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粮食储备是从时间上平衡余缺,平抑年度生产波动的基本手段。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农业人口居多的国家,在粮食安全上,国家的粮食储备固然重要,但农民家庭的储备则更重要,特别是在通过自力更生实现粮食自给为发展目标的时代,农民家庭的粮食储备对保证国民的吃饭问题尤其重要。2004年, 相似文献
2.
基于农业部2000-2009年农户固定观察点资料,运用时间序列方法,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农户粮食收支、储粮行为的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东部地区农户家庭存粮可用时间缩短,农户家庭粮食消费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农户粮食出售量逐年提高,但出售给国家的粮食量却在减少;作为主食的稻谷储备和消费呈逆向变动趋势,稻谷消费更多地从市场上获取。这种变化特征将影响农户家庭粮食安全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为此,应加大对农户储粮的政策扶持力度,调整公共储备粮的品种结构,增加稻谷储备。 相似文献
3.
4.
通过对旌德县民间粮食储备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研分析,提出了该县民间粮食储备的目标规划及发展民间粮食储备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钱秋霞 《中国农业信息快讯》2014,(6):21-24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和生产国,因此,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粮食安全问题。而粮食储备是粮食安全的保障,关系着民生大计,而粮食储备中的3类粮食储备主体在应对粮价所做出的行为选择对粮食储备有着直接的影响。该文将从粮食储备主体角度出发,通过对1978~2013年来粮食价格变化时三大粮食储备主体的行为选择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7.
粮食储备是粮食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粮食供求平衡和市场价格平抑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阐述了粮食调控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表现在能有效应对不确定性的气候灾害变化所引发的粮食生产遭灾减产、能应对世界粮食价格异动和对我国粮食市场及供求平衡冲击以及调节区域粮食供求平衡、缓解国内粮食供求矛盾.当前,我国虽然建立了相对完备的粮食储备体系及管理制度,储备能力和储备技术水平不断增强,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粮食储备体系中仍然存在有对储备粮功能认识不足,储备结构、布局不合理,储粮基础设施落后,农户储备条件落后,各储备主体之间的协调不力等问题.接着分析了影响粮食储备的主要相关因素,如粮食产量、粮食消费需求、粮食价格、粮食储备政策制度和粮食进出口贸易及国际粮食形势,最后从粮食储备体系、承储主体、农户储备这几个角度提出了完善粮食储备调控体系的对策建议,以期保证粮食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8.
我国粮食主销区的粮食安全基础脆弱,影响全国粮食安全状况。测算了我国粮食主销区的粮食产需平衡缺口及各主销区的粮食缺口程度,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影响主销区粮食产需平衡缺口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主销区粮食产需平衡缺口越来越大,但各主销区粮食缺口程度有所不同。北京和上海为极大缺口区,平均粮食产需平衡缺口率超过70%;天津和广东为较大缺口区,平均粮食产需平衡缺口率为40%~43%;浙江和福建为大缺口区;海南省为一般缺口区。粮食产量、口粮消费量、间接粮食消费量和城镇人口比例的变化对主销区粮食产需平衡缺口变化具有显著影响。提高粮食产量有利于缩小主销区粮食缺口,主销区人口增长、城镇化水平提高、主销区居民对畜禽水产品和大豆油等的间接粮食消费增加会加剧粮食缺口扩大。鉴于此,提出促进粮食主销区粮食安全的相关措施,以期为实现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2011年,中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为从农户角度反映粮食生产“八连增”情况,课题组对吉林、河南、湖南3个主产省进行了农户调查.研究发现,27.5%农户实现了粮食产量“八连增”,其中吉林一半以上农户实现“八连增”,粮食生产形势最好,湖南居中,河南最差.“八连增”农户单产水平、种粮效益均高于非“八连增”农户,这得益于良好的耕地条件、相对充足的水资源及灌溉条件、较高的劳动力素质、良种应用、机械化水平提高、科学施肥、充足的农业资本、更广的信息渠道等多方面的共同支撑.自然灾害(干旱、风灾、洪涝)和病虫害是造成粮食减产的最主要原因.非“八连增”农户期望政府改善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八连增”农户则期望推广良种和适用高产技术、加强农民培训、实施高产创建等项目.因此,应建立粮食生产长效机制以保障粮食生产,继续加强农业政策对粮食生产支持力度,强化继续教育及生产培训提高种粮劳动力素质,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减灾能力,提高科技投入充分发挥科技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针对多年来我国农户粮食储备量连续下降的问题,以及农户群体储粮行为常表现出的"共振效应"现象,利用进化博弈分析方法,对农户群体粮食储备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群体的储粮行为存在3个进化稳定策略。2)在预期粮价与粮食产储成本满足一定关系时,农户群体粮食储备行为常表现出趋同性,出现"共振效应"。3)可以通过调整未来预期粮价与改变农户粮食产储成本的方式,影响农户群体的粮食储备策略,进而将农户群体的储粮行为保持在可调控的合理状态。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差异及土地保护政策分析 总被引:73,自引:0,他引:73
从生产规模、收入水平和兼业行为方面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初步探讨了不同类型农户对经济政策刺激的反应及其可能采取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退化(保护)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旨在使政府宏观目标与农户经济收益两者兼得的“双赢”政策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13.
粮食仓储是粮食流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粮食"存得好"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粮食流通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受到国际宏观经济疲软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粮食需求出现了阶段性过剩。加之受仓储设施布局不合理等因素影响,现有粮食仓容总体紧张,部分地区严重不足,储粮安全形势趋于紧张,破解粮食仓容不足问题已迫在眉睫。为此,本文在系统分析了我国粮食仓储设施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我国仓储设施存在仓容总量不足,地区布局不合理、配套设施和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最后,对解决粮食仓容缺口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近期增加仓容建设力度,把过剩的产量暂时"储存"起来;加大粮食主产区产地加工的支持,促进粮食产地加工转化;打通"北粮南运"物流通道。从长远来看,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畅通粮食产销衔接渠道,依靠市场自主调节的力量,扭转价格倒挂困局。 相似文献
14.
15.
为探究不同种植规模条件下,储备规模与农户储备损失的关系,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本研究基于中国23省1 196份玉米种植户的问卷调查数据,在测算中国农户玉米储备损失的基础上,按照经营规模对农户进行分组,采用二次项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不同规模条件下储备规模对农户玉米储备损失的影响,并考察储备规模和农户玉米储备损失的关... 相似文献
16.
王军 《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0(4):10-14
从绿色粮食生产谈起;概括了国内外气调(CA)储粮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现状,探讨了绿色储粮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在我国粮食仓储企业尽早实施ISO9000、ISO14000和HACCP认证,以适应加入WTO后开拓国际贸易市场的需要,使我国粮食仓储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18.
预测微生物学及其在粮食储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粮中微生物的活动会引发粮食品质劣变,利用预测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总结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微生物活动的变化规律,建立回归线性方程作为预测模型,可随时了解粮食中微生物的活动状况,确保储粮的品质和储藏安全. 相似文献
19.
规模经营以前,粮农属于收入最低的群体,努力种粮也不能保障自己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离开粮食
生产行业,可以提高粮农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水平。而国家的粮食安全与粮农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利益会出现
不一致现象。解决不一致现象,需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规模经营,降低成本,使种粮收入大幅度提高,使粮
农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这样,国家的粮食安全与粮农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利益才能相一
致。同时探索耕地产权自有的制度改革,强化耕地作为财产的价值和功用,增强耕地吸引力,激励更有竞争力的劳动
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