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何家运 《油气储运》1996,15(5):45-47
丙烯是一种受热易气化、受压易液化的常用石油气。卸丙烯罐车最简便的方法有3种,泵卸车、加热升压卸车和利用氮气加压卸车。由于这3种卸车方法各存在不同的缺点,如,丙需大量放空、常温下无法卸尽、高温时无法卸车、升压罐难以补料以及消耗价昂的氮气等,所以在实际操作中一般不单独采取某一种方法,而是采用第一与第二种或第一与第三种结合的方法,其中第一与第二种结合的方法具有投资少、应用范围广、卸车工艺成熟等优点。此方  相似文献   

2.
王跃坤 《油气储运》1996,15(6):39-39
一、工艺流程 铁路罐车卸车系统工艺流程为: 铁路罐车→栈桥阀门→卸料泵→储罐。 目前铁路罐车多采用上卸法,而上卸法又有两种接管方式,一是利用铁路罐车的卸料管,通过金属软管来连接铁路罐车与栈桥阀门(多用于酸碱类罐车的卸车);二是直接将栈桥鹤管从人孔插入铁路罐车内(见图 1)。  相似文献   

3.
刘成  张国志 《油气储运》1994,13(5):59-60
酸碱是石油加工的辅助原料,它们与炼油生产有着直接关系。由于铁路运输安全的需要,所有酸碱罐车均为上卸。但目前国内还没有效率高且又耐腐蚀性较强的自吸泵,因此卸车的方法都不十分理想,本文介绍一种酸碱卸车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靳明松 《油气储运》2003,22(1):43-45
将俄罗斯与国内的铁路原油罐车做了详细对比,在现有的国内罐车原油卸车设施的基础上,提出了俄罗斯铁路原油罐车下卸的现行办法,为铁路罐车进口俄罗斯原油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针对GHA70A型对二甲苯(PX)罐车在加热卸车过程中蒸汽消耗量大、加热时间长的问题,对罐车不同的加热方式及加热条件进行现场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加热方式下的加热效果,制定了合理的加热方式和蒸汽入口压力。现场实际加热过程中,结合罐车PX结晶程度和卸车仓储库所在地气候条件,适当选择单管或双管加热方式,并在加热过程中采取换向操作,可以有效降低蒸汽消耗量。为了减少加热时间和节约蒸汽耗量,罐车蒸汽入口压力应尽量不小于0.30 MPa,视结晶程度选择不同的蒸汽入口压力:秋季及初春季节蒸汽入口压力取0.30 MPa左右,而冬季蒸汽入口压力取0.45 MPa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铁路原油罐车卸车时间,分冬、夏两个季节。规定原油卸车时间冬季为5h,夏季为3h。在规定的时间内,需将铁路罐车内的原油全部卸净,以保证铁路列车正点运行。以在我厂原油卸车常出现超点罚款现象。因此,对卸车蒸气量的影响、卸油集油管线的影响进行了水力校校。 1.铁路原油罐车自流卸油水力计算 铁路原油罐车自流卸油系统水力计算简图见图1。其自流卸油的流态,主要是层流流态和水力光滑流态两种。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的油库占全国油库的60%,汽油卸车量占轻油储量的80%;及该地区高温期长,当环境气温达到33℃~34℃时铁路罐车上卸汽油发生困难的状况。作者提出一种新的卸油方式—单点自吸式卸油方案。它的特点是用一个鹤管依次逐个卸车,卸车鹤管端部自带潜油泵浸入车内进行抽油,并不受气温影响及不污染环境,减少了油品蒸发损耗,卸车时间可缩短,工程一次投资费用可比多鹤管同时卸油方案节省40%,经营费用可节省93%。作者认为本方案可用于原有油库卸车台的改造;对于容量小于10×10~4m~3、年周转量30×10~4m~3的油库采用本方案是可行的经济的。  相似文献   

8.
国内原油铁路罐车的装卸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弊病,有待改进。文章结合一卸车台的技术改造工作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通过测算认为改造后的卸车台可节省原油1~2‰,每吨原油的蒸汽耗量可缩减3.2倍。另外,就改造的项目及内容作了具体的说明;经一年多的使用证明了在节约能源、防止污染、安全生产等方面效果显著,并能较大地减轻操作人员的体力劳动。  相似文献   

9.
李祥宾  魏洁  王凯濛 《油气储运》2013,(12):1376-1378
目前,铁路罐车装卸油品方式主要以上装上卸为主,采用上卸方式易产生气阻,卸车效率低,且损耗大,易产生静电。已经成熟的汽车下装下卸技术,特别是无残油留存新型阀门技术的发展为铁路轻油罐车的改造提供了新思路。基于无残油留存新型阀门技术的工作原理,论述了铁路罐车实施下装下卸的可行性。同时,在底卸方面成熟的安全措施经验和管理规定可为铁路罐车下装下卸技术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铁路罐车下装下卸技术的应用,可有效解决气阻、静电等问题,降低损耗,节约投资,产生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图3,参6)  相似文献   

10.
浅谈炼油厂储运的损耗与降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炼油厂储运系统所管辖的原油及石油产品,在装卸、输转、储存过程中的损耗有:大呼吸损耗,小呼吸损耗,调合损耗,脱水带油损耗,泵移采样损耗和卸车、装车损耗。在加工原油240×10~4t/a的能力时,原油卸车48422辆,中间半成品输转量3813624t,出厂成品2030398t,装出44345辆罐车的情况下,对全厂654座油罐(总容751380m~3);  相似文献   

11.
丁二烯产品的安全储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抚顺乙烯化工有限公司丁二烯的储存现状,分析了丁二烯的特性和其自聚物形成的条件,为保证生产安全,提出了防止丁二烯自聚的措施和安全清理丁二烯储罐内过氧化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URJ92-6金属油罐是汽车装载的金属油罐,在设计中首次将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以及车辆的行驶理论用于车辆金属油罐。在已知数学模型的条件下,采用混合离散变量优化方法,进行优化运算,得出罐体截面的最佳形状是“梯圆形”,使URJ92-6金属油罐达到了容量最大、重心最低的综合效果,并利用加权系统将这一综合效果统一到目标函数中,在满足罐体与罐头的强度、刚度的前提下,求得最佳的尺寸组合和最优的罐体壁厚,同时U  相似文献   

13.
对于液体,根据分子运动论可知,在分子之间有着作用力。液体受压时,分子间距减小,分子之间产生斥力,就表现为压力,即压力的表现形式为要求膨胀的能。液体的压力产生还有一个液柱高度产生的位置能,位置能在液柱高度存在时是始终存在的。  相似文献   

14.
铁路油罐车液力清洗加热过程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松圣  周明来 《油气储运》1999,18(12):22-23,45
分析了在铁路油罐车液力清洗过程中利用水、空气、蒸汽三种介质缓热铁路油罐车的传热特性推导了铁路油罐车的温度变化公式,在设计用移动式清洗设备来清洗铁路油罐车的加热工艺流程时,可参考该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5.
汽车运输油料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是短途运输油料的主要工具。为了确保运输安全,预防火灾,加强油库或加油站安全消防,提出了汽车运输油料时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着重强调运油车辆和驾驶人员的消防要求、装卸及运输油料中的防静电措施和油罐车向地下油罐卸油时的安全要求等。  相似文献   

16.
冷气降温的卸油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振华 《油气储运》1999,18(6):54-55
提出了冷气降温的卸油方法,其原理是:冷却介质由水改为冷气,鼓风机将 空气吹入管路之我用水池中的水进行预冷,再进入装冰筒中进行二次冷却形成冷气,最后将气吹油蝈内的气体冷却油品,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安全可靠、投资少、克服气阻效果明显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北京输油公司雄县泵站对一套热媒炉的膨胀罐氮封系统进行改造的情况。原氮封系统由于管路长,接头多(泄漏点多),氮封和氮气保护系统共用一组氮气源,氮封系统经常处于失效状态等原因,导致导热油的使用寿命缩短,经济效益低下,针对这些情况采用了改造措施,内窝包括将氮封与氮气保护系统分开设置,以缩短氮封系统管路,减少泄漏;以液封代替安全阀,大部分管路以焊接方式连接;降低氮气供应压力;以环氧树脂封堵由导热油造  相似文献   

18.
黄花鸢尾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利用黄花鸢尾(Irispseudoacorus)对含盐和氮磷较高的水体进行富营养化控制研究。结果表明,黄花鸢尾对于总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等营养盐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水体中的硝酸盐变化趋势与溶解氧相同,氨氮变化趋势与溶解氧相反。黄花鸢尾可以有效地控制水中的叶绿素a,种植黄花鸢尾的水体中叶绿素a仅为对照的1/168,说明黄花鸢尾可以有效抑制藻类的繁殖生长。同时,种植黄花鸢尾能抑制水体pH值的提高,降低盐度,提高透明度,对改善水质有很好的效果。黄花鸢尾对营养盐的去除主要是通过植物根际微生物的作用。通过MPN(mostprobablenumber)法测定黄花鸢尾植物群落的分布可以看出,其根际的氮循环菌最为密集,由根际向外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9.
梁斌  马永利 《油气储运》1997,16(6):34-35,47
在施工安装过程中,立式钢制储油罐常因焊缝密集,应力状况复杂,造成油罐形体尺寸难以控制,影响了油罐的安装质量。从罐壁和罐底的焊接过程和焊接工艺方面,分析了出现焊接变形的原因及其它因素对焊拉的影响。同时提出了在施焊过程中的焊接变形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油罐车卸槽时易产生气阻,气蚀和吸入能力不足等现象,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指出只要吸入装置设计合理,选用合适的泵或适当的输油工艺参数,就可以避免在油罐车卸油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