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水稻条纹叶枯病在秧田期和本田期就可见到病株,在江苏稻区显症期主要在7月份,有2~3个发病高峰期,主峰在7月上中旬,灰飞虱转移高峰期早迟影响病害显症激增期的出现时间。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的关键是降低传毒量、增强秧苗抗逆性,必要措施是药剂保苗。在传毒介体大发生的年份,要重点加强秧苗三叶期的药剂护苗措施,浸种复合剂(浸种灵 吡虫磷 多效唑)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水稻苗期灰飞虱的发生量,并且能增强秧苗素质,提高抗逆性,降低病害发生率,秧苗外观性状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2.
8个水稻品种的条纹叶枯病抗性特征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27  
利用强迫饲毒、集团接种、非嗜性测验、抗生性测验的方法研究与分析了8个抗条纹叶枯病水稻品种对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的抗性,发现不同水稻抗性品种的抗性特征并不完全相同。IR36、Kasalath、窄叶青8号、道人桥、DV85既抗条纹病毒又抗介体灰飞虱,对条纹叶枯病所表现的抗性是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抗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爱知97和Kenta Nakan抗条纹病毒,但不抗介体灰飞虱,对条纹叶枯病所表现的抗性是品种对条纹病毒的抗性;而IR24对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仅表现中等抗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江苏里下河区秧田灰飞虱连年大发生,造成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大流行,对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摸清丁烯氟虫腈等对秧田灰飞虱的防治效果,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危害,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2008年,我们进行了丁烯氟虫腈等药剂及其与硫丹、毒死蜱等混用防治水稻秧田灰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为大田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秧田灰飞虱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区灰飞虱连年大发生,导致水稻条纹叶枯病大流行,使水稻产量损失严重,对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筛选防治灰飞虱的理想药剂和配方,遏制灰飞虱连年重发的势头,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危害,完善条纹叶枯病的防治技术,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2005年,我们对防治  相似文献   

5.
从传毒介体灰飞虱的大量繁殖、防治技术欠缺、方法不当等方面,分析了唐海县2004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大发生原因,并提出治虫防病、病虫兼治、加强栽培管理等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水稻条纹叶枯病大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毒介体灰飞虱的大量繁殖、防治技术欠缺、方法不当等方面,分析了唐海县2004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大发生原因,并提出治虫防病、病虫兼治、加强栽培管理等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三系杂交稻制种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一种以灰飞虱为传媒的病毒性病害。随着杂交稻制种年代的增加,条纹叶枯病已成为三系杂交稻制种的主要病害之一。根据杂交稻制种生产的特点和灰飞虱的发生规律,通过适时、适法防治灰飞虱,可有效防治条纹叶枯病。  相似文献   

8.
灰飞虱是禾谷类作物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的主要传毒介体,本地大面积种植的大、小麦是灰飞虱的主要越冬场所,春季繁殖一代后,转移到玉米、水稻上传播病毒病。近年来,泰兴市麦田灰飞虱发生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已成为大、小麦上的主要害虫,导致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玉米黑条矮缩病暴发流行,小麦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亦呈逐年加重趋势。为了明确麦田灰飞虱的发生规律及其影响种群消长的主导因子,探讨其综合控制技术,有效控制禾谷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的危害。近几年来,我们对麦田灰飞虱的发生规律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同时…  相似文献   

9.
从五个方面简要剖析了本地灰飞虱特大暴发造成水稻条纹叶枯病成灾的原因,提出了灰飞虱的防治应注重强化农业措施、主攻压低虫量、推广抗病品种、坚持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田间抗病性鉴定,不同水稻品种条纹叶枯病发病率存在差异。与对照嘉991相比,HZ586等4个品种未见发病,属高抗品种;台03216、宁04—05发病率低,抗病性好;粳制07等8个品种发病率较低,抗病性较好;浙大510等20个品种发病相对较重;绍糯04—46、嘉粳3648等5个品种发病率最高,为感病品种。对田间灰飞虱虫量与带毒率测定结果表明,水稻品种间发病率与田间灰飞虱虫量和带毒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不同栽培方式与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危害程度的关系,在田间比较了5种水稻栽培方式(直播、小苗手插、大苗手插、小苗机插和大苗机插)对病害发生程度和水稻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播田发病最轻,水稻产量损失最小;大苗机插发病最重,产量损失最大。移栽种植时,小苗机插发病较轻,病丛率显著低于小苗手插、大苗手插和大苗机插。因此,从细菌性基腐病控制的角度,在生产中推广直播或者小苗机插的栽培方式更有利于控制该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12.
水稻白叶枯病是浙江稻区常发流行性病害,调查研究其为害与损失,科学制订防治指标,对于有效预测和综合防控病害,确保水稻丰产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浙江桐庐、余杭等地几年来水稻白叶枯病发生为害损失调查测定,探明了病害发生为害与损失的关系,分别建立了水稻分蘖、圆秆拔节和孕穗破口期株、叶发病率与产量损失率关系的6个模型,考查了侵染发病对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受害稻株株高下降、实粒数减少、空秕率增加是导致减产的主要原因。调查分析了田间用药和防治成本,测定了经济允许水平,首次提出了该病防治指标为水稻株发病率5%、叶发病率3%。该指标经浙江桐庐、温岭、温州等地大田验证与示范应用,与实际发生为害情况相符,药治面积压缩1/3,省药、节本、增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3.
早稻穗期白背飞虱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笼罩接虫试验丧明,早稻穗期产量损失(Y )与每丛白背飞虱数量(x)的关系符台方程: Y=14.0835+10.9425X士28.95。 产量损失的主导原因是水稻受害后秕谷率增加。根据目前稻谷价格、防治费用等,导出白背飞虱防治指标为每丛l12~16头。经大田验证,与实际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4.
以杂交稻Y两优143号为材料,使用江苏产富来威2Z-455和小精2ZX-430A手扶式插秧机进行插秧,设6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结果表明:无论从实际产量还是纯利润上分析,均为处理B(插植密度为30 cm×14 cm)的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5.
Boron Application Improves Growth,Yield and Net Economic Return of Rice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A field trial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boron (B) application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in improving the growth,yield and net economic return of rice at farmer’s fields during summer season,2009.Boron was soil applied (1.5 kg/hm2) at the transplanting,tillering,flowering and grain formation stages of rice;foliar applied (1.5% B solution) at the tillering,flowering and grain formation stages of rice,and dipped seedling roots in 1.5% B solution before transplanting;while control plots did not apply any B.Boron application (except dipping of seedling roots in B solution,which caused toxicity and reduced the number of tillers and straw yield than control) substantially improved the rice growth and yield.However,soil application was better in improving the number of grains per panicle,1000-grain weight,grain yield,harvest index,net economic income and ratio of benefit to cost compared with the rest of treatments.Overall,for improving rice performance and maximizing the net economic returns,B might be applied as soil application at flowering.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了解旱稻孢囊线虫的田间发生动态,明确旱稻孢囊线虫的防治指标。方法 2016–2018年对长沙地区一季晚稻的旱稻孢囊线虫发生规律进行了定期定点调查,采用田间小区接种的方法测定了其不同群体密度下一季晚稻的损失,建立了旱稻孢囊线虫群体密度与产量损失的回归方程。结果 旱稻孢囊线虫发生动态调查结果表明,孢囊高峰期主要出现在水稻分蘖期末、孕穗期和黄熟期,推测旱稻孢囊线虫在长沙地区一季晚稻每年发生3代。小区接种试验测产结果表明,旱稻孢囊线虫对水稻株高、有效穗数、实粒重、结实率等农艺性状产生不利影响;每1mL土壤接种卵量≥4个,旱稻孢囊线虫危害较为严重,被害株实粒重损失在19.4%以上,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结论 我们分析了旱稻孢囊线虫发生世代数的影响因素和防治指标。研究结果可为指导长沙地区旱稻孢囊线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水稻新品种(系)对褐飞虱抗性的筛选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改进的苗期集团筛选法,测定了1999 ~2002年国家和浙江省水稻育种攻关项目的769个水稻新品种(系)对褐飞虱的抗性反应。结果表明,在769个品种中筛选出抗级为0~5级的品种93个,其中长持抗期(LD)、中持抗期(MD)和短持抗期(SD)级的品种分别有3、13、77个。同时对1999~2000年和部分2001年苗期抗级为0~5级的47个水稻品种进行成株期持抗期鉴定,发现苗期与成株期LD、MD、SD相一致的品种分别有3、3、15个;苗期为SD、成株期为MD的品种有3个,成株期无持抗期的品种有21个;苗期为MD、成株期为SD的品种有3个。试验进一步表明,利用水稻苗期和成株期的受害级别(5级)和持抗期长短(MD~LD)来评价耐褐飞虱水稻品种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水稻品种对稻飞虱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采用苗期群体筛选、苗期单株鉴定、分蘖盛期单株鉴定、蜜露量测定和若虫发育历期测定5种方法,分别测定了6个新近育成的、不同类型的水稻优质、高产新品种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反应。多数品种在苗期接虫鉴定情况下的抗性表现都是一致或十分接近的,而且与品种的类型和抗感性无关。但少数品种随着苗龄的增大,其抗虫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蜜露斑面积测定结果与分蘖盛期接虫鉴定结果基本吻合,初步将蜜露斑面积与抗性级别的关系拟定为:蜜露斑面积[mm2/(雌虫·d)] 0~100.0≈ 0~3级,100.1~200.0≈5级,>200.1 ≈ 7~9级。综合多项测定指标,认为分蘖盛期接虫鉴定较苗期鉴定更能准确地反映水稻品种成株期的抗性水平;苗期群体筛选和蜜露量测定是水稻抗飞虱的两个快速、便捷、准确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特优923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三系杂交水稻,具有丰产性突出、较抗稻瘟病、品质较优、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广等优点,2004年1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合在闽南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在闽中稻作区或高寒山区稻作区作一季中稻种植,种植过程应注意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连作晚稻育插秧中存在的播种量高、秧苗素质差及植伤较重等问题,以籼粳杂交稻甬优538和甬优1540为材料,对钵形毯苗和常规毯苗的播种育秧与机插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毯苗播种育秧方式相比,钵形毯苗精量播种育秧可以有效降低播种量,培育带土壮秧;与毯苗机插相比,钵形毯苗机插技术的伤秧率和漏插率低,在降低插秧密度条件下,其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抽穗期-成穗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有效穗数却更高,实际产量增幅在5.42%~6.40%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