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生产为职业、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且达到一定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站在工业化、城镇化与现代化同步发展全局,解决未来"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问题而做出的重大决策。近期笔者以凤翔县为例,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现状进行了调研。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意义1.1培育职业农民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当前,凤翔县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2.
<正>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安徽省濉溪县农机部门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培训工作,紧紧围绕"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为加快推进全县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建成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和智力支持。强化精准施策为抓好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濉溪县农机局及时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人负责培训各项工  相似文献   

3.
新型职业农民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与传统的农民群体相比能够发挥出显著的技术优势和理念优势,对于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类型与特点出发,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优势,总结了现阶段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的成果,并强调了新型职业农民在未来发展中的能力需求。  相似文献   

4.
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村农业经营的主体,是农业的真正继承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同时解决了"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的两个深层问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掌握电商技能成为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动力。笔者基于文山州新型职业农民及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电商培育和掌握电商技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电商技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局面将进一步形成,农业发展面临后继乏人的严重问题,农村凋敝非常严重。培育一支能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对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围绕"谁来当新型职业农民——如何进行创业教育培训——如何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如何进行农业创业"进行研究。依靠新型职业农民或者新生代型现代农业大学生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进行农业创业,完成传统农业转型,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11月30日,韶山市农机化培训学校2016年第二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正式开班,来自全市各乡镇的50余名农民朋友参加了此次培训.此次培训以培育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为授课重点,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意义、农产品的推销、农业生产经营成本管控、农业机械的操作技巧与维修保养等多方面展开授课.近年来,国家提倡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不但能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  相似文献   

7.
2012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该文件精神,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100个县(市、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探索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试点,以点带面,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健  相似文献   

8.
正据8月20日由湖南省委农办、省农业委员会召开的"推进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新闻发布会信息,湖南将培育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破解"谁来种田"、"如何种好田"的难题。会议发布,湖南省政府已出台《关于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见》,确定了"2014年试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万人;2015年,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全省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9.
构建新型农村人力资源培育体系,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是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大举措。如何构建新型农村人力资源培育体系,笔者认为应从加强领导、等环节入手,切实建立起新型职业农业培育新机制。  相似文献   

10.
《新疆农机化》2014,(4):44-44
<正>2014年,中央财政将安排农民培训补助资金11亿元,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日前农业部已正式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据了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是阳光工程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数字     
<正>今年中央安排农民培训补助资金11亿元7月4日,农业部在京举办培训班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深化农村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大举措。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民培训补助资金11亿元,计划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山东前5月大中拖产量同比降低5.61%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由于传统农业效益低,导致大量人才流出农业。"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职业农民是具有新理念、新技能的新型农民。射洪县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养了1 920名有实力、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带动了射洪县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此,笔者特意采访了射洪县2名新型职业农民代表,探寻他们发展种养业的创业之路。  相似文献   

13.
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经营主体的培育.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简称江苏农牧),秉承服务"三农"的宗旨,契合江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工作.文章通过分析江苏农牧现代青年农场主的培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嫁接企业生产质量循环控制理论,创建了基于计划、实施、检查、反馈的"PDCA"全面质量管理的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模式,并详细分析了实现PDCA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保障措施及取得的一些成效,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发展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4.
张周涛 《南方农机》2022,(21):87-90
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其素质、能力将直接决定乡村振兴的效果和质量。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都离不开大量新型职业农民。国内不少农村地区通过多种渠道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推动了现代化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过,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利用乡村振兴战略来全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化农业发展亟需突破的瓶颈。笔者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及培育现状,提出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关措施,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自2012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以来,以加强教育培训为抓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中"人才"的核心问题。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仍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文章阐述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意义和现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旨在使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由于传统农业效益低,导致大量人才流出农业。"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职业农民是具有新理念、新技能的新型农民。射洪县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养了1 920名有实力、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带动了射洪县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此,笔者特意采访了射洪县2名新型职业农民代表,探寻他们发展种养业的创业之路。  相似文献   

17.
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后,如何解决好人的问题,加快培育形成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1翠屏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现状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已基本形成,系统培育体系有待完善。宜宾市翠屏区于2014年开始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根据四川省认定办法,结合本区实际.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5月16—17日,农业农村部在河南商丘举行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培训班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现场会。会议以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总结交流了近年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经验成效,研究分析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形势新要求,部署了新时代新起点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点工作,全面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此次会议是农业农村部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  相似文献   

19.
服务乡村振兴是职业教育的新方向,农业职业院校需要在涉农专业学习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创新教学模式。阐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政策、新目标和新要求,构建了4种新型职业农业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培养模式、丰富学习模式、提高培育质量等对策。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面对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作出的战略性决策,人才是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加快培育职业农民有助于彰显乡村振兴活力,推进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还要意识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面临着选拔过程不够规范、培训主体力量不集中、中央政策在地方落实不够到位等问题,因而要着力激发新型职业农民的内生动力,构筑职业农民培育协同发力作用机制,拓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必要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