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灌水沟播机起垄开沟器的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起垄开沟器是灌水沟播机的主要工作部件,需要一次完成起垄、开沟、覆土等几项作业。本文中对翼式起垄开沟器的结构形式及参数进行了设计研究,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开沟器工作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2.
美国得克萨斯“开掘者”公司(Trencor)最近推出一种新型开沟机。这种新型开沟机施工迅速,操作方便,能精确地切除土方和岩石,开出两壁笔直、沟底平整的管道沟,所开土方即可用于回填。如遇岩石,这种开沟机的工效将是挖土机的  相似文献   

3.
一、油菜撒播机开沟覆盖技术 该技术是指前茬收获后,按农艺要求将一定量的种子、肥料直接撒施于土壤墒情适宜的板茬地上。然后按一定沟距用开沟机开沟.将沟土均匀抛洒覆盖在畦面上的一种油菜种植方式。应用的开沟机要求抛土幅宽大于1.4米。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杂交稻制种“沟底机插父本+垄台直播母本”种植模式下父本浅水、母本湿润的水分管理目标,根据2ZD–2.4型沟插垄播式杂交稻制种机设计了一种开沟装置。该装置由种沟开沟器、蓄水沟开沟器、插秧沟开沟器和浮板组成,由浮板带动开沟器同步开出所需沟型。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分析开沟器起土角角度、元线角角度和挤压成型面长度对回土率和沟深稳定系数的影响,并进行多目标寻优,获取开沟器最佳参数组合。结果表明:当开沟器起土角为5°、开沟器元线角为65°、挤压成型面长度为140 mm时,种沟开沟器的回土率和沟深稳定系数分别为10.99%和8.34%,可实现种沟、插秧沟和蓄水沟同步作业。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插秧开沟深度为50 mm时,插秧深度为22.8 mm,漏插率和漂秧率均低于2.0%,母本出苗率达87.67%,可满足杂交稻制种种植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5.
稻田固定厢沟免耕栽培技术突破了稻田传统耕作模式,具有省工、省力、省时的特点,在四川省稻田种植区已大面积推广,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 技术要点 1.1 厢沟格局规范化中稻收割约15天前要放水晾田,收获后随即在田间按一厢一沟宽2.4m(其中厢宽2.15m,沟宽0.25m,沟深0.3~0.5m)的规格开沟做厢,边沟距田坎2m,背沟距背坎0.8m,排湿难的田,背沟开得更深。开沟的方向按排水的方向,宽田还要增横沟。开沟所起泥土匀撒厢面,使全田厢面高低一致。  相似文献   

6.
为克服草地土壤坚实度高、残茬根系量大带来的开沟问题,在草地切根改良的基础上实现施肥补播,采用破土刀齿破茬-种沟双圆盘开沟器开沟覆土-肥沟双圆盘开沟器压土成沟并覆盖种沟的工艺构建种床与肥床,设计分层交错式覆土开沟装置,建立种沟与肥沟双圆盘开沟器需满足的参数关系。基于土壤扰动造成土壤坚实度下降理论,通过对比试验,确定种沟开沟器距切根沟缝的距离对土壤坚实度的影响,得到将种沟开沟器布置在距离切根沟20mm处,可使开沟器入土处的土壤坚实度下降62%。将分层交错式覆土开沟装置应用于9QFB-2.4型破土切根施肥补播复式作业机,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实现稳定开沟,形成深47.3mm、宽29.1mm的肥床与深44.7mm、宽19.5mm的种床,施肥和播种深度合格率分别达到80%和83%,且对土壤的扰动程度小于14%,有利于草场植被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张学 《农村科技》2004,(3):23-23
方法是:如用犁播,可按行距要求,第一犁开沟下种,第二犁将豁起的土覆盖第一犁沟的种子后,将犁沟留作灌水沟。如用机播,可靠播种沟另开灌水沟。灌水时,从灌水沟引水灌溉,通过停渗作用湿润播种沟的土壤及种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球墨铸铁长距离输水管道的接口型式、施工工艺、管道开沟、施工测量、管子切割、现场布管、管子下沟敷设安装方法和一些施工机具的构造原理。  相似文献   

9.
基于SPH算法的旋叶刀辊开沟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解决常规开沟刀开沟宽度和开沟深度不足,不能满足新疆地区葡萄开沟埋藤的种植模式的需求问题.【方法】本研究在原有刀具的基础上改进设计了风扇式旋叶开沟刀辊,利用逆向工程得到旋叶刀的三维模型,基于SPH算法对其进行切削土壤的显示动力学分析,得到最优的开沟工作速度及刀辊转速,并对旋叶刀辊的弯折角进行了分析,将其安装在相应动力的小型开沟机上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一副刀辊单次开沟深度在200mm,宽度可达400mm以上,且刨土效果良好,沟底成圆弧形,开沟后土散落在沟两侧,经过两次开沟即可达到所需的要求.【结论】该旋叶刀辊的开沟深度和宽度满足了新疆石河子地区葡萄园的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述了“钢管桩法”水下爆破成沟的原理。经过爆破实践及有关公式推导,阐明了水下爆破的普遍规律。并给出了按不可压缩流体理论推导出炸药量的计算公式。文章认为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水下爆破技术将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张永兴 《油气储运》2004,23(6):30-32
以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江南水网段的现场施工为例,介绍了输气管道水网地区采用挖泥船水下成沟法进行河流穿越的施工过程,对这种施工方法提出了具体方案和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12.
高庭禹 《油气储运》1997,16(4):37-39
在带油管道上施工动火危险生较大,易引起火灾事故。在动火管段施工过程中,对动火管段要进行隔离和清扫。常用的隔离方法有封堵器封堵,冷冻法封堵和隔离物法封堵,其中冷冻法一般用于输送易凝介质管道上;对管道内易燃物的清除可采用位差空油,用水置换油,气体扫线和吸和排油等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李贵宾 《油气储运》2003,22(1):35-36
介绍了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施工中首次采用漂浮法穿越江南水网的施工工艺,这种方法具有缩短工期和降低工程造价的特点,总结了该方法的施工经验,可为类似该水网地质条件的管道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水平定向钻穿越技术是目前管道铺设施工的一项重要施工工艺,在世界各国及各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由于穿越距离较长,作业带难以满足管道一次性预制需求,3 300 m长江定向钻穿越作业带可用部分只有1 km,要达到一次性预制存在巨大的拆迁量,而采用"二接一""三接一"等施工方法对长距离管道回拖存在较大风险,为了确保管道一次性回拖成功,采用弹性敷设、过路、过河等措施实现长距离管道一次性预制。通过对管道强度进行应力计算以及现场多次测量,最终采取管道弹性敷设漂管进美人港河的预制方案,实现了1 km管道陆地部分预制,2 km管道进入美人港河漂管的实施方案。实践证明,该措施大大降低了管道回拖力,减少了拆迁量,为管道的一次回拖成功奠定了基础,为今后的长距离定向钻穿越提供了重要参考。(图1,参6)  相似文献   

15.
中济输气管道的试压、通球吹扫与置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刚强  陈松  邓彦  陈向生 《油气储运》2001,20(10):33-35
介绍了中济输气管道试运行投产工程中,进行强度试压,严密性试验,通球吹扫及干线,站场氮气置换和全线置换投产各环节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检测标准和具体施工步骤,为其它输油管道改输气管道试运投产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李铁山 《油气储运》1998,17(12):27-29
东营至临邑输油管道在穿跨工程施工中,采用在浮桥上预制组装管道,安装管桥结构,利用塔架和承重主索直接整体起吊过河管道,获得一次吊装成功,该施工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由于安装的主要工程是在浮桥上进行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空中作业量,避免了不安全因素,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成本。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油气管道骨干管网初具规模,运维体系日趋完善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智慧管网的建设成为可能。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智慧管网的建设为例,基于智慧管网现有设计方案,梳理了现阶段智慧管网在科技、信息、物联网方面各个系统的建设进展,介绍了中俄东线和中缅油气管道试点工程的最新成果,提出了智慧管网建设仍需解决的问题。通过明确智慧管网建设的原则及目标,实践探索出一条智慧管网建设的有效途径,最终实现“数据全面统一、感知交互可视、系统融合互连、供应精准匹配、运行智能高效、预测预警可控”的管道智能化运行目标。  相似文献   

18.
输油气管道的漂管沉降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甬沪宁进口原油管道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介绍了输油气管道漂管沉降的施工方法,分析了该方法的适用范围,探讨了漂管沉降施工的一些相关规范.对比其它输油气管道施工中的穿越方案,分别从工程进度和工程成本两个方面阐述了漂管沉降施工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王猛  杨道力 《油气储运》2000,19(7):52-54
用钻孔灌注桩加固水下管道具有适用性广、承载力大、建造费用低等特点。以唐白河穿赵管道段加固为例,对这种加固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采用钻孔灌注桩技术加固水下管道,能管道悬空固定在水中,通过适当调整钻孔灌注桩间距、桩径等方法,可减小穿、跨越的距离,对提高穿跨越管道正常的安全运行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程梦鹏  张维尧 《油气储运》2003,22(2):36-38,59
忠县长江穿越工程位于三峡工程水库区,管道穿越设计难度较大。通过对大开挖、钻爆隧道、盾构隧道三个穿越方案进行比较,决定忠县长江穿越工程采用钻爆隧道穿越方案进行穿越,该施工方案技术成熟、难度低、工程投资较省,并介绍了穿越施工中防治水的设计及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