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宇 《现代农机》2021,(4):84-85
"机械制图"属于高职院校教学中机械类专业必修的基础性课程之一,该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绘图、读图及空间思维想象能力,同时该课程也是学生后续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与今后从事相关工作的根本保障.目前来看,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质量很大程度决定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是影响学生今后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  相似文献   

2.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铁路院校专业课程是培养技能和素养双线合格的铁路事业接班人的必由之路。笔者分析了在高职院校铁道机车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阐述了铁道机车专业核心课程"电力机车机械设备的检查与维护"思政教育的总体设计过程,为其他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的渴望,尤其是高职技术性专业人才,这种需求给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带来了挑战,但培养的目标也更加清晰.通过对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现状的了解,剖析了提高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并根据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提高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教学工作实效性的建议,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吴清洋 《南方农机》2022,(10):180-182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有效挖掘具有专业特色的优质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知识体系,是建设新时代思政教材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以"高频电子技术"课程教材建设为例,分析了思政元素的挖掘方法和思政元素的呈现形式,为高职院校电子类课程思政教材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5.
雷琼 《农业工程》2022,12(9):120-123
针对高职院校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的“食品微生物及检测”课程,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梳理设置课程思政目标、精心设计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内容衔接点。经过两年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总结创新多种教学方法,建立融合课程思政的专业课程评价与考核体系。实践证明,学生的思政意识显著增强,成绩明显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了向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业化、技能型人才,必须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并在高职院校当中开设了多种类型、多种专业的教学课程,采取"知识+技能"的培养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在毕业走出校门之后,顺利融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高职院校的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专门针对农业机械的检测与维修开设课程,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文章对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改革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虞璐  黄芳 《湖南农机》2011,(5):163-164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还存在诸多问题。对此以学校个案的形式,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遵循课程设置依据及原则基础上,整合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以促进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8.
专业课程和实训体系对于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就业至关重要。笔者通过论述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设置和实训的弊端,指出专业设置必须立足学生就业,必须讲求实用。实训体系要紧紧结合课程设置情况,针对不同学生分阶段进行实训上机操作,最终使学生的综合计算机能力得到实质提高。  相似文献   

9.
以机制专业智能传感技术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应用为例,探究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理念背景下高职机制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方法,结合我国高职院校机制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特点,归纳“智能传感技术及应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方法,分析和探讨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目标、路径和内容。  相似文献   

10.
数控专业是一门涉及数控设备编程、操作、维修等内容的专业课程,高职数控专业课的学习重点及教学规划应该着眼于一线生产上。数控专业课程内容的实际应用能力与实训效果,是教师对高职数控课程进行设置时应该考虑的关键。本文主要从优化高职数控专业课课程设置和高职实训的评价思路进行探讨,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探究,能够为高职数控专业课的实际教学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史玉立 《南方农机》2023,(20):167-171+179
【目的】“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为了发展培养各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亟需在此类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方法】教学团队根据国家对高职人才的培养要求,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深入研究了在专业课程中进行职业素养、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的思路。根据职业院校专业课程的特点,归纳总结了实践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并以专业群平台课程“传感与检测技术”为例,进行了深度改革和建设。【结果】授课班级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显著提升。课程由原先的难度较大、学生怕上的课程变成了学生喜爱的课程,教学满意度高于其他课程,期末成绩优良率达到85%以上,学生课程讨论参与度高,毕业生在实习调查中多次提到了本课程的学习,多名同学应用课程知识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奖。【结论】本课程的建设经验可以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经验借鉴,是对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一次有效探索。能够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进行研究有助于提升专业教学质量,更好的培养高职院校人才。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现存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促进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我国格外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且针对高职学生能力的训练也更加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当中明确提出,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仅需要单纯依靠思政课程,如何切实有效地实现专业课程的思政改革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本文以高职院校机械专业为例,首先简要介绍了高职院校机械专业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实际...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纷纷提升了对机械类实训课程的重视程度,这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也是促使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据调查,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机械类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对市场需求缺乏深入性的调研,对机械类专业的未来发展缺乏了解。机械类实训课程在设置过程中缺乏合理的实训设备,一些高职院校盲目追风,对机械实训课程的发展缺乏前瞻性的研究。为此,要从实训设置的角度着手,提升机械类实训设备的管理水平。文章就高职院校机械类实现设备的管理对策展开探讨,以期促进高职院校机械类实训实现合理化配置,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跨学科"建设背景下,如何做好高职院校"工+商"跨学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将TRIZ工程理论应用于"汽车销售实务"课程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线上学习平台等四个方面进行创新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形成创新意识,为社会培养"技术+管理"的双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分析了在我国高职院校中设置学生助教较少的现状,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师的工作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然后对在高职院校中设置学生助教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例对学生助教的课堂促进效果进行分析。最终结果表明,设置学生助教可以有效地促进课堂尤其是实践课程和理实一体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专业特色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题组针对高职电子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探讨了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从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教学融入方法、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协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办学思路、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实训条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阻碍了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并提出了对课程整合和改革、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具体措施,使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和学生专业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9.
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技术技能人才总量不足,高职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从全球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展开分析,深入剖析了产业技术链的应用、人才链需求,结合高职机电专业建设现状,认为以专业集群的方式培养人才更加有利于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同时,文章还提出了高职机电专业建立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学科融合的实训基地、构建"基础课程共享、核心课程分立"的专业课程体系等策略,以期更加高效地为产业发展培养适用的高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20.
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核心,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与适时进行专业动态调整,是高职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课题组分析了宁镇扬25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协调性的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要建立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机制,深化产教融合,严格实行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构建科学高效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