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参锈腐病(Ginseng rust rot)是人参主要土传病害之一,国内外人参产区均有发生,严重影响人参的产量与品质。为系统了解该病害,本文从人参锈腐病的病原、发病特点及其病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探讨外源水杨酸(SA)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人参抗锈腐病的效果,以期通过施入外源物质来提高人参植株的抗性.测定了0~800mg·L-1不同浓度SA和MeJA溶液对人参锈腐病菌的影响,利用筛选的浓度(200 mg· L-1)处理二年生人参移栽苗,接种人参锈腐菌,调查人参锈腐病的发病率和病害严重度.结果表明,浓度为200 mg· L-1的SA和MeJA溶液对人参锈腐病菌无直接毒害作用,而经SA和MeJA处理的人参植株锈腐病发病率和病害严重度显著降低,SA的诱抗效果优于MeJA.  相似文献   

3.
人参、西洋参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参、西洋参的病害共有30余种,从发病部位可分为地上部病害、表土中病害和地下部病害。地上部病害主要有黑斑病(斑点病、褐斑病、茎斑病)、疫病、灰霉病、炭疽病、白粉病等;表土中病害主要有立枯病、猝倒病、茎腐病等;地下部病害主要有锈腐病、根腐病(细菌侵染)、菌核病、疫病  相似文献   

4.
人参、西洋参病害共有30余种,从发病部位可分为地上部病害、表土中病害和地下部病害。地上部病害主要有黑斑病(斑点病、褐斑病、茎斑病)疫病、炭疽病、白粉病等。表土中病害主要有立枯病、猝倒病、茎腐病等。地下部病害主要有锈腐病、根腐病(细菌侵染)、菌核病、疫病、红皮病等。各种病害大多是真菌侵染,而且各种  相似文献   

5.
这种病是全国各参区常发生的病害.从幼苗到成株均能感病,从早春出苗到秋季植株枯萎,整个生育期中均能发生.锈腐病是人参生产中发病重又难以防治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人参的产量和质量.锈腐病菌主要侵染土表以下茎部、根茎、  相似文献   

6.
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我国东北“三宝”之首.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各地人参生产场不仅有一整套人参生产技术,此外对人参病害及防治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我国东北地区侵染性人参病害约有10余种,在人参的真菌病害中,疫病、锈腐病、黑斑病、菌核病都很重要.疫病每年5、6月就可发生,被害人参植株折倒死亡,严重时,即使4—5年的人参也不例外,还可引起烂根;普遍发生的锈腐病,轻时病组织可用刀挖掉,重时整支参腐烂;黑斑病可导致人参早期落叶,菌核病在旱春出苗前后发病严重,有时可使整帘参烂光.  相似文献   

7.
人参黑斑病、锈腐病和菌核病对人参生产影响较大,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本文研究了多菌灵与碱式硫酸铜混用对病害发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使用多菌灵的处理,黑斑病、锈腐病和菌核病平均发生率为18.8%,多菌灵与碱式硫酸铜混用病害平均发生率为7.2%,较对照下降了11.6%,达到显著标准;人参产量较对照增加16.7%,达到显著标准.  相似文献   

8.
串珠镰孢菌(F. moniliforme)既是玉米穗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也是玉米茎腐病的主要致病菌.长期以来,对玉米穗腐病和茎腐病各自的病原学和发生规律均有一定研究,但对两种病害串珠镰孢菌的侵染循环关系,缺乏深入研究,给两种病害的协调防治带来一定困难.本文对两种病害串珠镰孢菌的侵染循环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为两种病害的综合治理、抗源筛选及抗病育种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人参、西洋参病害分为地上部病害和地下部病害。无论地上部或地下部都存在着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是由病菌侵染造成的 ,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于田间管理不当或自然灾害的损伤造成的。人参地上部侵染性病害主要有黑斑病、疫病、炭疽病、褐斑病、猝倒病等 ;人参地上部非侵染性病害主要有日灼病、冻害卷叶、风害叶片皱缩等 ;人参地下部侵染性病害主要有菌核病、锈腐病、立枯病、根腐病、细菌性烂根等 ;人参地下部非侵染性病害主要有缓阳冻害、烧须、红皮病等。人参害虫约有 6 0种 ,有害动物类有 5种 ,它们分别隶属九个目 ,二十六个…  相似文献   

10.
花生根腐、茎腐和果腐病在我国各花生产区发生严重,其病原菌的组成和优势种群尚不明确。本研究于2020年从河南省6个市的花生种植区采集病株样品,共分离得到151个菌株,其中花生根腐病菌41株、茎腐病菌71株、果腐病菌39株。真菌形态鉴定和利用rDNA-ITS和EF-1α序列进行分子鉴定的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均为镰孢菌,分别属于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变红镰孢菌(F.incarnatum)、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和茄病镰孢菌(F.solani);从花生根腐和茎腐病样品中都可以检出这5种镰孢菌,果腐病样品中未能检出层出镰孢菌。尖孢镰孢菌在供试的花生根腐、茎腐和果腐病样品中检出率最高,分别为39.02%、30.99%和56.41%。根据柯赫氏法则验证了这5种镰孢菌均对花生具有致病性。本研究明确了河南省花生根腐、茎腐和果腐病的致病镰孢菌组成和优势种群,为病害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玉米茎腐病病原菌分离与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续两年从河南省主要玉米产区采集玉米茎腐病病害标本进行分离,对病原菌的种类和致病性进行鉴定与测定。结果表明,河南省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为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Schwabe)、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和腐霉菌(Pythiumsp.),其中,禾谷镰孢的分离频率最高,平均分离频率为43.12%;轮枝镰孢次之,平均分离频率为23.13%;腐霉菌的分离频率较低,平均分离频率为6.25%。禾谷镰孢的致病性最强,腐霉菌次之,轮枝镰孢的致病性最弱。禾谷镰孢是河南省玉米茎腐病最主要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2.
有色二孢属菌颈腐病(有色二孢属菌病,颈腐),在美国南部花生产区间隔性的严重发生。据报导南非、澳大利亚、委内瑞拉、以色列都有此病发生。这种致病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腐生或寄生在多种作物上。D·gossypina能使花生种子产生病害(种仁内部病变),亦可侵染柑桔、甘薯、桃、紫苜蓿、茶。 Garren与Wilson在未鉴定病原前定的普通名称叫“颈腐”(Collar rot)。他们认为是一种真菌所致的病害。他们认为冠腐病不是美国花生的主要病害,颈腐病在前几年已有发生。1965年美国花生因颈腐病和冠腐病减产1%。报导说,严重的地方减产25—50%  相似文献   

13.
《人参研究》2005,17(1):48-48
病害种类处理药剂使用方法栽参前土壤中致病菌 1、溴甲烷2、参仙1、50克 /m2 ,密闭熏蒸 7天。2、3~ 5g/m2 拌土。5月~ 6月人参锈腐病人参菌核病人参立枯病人参猝倒病1、多菌灵 50 %2、代森锌 80 %3、波尔多液4、敌克松 70 %5、退菌特6、微生物菌剂Ⅱ号 (抗重茬、解磷、解钾、固氮 )7、人参营养素 (多种微量元素、驱虫 )1、40 0~ 60 0倍液喷施2、2 0 0~ 40 0倍液喷施3、180倍液喷施4、10 0 0倍液喷施5、60 0倍液喷施6、2 0 g/m2 拌土7、60 g/m2 拌土6月~ 7月人参锈腐病人参立枯病人参疫病人参黑斑病人参炭疳病1、多抗霉素 1.5%2、托布津…  相似文献   

14.
为给观赏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病害症状和病原菌的形态特征以及有关文献的分类系统,鉴定了1998-2000年在广东调查的12种凤梨科观赏植物真菌病害,即围小丛壳[Glomerrellacinghlata(Stonem.)Spauld.etSchrenk]、辣椒刺盘孢[Colletotrichumcapsici(Syd.)Butl.etBisby]、水塔花星裂盘菌(PhacidiumbillergiaeL.ZengetP.K.Chi)、凤梨顶多毛孢菌(BartaliniaananassaL.Zeng,Z.D.JiangetP.K.Chi)、可可球二孢(BotryodiplodiatheobromaePat.)、钝头粘盘孢菌(ColletogloeumobtusumSutton)、油球拟茎点霉[Phomopsisdiplodinoides(Sacc.)Punith.]、筒凤梨拟茎点霉(PhomopsisspectabilisV.G.Rao&B.R.D.Yadav)引起的叶斑病,灰霉(BotrytiscinereaPers.)引起的花腐及分别由强雄腐霉(PythiumarrhenomanesDrechsler)、簇囊腐霉(PythiumtorulosumCoker&Patterson)和蕨柱帚霉(Cylindrocladiumpteridis Wolf)引起的根茎腐、叶基茎基腐和茎基腐。其中,星裂盘菌叶斑病、顶多毛孢叶斑病为凤梨科观赏植物的新病害;钝头粘盘孢菌、油球拟茎点霉为中国真菌新记录种。在温室生产中,以围小丛壳引起的叶炭疽病、筒凤梨拟茎点霉引起的叶斑病发生普遍而严重;根茎腐、叶基茎基腐和茎基腐在部分生产单位常引起死苗或死株  相似文献   

15.
玉米镰孢穗腐病发生条件及化学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人工接种筛选抗病品种资源,研究播期、种植密度对病害发生的影响,明确玉米镰孢菌穗腐病发生与品种资源、播期、种植密度的关系,分析棘孢木霉菌颗粒剂(TCF)和XDS种衣剂(40%毒死蜱乳油、20%辛硫磷和10%井岗霉素混剂)对玉米穗腐病的防效。结果表明,32个自交系中有6个抗病自交系,延迟播种玉米镰孢菌穗腐病发生严重,播种密度对病害发生程度无显著影响。人工接种条件下,TCF颗粒剂穴施、XDS种衣剂拌种2个处理表现为百粒重增加、秃尖长度降低,TCF颗粒剂穴施处理的防效最高,为48.69%。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通过选择种衣剂迈舒平、微生物菌肥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不同搭配,筛选最适宜人参生长的种子处理方案。试验结果表明:方案B2+A1(迈舒平+埃尔夫)对人参苗期立枯病及锈腐病防效最好,为74.95%。方案B1+A4(即单用迈舒平)可显著提高人参的存苗数、鲜重、根重及根长。  相似文献   

17.
在海南省东升农场发现一种新的木菠萝果腐病,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一个菌株B1,经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其为该病的病原菌。通过形态学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帚梗柱孢霉(Cylindrocladium sp.);帚梗柱孢霉(Cylindrocladium sp.)引起的木菠萝果腐病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8.
在所有病害中,能明显降低玉米产量、分布最广的是根腐病和播后种子霉烂病。在摩尔多瓦玉米根腐病和茎腐病的主要病原菌是镰刀菌属Fusarium中的优势种串珠镰孢(F.moniliforme)、赤霉链孢(F.graminearum)、尖镰孢霉(F.oxysporum)和F.gibosum。为防治病原菌随播种材料传播,可采用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茎基腐病和赤霉病在中国黄淮麦区发生严重,对小麦产量及品质造成较大影响。各地报道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病原菌种类有所差异。为明确当前中国小麦主产区河南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病原菌种类变化情况,本研究对2022年采自河南省安阳、漯河、周口、南阳等8个不同生态区的小麦茎基腐病病株和赤霉病病穗进行了分离纯化,分别得到257和88株分离物。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小麦茎基腐病样品分离物中,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231株,占比89.88%;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23株,占比8.95%。赤霉病样品的分离物中,禾谷镰孢菌76株,占比86.36%;假禾谷镰孢菌10株,占比11.36%。2022年河南省所有采样地区的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均为假禾谷镰孢菌,赤霉病的优势病原菌仍为禾谷镰孢菌,但赤霉病样品分离物中假禾谷镰孢菌的占比有所增长,特别是在安阳、平顶山和漯河市的赤霉病样品中假禾谷镰孢菌的分离频率达到了10%以上。  相似文献   

20.
香草兰根(茎)腐病是香草兰上重要病害之一,目前国内外尚未有基于rDNA-ITS序列的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的报道。本研究从海南省万宁市的兴隆、长丰和南林等地的病样中分离获得了9个菌株,经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形态学鉴定和分子鉴定,病原菌被鉴定为尖孢镰刀菌,表明海南省万宁市地区的香草兰根(茎)腐病病原菌是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然后,基于rDNA-ITS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并对菌株的致病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9个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中被聚类为遗传距离明显的2个分枝,而且分枝Ⅱ的致病性要高于分枝Ⅰ。本研究为香草兰根(茎)腐病病原物快速鉴定提供依据,对香草兰根(茎)腐病防治决策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