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8月的一天,文友老林从省城回到大理探亲。当年"草皮地"的文友们相约为他接风时,老林说,"今天,好像还有一位文友没到。彭兄,那位没来的文友,还和你共过事呢!"他这一说,我先是一愣,而后,终于想起来了。老林说的是我早年的同事小刘。上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2.
开心一刻     
德国诗人歌德在公园散步,经过一条狭窄的小路时,迎面遇到一位曾胡乱指责他作品的人。那个人傲慢地说:“我是从不给蠢货让路的!”歌德回答:“我却正好相反!”说完侧身退到路旁。 我是光着身子进去的呀 某经理刚过生日,却愁眉苦脸。朋友百般询问,他才说出原因:昨天我过生日,女秘书悄悄对我说:“晚上到我家来,我给您过生日。”我如约而至,秘书说:“你先在客厅等着,我到房间里准备一下,5分钟后您进来,一定会给你一个惊喜。”5分钟后我推开门,公司所有的同事都在,还为我准备  相似文献   

3.
听说李厂长利用林区多年滞销的桦木杆制出了畅销产品,并因此起了家,我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到木旋厂采访他。“写我?”李厂长爽朗地笑了。“功劳是大家的,我有什么好写的。要写就写公司或我们的职工吧。”他的婉言拒访并没使我们改变主意,我们的目标仍然对准了他。但他仍然坚持“不要写我。”正当我们为难之际,从里屋办公室里闯出三位女同志:“记者同志,厂长不说,我们说。”及时雨!“谢谢你们!”我们赶忙反客为主,给他们让坐。  相似文献   

4.
楔子汽车驶向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窗外新绿层层 ,空气如洗。一切新鲜澄净得令我这个久居城市的“乡巴佬”不敢相信自己的感觉。这就是长白山了 ,我仰慕已久的地方。记得离开北京之前 ,朋友们惊诧于我要去长白山 ,都要问 :“你干什么去?”我明白这句话的潜在涵义 :“保护区的具体工作是什么?你又能做什么?”同样问题之于我也是一片朦胧 ,只得开玩笑地说 :“去看林子”。我这么说着 ,心里却想着风景如画的林区与生活在那里人们……如今 ,终于到长白山了。“看林子”的具体含义也就该逐渐明晰了……一、站中生活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共19万公顷…  相似文献   

5.
一、汉马、诺敏自然保护区。为保持大兴安岭林区的自然景观,保护益鸟益兽,开展综合性科学研究,发展旅游事业。根据1957年国家制定的《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精神,在大兴安岭牛耳河、诺敏河两地,分别划定了汉马和诺敏两个自然保护区。汉马自然保护区。位于西坡的牛耳河源头,总面积十三万五千公顷。森林覆盖率百  相似文献   

6.
胡刚 《森林公安》2005,(6):46-46
老林坐在厨房的矮凳上.炉膛里的火光映在他黑红的脸上,一闪一闪地跳。地上放着一个酒瓶,瓶里的洒只剩下一半,老伴做着饭,也跟着唉声叹气。老林是这一带远近闻名的猎手,他20世纪70年代从部队复员回来时,正值那几年野兽时常进村骚扰百姓,不是张家少了一只羊,就是李家缺了一只鸡,搞得村里人心惶惶。老林一怒之下制作了一技明火枪。牵了条猎狗,进山除害去了。老林毕竟是老林,进山打猎从不空手而归,  相似文献   

7.
银杉情思     
“到了花评自然保护区,就该看银杉去!”这是我们到达花评后最大的愿望。向导小王是花坪林区银杉的护理员,20岁左右,他高个,脸白里透红,目光炯炯,是个漂亮的小伙子。“长期在深山老林里工作孤独吗?”我好奇地问。“刚开始也孤独,但爱上这一行就不会了。”他微微一笑,有点不好意思地说。“现在搞什么课题呢?”“我刚走出校门不久,底子薄,银杉、铁杉、五针松、邹果茶、厚友香、弥猴桃、福建相等项目,都是在老同志的指导下进行的。”好个谦虚的小伙子!“有女朋友了?”一没有。”他老老实实地回答。“想找个什么样的呢?”“我想…  相似文献   

8.
今年2月,在腾冲县林业局张德厚同志的陪同下,我们前往白雪覆盖的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部考察被誉为“国宝”的大树杜鹃。汽车沿着蜿蜒的龙川江北行160多公里,于当天下午到达界头乡大塘村。在这里,我们受到自然保护区大塘管理站的同志的热情接待。次日天还未亮我们便作好了出发的准备。7点正,在两名年轻向导的带领下。我们乘车继续向北推进。约一个小时后。来到了牛角崖下,这里是龙川江的源头,以后的路就得“安步当车”了。我们大约走了3~4公里后,来到了大麦地,从这里才算  相似文献   

9.
罗树毅 《广西林业》2011,(11):18-19
住在大桂山鳄蜥救护繁育池里的4条母鳄蜥先后产下了23条可爱的小鳄蜥。这事发生在2011年4月17日至5月12日。这23条可爱小鳄蜥的降生让大桂山鳄蜥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全体工作人员眉开眼笑。“这23条小鳄蜥的诞生意味着我们保护鳄蜥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大桂山鳄蜥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阳春生感慨地说。  相似文献   

10.
路遇大熊猫普查队员  去蜂桶寨自然保护区采访我赶上了 15年才一次的全国大熊猫普查。那天我们刚到自然保护区,正为怎么才能采访到保护区的领导杨本清发愁,一位 20多岁的小伙子搭上了我们在当地租的“面的”,他是这次普查大熊猫的队员。  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行驶时,他告诉我们,这次主要是普查大熊猫数量以及它的栖息地及它们的伴生动物。牛羚、老熊、竹鼠就都是大熊猫的伴生动物。此外,还要调查保护区周边群众生活的状况,因为这些都直接关系到保护区今后的保护工作。  我问小伙子,这次普查中你在野外看到大熊猫了吗?他说,现在…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六三年五月的一天午后,我们从昆明西郊的美人山到三清阁,意外地见到了陈毅同志,他的音容笑貌,回忆起来,历历在目。“你们是来过团日的吧?”陈毅同志看到我们这么多男女青年,高兴地问。“陈副总理,您好!我们是昆明林业学校的,来进行森林植被调查。”杨国光老师迎上去握住了那只指挥过千军万马的手,介绍说。  相似文献   

12.
标识牌的学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威斯康星大学斯蒂芬角校区附近有个小型的自然保护区,离校区步行约10分钟。那天我在学校附近闲逛,看到主路向外延伸出一条小径,路边的一块牌子吸引了我的注意,上面写着“欢迎来到施米科利自然保护地”,并伴有一只展翅欲飞的威斯康星著名鸟类—沙丘鹤。我被这块招牌所吸引,想看一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于是走了进去。  相似文献   

13.
战友(小说)侯家序一大早我就吃了早点,打算到榆林镇去看望我的者战友阿川。可我尚未动身,他已风风火火地敲开了我家的房门。一进屋,阿川就歉疚地说:“大康,我实在没脸见您……”说着他眼圈儿就湿了。我忙递过一支烟去:“班长,您坐。”20年前他是我们爆破班的班...  相似文献   

14.
2014年9月10日18时30分,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赤峰市敖汉旗政协原主席、敬爱的孙家理同志以82岁的高龄,走完了他光辉灿烂的一生.为了缅怀老人为绿色事业所做出的丰功伟绩,笔者撰成此文. “人人爱黄金,我更爱绿树.”这是孙家理常说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几十年来,他始终如醉如痴地为家乡抓绿化搞治沙,人们亲切地称他“植树迷”“沙漠之狐”.  相似文献   

15.
1926年圣诞节,冯玉祥将军患了风寒感冒,正在房里休息。苏联友人乌斯马诺夫派人送来一只大鸟,说是送给他作为圣诞节礼物的。这种鸟极为罕见,周身白羽毛,展翅长达数尺,当地人称为”地鹏”。冯将军沉思半响,面带愠色对来人说:“我是请他来当顾问的,不曾请他来打猎。这是一种珍贵的乌。把它打死,怎么对得起我们国家?他是一个外国人,没有得到当局允许,就擅自行猎,我们的法律不能容许。”来人走后,冯玉祥又把当地的县长请来,责备他们未对擅自行错的外国人加以干涉。乌斯马诺夫后来十分惭愧,表示了歉意。冯将军又明确地向他提出两条:一是认错,下不为例;二是未经许可不得自由狩猎。  相似文献   

16.
粉碎“四人邦”以后,我国的自然保护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各种自然保护区相继建立,并颁布了许多法令和规定。同时也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施光孚同志“物种的自然保护”一文,系统地总结了他多年重视自然保护工作以来所取得的成果,对于广大林业工作者,特别是重视自然保护工作的同志不无裨益,我刊从本期起预以连载。  相似文献   

17.
中条山森林经营局皋落林场场长任高科,七年救活了两个场,并彻底地改变了这两个林场的面貌,我们慕名采访了他。在来皋林场的那间朴朴素素的办公室里,任高科正在同一位客户谈话。他友善地朝我们笑了笑,示意我们坐进他里间的卧室里,稍等片刻.谁知他竟让我们坐了差不多一个多小时的冷板凳,等到终于送走了那位客户,他才非常抱歉地对我们说:“你看,咱们这儿的条件不好,客户来了,就必须让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去。都是自己人,想来你们不会太在意吧。”我们说明了来意。任场长笑着说:“我并没有做出什么成绩,这样吧,你们先出去看着听听,也替我在群众中征求征求意见。”我们感到任高科可能是有意不跟我们“配合”,也只好从外围“突破”了。通过几天的采访,结论是在我们预料之中的,他的确是一位深受群众欢迎和信任的好场长。  相似文献   

18.
那就回家乡去吧 有一次,著名的歌唱家科兹洛夫斯基得知斯大林很赏识他,便向斯大林提出一个要求:“我从来没有去过国外,所以,我想……”“你不会出逃吧?”“瞧您说的,斯大林同志,对我来说,家乡村庄要比国可亲多了。”“不错,好样的,那就回家乡去吧。”  相似文献   

19.
面对大自然慷慨无私的馈赠 ,我们早该心存愧疚。华美的言辞感恩 ,绝不意味人们对大地母亲的回报。为了与自然界和谐共进 ,我们还是快点做些有用的实事。有人会像饶舌的喜鹊 :“看哪 ,我做了 !”刚脱冬装 ,便叽叽喳喳地唱 :“春天来了……”仅此而已 ;有人陶醉地说 :“愿化作一棵树” ,只为“长在恋人必经的路旁” ,用“颤抖的叶”倾诉“等待的热情”。万物之灵的人哪 ,从来巧于利用自然表现自我 ,却难得为绿色世界增加一份实实在在的美。许多人认为真的干了实事 ,例如植树 ,二十多年 ,参与者达四十亿人次 ,若每人每年种活一棵树 ,那一定是绿…  相似文献   

20.
1、捐躯报国 日本投降后,有的战犯剖腹自杀,美其名曰“捐躯报国”。“南洋姐”(妓女)讽刺说:“我们也是捐躯报国”。 2、形象比喻 两个孙女常取笑她们的爷爷是老顽固,而他却竭力否认。一天,爷爷给她们讲他在山里的一次骑马旅行。他说:“导游认为马的性格和骑马的人应该一致,并给我们作了很仔细的搭配。” “你骑的马什么样?”一个孙女插嘴道。 爷爷极其勉强地回答:“给了我一头骡子。” 3、母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