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红树林具备很强的碳汇能力,在湿地碳循环中占据重要地位。开展红树林湿地碳汇计量与监测有助于深入了解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碳动态,客观评价红树林在区域碳平衡的作用,为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建设低碳社会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首次探讨了广东省红树林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并对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对开展广东省林业碳汇工作具有较好的理论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地带一种重要的湿地类型和重要的生态系统 ,其独特的海陆边缘生态系统 ,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漳江口红树林湿地综合科考的基础上 ,对红树林湿地资源的产生、类型、数量、特点进行了分析 ,并对红树林湿地资源进行了评价 ,同时就红树林湿地资源的保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红树林作为典型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碳汇能力,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和潜力进行了初步分析,归纳了红树林固碳功能的研究方法,探讨了物种组成、温度、盐度、土壤沉积物及人类活动对红树林固碳功能和潜力的影响,并为我国红树林保护和管理提供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海南陵水红树林湿地是我国热带海岸潟湖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在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陵水红树林湿地的湿地类型与分布、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和水资源等资源特征进行统计和分析,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湿地资源保护和修复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湿地红树林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湿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且是成水浅海湿地分类中生态地位级最高的系统。因此,研究湿地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应突出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本文试从生态工程的角度,研究广东省湿地红树林的地位和作用,以期为搞好湿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努力创建广东省林业生态省,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遥感技术在红树林湿地研究中的应用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树林为自然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是淤泥质海滩上特有的植被类型,也是重要的海岸湿地资源,作为独特的海陆边缘生态系统在维持海岸生态平衡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遥感技术的发展为红树林湿地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文章论述了遥感技术在红树林生态监测中的应用,包括遥感数据源的选择.红树林湿地区域研究、类内区分和类外区分以及红树林湿地遥感分类方法,精度对比情况以及遥感技术在红树林湿地动态变化与管理中的应用.指出目前存在的红树林湿地原始影像数据的选取、遥感分类精度以及红树林湿地遥感分类方法选择等问题.提出了未来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7.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它是海湾河口地区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生产者,对保护海湾河口地区的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湿地植物生物量是衡量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红树林生物量的研究,对于了  相似文献   

8.
珠海淇澳红树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树林湿地是珠海淇澳岛生态系统的主体,为湿地生物的生长、栖息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生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文章以野外调查结果和资料统计为根据,从红树林植被与湿地植物、动物等方面概述淇澳岛的红树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继而分析了淇澳岛的红树林湿地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如人为干扰、水污染、资源过度利用、大面积纯林营造等。最后,就淇澳岛未来的红树林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了建议:①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②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③加强滩涂治理;④进行红树林湿地恢复和定位监测等。  相似文献   

9.
李超 《热带林业》2010,38(4):4-6
通过对文昌市清澜港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进行调查,分析清澜港红树林湿地的现状并寻找存在问题,结合生态和红树林湿地可续发展的观点,提出保护和发展清澜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森林是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森林碳汇指森林等吸收并储存CO:的多少,或者吸收并储存CO2的能力。森林碳汇对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有关森林碳汇的计量方法主要有蓄积量法、生物量法和基于蓄积量法、生物量法的生物清单法。对于生物量一碳储量转换因子...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红树林是生长于热带与亚热带沿海潮间带的海湾、河口泥滩上特有的木本常绿灌木和小乔木植物群落,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为海洋生物资源宝库之一。我国现有红树林植物有19科37种,分别分布在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浙江、香港、澳门、台湾等省和地区。在红树林湿地生态里,红树林群落与栖息鸟类、底栖动物、水生浮游动物等共同构成了较稳定的生物群落,和环境条件彼此构成共同生存、共同制约的独特海洋湿地生态系统。重点探究了红树林对海洋近海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其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东寨港、清澜港自然保护区和三亚市红树林,总面积3944hm2 ,占全省红树林面积的85.0% ,包含了全省所有的红树物种(15 科19 属33 种),仅比全国少2 种,东寨港自然保护区还被列入“拉姆撒尔湿地名录”,是国际重要湿地。东寨港、清澜港自然保护区内拥有许多濒危、珍稀鸟类等物种。因此加强对上述三地的红树林资源保护与恢复,对保护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红树林资源及其生态系统均具极为重要的意义。专家们通过实地考察,提出对“三地”红树林的保护、恢复与子项目活动内容等设想。  相似文献   

13.
东寨港、清澜港自然保护区和三亚市红树林,总面积3944hm^2,占全省红树林面积的85.0%,包含了全省所有的红树物种(15科19属33种),仅比全国少2种,东寨港自然保护区还被列入“拉姆撒尔湿地名录”,是国际重要湿地。东寨港、清澜港自然保护区内拥有许多濒危、珍稀鸟类等物种。因此加强对上述三地的红树林资源保护与恢复,对保护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红树林资源及其生态系统均具极为重要的意义。专家们通过实地考察,提出对“三地”红树林的保护、恢复与子项目活动内容等设想。  相似文献   

14.
利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按照红树林湿地退化的因果逻辑关系,构建了海南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海南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现状与特点,筛选出23个评价指标,并选择海南3处典型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进行退化程度评价。结果表明:海南3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东寨港红树林和八门湾红树林处于轻度退化,而花场湾红树林处于中度退化。  相似文献   

15.
红树林植物群落是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红树林是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内典型的湿地植被。为全面掌握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内红树林植物群落类型与特征,根据遥感影像及无人机拍摄影像获取公园内红树林分布岸线及分布面积数据,并结合现场调查,判断红树林中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的边界;布设6条调查断面,设置样方进行红树林植物群落调查,分析红树林植物群落分布与特征。结果表明,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内共有19种红树植物,包括5个群系15种群丛类型;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群系分布面积最大,具有原生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公园兼具河口型和开阔海岸型环境,形成了相对独特的红树林群落和演替结构。该研究结果可为红树林湿地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地调查及对红树林湿地的历史变迁的回顾和发展现状的研究,确定出惠州地区的红树林湿地被破坏的原因及恢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通过建立红树林的自然保护区及加强红树林的管理维护等方法,恢复并改善红树林湿地资源,以使红树林湿地资源获得保护和持续不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红树林     
红树林是陆地过渡到海洋的特殊森林。红树林生态系统是国际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生态保护的重要对象。红树林生态系统与沿海防灾减灾、浅海养殖、近海环境、森林、海洋旅游等密切相关,有着陆地森林不可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福鼎滨海湿地及红树林调查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对福鼎市滨海湿地及红树林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调查表明:福鼎市滨海湿地及红树林资源较为丰富。福鼎市滨海湿地总面积为0.74万hm2,占全省滨海湿地总面积的10.6%,红树林种类仅秋茄一种,面积100.1hm2。福鼎是福建省滨海湿地及红树林资源的重要分布区,是各类水禽的理想栖息地、越冬地和迁徙地。申报中国重要湿地,建立省级湿地保护区(或湿地公园),保护和恢复福鼎市滨海湿地及红树林工作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9.
甘加俊 《绿色科技》2019,(12):46-47
指出了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一般存在于热带、亚热带的海陆交界处,在平衡全球自然生态,促进海水和空气净化上有着重要的生态作用。同时,红树林还具有不可替代的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基于此,探讨了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态价值,提出了红树林的保护措施,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巩固和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潜力是缓解全球CO2浓度上升和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为全面了解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及科学制定“碳中和”目标实施路径和行动方案,本研究总结我国森林、灌丛、草地、荒漠、湿地和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研究现状和趋势,阐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提升面临的挑战及解决路径。近40年来,我国陆地生态系统表现为重要的碳汇,碳汇强度时空差异明显:从1980—2000年的0.17 Pg·a-1(1 Pg=1×1015 g)增至2001—2010年的0.20 Pg·a-1,预计2050—2060年将达0.46~0.49 Pg·a-1;整体上呈现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空间格局。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碳源/汇特征也表现不同:森林是碳汇的主体,灌丛、湿地和农田表现出碳汇趋势,但草地和荒漠的碳源/汇特征尚不明确。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未来碳汇潜力巨大,但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主要面临3方面问题,即国土生态空间有限、固碳能力亟待提升、政策机制与配套措施不完善。今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