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桃蚜(MyzuspersicaeSulzer)是甘肃棉区棉花苗期的优势种群。自5月中旬迁入杯田,6月中旬为发生高峰期,此后数量锐减。桃蚜为害棉花后主要导致荷铃脱落率增加,总铃数下降而减产,对棉花品质无显著影响。苗期单株蚜量x与产量损失率y的关系式为:y=7.4488+0.04749x(r=0.981 ̄)。提出甘肃河西地区苗期桃蚜的防治指标为百株蚜量4000头。  相似文献   

2.
小麦种质资源的抗蚜性及其与表型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筛选抗蚜虫的小麦种质资源以及获得小麦抗蚜性选择的形态学指标,2002~2005年对国内外4600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田间抗蚜性鉴定,并对其中40份抗蚜性不同的材料的抗蚜性与表型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材料的抗蚜性存在明显差异,分为高抗、中抗、低抗和不抗四种类型。筛选出抗蚜材料30份,占参试材料的0.65%,其中C273(印度)和兰麦(陕西柞水)表现高抗,其余7份和21份材料分别表现中抗和低抗。40份不同抗蚜性材料的抗蚜性与表型性状的相关研究表明,植株蜡粉与蚜量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颖壳颜色与蚜量比值呈显著正相关,穗密度与蚜量比值呈显著负相关,旗叶长、宽及长宽乘积、叶色、芒长、颖壳茸毛等与蚜量比值无显著相关性。颖壳颜色、蜡粉和穗密度可以作为小麦抗麦长管蚜选择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3.
蚜茧蜂对不同味源的选择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韩宝瑜 《茶叶科学》1999,19(1):29-34
用“Y”型管嗅觉仪(定向选择)和培养皿(自由选择)法,观测了蚜茧蜂(Aphidiussp.)对茶蚜危害的和非危害的茶树新梢及其不同部位、新梢提取物、茶蚜蜜露和几种非寄主植物材料的定向和选择行为。结果表明,只有茶蚜危害的茶树新梢(包括其不同部位)和茶蚜蜜露对蚜茧蜂有显著的引诱力,表现在蚜茧蜂对这些部位的搜索、停留、触角敲打和产卵管刺探等次数和时间明显增加,并且嗜食蜜露,而非危害的茶树相应部位和非寄主植物(如月季、小叶黄杨)则无明显的引诱作用。  相似文献   

4.
茶蚜和茶楼癭螨、茶短须螨、茶黄螨等螨类是福建省茶区常见的刺吸性口器害虫、害螨,以往茶园防治茶蚜主要使用扑虱灵、乐果、甲胺磷等剧毒、高残留农药,防治螨类则大量使用三氯杀螨醇.造成极为严重的农药残留,为此,应抓紧开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及茶园适用生物农药的筛选与应用技术研究,作为无公害茶叶生产系统的配套技术,以替代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本试验对集琦虫螨克等药剂对茶蚜及螨类适用性进行探讨.现将结果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供试害虫茶蚜(ToxopteraaurantiiBoyer);茶橙癭…  相似文献   

5.
棉根蚜Smythurodes betae(westwood)是棉花根部的刺吸害虫。近年来,在浙江东沿海三门湾棉区为害棉花十分严重。经作者于1990~1992年的调查研究。现巳明确该蚜寄主植物有13类34种;在浙东棉区终年以元翅弧雌胎生蚜繁殖,营不全周期生活;以成、若蚜在冬作物或杂草寄主根部越冬;用自然变温法测定其每世代有效积温为248.15度,生育起点温度为7.26℃。该蚜在棉田与寡节切叶蚁(oligomrnexs auteri Forel)和菱结大头蚁(pheidole rhmbinoba Mayr)有共生关系。另外,本文还记述了作者对该蚜的生物学,田间蚜量消长规律及适生环境等研究结果。萄剂防治试验表明以30%呋喃丹颗粒剂拌种防效最好,防效可达90%右左。  相似文献   

6.
茶蚜生态学和防治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成松  韩宝瑜 《茶叶》2002,28(1):8-11
茶蚜Toxoptera aurantii Boyer广泛分布于我国茶区,近年来在江苏、浙江和安徽茶区为害较重,每年4-6月、9-10月形成虫口高峰。已鉴定50余种天敌,重要天故为七星瓢虫Cocciltella septempunctata L.、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Pallas)的各种变种(变型),大草蛉Chrysopa seplempunctata Wcsmeal,中华草蛉C.sinica Tjedea、门氏食蚜蝇Shaerophoria menthastri L.、黑带食蚜蝇Syrphus balteatus de Geer、大灰食蚜蝇S.corollae F.、四条食蚜蝇Paragus guadifasciatus Meigcn和蚜茧蜂Aphidius sp.,以及虫疫霉Erynia sp.。该蚜虫趋嫩危害嫩梢,采摘对其种群有一定抑制效应;通常施药治蚜,但易造成名优茶中的农药残留。近年关于茶蚜化学生态学的研究发现,茶蚜蜜露、蚜害茶梢释放的互利素强烈地引诱瓢虫、草蛉和蚜茧蜂,调节它们的搜索行为。茶蚜体表含有的苯甲醛和多种烃类也有一定的引诱效应。  相似文献   

7.
为阐明春小麦对蚜虫的抗生性机理及蚜虫对寄主的适应性机制,选用抗蚜性不同的8个春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利用灌浆期人工接种的方法,研究了小麦抗蚜水平与麦长管蚜无翅型孤雌胎生蚜酯酶(EST)活性及谷胱甘肽转移酶(GSH)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蚜虫EST活性与春小麦抗蚜水平有关,GSH活性与小麦抗蚜水平无关。穗部及旗叶蚜虫EST活性均与其存活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47(P=0.04523)和-0.7214(P=0.0380),与有翅蚜分化率接近显著或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67(P=0.05911)和-0.7317(P=0.0336),与仔蚜繁殖率相关不显著。穗部及旗叶上蚜虫GSH活性均与其存活率、有翅蚜分化率及仔蚜繁殖率不相关。  相似文献   

8.
茶蚜(Toxoptera aurantit.)俗称龟蝇、枯蝇,各茶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春茶和秋茶,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在嫩梢枝叶上吸汁,被害梢芽叶萎缩卷曲,停止生长,其排泄物还能诱致煤病。该虫适生季节多营孤雌胎生,增殖力强,虫口迅速增长.幼龄茶园、台刘复壮茶园、修剪留养茶园及苗圃发生较多.近年因茶叶市场不景气,采摘不及时,部分生产茶园危害较重。本文就已推广在茶园使用的苦参素等几种无公害农药对茶蚜的效果进行室内外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 2%苦参素植物保护剂…  相似文献   

9.
茶蚜及其主要天敌的种群动态和捕食效应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田间调查表明,茶蚜通常在4月中旬?5月中旬、9?10月形成2个虫口高峰。5月份蚜茧蜂的寄生率10%,9-10月份蚜茧蜂的寄生率稍高,约10-15%。茶园中七星瓢虫种群对茶蚜种群具有明显的跟随效应;室内,1头七星瓢虫日捕食100-120头成、若蚜,1头中华草蛉日捕食70-90头成、若蚜。  相似文献   

10.
采用环境气候室人工接蚜虫鉴定和累计蚜情指数(I_(aa))评判法,对22份玉米品种进行抗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蚜性差异显著,在抗性品种上玉米蚜种群数量为负增长,产生的有翅蚜少;在感虫品种上玉米蚜种群数量急剧增长,并伴随大量有翅蚜产生。I_(aa)值从高抗蚜品种的1.1到高感品种的31.4。高感或感蚜品种9个,占比41%;中抗和抗蚜品种4个,占比18%;高抗品种9个,占比41%。生产上推广种植面积较大的京科968和先玉335等具有中等抗蚜水平,郑单958等高感蚜虫。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抗蚜虫棉花新种质的培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外源抗蚜基因导入棉花的研究结果,温室内苗期共检测出75棵抗蚜单株.应用PCR技术对其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70个样品出现阳性扩增,阳性扩增率为93.3%.与受体品种相比,转基因抗蚜棉单株蚜虫着生量仅为受体品种的20%~50%,蚜害指数减退率分别比受体品种减少65.13%~82.23%,表明转基因抗蚜棉大田期的抗蚜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单株蚜量比值法室内鉴定与RAPD、SCAR标记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开展了西瓜品种‘黑皮’对瓜蚜的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以‘黑皮’和‘花绿’为亲本的杂交F1代对瓜蚜表现为抗性,自交F2代植株表型出现抗感性分离,抗蚜与感蚜植株分离比经χ2测验符合3∶1分离规律,并用筛选获得的RAPD标记WO4600和SCAR标记WO4-S530验证了4个抗蚜品种、4个感蚜品种和10个F2抗蚜单株、10个F2感蚜植株。结果以‘黑皮’为亲本的西瓜抗蚜性由单显性核基因控制且能稳定遗传,‘黑皮’‘绿美人’‘黑美人’和‘惠兰’品种对瓜蚜具有良好抗性,‘花绿’‘凤光’‘蕙宝’和‘甜美人’品种则易感蚜虫。  相似文献   

13.
不同玉米新品种田间抗蚜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自然感虫状态下,采用5点取样法记录玉米蚜虫在不同玉米品种上的危害状况,对21个品种用蚜量比值法进行抗蚜性鉴定,对玉米蚜虫高峰期蚜量比值测定玉米抗蚜性进行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抗蚜性差异较大,金西南8号和陇玉1号为高抗品种,桂单203、青青601、珍禾978、周玉913、贝玉10、普玉3号、水金玉8号、云合2号为易感品种。玉米蚜虫天敌数量与玉米蚜虫口数变化规律出现相对一致性,玉米品种的益害比与蚜量比值呈幂函数关系,益害比随蚜量比值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4.
根据室内室外食蚜绒螨对不同龄级棉蚜寄生率和喜好性的调查分析得出:不同密度的食蚜绒螨对棉蚜有翅蚜、无翅成蚜、3~4龄蚜及1~2龄蚜的寄生率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其寄生率随食蚜绒螨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棉蚜龄级增大而增大;有翅蚜、无翅成蚜寄生率最大,存在正的喜好性。说明有翅蚜的带螨率和带螨数是田间食蚜绒螨发生量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可用于抗蚜性研究的棉花种质资源材料,2015―2016年对“七五”至“九五”期间鉴定的抗蚜性1级和5级的共计47份棉花种质资源进行重新鉴定。根据2年的结果,共筛选出7份抗蚜材料和3份感蚜材料,这些材料可用于抗蚜基因的挖掘及遗传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6.
柳黑毛蚜是危害园林植物最严重的害虫之一。选择18种植物挥发物,用Y型嗅觉仪对柳黑毛蚜进行行为测定,结果表明,柳黑毛蚜对青叶醇的选择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对反-β-罗勒烯、芳樟醇、反-2-己烯醛、苯甲醛、顺-3-己烯乙酸酯的选择达到显著水平(p<0.05)。将这6 种挥发物等比例混合,行为测定结果显示,柳黑毛蚜对混合组分具有极显著趋向性(p<0.01)。将这6种挥发物单组分及混合组分制成引诱剂,分别与素馨黄粘板组合,制成柳黑毛蚜诱捕器,于园林生态系统中试验,结果表明,6种挥发物单组分对柳黑毛蚜均表现出引诱活性,其中素馨黄粘虫板附加青叶醇(Z)-3-Hexenol的防治效果较为显著,2、6 d后的防效分别为46.65%、31.58%,而素馨黄粘虫板附加挥发物混合组分后的防治效果最为显著,2、6 d后的防效分别为53.50%、41.09%,达到了目前的生物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7.
玉米蚜田间发生消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蚜田间发生消长规律研究王存晋(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辽阳111000)玉米蚜在我国北方玉米产区早有发生。自80年代初玉米蚜在辽宁省普遍发生,一些年份部分地区危害尤其严重,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从80年代初到1996年,经11年我们分别在康平、辽阳、黑...  相似文献   

18.
禾谷缢管蚜羧酸酯酶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开展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抗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设计简并引物并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长度分别为260、331、337bp的3个禾谷缢管蚜的羧酸酯酶cDNA片段,命名为Rp.est1、Rp.est2、Rp.est3;3个片段推导氨基酸残基分别为87、110、112个;同源性分析表明,Rp.estl、Rp.est2、Rp.est3之间的相似性在40%左右,表明其分别代表不同基因;Rp.est1、Rp.est2、Rp.est3与其他昆虫羧酸酯酶基因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其GeneBank登录号分别为AY622997、AY869713、AY869714。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10种杀虫剂对辣椒上桃蚜的药效试验结果。25%喹硫磷乳油1000倍液,40%一宝乳油1500倍液,7.5%虫霸乳油油2000倍液和2.5%功夫乳油20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药后5d防效在99%以上;20%灭扫利乳油,2.5%敌杀死乳油和20%速杀丁乳油各1000倍液,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5天防效达91.5-96.5%  相似文献   

20.
20%好年冬乳油对甘蔗绵蚜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公顷用20%好年冬乳油300、450、600m的1-14天田间防效均在99.1%以上,可作为甘蔗绵蚜防治中的轮换用药。田间使用以300-450ml/h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