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南林区卫星监测热点及森林火险天气指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国家林业局林火监测中心提供的2005—2007年卫星监测到的热点数据及相关信息和研究区及其周边2004—2007年34个气象站的每日定时观测数据,计算森林火险天气指数(FWI)系统各组分指数,分析西南地区森林火险和热点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005—2007年西南地区热点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和贵州西南部,44.6%的热点可能是野外植被燃烧引起的,这些热点包括草原、灌丛、森林和荒地上的火烧以及计划烧除、炼山等,云南西南和南部有大量的农业用火(占所有热点的30.1%)。西南地区的火烧主要发生在11月—翌年5月,1—5月份发生的火烧占全部热点的77.6%。森林火灾集中分布在云南东部和西北部、贵州东南部和广西大部分地区。热点数与相应区域的腐殖质湿度码(DMC)和干旱码(DC)的变化密切相关,森林火险期内DMC和DC值较高,热点和森林火灾多。热点数与FWI值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FWI系统可以应用于西南地区,并且对森林火险有很好的指示作用。根据重点研究区的FWI各组分指数情况,定义低、中、高、很高和极高森林火险分别对应的FWI阈值为0 - 1.2、1.3 - 5.0、5.1 - 12.0、12.1 - 25.0和25.1+,对应火险等级日数分别占41.0%、23.6%、21.8%、11.2%和2.4%。研究区内人为火源和农业用火较多,加强研究区内高火险天气的火源管理是减少森林火灾的重要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南方省区卫星林火监测的任务艰巨,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对西南卫星林火监测分中心卫星林火监测系统近5年识别出的森林火灾热点数据进行了分析,总结2009年南方省区森林热点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2008~2009年近期和2005~2009年中期的变动趋势,并初步分析影响变动的原因,为森林防火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林业科学》2021,57(6)
【目的】根据森林火灾历史资料,研究黑龙江省由雷击火、农事用火、野外吸烟火源引起森林火灾的时空格局,为该地区火源管理和森林火灾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1997—2017年森林火灾资料为基础,分别分析3种火源的时间变化特征;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3种火源在不同月份和日内时刻造成火场总面积的差异性;使用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方法(Ripley’s K函数)分析3种火源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黑龙江省1997—2017年由雷击火引起的森林火灾最频繁,危害也最大,且近年来发生次数有所增加;雷击火主要聚集发生在大兴安岭地区,以6月和7月发生最频繁;每年9月16:00—16:59由雷击火引发的森林火灾每次造成的火场总面积均值最大。农事用火和野外吸烟引起的森林火灾次数和火场总面积在1997—2017年呈波动式下降,且主要发生在4月和5月;农事用火引起的森林火灾在6月12:00—12:59和9月16:00—16:59每次造成的火场总面积均值最大;而野外吸烟火源造成的火场总面积在月和日上均不存在差异,说明针对该种火源在发生频率高、危害程度大的时间都应重点防范。从空间上看,农事用火主要聚集分布在黑河市市辖区、嫩江县、逊克县、七台河市等地;野外吸烟则主要聚集分布在松岭林业局、加格达奇林业局、逊克县、嘉荫县、七台河市和鸡东县等地。【结论】随着黑龙江省火源管控、林火监测和扑救能力的逐渐加强致使雷击火、野外吸烟、农事用火在近年造成的火场总面积相比之前都有大幅下降;森林火灾多发生于春季和夏季; 3种火源引发的森林火灾在空间上都呈聚集分布,主要聚集在西北部的大兴安岭地区,北部黑河、伊春地区及东南部七台河地区。  相似文献   

4.
卫星林火监测作为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工作的重要方法,在我国森林防火工作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基于卫星监测研究全国各省份的林火热点分布规律以及热点集中区域的气象因子与火灾频率的关系,以我国各地区2010—2015年春季森林防火期(3月1日—6月1日)的卫星监测热点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各省林火的年际变化及区域分布特征;通过提取火场时空因子,结合当年气象数据,建立热点集中区域的火灾趋势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卫星监测热点统计的森林火灾次数与当地林业局统计的火灾数据吻合度高。2010—2015年春季林火热点从整体趋势上看,森林火灾的热点数量在逐年递减,主要集中在中国的西南部区域,最多的省份为云南省,占林火热点总数的20%;其次为四川省,占林火热点总数的13%。云南省的春季林火次数多元回归方程,复相关系数R=0.838**;四川省的春季林火次数多元回归方程,复相关系数R=0.744*,回归模型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卫星监测热点用于林火监测,可以高精度统计森林火灾次数,回归模型对于林火的预测预报具有一定适应性,为森林火灾发生预测预报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丽水地区森林火灾频率最高的是生产用火;林火发生以三月份最多;11时至15时为林火发生的高峰;林火受气象因子的制约。预防森林火灾,应确定森林防火警戒期,严格控制火源,开展火险预测预报,增设防火措施和以法治火。  相似文献   

6.
对德化县森林火灾的发生规律、森林可燃物的分布特点及燃烧特性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无计划的农业生产用火是导致森林火灾发生的最主要因素,郁闭度小于0.8的针叶林分是德化县多年来森林火灾主要发生区和受灾区。根据德化的实际情况,森林火灾防控主要应从阻隔火源与可燃物的接触入手,强化林火阻隔体系建设,加强野外火源管理,配合其它防控措施,从而达到森林火灾防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卫星红外监测具有时间频率高和连续性好等特点,采集了2004-2015年间森林火灾卫星红外监测数据,分析了云南省森林火灾的时间格局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年份火灾总次数具有上下波动的规律,变动时间周期为3~5年;不同年份森林火灾发生月高峰有所不同,平均峰值出现在3月份左右;火灾发生时间主要分布在11月到次年的6月,占全年的99.97%,1月到5月占全年的97.2%,6月以后到11月之前基本没有火灾发生。森林火灾的次数与火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但森林火灾次数与火源频度存在正相关性并且受火源频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1950-2010年中国森林火灾时空特征及风险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开展森林火灾时空特征和风险分析,有利于把握森林火灾发生规律,为预测和防治森林火灾、制定差异化森林火灾财政补贴和保险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年鉴数据,借助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信息扩散理论,对我国1950-2010年森林火灾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风险状况进行研究,全面分析森林火灾发生的时空特征,结合灾情指标对全国各省进行评价并分类,并定量分析风险水平.[结果]1)1950-2010年间,年均发生火灾12 683次,年均火场面积67.48万hm2,年均火灾次数和火场面积均呈下降趋势;1988-2010年间年均成灾面积7.95万hm2,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1988-2010年间年均成林蓄积损失167.5万m3,没有明显年际变化;1988-2010年间年均伤亡214人,总体呈波浪式下降趋势.2)人为火源占已查明火源的80%以上,烧荒烧炭是最主要的生产性用火火源(38.47%),上坟烧纸是最主要的非生产性用火火源(19.92%).3)华东、西南地区相比于其他地区火灾次数明显较大,东北地区火场面积明显较大.4)按照一般和较大火灾次数、重大和特大火灾次数、火场面积、受害森林面积、成林蓄积、幼林株数、受伤人数、死亡人数8个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对31个省(区、市)的火灾状况进行评价并排序,然后根据主成分得出的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根据受灾程度将31个省区按照严重、较重、中度、一般和轻度分为5类,其中,湖南受灾最严重,其次是黑龙江、贵州和云南等.5)基于信息扩散理论进行森林火灾风险分析,全国每年发生3 000 ~9 000次一般和较大火灾的概率较大(> 0.482 4),每年发生0~30次重大和特大火灾概率较大(>0.430 2),每年受灾森林面积在15万hm2以下概率较大(>0.407 2).[结论]我国森林火灾频发、面积大,火灾高发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引发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火源,必须严格控制和管理野外火源,规范生产、生活用火行为.森林火灾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我国森林资源面临的火灾风险压力较大.建议在准确把握全国森林火灾时空分布特征和风险基础上,加强宣传教育,采取科学的森林防火、预报、监测措施,制定合理的森林火灾财政补贴和森林保险政策,维护森林健康和国家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9.
我区森林火灾的特点是季节性强,火源复杂,分布面广。多年来实践证明,林火主要发生在干旱季节,特别是冬春两季。但在这段时间里的差异亦很大,有些林区多,有些林区少,有些甚至不发生。这就需要从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季节、分布、地理、气象等因素加以研究,找出规律,觅求答案。一、林火发生的原因我区森林火灾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用火不慎引起的。人为火源相当复杂,根据其性质以及我区实际情况,可分下面三个类型。即:蓄意放火,生产用火,生活用火。  相似文献   

10.
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森林燃烧的火环境,秦岭林区大面积分布的落叶针叶林、栎类林等森林植被提供了丰富的可燃物,频繁的人为活动为林火的发生提供了火源,这些要素共同造成了森林火灾多发的现状。通过对秦岭林区森林火灾影响要素的探讨,总结出人为火源是森林火灾发生的首要要素的结论,加强人为火源的管控是减少森林火灾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