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喷水管理要看天,防霉菌 春菇生长期喷水,要在连续晴天而且菌筒表皮稍干时进行,防止湿度过高,造成霉菌烂筒。上午采完菇后,用喷雾机向菌筒表面喷水、喷后晾30分钟覆盖薄膜,阴雨天不喷,菌筒湿润不喷,采前不喷。  相似文献   

2.
正香菇菌棒经过秋冬季出菇后,出菇潜力仍不能小视。春季出菇会面临一些新问题,一是菌棒经过秋冬季出菇,营养成分消耗掉大部分,菌袋变得松散;二是春季气候多变,时晴时雨,温度时高时低,如果管理不当,产量和品质将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出现霉筒烂菇。以上两个因素,增加了春季管理的难度。要达到优质高产,管理技巧上须做到"六要六防"。1.喷水管理要看天,防霉菌。春菇生长期的喷水,要在连晴天气菌筒表皮  相似文献   

3.
正春季气温逐渐回升,温度、湿度均适合香菇菌丝生长和籽实体形成,此时菇蕾盛发,菇潮集中,正是香菇长菇的高峰期。但春季气候多变,时晴时雨,温度时高时低,如果管理不当,产量和品质将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出现霉筒烂菇,因此春季香菇必须精心管理,做到"六要六防",才能达到优质高产。喷水管理要看天,防霉菌春菇生长期的喷水,要在连晴天气菌筒表皮稍干时进行,防止湿度过高,造成霉菌烂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县菌草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食用功生产日益普及,但其经济效益受霉菌污染制约,轻则减产重则绝收。本文提出了如何减少霉菌污染,提高菌筒成品率的十大措施。  相似文献   

5.
以农作物秸杆栽培的食用菌如香菇、木耳、平菇等,其经济效益主要取决于菌筒制备过程中污染率的高低.常见的污染霉菌有青霉、木霉、链孢霉、黄曲霉和黑曲霉,其中以青霉和木霉危害最重.霉菌侵染培养料与菌丝争夺营养,分泌毒素,影响菌丝生长发育.因此,要提高食用菌成品产量,在菌筒培料过程中应采取以下10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以香菇、木耳、平菇等为主的秸秆栽培的食用菌,其经济效益主要取决于菌筒制备过程中污染率的高低。常见的污染霉菌有青霉、木霉、链孢霉、黄曲霉和黑曲霉,以青霉和木霉为害最重。要提高食用菌产量,在菌筒培料过程中应采取以下10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一、菌筒解体多是由于秋冬管理不善,总担心菌筒太干,而喷水过频过湿,长期使相对湿度高达95%以上,菌丝生长减弱。加之入春以来,时常下雨,或浸泡时间过长,菌筒内含水量偏大,气温升高,薄膜又封盖过严,造成供氧不足,使菌筒内某些厌氧性微生物大量繁殖,产生厌氧发酵而造成松软解体。预防措施:注意通风排湿,保证供给新鲜空气。把超重稍松软的菌筒挑选出来单独排放,不进行浸泡处理,不盖膜,自然蒸发多余水分,让菌丝恢复生长后,再按常规管理。但雷雨天仍须盖膜防雨,采取两头通风的办法。二、畸形菇1团菇。主要是由于揭膜通气不够,二氧化碳积累浓度…  相似文献   

8.
<正>反季节栽培香菇或菌草栽培香菇时,常常产生菇筒未转色先出菇现象,如果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会导致菌筒发软或霉菌爆发,对香菇产量和质量带来极其不利影响。笔者结合多年的栽培管理实际,谈谈香菇菌筒未转色先出菇产生原因及补救技术措施。一、香菇菌筒未转色先出菇的原因代料栽培香菇,当菌丝长满菌筒后,在适宜的通气和温度、湿度、光照条件下,表面菌丝分泌红棕色酱液并逐渐倒伏,使菌筒表面菌丝由白色转为粉红色、红棕色,最后形成一层具有保温保湿隔热避光、抗杂菌增韧性的棕褐色菌被,称之为转色。转色是香菇代料栽培的正常生理现象,也是袋栽香菇菌丝  相似文献   

9.
[目的]验证10%百菌清烟剂对菇房霉菌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接种前,用10%百菌清烟剂对菇房熏蒸消毒。[结果]菇房熏蒸后7 d,10%百菌清烟剂3、4、5 g/m~3处理的菌筒感染率分别为2.55%、2.36%、1.90%,防效分别为79.60%、81.12%、84.80%;熏蒸后10 d,菌筒感染率分别为2.82%、2.59%、2.13%,防效分别为79.36%、81.04%、84.41%。且不影响菌丝生长,出菇时间与对照一致。[结论]用10%百菌清烟剂可以防治菇房霉菌、降低霉菌感染率,对菇类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10.
一、看天气.天气干燥要多喷水,天气湿润则少喷水. 二、看室温.菇房温度25℃以上时,应在夜间或早、晚待气温下降后喷水. 三、看菇房保湿性能.保湿性能差的菇房喷水要多,否则要少. 四、看菌袋两头料干湿.料干,喷水量要足,次数相应减少.  相似文献   

11.
以香菇、木耳、平菇等为主的秸秆栽培的食用菌,其经济效益主要取决于菌简制备过程中污染率的高低.常见的污染霉菌有青霉、木霉、链孢霉、黄曲霉和黑曲霉,以青霉和木霉为害最重.要提高食用菌产量,在菌筒培料过程中应采取以下10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木霉菌与绿僵菌在平板及土壤中相互关系,以不同配比同时接种2株菌,采用平板对峙和土壤再分离试验,观察2种菌株生长过程相互作用。采用先接种绿僵菌,间隔不同时间后接种木霉菌,观察2种菌株生长及相互影响。结果表明:2种菌株同时接种时,木霉菌与绿僵菌比例1:100时,平板上木霉菌平均生长距离是绿僵菌的6倍,土壤中培养4d后绿僵菌难以从木霉菌中分离得到,木霉菌对绿僵菌生长具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木霉菌生长处于优势,绿僵菌生长受抑制。先接种绿僵菌,7d后接种木霉菌,当2种菌株生长处于稳定后,平板上绿僵菌生长距离略低于木霉菌生长距离1mm,土壤中绿僵菌孢子量高于木霉菌,木霉菌的生长优势减弱,绿僵菌生长速率提高,二者生长趋于平衡,可实现一定水平的共存。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木霉菌和绿僵菌在土壤中复杂的微生态关系,寻找避免两者直接生态竞争的关键技术,才能实现2种菌剂的协同使用。  相似文献   

13.
辣椒青枯假单胞菌在PDA上能影响木霉生防菌和尖孢镰刀菌的菌丝生长和木霉菌产孢,并在洋菜膜上影响辣椒根际和根外木霉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和芽管伸长及辣椒根际和根外土中尖孢镰刀菌的厚垣孢子萌发。当在土壤中接种一定量的木霉菌、尖孢镰刀菌和青枯假单胞菌时,盆栽8d后,随着根际木霉生防菌量的增加根际尖孢镰刀菌的种群数量明显降低,青枯假单胞菌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大;当根际尖孢镰刀菌种群数量增加时,根际木霉菌的种群数量略有上升,青枯假单胞菌的种群数量略微下降;根际青枯假单胞菌的数量增加时,对根际木霉的种群数量的影响不明显,但尖孢镰刀菌的种群数量略为下降。木霉菌在粘壤土、菜园土和潮沙泥中根际竞争定殖较黄壤中好,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对根际木霉菌种群数量的影响较尖孢镰刀菌和青枯假单胞菌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14.
玉米茎腐病组织细胞学观察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由禾谷镰刀菌,禾生腐霉菌,侵染所致玉米茎腐病的细胞病理变化。结果表明:混合接种后,禾谷镰刀菌先于禾生腐菌浸入寄主根表皮及皮层细胞;两种菌丝侵入组织细胞方式不同,禾谷镰刀菌可直接穿破细胞壁或经细胞间隙向中柱伸进。而禾生佬是寻细胞间隙运行或在细胞破溃处向内皮层方向侵染;禾谷镰刀菌进入中柱后主要分布于韧皮部,而禾生腐霉菌主要寄生在导管及死细胞中。  相似文献   

15.
德化县常年栽培香菇、平菇等木生菌类600万袋以上,栽培后留下大量的废菌筒,这些废菌筒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是很好的草生菌栽培原料。我们组织菇农以废菌筒、稻草和牛粪为主要材料栽培蘑菇560m^2,平均每平方米产鲜菇9.6kg,比常规栽培增产1.4kg,节省成本1.2元,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该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以灰霉菌(Botrytis cinrea)对匀菌剂的抗药性为标记性状,通过将具不同抗药性的灰霉菌亲合性菌系的菌丝融合后,再用含有复合杀菌剂的培养基筛选获得新组合的抗药菌株。通过观察新菌株的抗药性、培养形态变化以及利用RAPD技术检测亲本菌系与其组合菌系的DNA特征谱带的变化,证明了灰霉菌准性生殖过程的存在,并探讨了其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黑木耳袋料栽培极易受绿霉、青霉、黄曲霉等杂菌污染,根据我们两年来的实践,要控制杂菌污染应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一、发菌栽培期避开高温季节 黑木耳袋料栽培以往安排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发菌,此时正值梅雨高温季节,霉菌污染率往往超过30%,此期间又会遇到32~34℃以上高温,菌丝生长缓慢。根据试验,秋耳栽培袋可提早到4月底至5月初生产,待高温到来时,菌已发好。将发好菌的栽培袋置阴凉干燥黑暗处保藏,等秋后气温降至25℃以下时开袋喷水出耳。越夏的栽培袋要扎紧袋口,去掉颈圈棉塞。保藏期内要设法使室内温度不超过28℃,湿度控制在65%左右。需定时检查,防止生霉,遇到阴雨天,  相似文献   

18.
玉米茎腐病优质致病菌在土壤中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次生根和水稻茎秆切段测定玉米茎腐病两种优势致病菌,禾谷镰刀菌和瓜果腐霉菌的竞争性腐生定殖能力。结果表明,两种病菌定殖速度没有明显区别,但等量混合接入灭菌土经过充分作用后,瓜果腐霉菌腐生定殖能力迅速下降,而禾谷镰刀菌则有所提高,说明两种菌在土壤中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病原菌为草疣孢霉菌,该菌危害子实体,菇体污染后,引起馈烂.产生腐败臭味。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猕猴桃疫霉病的诊断及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西安霸桥,长安,户县,杨陵,周至,眉县等地采集猕猴桃疫霉病病株,经分离,纯化,结果认为:陕西省猕猴桃疫霉病的病原菌主要为鞭毛菌亚门卵菌纲,疫霉属的恶疫霉菌,猕猴桃为该菌在国内的新记录寄主。同时还分析了陕西关中地区几种常见疫霉菌与恶疫霉菌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