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9 毫秒
1.
郭颖  陈吉祥 《南方农机》2022,(8):150-152
针对高职院校生源复杂、学生基础不一致、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的现状,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机械图纸识读与实践"课程为例,提出"独立思考、差异化教学、全过程考核"的教学改革方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课题组引入企业项目案例和信息化手段,以差异化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实操,实施课程全学期考核模式.研...  相似文献   

2.
传统教学工作中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在于理论知识传授,而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有了变化.掌握理论知识只是基础的方面,更加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了更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结合到课程特点,汽车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操作结合到一起,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巩固理论知识.文章就汽车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分析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学"的要求,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汽车工程系根据汽车专业特色以及本学期的课程内容,充分利用企业微信和奥古在线学习软件,探索出"二元三环"的线上学习模式。通过企业微信直播或会议模式教学,实现学生在线听课,线上交流互动,完成理论部分的学习;通过奥古软件线上自主学习,进行虚拟仿真实训,弥补线上教学无法实际操作的不足。综合运用两大软件平台,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汽车成为千家万户首选的交通工具。而汽车从生产到售后维修过程中,都需要专业人员对汽车机械基础有充分了解,因此加强学生汽车机械基础教学实践非常重要。目前,翻转课堂模式越来越多的被老师运用到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还能提高学生们学习效率。本文以翻转课堂视角下的汽车机械基础教学实践研究为主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5.
韦洪浪 《南方农机》2022,(7):160-162,177
为了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笔者提出以企业需要为导向的"电子基础技能训练"教学改革机制,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虚实结合、技能训练促进教学,以社会实践丰富学生的经验,以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获取各类证书提高就业能力,最终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该教学改革机制可供后续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闫勇 《南方农机》2022,(4):182-184
"1+X证书制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成为具有较高核心能力的复合类型专业技术人才.实施"1+X证书制度"必将助推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教育制度改革.笔者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分析了汽车专业的"课证融通"人才培养中的原则,指出了"1+X证书制度"对汽车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意义,探讨了...  相似文献   

7.
为克服以往"电路与电工技术"课程中理论和实训脱节的弊端,文章阐述将仿真软件Multisim应用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创设相对丰富的学习情境,推动理论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技能水平,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由于"汽车营销策划"课程知识面广,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使得学生只是被动的获取知识,教学效果往往很差。为提高教学效果,本课题在"汽车营销策划"课程建设中融入OBE教育理念,探讨了提高"汽车营销策划"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这样不仅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中国制造2025"在人才方面的需求和目前地方高校汽车类专业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课程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机制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其课程改革可以为其他相关应用型技术基础课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同时对汽车类专业的发展和改革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一定的参考,同时也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汽车专业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学教合一"模式提倡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获取和积累知识。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做学教合一"模式下,提高汽车专业学生学习兴趣极为重要。文章就"做学教合一"模式下汽车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为了全面提升《汽车机械基础》教学质量,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积极落实更加完整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今后全面掌握专业技术课程和培养专业岗位能力提供支持,一定程度上实现高效教学。本文从课程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具应用等方面分析了《汽车机械基础》有效教学的路径,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模式的改革重点在于"新"和"应用",以新疆理工学院为例,针对学校办学特色与办学定位,分析了《机械运动学与动力学》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实践,着重加强了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学、兴趣学、应用学的学习理念,提高了学生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期为其他工科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互联网背景下,"酿酒微生物"课程通过颗粒化、信息化资源的打造,运用线上线下教学设计与实践,实现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透明化,达到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效率显著提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冯波 《湖南农机》2016,(11):116-117
《汽车底盘构造及维修》用任务驱动"讲——演——练——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综合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工作责任心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汽车维修等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王月爱 《南方农机》2022,(4):176-178
"电气电子技术"课程是供用电技术专业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工学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电气电子技术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要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笔者以"电气电子技术"课程为例,详细介绍了思政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开放,将专业与育人相融合,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和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6.
以高职汽车类专业基础课"汽车机械基础"为例,阐述了汽车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困惑和痛点等,结合岗位和学科特点,以产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为引导确定多维度培养目标,形成了面向企业和实际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依托模块化内容对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进行探索和实践,形成了"1+2+3"教学体系,实施了"学+做+评"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结果表明:教学改革实施前后进行对比,课后作业自主完成率提高了10.5%,课堂活跃度提高了11.3%,学生末考成绩提高了8%。  相似文献   

17.
以学者罗伯特·加涅"学习分类理论"中的智慧技能为理论基础,以《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教学策略.研究表明,教师运用启发式实践教学法策略、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的策略、课程的练习和反馈策略等教学方法,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汽车是各种高新技术的代名词,汽车产业正在向电子化产业发展,但由于现代高新汽车的功能和结构十分复杂,导致维修的难度越来越大.现阶段,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们普遍文化基础较弱,缺乏学习能动性,思想懒惰,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多数不能吃苦,缺乏耐心,对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采用必要的教育手段,适宜的教学方法,将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汽车维修人才,是值得高职教师思考和探索的.文章主要介绍了高职汽车维修课程的一些创新教学方法和改革措施,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19.
赵林林  武涛  林伟 《南方农机》2024,(3):172-176
【目的】提高“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方法】针对“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存在涵盖知识面广,知识点零散;课程教学目标与企业对接不够深入,学生对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掌握不足;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兴趣不是很高,课堂参与率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等问题,课题组开展“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从三方面着手,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从教师、教材、教法三方面,依靠“学习通”平台,精准完成学情分析;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开展第一课堂教学实施。【结果】通过改革,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贯彻,学生积极性不断提高,课堂参与度将持续上升;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尊重,能够提高机械设计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强化,团队协作精神、工匠精神等获得了训练和提高。【结论】高职“汽车机械基础”教学改革模式对其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可行的可复制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汽车营销实务》课程共分七个模块,课程所涵括的知识点非常多,尤其每个模块中的异议处理是职业院校学生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文章立足实践,探讨基于"微课"教学模式在《汽车营销实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认为"微课"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微课利用5~10min的短视频讲解单个的知识点,便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反复观看学习,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