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斑马纹病是剑麻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剑麻产业的发展。本文从斑马纹病病原菌种类及特征、斑马纹病主要症状及为害情况、斑马纹病的防治方法、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剑麻斑马纹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3.
13种药剂对剑麻斑马纹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适合大田防治剑麻斑马纹病的高效低廉的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13种药剂的抑菌效果进行室内筛选。综合分析结果表明:55%敌克松、70%甲基托布津和68%精甲霜.锰锌的EC50和EC95最小,抑菌效果最好;10%苯醚甲环唑和66%霜霉威的EC50和EC95最大。通过对药剂抑菌效果和使用成本的分析,建议生产上使用55%敌克松、70%甲基托布津、68%精甲霜.锰锌、72%霜脲.锰锌、50%烯酰吗啉、50%锰锌.氟吗啉和64%克菌特防治剑麻斑马纹病。  相似文献   

4.
剑麻斑马纹病是剑麻生产中具有破坏性的一种真菌病害。本研究从Gen Bank(http://www.ncbi.nlm.nih.gov/nucest)中随机下载10 525条寄生疫霉EST序列,经过去冗余处理后得到5 519条无冗余EST。利用MISA(MIcro SAtellite identification tool)软件进行SSR发掘,从中共搜索到199个1~6碱基SSR,其中三核苷酸重复基元类型最多,共鉴定到55个,占SSR总数的27.6%;其次是二核苷酸重复基元类型和单核苷酸重复基元类型,分别鉴定到51和47个,各占所鉴定SSR总数的25.6%和23.6%。进一步分析表明,AG/CT二核苷酸重复基元类型为优势重复类型,占二核苷酸SSR总数的76.5%。而AAG/CTT和AGC/CTG 2个基元类型在三核苷酸中出现频率最多,分别为15和11次,分别占三核苷酸SSR总数的27.3%及20.0%。从鉴定的199个SSR中,选取含有SSR的合适区段设计了22对引物,并通过18个剑麻斑马纹病菌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了评价,结果只有其中9对引物能从剑麻斑马纹病菌基因组DNA中有效扩增,其扩增移效率为40.9%。由此表明,利用此方法来开发剑麻斑马纹病菌的分子标记具有可行性,只是存在一个转移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5.
以寄生疫霉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ppg1~pppg5等5个基因cDNA序列为参考,设计基因编码区特异性引物。利用5对引物分别对剑麻斑马纹病菌进行分子检测以及基因同源克隆。通过此方法首次从剑麻斑马纹病菌中获得了5个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并分别命名为Szpg1~Szpg5。检测结果表明,Szpg1~Szpg5基因普遍存在于被检测剑麻斑马纹病菌中。序列分析结果表明,Szpg1~Szpg5基因与pppg1~pppg5对应基因之间存在核苷酸序列差异,由此导致个别氨基酸的差异,甚至提前终止。由此推测,Szpg1~Szpg5基因与pppg1~pppg5在功能上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7.
剑麻是中国热带地区最重要的麻类经济作物。剑麻H.11648是中国唯一的当家品种,此品种虽高产但易感斑马纹病,而现有的化学农药防效差且病原菌易产生抗性。为了培育出剑麻抗病新品种,以Pcambia3300为基础质粒,构建由35S驱动的APX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0-35S-APX-nos,再通过农杆菌EHA105将其导入剑麻中,经PCR扩增后电泳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受体植物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8.
为发现抗白绢病的抗源材料,以花生28个种质为材料,在阳逻和武昌两地开展了白绢病抗性鉴定,并在温室条件下对其中11个材料进行抗性检测。结果表明:材料间白绢病发病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试点鉴定获得5份中等抗病材料,其收获前死亡率低于30%。在温室接种条件下,2份材料鉴定为中等抗病。综合田间和温室试验结果,中花212和麻阳小子为中抗白绢病材料,为我国首次报道;中花212还兼抗细菌性青枯病。  相似文献   

9.
剑麻是我国乃至世界热带地区最重要的麻类经济作物,用途广泛,综合利用价值高.而斑马纹病是剑麻生产上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严重制约着剑麻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本研究通过农杆菌介导将抗病的Hevein基因导入,获得37株剑麻抗性植株,阳性率约为24.7%.经PCR检测,证明外源基因Hevein已成功整合到该剑麻植株的基因组中.并...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种质资源晚疫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1.
剑麻抗病育种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剑麻是我国热区最重要的麻类经济作物.H.11648是目前唯一的当家品种,该品种虽然高产,但易感由烟草疫霉引起的斑马纹病,而现有的化学农药防效又不理想,因此急需培育出抗病剑麻新品种.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剑麻育种的方法及成就,指出了传统育种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今后抗病育种的方向,重点阐述了用转基因手段培育抗病剑麻新品种宜采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玉米杂优群对主要病害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上应用的五大杂优群自交系对主要病害的抗性鉴定与分析,明确了对五种主要病害的抗性差异,提出了各杂优群的应用与抗性改良的评价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02~2010年对250个甜、糯玉米新品种进行玉米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和亚洲玉米螟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间的平均病害级别差异显著,玉米螟的食叶级别无显著差异。所有鉴定品种中,对大斑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占80.0%,对小斑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占76.4%,对茎腐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占77.2%,对玉米螟表现中抗及以上的仅占5.8%。根据玉米类型分析,甜玉米的综合抗性高于糯玉米,甜玉米品种"蜜脆678"、"华珍"和"绿色超人"等12个品种以及糯玉米"浙糯玉4号"和"京甜紫花糯"等10个品种的综合抗性较佳,表现出较强的抗病虫性。  相似文献   

14.
玉米杂交种抗丝黑穗病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方法评价了920个玉米杂交种对丝黑穗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高抗型占1.3%,抗病型占10.1%,中抗型占12.6%,感病型占62%,高感型占20.9%。在不同区试类型品种中,中抗-高抗型中晚熟和青饲玉米较多,分别占37.1%和23.3%;早熟、夏播、特早熟玉米居中,分别占18.5%、17.3%、16.7%;糯、甜玉米较少,占8.6%和5.4%。经抗病鉴定,通过审定的160个品种有4个高抗、11个抗病、19个中抗。  相似文献   

15.
以剑麻H.11648愈伤组织为材料,分别采用0、2、4、6、8 g/L浓度的秋水仙碱对愈伤组织进行不同时间(1、2、3、4、5、6 d)的诱导处理,观察处理后的再生植株气孔大小、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目、叶长、叶宽、叶形指数、叶片厚度以及苗头大小等,采用流式细胞仪倍性鉴定方法对处理后的再生植株体细胞DNA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用4 g/L浓度的秋水仙碱处理2 d诱变率最高,诱变率为(57.69±6.66)%,不定芽分化率为(63.33±2.89)%,分化系数为(3.55±1.24),加倍后的再生植株叶片下表皮气孔变大,单位叶面积的气孔数减少,叶片变宽变厚,叶形指数变小,植株变粗,突变体再生植株体细胞DNA含量是二倍体的2倍。  相似文献   

16.
采用喷雾法对43个花生品种进行疮痂病抗性鉴定试验,以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抗病品种。结果表明:43个花生品种对疮痂病的抗性差异可分为3类,中感(MS)的有7个,占16.28%;中抗(MR)的有28个,占65.12%,抗病(R)品种有8个,占18.60%。建议抗病性达到中抗(MR)以上的36个品种,可结合各地的生产条件和品种综合性状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7.
1996~2000年,在田间采用人工接菌法进行高粱抗病性鉴定和利用田间自然发生的害虫种群与人工辅助接虫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高粱抗虫性鉴定,对l282份高粱种质资源进行了高粱丝黑穗病、高粱靶斑病、高粱蚜虫和玉米螟等4种病虫害的抗性同步鉴定。划清了被鉴定资源对不同病虫害的抗性等级,筛选出兼抗2种病虫害的双抗性资源93份,兼抗3种病虫害的多抗性资源9份。这些抗病虫特性优异高粱资源,对于我国高粱抗病虫育种和选育多抗性品种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为品种选育及田间病害防治提供依据。采用田间病圃鉴定法鉴定了花生不同品种对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的9个花生品种中有6个品种对花生褐斑病的相对抗病指数在0.6以上,花育23、日花1号和四粒红属于高抗病类型,其中花育23相对抗病指数最高为0.87;鲁花8号、青花7号和冀花4号属于抗病类型。13个花生品种中只有2个花生品种对花生网斑病的相对抗病指数在0.6以上,其中花育36属于高抗类型,相对抗病指数为0.81;农大056属于抗病类型,其余花生为敏感性,但是每个花生品种对花生叶斑病的综合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19.
对目前国内各玉米产区应用的191份玉米杂交种,应用人工注射接种的方法进行抗灰斑病(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 & Daiels)鉴定与评价,筛选出对灰斑病表现1级高抗(HR)的杂交种3份、3级抗病(R)的杂交种43份和5级中抗(MR)的杂交种68份。在玉米产区多数杂交种表现为中等抗病或感病,表现高抗的玉米杂交种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