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夏大豆淮豆3号系淮阴农科所育成,1996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于淮北一年两熟(或与玉米间作)地区种植。该品种主要优点是早熟高产、抗病抗倒、出苗性好、个体调节能力较强。白马湖农场农科所1994~1996年3年试种,平均产量3885公斤/...  相似文献   

2.
卢增辉  孙克用 《大豆科学》1991,10(2):115-120
在夏大豆氮磷营养生理研究的基础上,1983~1986年在山东省巨野县温庄村连续4年在100亩以上获得平均亩产分别为152.5、179.5、203.2、202.2kg的产量。说明黄淮平原地区夏大豆增产潜力很大。本文重点阐述了利用鲁豆2号实现亩产200kg的形态生理指标、土壤条件和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3.
夏大豆连续十年高产的诀窍魏德永(河南省社旗县农技中心·社旗县,473300)河南省社旗县兴隆镇夭庄村农家妇女戴宗梅。10年种植大豆41亩,平均每亩单产一直保持在225~250公斤。1995年种植的4亩豫豆16号,亩产高达275公斤,创出当地大豆单产历...  相似文献   

4.
夏大豆新品种“淮豆3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杨加银张复宁冯其虎徐海斌(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223001)淮北地区是江苏省大豆主产区,常年大豆面积200万亩左右,占全省三分之二。80年代中期育成的高产品种泗豆11,促进了本地区大豆生产的发展,由于该品种...  相似文献   

5.
苏豆4号(原名苏88-M21)是以中豆5号为母本、苏系5号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采用综合选择法而育成的淮南夏大豆新品系,1999年3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选育过程该品种1984年配制杂交组合,1985年种植杂种一代,去伪存真,1986年至1988年采用综合选择法选择优良单株,1989年对决选的单株进行株行种植,1990-1991年种植鉴定圃,1992-1994年参加多点试验,1995-1997年参加淮南夏大豆区试,1998年参加淮南夏大豆生产试验。2 产量情况(1)1995年区域试验,7个品系(种),6个试点,平均亩产15373公斤,比对照种南农88-48增产765%,名列第3位。(见…  相似文献   

6.
抗病、高产夏大豆新品种"邯豆三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邯豆三号”是河北省审定的抗病高产夏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7.
淮北麦茬夏大豆亩产超250公斤高产试验田的栽培技术江苏省灌南县农业局周建传,马乃元,黄开忠,严华张店镇农技站卢建强,刘玉法采用从黄砂大豆中系选的92─10高产夏大豆新品系,经1994、1995两年6点次计8.4亩高产栽培,平均亩产265.8公斤。主要...  相似文献   

8.
石大豆一号高产生育、生理指标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石大豆1号高产生长发育特点和生理指标进行研究,为该品种大面积的推广和栽培技术措施配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正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品种类型、密度、种植方式三因素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是夏大豆产量及各农艺性状的主要影响因素;三因素对夏大豆产量影响强度的顺序是品种>密度>种植方式;在本区生态条件下,获得夏大豆最高产量的理论组合为:品种为有限类型沧豆6号、密度1.6万株/667 m2、种植方式为40 cm行距.  相似文献   

10.
旱作夏大豆单产221公斤的栽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简述了采用良种、轮作、旱播以及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在陕西关中地区旱作夏大豆是获得200kg/667m^2的产量。同时提供了相关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试验结果表明,多效唑能有效降低株高和秕荚率,增加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多效唑能调节植株体内的碳—氮代谢,促进根瘤的形成,增加伤流量,提高伤流液中细胞分裂素的效价。  相似文献   

12.
包衣大豆萌发期、苗期生理与形态指标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种衣剂包衣的大豆种子萌发期、苗期生理指标、形态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包衣的大豆种子发芽率,呼吸强度、苗期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株高和根比、胚根长和粗等指标均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3.
陈淑芬 《大豆科学》1996,15(4):340-343
本研究证明三垅栽培法以其独特的耕作栽培系统,改变了大豆田耕层土壤生物学体质,使土壤生物活性、大豆根系活力、共生固氮水平等得到改善与提高,为大豆生育奠定了高产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用光周期诱导法筛选光钝感的大豆品种(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存  张性坦 《大豆科学》1996,15(1):42-47
通过三年光周期诱导试验,从63个品种(系)中初步筛选出4个对光照反应比较钝感的大豆品系。在此基础上,对光周期诱导法的效果、具体做法、衡量标准以及今后工作提出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大豆铁素营养诊断适用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建荣  秦遂初 《大豆科学》1991,10(3):205-211
砂培试验研究大豆铁素营养诊断的生理指标。结果指出:在过氧化氢酶等四种生化指标中,叶片过氧化氢酶不仅能明确指示缺铁症,且测定方法简便,是较好的生化诊断指标。叶片硝酸还原酶、根系细胞色素氧化酶对佐证缺铁症也有辅助作用,过氧化物酶则不具诊断价值。在常规诊断指标中,叶片活性铁含量、叶绿素总量及a/b值对供铁浓度反映敏感,较之植株全铁量,P/Fe、Mn/Fe和Fe/Zn等更能直接反映铁营养状况。 本文提出以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结合活性铁、叶绿素总量和a/b值作早期潜在性缺铁诊断的综合指标。  相似文献   

16.
大豆产量预测预控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志芳 《大豆科学》1991,10(3):187-193
本试验采用四元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了密度、氮、磷,钾肥四因素的综合效应产量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筛选出亩产225公斤以上的农艺措施组合方案,并通过主成分分析,评价了各因素对产量的贡献。还利用特定产区大豆的历史资料,经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相应产区的大豆气象趋势产量模型,并将气象因素引入栽培模型,建立了具体产地的大豆产量预测预控模型。  相似文献   

17.
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2,他引:35  
刘忠堂 《大豆科学》2002,21(2):116-122
大豆窄行密栽培是一项引自美国的大豆增产新技术,经消化、吸收、改造,已形成大垅窄行密植、小垅窄行密植、平作窄行密植三种栽培模式,在不同生态条件和不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推广,一般可增产20%以上。已累计推广67万hm^2,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大豆窄行密植由于缩小了行距,扩大了株距使植株分布更均匀合理,增加了绿色面积,改善了受光条件,特别是改善了中、下层受光条件,是该项技术增产的生理基础。此项技术的主要内容是抗倒伏半矮秆的品种,深松深施肥,有效地使用除草剂技术和适于窄行密植的播种机械。  相似文献   

18.
通过双重组合正交旋转回归设计试验,明确了影响黄淮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八月降雨量(X_2)、施磷量(X_4),施氮量(X_3)等;建立了六元二次目标函数模型;提出了适于黄淮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实用的25个优化综合农艺措施,探讨了单因素、二因素的边际产量效应。  相似文献   

19.
大豆品种叶部性状与光合速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试验以20个大豆[Glycine max (L) Merr]品种为试材对叶部形态、生理性状及解剖特征进行了测定,加以相关和通径分析,并首次对10个叶部光合性状进行主成份分析。研究表明:(1)叶形指数与光合速率呈负相关,表现为很小的负效应。(2)单位叶面积的叶绿素、全N含量均与光合速率呈正相关,表现为正效应。(3)比叶重与光合速率呈正相关,表现为极小的正效应,且通过叶片厚度的间接正效应远大于其直接效应。(4)叶片厚度与光合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表现为正效应。(5)栅栏细胞数目与光合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表现为较高的正效应。(6)栅栏、海绵组织厚度与光合速率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但均表现为负效应。分析表明:通径分析与主成份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是进行光合速率综合的间接选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胡立成  张德贵 《大豆科学》1995,14(2):107-112
本文利用大豆结荚期实验室和田间测定的生理指标及当地气象因子为参数建立了群体光合生产干物质积累模式,并对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进行了模拟,其结果用田间实测资料作了验证,符合实际,该方法是对大豆产量计算机模拟的一种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