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养蜂问答     
培养新王淘汰老王,是养蜂人员不可缺少的工作。按照常规方法,在强群中培养王台成熟后,介入专门设置的交尾箱内,待处女王出台一周左右,在空中交尾;新王产卵后再介绍到生产群中。一个中等养蜂场,起码要准备10~20个交尾箱才够,况且在转地养蜂中,运送和堆放这些交尾箱是比较麻烦的;组织交尾群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新王培育成功后,介绍到生产群中去,搞不好会被围甚至死亡。在实际操作中我把生产群中老王吊到箱外,把待出的王台介入到蜂群中去,等其出台和交尾。这样做省去了上述麻烦,现介绍给蜂友们参考。1前期准备工作按照常规方法在强群中培育王…  相似文献   

2.
如何更好地培育生产王,是养蜂人急需求得的技能。养蜂人在实践中对育王方法进行革新,逐步掌握更经济实惠、更简便易行的方法。一、首次革新是把生产用蜂箱改为组合式微型交尾箱,整个育王过程只是节省了育王成本,仍是延用了传统育王过程的基本环节步骤。二、第二次是利用生产群作交尾群育王,省去了组建交尾群的麻烦,又避免高风险的介王等环节,克服了  相似文献   

3.
目前养蜂生产中普遍使用的交尾箱最多可容纳4只处女王,组织交尾群时一度失去外勤蜂,有一个恢复外勤蜂的过程。每个小交尾群需要2张脾。我介绍一种利用标准箱改成的交尾箱,此箱可用于育种场或大型养蜂场。因为使用原箱群改造,不用移动蜂群位置,可使蜂群处于安静稳定的环境。一个箱体可放6只处女王。每只处女王只要用一脾蜂。处女王一出王台,工蜂就处于积极工作状态,有利于处女王交尾。方法如下:1.新蜂箱组合前,在蜂箱两侧下部前后开小巢门。2.标准箱前巢门不变,后面中间开1个小巢门。3.蜂箱两侧各2个,前后各一个,共6个巢门。  相似文献   

4.
交尾群连续使用是指,提走新产卵王后经过技术处理跟着诱入成熟王台或处女王继续培养新王。根据需要可多次使用甚至保留全年。交尾群连续使用好处很多:避免组织时老蜂回飞引起盗蜂,早春晚秋冻伤子脾,幼蜂乱爬造成的损失;因老交尾群具备各日龄蜂,有一定采集能力,因此新王交尾快,新王质量好;老交尾群中有一定数量老蜂,有防卫能力,缺蜜期也不易发生盗蜂事故;根据情况,可用于贮存蜂王,也可发展为生产群。  相似文献   

5.
皖南从1月上中旬开始春繁至10月中下旬培养越冬蜂结束,繁殖期长达10个月,蜂王容易衰老,尤其经过度夏高温期,蜂王已呈古铜色,老态龙钟,产卵力下降。这不仅影响越冬蜂的培育,关王越冬死亡率高,来年春繁难成强群,还易发生“分蜂热”。针对这种情况,十余年来我们都是一年两换王,保持了常年王新群强,年年高产稳产。现将我们的做法介绍如下:1春夏局部换王1.1备好交尾群4月初油菜盛期着手育王,王台成熟时提取事前造好的半蛹半蜜粉的脾带蜂放入四区交尾箱里,下午检查蜂量,不足时取强群的蜂补充,次日介绍王台。50群蜂,只备四区交尾群2箱,直至仲秋育王…  相似文献   

6.
用继箱改制的八区交尾箱,用4框哺育蜂就能培育8只交尾的产卵王.使用这种交尾箱用蜂数量少,交尾成功率高,不占场地,节省时间、便于管理,能给养蜂者带来很大方便.下面把继箱的改制和巢框的制作介绍给各位养蜂者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育王、换王是一项重要而细致的养蜂工作,事关蜂场兴衰。在每年换王、育王时,蜂王的交尾成功率是每个养蜂员最关心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影响处女王交尾成功的几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与广大蜂友商榷。1 哺育群首先在育王前就要选择无病、群壮、各项生产性能指标均优良的蜂群。在群势达不到要求时,可以用相邻的两群蜂合并成一群蜂来培育蜂王,合并后的蜂群能达到20框的群势。在头一天傍晚拿走其中较差的那只蜂王,第二天把无王群放在继箱里,然后搬放在有王群的上面,底箱与继箱中间放一块塑料纱网。第三天拿走纱网调脾育王。这样的强群哺育蜂充…  相似文献   

8.
小交尾群的利用方法一个蜂场总得有几个蜂箱用来作交尾箱。而交尾后的新王往往得等产卵半月以后方可介绍入大群。介绍新王时如外界无大蜜源,免不了发生围王咬死新王等现象;从移虫育王到介绍大群前后一个多月时间,辛辛苦苦培育好的一个蜂王被围死,实在是可惜,这也是养...  相似文献   

9.
定地养蜂每年都要淘汰老劣蜂王。近年来我利用继箱交尾换王,把交尾换王合二为一进行。经实践证明,可节省一定的劳力和蜂具,也不影响蜂群的正常繁殖与生产,培育蜂王的质量也好。下面我将本人利用继箱交尾换王的方法介绍给同行们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0.
●秋季育王采用大群组织交尾群好去年秋天 ,因想换王 ,我采用了小群组织交尾群 ,结果处理不当造成全场起盗 ,我组织的交尾群被大群越盗越厉害 ,虽采取了紧急转场措施 ,才幸免没有导致全部失败 ,因盗蜂与中途搬运使交尾群成功少了一半。通过小群 (交尾群 )被盗的经验教训 ,我今年改用大群组织交尾群 ,不仅控制了盗蜂 ,而且蜂王质量好。我的具体做法是 :介绍王台前 2~ 3天将大群蜂王从巢箱带几框蜂提走 ,或将王提前扣在王笼里 ,放在继箱内 ,造成原群巢箱失王状态。然后介入王台即可 ,一个星期后检查新王是否产卵 ,如失王可放回老王。(王志刚 …  相似文献   

11.
正许多养蜂场通常都要设立独立的交尾核群来培育新产卵蜂王。同样育王过程中为促使处女王交尾产卵,交尾群的组织使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下面对交尾群的饲喂方法提出改进意见。大多数蜂场通常不会有专门独立的育王交尾场地,以伴随主场的方式就近方便地设置交尾群,这样便于管理。然而这样的设置是有弊端的:提脾抖蜂组建交尾群后,势必有相当的蜜蜂返回原群,不仅仅交尾群的哺育蜂量不足,还常常造成对所组建交尾群的  相似文献   

12.
组织交尾群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养蜂场每年都要组织一部分交尾群,以培育新王,更换老王。在组织交尾群时,常会发生这样的事:从原群分给交尾群的蜜蜂中,因有一部分是较老的采集蜂,这些老龄蜂从放在新址的交尾群飞出巢时,辨认了交尾群的位置后便飞回原群。然后它们就把新...  相似文献   

13.
生产蜂群交尾育王法采用生产群交尾换王,省去了大量地组织交尾群和分批介绍新蜂王等麻烦,省工省时,只要因时制宜,不但新王交尾成功率高,且育出的新王体格健壮,质量好。我场近几年来采用生产群育王,把时间选在大流蜜时期,取得了较好效果。具体做法是:在蜜粉源丰富...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我地一些蜂友用处女王培育生产用蜂王,效果不错.与用王台培育蜂王相比较,用处女王培育蜂王的优点,一是劣质蜂王早被淘汰,处女王一出台,是否健壮看得一清二楚;侏儒王、残王等不健壮的,在出台之初就可以除掉,不必在交尾群的脾上查找.二是育王时间可以缩短:处女王出台后,在交尾群中需要几天的成熟期才能出巢婚飞交尾,用处女王育王可以把处女王放在育台群中呆上五六天,成熟后介入交尾群,即可婚飞交尾.  相似文献   

15.
换王四法     
<正>换王、诱王和介王是初学养蜂者最大的难题,经常出现换王失败,影响蜜蜂繁殖和生产。为了能更好地换王,下面介绍的四种换王方法,不受条件限制,简单易行,利用自然交替和幼蜂换王。一、直接介入用新产卵王直接换掉处女王。找到处女王,处理掉,将新产卵王直接放在原处女王爬行的位置即可。二、幼蜂换王继箱内放正出房的老子脾,把继箱和巢箱中间用覆布隔严,继箱开后巢门。外勤蜂回到巢箱,继箱全部剩下幼蜂,保证饲料充足,将新王、老王、处女王放入即可。利用幼蜂介王和换王,方法简单,成功率高。三、老王介入先将老王囚禁,放到它群代管。将交尾群所有巢脾抖蜂与它群无子脾对换,2小时后发现交尾群大量工蜂混乱振翅,将老王直接放  相似文献   

16.
一次性换王,就是用同一日龄的处女王在蜂场采蜜群中交尾.平均每群至少获新王1只(双王群饲养者除外).蜂场如能在春季提前完成换王,对全年养蜂生产意义重大:蜂群工作积极、勤奋,不易起分蜂情绪;秋繁好,越冬群势壮等.笔者2007年春季未能及时换王,秋季突击换王是一次教训,2008年枣花流蜜前充分开动脑筋,大胆试验,47个采蜜群用同一日龄处女王交尾,获新王53只.愿把全过程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7.
在养蜂过程中,如果发生失王的情况,就要补给一只产卵王。因此,蜂场平时必须贮备一部份优质的蜂王。这样,年年都必须大量育王,因而给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为在育王过程中需要用一大批交尾箱,还要从繁殖群里抽调不少封盖子脾来组织交尾群。如果要早育王、早分蜂,在早春气温低,巢内子脾不多的情况下,要组织大量的交尾群,就更加困难了。我发觉在以往蜂群发生自然交替时,有母女二王能够同在一巢中交尾、产卵的情况,因而受到启发。可以利用中蜂的这一  相似文献   

18.
<正>常规育王是用2脾蜂组成一个交尾群,我用1脾蜂组成三个微型交尾群。蜂王交尾成功后介入生产群,微型子脾框装回标准框放入大群饲养,子脾出完后又可用作蜜框,交尾生产两不误。经济效益分析:如果一次育20只王,常规用蜂40脾,而一脾育三王方法只要7脾蜂,可以节约33脾蜂用于生产,33脾蜂是意蜂的话可以组成两个生产群,两个生产群在我地可以采42.5波美度柑橘蜜50 kg。微型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11月13日我在河南省舞钢市职高为与会蜂友讲课,期间有一位张蜂友提出2015年与2016年荆条花流蜜中后期,用人工育王,各分出9群,结果2年来没有成功过,逃跑7群蜂,其余处女王交尾失败,原因何在?我再三询问他组织交尾群时周围环境、蜜粉源、群势等情况。原来这位蜂友提1脾蜂,箱是一字排开,两箱  相似文献   

20.
中蜂失王是常见的事,但若处理不当,则会使群势削弱、工蜂产卵,给蜂群饲养管理带来许多麻烦。我总结了一下,认为中蜂失王的原因如下:a. 与群势有关人们的主观愿望是强群分蜂,加速蜂群壮大,但中蜂则有所不同,有时新分群越强,蜂数越多,介入的王台越好或新王越大,则会适得其反。按广东蜂友的经验,分蜂群2~3框最为恰当,新王也容易交尾,交尾成功率高,产卵快;最好的做法是在新王产卵时不断抽调老熟蛹脾补入新群。b. 与子脾有关给中蜂分蜂,必须带子脾,因为无子必逃。分蜂时巢内只有蛹,没有幼虫和卵,显示着蜂群分蜂意念很强,雄蜂多,这种情况是新王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