58.76%,占其总含量百分比为80.01%,68.91%,68.62%和74.89%。所得成分中十六烷酸、亚油酸乙酯、亚油酸和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为主要成分。此外,所有样品都表现出一定的自由基清除活性,CX、SX、CG和SG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分别为30.66、29.77、15.99和21.11mg/mL,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分别为35.72、21.08、23.40和15.45mg/mL。【结论】不同提取方法和不同样品状态对其主要成分的种类含量影响较小;4种测定样主要成分基本一致,但低含量的成分差别较大;并且瓦布贝母乙醚溶解成分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所用GC-MS分析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结果可进一步促进对瓦布贝母药效物质基础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对湖南省和安徽省两产地石菖蒲挥发油中主成分及其含量进行了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从两产地石菖蒲挥发油中,分别分离出17种和30种成分,鉴定出11个和21个化合物,分别占分离总量的91.419%和93.029%。2种石菖蒲挥发油的主成分及其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脱皮大环柄菇化学成分并评价其抗氧化活性,为脱皮大环柄菇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联合运用丙酮提取和真空旋转水蒸气蒸馏法从脱皮大环柄菇新鲜子实体中获得脱皮大环柄菇挥发油和丙酮粗提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脱皮大环柄菇挥发油化学成分,运用试管预试法检测丙酮粗提物的化学成分,通过自由基清除试验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GC-MS分析结果表明,脱皮大环柄菇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为酮类化合物,其中4-甲基-4-羟基戊酮相对含量高达86.32%.试管预试法检测结果显示,脱皮大环柄菇丙酮粗提物含有生物碱、甾醇和萜类成分.自由基清除试验结果表明,脱皮大环柄菇丙酮粗提物具有有效的抗氧化活性,其清除羟自由基(·OH)和DPPH自由基的半数清除浓度(EC50)分别为260.45和552.87μg/mL.[结论]脱皮大环柄菇挥发油化学成分独特,含7种酮类化合物、1种醇类化合物和1种酯类化合物,丙酮粗提物因含有生物碱、甾醇和萜类等活性成分且具有有效的抗氧化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疏毛罗勒(Ocimum basilicum L)挥发油,并采用气-质联用方法分析其化学成分,再采用DPPH·清除能力测定法和O~-_2·清除能力测定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杯碟法测定其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疏毛罗勒挥发油组分共检出27种成分,所鉴定出化学成分的质量占总量的90.10%,其主要化学成分是十六酸乙酸乙酯(44.16%)、乙酸松油酯(17.1%)、(s)-2,5,5,8-四甲基-1,2,3,6-四氢化薁-4-酮(9.92%)、香叶醇(3.05%)等;挥发油成分对DPPH·和O~-_2·有中等程度的清除能力;其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3株菌种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并且浓度越高,抑菌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黄皮不同部位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法从黄皮果核、黄皮果皮、黄皮枝叶3个部位提取挥发油,通过GC/MS计算机联用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检索,应用峰面积归一法得出各类化学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从黄皮果核挥发油中鉴定出42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7.78%;枝叶中检索出35种成分,占总挥发油量的91.36%;果皮中检索出35种成分,占总挥发油量的95.10%。3个部位的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烯类、醇类等,但主要成分类型及含量差异很大;果核和果皮中的很多成分都有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GC-MS法检测分析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樱桃核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并测定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从樱桃核挥发油中鉴定出9种成分,其中,棕榈酸(29.272%)、反-2-辛烯醛(13.307%)、反式-2,4-癸二烯醛(10.409%)等是主要成分。在试验浓度范围内,樱桃核挥发油的总还原力和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略低于对照相同浓度的V_C;随试验浓度的增加,樱桃核挥发油对DPPH·、羟自由基、ABTS·的清除能力增强,均与对照相同浓度的V_C相当。樱桃核挥发油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2.
迷迭香挥发油成分及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迷迭香挥发油的成分及其抑菌活性。[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迷迭香挥发油,采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用滤纸片法测其抑菌活性,用平板稀释法测其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迷迭香挥发油提取率为2.27%,从迷迭香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出20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9.5%,其主要化学成分为α-蒎烯和1,8-桉叶油素,分别占43.36%和32.10%;挥发油对多种菌株均有抑菌效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黑曲霉、黄曲霉和桔青霉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5、80、80、10、20和10 m l/L。[结论]迷迭香挥发油具有广谱的抗菌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藏药铺散亚菊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及其抑菌活性。[方法]采用超临界CO_2法萃取铺散亚菊挥发油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结合相对保留指数进行组分分析鉴定,并通过滤纸片扩散法筛选铺散亚菊挥发油对常见13种致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从铺散亚菊超临界CO_2萃取物中共分离出127个可识别峰,含量高于0.02%的化学成分为46种,占总萃取物的67.30%。铺散亚菊挥发油对乙型副伤寒沙门菌、产气肠杆菌等11种供试菌表现出抑菌活性。[结论]GC-MS结合保留指数对铺散亚菊超临界CO_2萃取挥发油进行定性分析,使定性结果更为可靠。该研究结果可为铺散亚菊挥发油的抗菌活性研究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红花玉兰花蕾挥发油的萃取工艺,并对其化学组成、抗氧化及抗菌活性进行鉴定和评价,旨在为红花玉兰花蕾挥发油的萃取建立一套可行的工艺体系,并为其后续的开发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方法以‘娇红1号’红花玉兰阴干花蕾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临界CO2萃取工艺,结合自动化质谱解卷积和保留指数对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挥发油进行成分定性和定量;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还原能力法评价挥发油抗氧化活性,纸片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评价挥发油抗菌活性。结果阴干预处理条件下,红花玉兰花蕾挥发油萃取的最佳条件为萃取温度47 ℃,萃取压力40.7 MPa,动态萃取时间102 min,该条件下挥发油的萃取率为(1.217 ± 0.014)%。GC-MS共鉴定出30种化学成分,占检测到的挥发油总量的70.65%。DPPH自由基清除法测定得到挥发油IC50值为12.82 mg/mL AEAC值为198.64 mg,表明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还原力测定也得到了这一结果。抗菌试验表明,挥发油对4种供试菌抑制作用强弱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 枯草芽孢杆菌 > 大肠杆菌 > 鼠伤寒沙门氏菌。结论首次建立了红花玉兰阴干花蕾挥发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确定了该工艺条件下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并验证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5.
枳壳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分析枳壳与麸炒枳壳挥发油成分及其抑菌活性差异。[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枳壳、麸炒枳壳的挥发油,并通过GC-MS分析枳壳与麸炒枳壳挥发油的化学组成;采用滤纸片法研究枳壳与麸炒枳壳挥发油的抑菌活性。[结果]枳壳挥发油中主要化学成分相对含量高于麸炒枳壳;枳壳和麸炒枳壳挥发油对试验菌均具有抑制活性,但麸炒枳壳挥发油活性较优。[结论]枳壳与麸炒枳壳挥发油的抑菌活性可能与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东北野生薄荷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方法]运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运用滤纸片琼脂板扩散法和二倍稀释法,对挥发油的抑菌活性和最小抑菌浓度进行研究。[结果]薄荷挥发油出油率为0.8%,通过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鉴定出东北野生薄荷的挥发油成分有59种。提取出的薄荷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常用菌种均有抑制作用,且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0.92、10.25、9.18 mm,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56、3.13、12.50μL/mL。[结论]用GC-MS法检测出东北野生薄荷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较多,且挥发油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相似文献   

17.
廖彭莹  李兵  苗伟生  卢汝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394-13395
[目的]分析细叶石仙桃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细叶石仙桃的挥发油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共分离出31个色谱峰,并鉴定出其中18种化学成分,占化合物检出总量的88.56%,化合物类型包括脂肪族类、芳香族类及萜类,其中最主要的挥发油成分是棕榈酸(49.54%)。[结论]该研究首次鉴定出细叶石仙桃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其活性成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产地厚朴的挥发油成分,为厚朴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厚朴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5种不同产地厚朴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80个化学成分,有18种成分为5个产地共有。[结论]不同产地厚朴挥发油的含量及化学成分组成有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侧柏树皮和根部挥发油化学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侧柏树皮和根部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侧柏树皮和根部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和比较,分别鉴定出32个和77个化合物,其中侧柏树皮挥发油主要挥发性成分为(-)-4-萜品醇(20.866%)、雪松醇(14.151%)和罗汉柏烯(12.843%);侧柏根部挥发油主要挥发性成分为罗汉柏烯(16.955%)和雪松醇(9.377%)。侧柏树皮与根部挥发油中都含有较多的倍半萜类物质。  相似文献   

20.
田进  陈冰  谢光波  李胜雄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666-15668
[目的]分析康定橐吾全草挥发油成分及检测其抑菌生物活性,为康定橐吾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康定橐吾全草的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油成分,同时采用MTT法研究抑菌活性。[结果]共鉴定出30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油的79.61%;康定橐吾全草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β-桉叶烯、佛术烯、吉马烯B、4-亚甲基-1-(1-甲基乙基)-二环[3.1.0]–己烷-3-醇乙酸酯、β-榄香烯和3-甲基戊酸等。该挥发油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显示出一定的抑菌活性。[结论]试验首次对康定橐吾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抑菌生物活性进行研究,方法准确可靠,简便快捷,可用于康定橐吾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抗菌活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