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渭北旱塬保护性耕作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渭北旱塬免耕和传统耕作条件下不同覆盖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渭北旱塬春玉米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方法】在渭北旱塬以春玉米"沈单10号"为供试材料,以传统耕作不覆盖为对照,研究了传统耕作+秸秆覆盖、传统耕作+地膜覆盖、传统耕作+秸秆地膜双覆盖、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免耕+地膜覆盖、免耕+秸秆地膜双覆盖时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免耕秸秆地膜双覆盖对春玉米的农艺性状有明显改善作用,与传统耕作不覆盖相比,其株高增长19.82%,穗位高增长47.55%;免耕和覆盖均可提高春玉米的产量,其中免耕秸秆地膜双覆盖的产量最高,达9 219kg/hm2,比传统耕作不覆盖增产28.89%;秸秆地膜双覆盖可以显著提高春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与传统耕作不覆盖相比,免耕秸秆地膜双覆盖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40.28%,传统耕作秸秆地膜双覆盖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46.81%。【结论】免耕秸秆地膜双覆盖可以明显提高春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且对春玉米的农艺性状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贵阳市花溪区黄壤旱地上进行田间试验,观测和分析了翻耕和免耕条件下秸秆低量,中量、高量覆 盖,地膜覆盖对贵单8 号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以评价和筛选出最佳的免耕覆盖组合模式,结果表明 与翻耕处理相比,免耕处理玉米单株氮,磷,钾平均吸收量分别增加了9.7%,11.8%和26.3%,2,不同耕作方式对 根茎叶分配量的影响为免耕>翻耕,翻耕\免耕条件下;氮素在根茎叶中的分配量为秸秆中量处理>地膜处理>秸秆高 量处理>秸秆低量处理>不覆盖处理与翻耕处理相比,免耕各处理玉米产量平均增加了5.1%~7.9%翻耕和免耕 下,玉米单株氮,磷,钾素吸收量,玉米亩产量均以秸秆中量覆盖处理最高地膜覆盖处理次之,秸秆高量覆盖处理大 于秸秆低量覆盖处理,不覆盖处理最低与传统的翻耕耕作方式相比免耕种植有利于贵单8 号玉米植株吸收氮磷 钾营养元素免耕地膜覆盖和免耕秸秆中量覆盖两种模式的产量较高,在生产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种小麦田保护性耕作模式(免耕覆盖)与两种传统耕作模式(深松覆盖、传统耕作)长期定位试验,对山东省济南市小麦玉米连作栽培模式小麦季的土壤水分和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免耕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深松覆盖和传统耕作处理,传统耕作不覆盖土壤含水量最低;小麦田土壤养分,免耕覆盖栽培模式下土壤表层中有机质、全氮、速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深松覆盖和传统耕作处理,与传统耕作差异显著;免耕覆盖处理的土壤酶活性,与传统耕作、深耕覆盖没有明显提高;小麦产量,免耕覆盖处理增产效果明显,比传统耕作和深耕覆盖分别增产14.63%和5.07%,与传统耕作相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区不同耕作方式和长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以郑单958(ZD958)、浚单20(JD20)、蠡玉16(LY16)、农大108(ND108)为材料,研究4个夏玉米品种在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下的产量、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净同化率、粒叶比等生理指标。结果显示:前茬玉米秸秆粉碎覆盖免耕播种冬小麦及下茬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免耕种植夏玉米(双免)方式较前茬玉米秸秆不还田翻耕种植冬小麦及下茬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免耕种植夏玉米(翻免)方式平均增产13.8%,且较前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旋耕种植冬小麦及下茬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免耕种植夏玉米(旋免)方式平均增产6.8%;双免方式种植的玉米吐丝前、吐丝后干物质含量均高于其他2种耕作方式;双免种植的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从大喇叭口期开始明显优于旋免和翻免2种耕作方式;双免种植的玉米吐丝后光合势、净同化率均高于其他2种耕作方式;同时,双免种植方式的夏玉米具有较高的粒叶比。表明在华北平原连续多年种植小麦、玉米,双免耕作方式较翻免和旋免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渭北旱塬免耕结合不同覆盖对春玉米产量和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以期对该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先玉335为供试材料,以传统耕作不覆盖为对照,通过大田试验测定和分析了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免耕地膜覆盖和免耕地膜秸秆双元覆盖下土壤容重、孔隙度、含水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免耕覆盖处理能够不同程度降低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提高春玉米播前0~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免耕地膜秸秆覆盖和免耕地膜覆盖较对照春玉米播前0~3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增加63.7和62.5 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69.7%和22.4%。[结论]渭北旱塬地区春玉米种植适宜免耕地膜秸秆双元覆盖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覆盖方式下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表现,为解决广西季节性抗旱、提高玉米增产潜力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以迪卡008、桂单0810为主处理,以6个不同覆盖物和覆盖方式及增施保水剂为副处理,探讨其对南宁地区春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对于迪卡008,秸秆和地膜覆盖加保水剂均能显著提高春玉米茎叶干重,不同处理春玉米茎叶干重表现为秸秆垄背覆盖(459.13 g)>地膜垄背覆盖>普通栽培加保水剂>秸秆完全覆盖>地膜完全覆盖>对照(普通栽培,317.0 g),秋玉米茎叶干重表现为地膜全覆盖(351.29 g)>对照>普通栽培加保水剂>秸秆完全覆盖>秸秆垄背覆盖>地膜垄背覆盖(272.01 g).迪卡008不同处理春、秋季玉米产量的变化幅度为7.63~9.08和8.42~9.28 t/ha,分别以对照和地膜完全覆盖处理最高(9.08和9.28 t/ha),以秸秆完全覆盖和地膜垄背覆盖处理最低.不同处理中,以地膜和秸秆完全覆盖处理的迪卡008春玉米穗部性状综合表现相对优于对照,以地膜全覆盖处理的秋玉米穗部性状综合表现优于对照处理;地膜完全覆盖处理的春、秋季玉米穗部性状综合表现优于其垄背覆盖处理.对于桂单0810,地膜两种覆盖处理的春、秋玉米茎叶干重相对较高,分别为351.25、304.63和351.20、337.24 g,普通栽培加保水剂和对照处理的春玉米茎叶干重高于秸秆覆盖处理但秋玉米表现相反.桂单0810春、秋玉米产量的变化幅度为8.39~9.26和8.91~9.43 t/ha,不同处理分别表现为秸秆垄背覆盖(9.26 t/ha)>地膜完全覆盖>秸秆完全覆盖>地膜垄背覆盖>对照>普通栽培加保水剂与地膜完全覆盖(9.43 t/ha)>地膜垄背覆盖>秸秆垄背覆盖>普通栽培加保水剂>秸秆完全覆盖>对照;秸秆完全覆盖处理的大部分春玉米穗部性状综合表现不如对照,其他处理的大部分穗部性状指标与对照相差较小;普通栽培加保水剂处理的秋玉米穗部性状综合表现优于地膜、秸秆处理和对照.[结论]地膜和秸秆不同覆盖方式对春、秋季种植的不同玉米品种的生长发育、穗部性状和产量影响有所不同;与普通栽培相比,地膜或秸秆覆盖不利于春玉米后期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但对干旱时期秋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两熟制条件下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可行性,探明鲁西南潮褐土合理耕层构建的最佳耕作方式,提高玉米产量,设置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免耕、常规旋耕、深松三种耕翻及不同秸秆处理方式组合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秸秆还田"耕作模式的松土保墒和玉米增产效果最好。与秸秆不还田处理下免耕和常规旋耕相比,秸秆还田条件下深松处理在20~30、30~40 cm土壤容重平均下降11.3%、10.6%和7.6%、8.0%,玉米全生育期的土壤含水量提高8.1%~10.3%,土壤田间持水量增加3.6%~6.1%。秸秆还田配合深松处理下玉米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产量较秸秆不还田下免耕处理增产13.6%。因此,"秸秆还田+深松"耕作模式可作为本地区构建合理耕层结构、充分挖掘耕层潜力、提高玉米产量的推广技术。  相似文献   

8.
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西北内陆河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拔节期前,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和免耕秸秆立茬处理显著提高了0~30 cm土层贮水量,处理间差异较大,拔节后差异变小;而返青至成熟期,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和免耕秸秆立茬处理30~150 cm土层贮水量均大于传统耕作处理。免耕秸秆立茬处理和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冬小麦产量,较传统耕作处理分别增产6.98%~24.32%、15.65%~30.59%,较秸秆翻压处理分别增产2.94%~4.25%、8.01%~11.29%。免耕秸秆覆盖耕作措施和免耕秸秆立茬这2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能提高冬小麦产量,适宜在西北内陆河绿洲灌区冬小麦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免耕覆盖对玉米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0a玉米连作的基础上,研究免耕覆盖和传统耕作对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及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免耕覆盖可以增产1 012.5kg/hm2,增产率为17.6%。免耕覆盖可以减少玉米根部和茎叶对氮素的吸收,从而增加玉米籽粒中氮素含量;同时可以促进茎叶中的钾元素向籽粒和根部转移。免耕覆盖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含量比传统种植分别增加38.7%、22.8%、67%、41.6%,速效钾增幅较小,为3.0%,速效磷含量则表现为传统耕作比免耕覆盖高出1.20mg/kg。在免耕覆盖和传统耕作下,土壤硝态氮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且不同层次之间差异显著;免耕覆盖在110cm左右出现最大累积峰,而传统耕作最大累积峰出现在60cm左右。  相似文献   

10.
免耕和秸秆覆盖对旱地玉米抗旱性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连续两年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翻耕、免耕)和不同秸秆覆盖还田量(0、半量、全量)对湖南省旱地玉米抗旱性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秸秆覆盖在正常年份(2004年)促进玉米生育进程,而在高温干旱年份(2005年)减轻高温(干旱)逼熟的影响,延长灌浆期2~4 d。耕作方式对玉米生育进程影响较小,高温干旱下免耕可延长生育期约2 d;②秸秆覆盖提高玉米株高、叶面积与干物质积累量,提高千粒重,增加产量,且表现全量覆盖优于半量覆盖处理,在覆盖量相同时,翻耕优于免耕处理;③秸秆覆盖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免耕条件下效果更明显,而秸秆不还田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略有下降;④秸秆覆盖可提高土壤含水量,且全量覆盖效果优于半量覆盖。可见,秸秆覆盖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干旱危害,并能提高土壤养分含量,而秸秆覆盖结合免耕对土壤养分含量的提高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不同秸秆覆盖耕作方式对稻—油轮作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成都平原定位试验,进行了稻—油轮作条件下2种不同秸秆覆盖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耕作对土壤全量养分、速效养分以及有机质含量均有明显的提高作用,而且均以秸秆覆盖免耕效果最好;秸秆覆盖翻耕对土壤容重与土壤孔隙度的改善作用最为明显,而秸秆覆盖免耕效果较差.作物产量分析表明,稻—油轮作条件下覆盖处理对油菜的增产效果显著,尤以免耕覆盖处理产量最高;翻耕覆盖处理对水稻上却表现为的产量最高,而免耕覆盖处理的产量最低.研究表明,在稻—油轮作条件下,如何合理地采用秸秆覆盖翻耕或秸秆覆盖免耕,是今后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温和春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温和春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的降温效应发生在春玉米生长前期;6种保护性耕作措施中,以铁茬茬间播种,垄沟秸秆覆盖的保水效果最好;6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可提高春玉米的出苗率,穗粒数,干物质积累量及百粒重,有效地提高春玉米产量,其增产效应为Tr5>Tr3>Tr4>Tr6>Tr1>Tr2>CK,增产幅度依次为35.8%、28.1%、21.5%、18.5%、18.1%、14.4%.  相似文献   

13.
于2002-2004年进行了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方式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垄作下留茬免耕、留茬覆盖和灭茬免耕比传统耕作增产;平作下留茬免耕、留茬覆盖和灭茬免耕比传统耕作增产,其中留茬覆盖的增产效果最明显。垄作方式的平均产量高于平作。在保护性耕作方式中,垄作下留茬免耕的产量高于灭茬免耕,平作下留茬免耕的产量低于灭茬免耕,不能判定是否受试验误差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验证,而垄作和平作留茬覆盖的增产效果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宁夏中部干旱区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及覆盖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种不同耕作方式及覆盖方式下的玉米田间土壤含水量和温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土壤平均含水量(0~80cm)比传统耕作增加.前期,传统耕作+地膜覆盖和免耕+地膜覆盖处理土壤平均含水量最高,后期逐渐下降.玉米生育期内,传统耕作+秸秆覆盖、起垄+地膜覆盖、起垄+秸秆覆盖、免耕和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平均含水量均比传统耕作有所提高.地温(5~25cm)的变化在苗期表现明显,传统耕作+地膜覆盖、免耕+地膜覆盖和起垄+地膜覆盖处理均提高地温,分别提高2.6,2.0,1.0℃.其他保护性耕作地温均低于传统耕作,免耕+秸秆覆盖温度最低,比传统耕作低2.1℃.生育后期,各处理地温逐渐降低并趋于一致.虽然苗期免耕和秸秆覆盖等保护性耕作降低地温,免耕地表板结不利于出苗,但从整个生育期看,保护性耕作和覆盖措施能充分利用天然降水资源,使土壤含水量增加,促进了玉米生长发育,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不同耕作覆盖措施下延收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延收对春玉米籽粒产量、千粒质量、灌浆速率、光温资源利用及植株器官干物质运移的影响,为玉米延收增产提供依据。【方法】以玉米"金赛6850"为材料,分别设传统耕作、传统耕作+秸秆覆盖、传统耕作+地膜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免耕+地膜覆盖5个处理延期收获(习惯收获后,每隔5d为1个收获期),测定在不同耕作覆盖措施下延收对玉米千粒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适时延收,玉米千粒质量和产量增加显著,延收15d,传统耕作千粒质量平均日增3.59g,产量增加1 334.7kg/hm2,灌浆速率为1.7mg/(g.d);延长收获提高了光温资源的有效利用,延收15d,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的有效积温分别增加了180.33和154.98℃,日照时数分别增加53.90和23.30h,植株干物质向籽粒中运移量以传统耕作最多,达10.06g,叶和茎秆的干物质对籽粒增重的贡献率较高。【结论】玉米适时延收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但增产幅度因耕作和覆盖方式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4种旱地耕作方法下不同覆盖形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秋深耕+秋施肥+春免耕(A1)、秋浅耕+秋施肥+春免耕(A2)两种耕作方法明显优于其他耕作方法,每公顷增产玉米1009.5~1182.0kg;玉米整秆覆盖(B2)、玉米碎秆覆盖(B3)、地膜覆盖(B1)3种覆盖之间无显著差异,但都比不覆盖(B4)显著增产,每公顷增产玉米1031.7~1281.7kg。16个处理中,A1B3(秋深耕+秋施肥+春免耕+玉米碎秆覆盖)、A1B2(秋深耕+秋施肥+春免耕+玉米整秆覆盖)两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公顷产量达6508.5和6381.0kg,是干旱地区可选择的保墒蓄水增产耕作栽培形式。  相似文献   

17.
免耕旧膜再利用对玉米产量及灌溉水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河西走廊中段边缘绿洲安排田间试验,明确保护性耕作地膜再利用栽培对玉米产量及灌溉水生产力的影响,探讨降低农田残膜污染、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土地利用的耕作栽培管理方式。试验涉及3种不同质地与肥力水平的土壤,设3个处理:(1)传统耕作与冬灌、覆新膜栽培(NM);(2)免耕少冬灌、旧膜直播(RM);(3)免耕少冬灌、旧膜直播行间秸秆覆盖(RMS)。结果表明,在玉米播种后至拔节期前,日平均土壤温度2个免耕旧膜直播处理较传统覆新膜处理仅低0.6~1.0℃(5 cm土层)和0.5~0.8℃(15 cm土层),表明旧膜直播仍具地膜覆盖提高地温的效应。玉米产量免耕旧膜直播较覆新膜降低4.4%~10.6%,但节省了耕作和地膜投入,收益增加。免耕旧膜直播结合秸秆覆盖栽培方式玉米产量与新覆膜栽培持平,净收入提高12.5%~17.1%。免耕旧膜直播栽培减少了冬灌量,灌溉水生产力提高。土壤质地与肥力水平对作物吸氮量、灌溉水生产力影响显著。在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区绿洲,适时进行保护性耕作地膜再利用栽培技术是节本增效、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8.
设计实施了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马铃薯传统耕作和5种免耕覆盖耕作措施的大田对比试验,对不同耕作措施下的马铃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各层次土壤水分、有机质含量以及养分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除垄上秸秆覆盖摆种外,其它各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传统耕作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免耕秸秆覆盖能明显改善0~80cm的土壤贮水量,尤其是0~30cm的土壤贮水量;免耕秸秆覆盖可以提高0~30cm土壤层的有机质,但是对养分总量平衡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农田,在免耕覆盖麦秸、免耕、旋耕3种耕作方式下,玉米田杂草发生规律、喷施玉农乐对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杂草种类差异不大,免耕覆盖麦秸的杂草数量比免耕不覆盖的降低53%~82%,比旋耕的降低了62%~78%.30 g/hm2玉农乐处理,免耕覆盖麦秸的防效最好,免耕不覆盖和旋耕田差异不大;玉米田免耕覆盖麦秸,能降低玉农乐的用药量.免耕覆盖麦秸玉米出苗率降低,但是穗粒数、百粒重及产量增加;45~60g/hm2玉农乐处理,不同耕作方式中其产量差异不大;30g/hm2玉农乐处理和对照小区的产量,免耕覆盖麦秸的最高.  相似文献   

20.
在辽西地区推广以玉米秸秆覆盖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须趋势。本研究以秸秆全覆盖免耕定位示范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全机械条件下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秸秆全覆盖免耕相较于传统耕作,可有效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玉米增产10.66%以上,种植纯效益每hm2提高3 635元,化肥和水分生产效率分别提高28.10%和10.76%,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11.60%、全生育期减排22.10%。该技术模式在辽西地区能够实现玉米增产、农民增收和环境友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