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由菜豆炭疽菌引起的菜豆炭疽病是危害我国菜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鉴定和发掘新的抗病基因对于菜豆抗病育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来自安第斯基因库的我国菜豆抗炭疽病地方品种红花芸豆与感病地方品种京豆杂交的F2群体为试验材料, 通过人工接种菜豆炭疽菌81号小种进行抗病性鉴定, 发现该分离群体中抗病植株数与感病植株数符合3∶1的分离比例, 确定红花芸豆对菜豆炭疽菌81号小种的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 将此基因命名为Co-F2533。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和微卫星多态性分析(SSR)技术对红花芸豆中的抗炭疽病基因进行分子标记鉴定, 用Mapmaker3.0计算标记与目的基因间的遗传距离, 发现B6连锁群上的4个SSR标记BM170、Clon1429、BMD37、Clon410与抗炭疽病基因Co-F2533连锁, 遗传距离分别为6.6、18.4、20.9和30.9 cM, 这些SSR标记与Co-F2533基因在B6连锁群上的排列顺序为Clon1429-Co-F2533- BM170-BMD37-Clon410。根据基因所在连锁群的位置、抗病基因的基因库来源可知Co-F2533是一个新的来源于安第斯基因库的抗炭疽病基因。  相似文献   

2.
以SSR标记对普通菜豆抗炭疽病基因定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由菜豆炭疽菌引起的菜豆炭疽病是危害我国菜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鉴定和发掘新的抗病基因对于菜豆抗病育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来自安第斯基因库的我国菜豆抗炭疽病地方品种红花芸豆与感病地方品种京豆杂交的F2群体为试验材料, 通过人工接种菜豆炭疽菌81号小种进行抗病性鉴定, 发现该分离群体中抗病植株数与感病植株数符合3∶1的分离比例, 确定红花芸豆对菜豆炭疽菌81号小种的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 将此基因命名为Co-F2533。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和微卫星多态性分析(SSR)技术对红花芸豆中的抗炭疽病基因进行分子标记鉴定, 用Mapmaker3.0计算标记与目的基因间的遗传距离, 发现B6连锁群上的4个SSR标记BM170、Clon1429、BMD37、Clon410与抗炭疽病基因Co-F2533连锁, 遗传距离分别为6.6、18.4、20.9和30.9 cM, 这些SSR标记与Co-F2533基因在B6连锁群上的排列顺序为Clon1429-Co-F2533- BM170-BMD37-Clon410。根据基因所在连锁群的位置、抗病基因的基因库来源可知Co-F2533是一个新的来源于安第斯基因库的抗炭疽病基因。  相似文献   

3.
利用SSR标记评价普通菜豆种质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赤红  王述民 《作物学报》2005,31(5):619-627
利用36对SSR引物对332份国内普通菜豆、16份国外普通菜豆和29份野生菜豆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等位变异数和多样性指数的计算结果显示,3种生态型普通菜豆遗传多样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国内普通菜豆、野生菜豆和国外普通菜豆;我国贵州、云南、黑龙江等省普通菜豆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基于SSR数据,对377份普通菜豆种质资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菜豆种质中植物凝集素的遗传多样性及含量变化,本研究以317份菜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改进的血凝法测定鲜荚中的植物凝集素含量。同时,对不同发育时期‘紫冠’和‘白珍珠’的豆荚、荚壁和种子中的植物凝集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菜豆种质中植物凝集素含量变幅为0.004~1.783 mg/g,变异系数为0.493,品种频率分布曲线总体显现连续性,主峰明显,呈近似正态分布。菜豆品种群体间的凝集素水平差异极显著,表现出明显的种质特异性和遗传多样性。‘紫冠’和‘白珍珠’豆荚在花后4~6天中检测到少量凝集素,表明豆荚凝集素是在花后4天开始积累。‘紫冠’与‘白珍珠’的植物凝集素含量随着豆荚生长发育都呈现出相同趋势,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后下降,出现‘双峰’现象。  相似文献   

5.
为了定位中国普通菜豆的抗炭疽病基因, 选取抗炭疽病地方品种红芸豆(国家库编号F2322)与高感菜豆品种京豆(国家库编号F0777)配制杂交组合, 构建F2抗感分离群体和F2:3家系, 用菜豆炭疽菌81号生理小种鉴定抗病性并分析遗传性。结果表明, 红芸豆对菜豆炭疽菌81号小种的抗性是由一显性单基因控制的, 暂将该基因命名为Co-F2322。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和SSR、CAPs分子标记技术, 将该基因定位在B1连锁群上, 利用软件Mapmaker 3.0和Mapchart 3.0计算标记与目的基因间的遗传距离, 检测到3个SSR标记BMc32、C871、Pvm98和2个CAPs标记g1224、g683与抗炭疽病基因连锁, 遗传距离分别为26.06、3.58、13.56、3.81和12.75 cM。  相似文献   

6.
应用SSR标记对小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丽侠  程须珍  王素华  梁辉  赵丹  徐宁 《作物学报》2009,35(10):1858-1865
利用24对SSR引物对158份栽培小豆及18份野生小豆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栽培小豆的遗传变异水平显著低于野生小豆,其中18对引物在栽培小豆中能检测到多态性,平均等位变异数为3.0个,21对引物在野生小豆中能检测到多态性,平均等位变异数为2.6个。栽培小豆种质间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724,野生小豆间为0.605。基于类平均法的聚类分析可以将栽培小豆和野生小豆区分开,这与主坐标分析的结果基本吻合。不同来源的栽培小豆群体间也有一定的遗传分化。SSR分析不仅验证了小豆品种间的遗传背景与其系谱来源相吻合,而且揭示了同名种质天津红小豆之间的遗传差异。本研究为我国小豆种质资源育种及SSR标记在小豆多样性分析、基因标记、品种鉴定等工作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调水工程对输水沿线湖泊水环境生态的影响,以高原湖泊滇池群体作对照,以南水北调东线各水域:东平湖、南四湖(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长江(扬州江都区)水域野生铜锈环棱螺为材料,基于COI和16S rRNA基因分析了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滇池群体单倍型多样性(0.924,0.958)、核苷酸多样性(0.04466,0.03068)、平均核苷酸差异数(27.333,14.117)均远高于南水北调东线6个群体。Tajima’s中性检验结果均不显著偏离中性(P>0.10),核苷酸配对差异分布图并不呈现明显的单峰。滇池与东线6个群体遗传距离远远大于6个群体间遗传距离。聚类结果显示,南水北调东线6个群体大部分个体相互混杂在一起,而滇池群体的大部分个体集中在一起,与其他群体偶有混杂。研究表明,调水工程对沿线水域铜锈环棱螺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均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利用国内外无腺棉、有腺棉品种30个,通过在四个地点的研究,估价了无腺棉群体的遗传基础.我们无腺棉群体的遗传基础广泛,出现了遗传差异较为特殊的材料中无151.但无腺棉品种的遗传差异相对小于有腺棉.结果表明,我国棉花品种与美国棉花品种的遗传差异并不大.同时发现,棉花品种间的遗传差异与其地理分布并无完全联系.本文还采用了一种性状分类的新方法,并讨论了这一方法在计算遗传距离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湖北保康不同花色野生紫薇的RAPD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紫薇为千屈菜科紫薇属木本花卉,作为一种观赏、药用兼环保的优良花木,在现代城市园林绿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湖北保康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紫薇的一个重要发祥地。湖北保康野生紫薇种质资源非常丰富,由于长期的天然杂交、自然变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类型。本研究基于RAPD分析技术,利用筛选出的12个多态随机引物,对4种不同花色的湖北保康野生紫薇样品进行了扩增反应,共得到41个多态位点。利用POPGENE软件包对RAPD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康野生紫薇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4种不同花色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参数存在较大差异,紫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其它三个群体。利用UPGMA方法对不同花色样品间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红色、白色及粉色系的单株基本聚在一起,但紫色系的单株聚类结果比较分散。根据不同花色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对4个群体进行聚类,结果表明紫色与红色的亲缘关系较近,与粉色的亲缘关系较远。该研究通过对不同花色野生紫薇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有利于在DNA分子水平上揭示不同花色品种间差异、亲缘关系及相互之间遗传物质的交流情况,这为紫薇花色遗传改良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同时该研究对有效保存和合理利用保康野生紫薇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物种内和群体内的遗传变异数量以及在群体问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情况对于育种者和生物学家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根据同功酶来评价15个野生红三叶草(Trifoluim pratense L.)群体中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板栗及其近缘种叶绿体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板栗及其近缘种的亲缘关系并分析栗属的遗传多样性,基于叶绿体微卫星标记技术,选用4对呈现多态性的cp SSR引物,对板栗及其近缘种、野生种共6个种,56份材料进行遗传结构、遗传关系等分析。4个位点扩增等位基因数(Na)平均为3.25,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为2.554,期望杂合度(He)平均为0.606,群体Nei’s遗传多样性(Hs)为0.320,各遗传参数值均低于核基因组对群体研究的相应值。另外,各种之间有丰富的cp SSR多样性,尤以野生板栗多样性指数最高。结果表明,我国天然野生板栗群体内蕴含更丰富的遗传变异,为我国板栗野生种质保育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北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军  赵团结  盖钧镒 《作物学报》2008,34(9):1529-1536
1923—2005年中国育成1 300个大豆品种, 其中东北育成682个品种。选用大豆基因组64个SSR标记分析东北169份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变异, 探讨东北大豆育成品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分时期亚群间、分省亚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和互补性, 及该地区育成品种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表明, 东北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 分时期亚群随着时间推移旧的等位变异在消失而新的等位变异不断增加, 新增加的多于消失的旧等位变异。分省亚群(黑龙江、吉林、辽宁)间都存在较多互补等位变异数, 最多的在黑龙江与辽宁亚群间。分时期亚群间、分省亚群间分别拥有各自特有或特缺的等位变异。东北大豆育成品种分省亚群、分时期亚群分类与SSR标记遗传距离聚类间有显著相关, 省份分群、时期分群都有其相应的遗传基础。东北大豆育成品种可能源自两个血缘群体, 分别占I、II类群的绝大部分, 和III、IV类群中较大比例; 黑龙江品种兼有两方面血缘, 吉林、辽宁品种则侧重在同一种血缘, 前者遗传基础较后两者广; 东北各分时期亚群均有2种血缘。研究结果启示在新品种选育中应加强东北3省间大豆育成品种种质的交流、增加优异基因相互渗透, 从而拓宽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3.
《作物育种信息》2005,(11):19-20
1.品种多样化 根据市场需求,发展新、优品种,尤其是国内外畅销的品种,并注重野生品种的驯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菜豆种质中植物凝集素的遗传多样性及含量变化,本研究以317份菜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改进的血凝法测定鲜荚中的植物凝集素含量。同时,对不同发育时期‘紫冠’和‘白珍珠’的豆荚、荚壁和种子中的植物凝集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菜豆种质中植物凝集素含量变幅为0.004~1.783 mg/g,变异系数为0.493,品种频率分布曲线总体显现连续性,主峰明显,呈近似正态分布。菜豆品种群体间的凝集素水平差异极显著,表现出明显的种质特异性和遗传多样性‘。紫冠’和‘白珍珠’豆荚在花后4~6天中检测到少量凝集素,表明豆荚凝集素是在花后4天开始积累。‘紫冠’与‘白珍珠’的植物凝集素含量随着豆荚生长发育都呈现出相同趋势,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后下降,出现‘双峰’现象。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分析了16个野生桑树(Morus serrata Roxb.)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以便将其应用于栽培近缘种的渗入育种计划中。我们对印度Uttaranchal和Himachal Pradesh的不同桑树自然群体的形态一解剖性状的多样性和ISSR标记进行了研究。这些群体的形态一解剖性状和DNA标记存在显著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阐明大蜜蜂的群体遗传特征,评价云南地区大蜜蜂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利用14对微卫星引物对采自云南省的35群野生大蜜蜂进行了群体遗传变异检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在大蜜蜂群体中共检测到51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642 9,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2.809 2,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73 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24 3。根据Nei’s遗传距离用UPGMA方法对35群大蜜蜂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聚为A,B,C,D共4个支系。结果表明云南大蜜蜂群体遗传多样性相对贫乏,分化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7.
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茶树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丽鸳  姜燕华  段云裳  成浩  周健  曾建明  韦康 《作物学报》2010,36(12):2191-2195
正确评价茶树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是有效保护和利用茶树地方品种的前提条件。本研究从西湖龙井群体种中选取91个单株,用SSR分子标记分析其遗传多样性。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探讨了抽样群体样本量、SSR引物等位基因数影响茶树地方品种的主要遗传多样性参数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样本量对茶树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值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当样本量达到15个单株时,各遗传参数值趋于稳定;SSR引物等位基因数对茶树地方品种各遗传多样性参数值的影响很大,而且达到总体遗传多样性90%所需的样本量也很不一样。当SSR引物等位基因数为5时,24个茶树单株才能达到茶树地方品种总体90%以上的遗传变异。本研究为茶树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的评价和采用合理的保护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微卫星标记对中国宁夏固原地区地方品种鸡固原鸡和培育品种鸡固原红鸡两个群体DNA水平上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研究,探讨群体内的遗传多态性,为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6个位点,共检测到38个等位基因,固原鸡和固原红鸡分别发现29个和20个等位基因;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6983和3.9385个;群体内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7198和0.6944。固原鸡和固原红鸡平均多态信含量分别为0.6456和0.5584,表明两个鸡群均为高度多态,均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态性。  相似文献   

19.
板栗品种资源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板栗为中国栗属的代表种,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寒温带、温带和暖温带,其分布区地形复杂,由于条件各异,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板栗品种。采用AFLP技术对收集到的86个板栗品种进行了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板栗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Dst)为0.072 8,群体内遗传多样性(Hs)为0.080 4,群体分化系数Gst为0.475 3,基因流Nm为0.452 9,供试板栗群体内分化比较严重。通过对AFLP分析的各个步骤进行反复试验,证明了以AFLP-荧光法来分析板栗品种资源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是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充分挖掘和开发利用贵州本土野生牧草金荞麦,从2009年-2010年利用经栽培驯化后的黔金荞麦1号、开阳金荞麦与原始群体在贵阳进行品种比较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黔金荞麦1号在干草产量、茎叶比和营养成分的分析比较优于原始群体和开阳金荞麦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