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正确的放牧时期,适宜的放牧强度及划区轮牧3个方面阐述放牧草地的科学利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青藏高原东部甘南州高寒草地畜牧业的家畜放牧方式和草地利用的现状 ,主要从放牧时期、放牧强度及划区轮牧 3个方面阐述了该地区放牧草地的优化控制及其合理利用的方法 ,为当地高寒草地的生态恢复和高寒地区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那拉提山地草甸草地划区轮牧与自由放牧效果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天然草地的合理利用技术,选择在新源县那拉提山地草甸草地,进行划区轮牧与自由放牧对成年绵羊体重增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划区轮牧放牧后期可食牧草现存量明显高于自由放牧(P<0.01),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毒害草的生长.试验后期轮牧区绵羊日增重显著(P<0.05),高于自由放牧区,经济效益也高于自由放牧区.试验结果表明轮牧可以减轻草地利用强度,有利于草地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青海高寒草甸草场优化放牧方案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运用模糊评判的数学模型,对青海海北高寒草甸草场优化放牧方案问题进行了综合评价。模型中选择了15个因素作为评价优化放牧方案的必要因素,编排了各因素的多层次评判顺序及各因素之间的权重分配,使其对综合评价的贡献较为合理。从模型的计算结果来看,以放牧方案D的综合评价值最高,说明在海北高寒草甸地区,以金露梅(Dasiphora fruticosa)灌丛为夏季牧场、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为冬季牧场,采用划区轮牧,其放牧强度为2.68只绵羊/公顷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5.
放牧强度和放牧制度影响牧草贮藏养分及草地早春生产力。全年禁牧、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牧草贮藏养分及草地早春生产力较高;重度放牧两者均最低;夏秋季节放牧较冬春季节放牧低。划区轮牧与同等放牧强度的中度放牧相比牧草可贮藏更多的养分,而且草地具有较高的早春生产力。  相似文献   

6.
在建植8年经更新改良的人工草地上进行放牧强度、分区轮牧和连续放牧的比较试验表明,人工草地适宜的放牧强度为40%的利用率,过度放牧会造成草地牧草产量下降,杂草增加四川麻羊在人工草地当年和翌年牧羊分别为111.89头日数/亩和191.77头日数/亩.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甘南高寒草地利用现状,针对发展高寒草地畜牧业的制约因素,提出合理利用放牧草地需要放牧时间正确、畜群结构与放牧强度适宜、划区轮牧,实现高寒草地的生态恢复及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草原生态环境治理、加大草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季节畜牧业、优化畜群结构、增加草地投入、培养畜牧业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8.
放牧与草地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有关草地放牧对植物影响方面的论述及研究结果,分析了放牧与草地植物生长发育、草地植物群落演替、草地植物的补偿性生长及草地植物生存策略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适当强度的放牧对草地植物的分蘖繁殖有利.并且有利于草地植被的补偿性生长,提高草地产量.适当的放牧有利于草地植被结构的改善,提高优良牧草的比例.  相似文献   

9.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有关草地放牧对植物影响方面的论述及研究结果,分析了放牧与草地植物生长发育、草地植物群落演替、草地植物的补偿性生长及草地植物生存策略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适当强度的放牧对草地植物的分蘖繁殖有利,并且有利于草地植被的补偿性生长,提高草地产量.适当的放牧有利于草地植被结构的改善,提高优良牧草的比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研究游牧与定居放牧2种方式对天山北坡中段山地草甸草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及多样性的影响,为该区域冬季牧场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天山北坡中段昌吉市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的冬季牧场为对象,在游牧与定居放牧2种处理下分别设计轻度放牧、重度放牧2个放牧强度,无放牧区(围栏打草场)作为对照,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取样的方法,测定分析草地植物群落种类组成、植物重要值、地上现存量及植物多样性指数。【结果】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种类数量变化表现定居>游牧,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发生了明显改变,禾本科和豆科等植物重要值下降,群落优势种逐步被杂类草及醉马草等取代;植物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现存量变化表现定居>游牧,植物盖度和地上现存量在游牧与定居放牧区存在显著差异(P<0.05),2个指标差异性均在定居显示最高;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变化表现为定居>游牧,但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游牧和定居放牧影响天山北坡中段山地草甸冬季牧场植物群落基本特征。与定居放牧区相比,游牧区植物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现存量随着放牧强度的递增逐步降低降幅分别为23.45%、7.43%、9.42%和13.57%;植物高度、密度、盖度和地上现存量均在游牧区处于较低水平,α多样性指数均在游牧区达到最低值。定居轻度放牧下植物种类数量最多,植物多样性和生态优势度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2.
放牧作为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要因素,对土壤细菌的生长、活动、生存具有重要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区放牧是主要的草地利用方式,而放牧条件改变引起的生境变化成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变化的关键因子。目前关于放牧对草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结论并不统一。采用Hiseq高通量测序对放牧梯度下西藏高原典型高寒草地土壤细菌群落进行检测发现:不同放牧梯度下土壤细菌的物种多样性在中度放牧下最高,而均匀度没有显著变化。其优势物种相对丰度随放牧强度表现出显著差异,其中Pseudonocardia、Sporosarcina、Thermomonas相较于中-弱放牧梯度在强放牧强度下相对丰度增大,而Rhodoplanes、Microlunatus在强放牧作用下相对丰度表现为减小。门水平上细菌类群间相关性随放牧梯度而变化,且细菌群落结构和位置在不同放牧强度下显示出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放牧强度对草地土壤性状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综述了放牧强度对草地土壤性状(水分、养分、物理性状、pH值和微生物)的影响,并对从土壤方面着手恢复退化草场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山地草甸草地植物群落变化,为合理利用该类草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2018年连续3年采用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天山北坡中段山地草甸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轻度放牧(LG)、重度放牧(HG)和无放牧对照(CK),分析山地草甸草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多样性指数,以及多样性指数与地上生物量间的关系。【结果】 (1)不同放牧强度下山地草甸草地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绝对优势,主要优势种有细果苔草(Carex stenocarpa)、溚草(Koeleria cristata)、针茅(Stipa capillata)、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在重度放牧(HG)条件下,家畜首先采食适口性较好的植物,群落中适口性好的植物数量减少,群落优势地位逐步被有毒植物醉马草所替代。(2)CK与LG、HG条件下,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2016~2018年间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群落高度和盖度呈下降趋势(P<0.05);群落密度在2016~2017年间呈下降趋势(P<0.05)。(3)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群落物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下降趋势,表现为CK>LG>HG;2016~2017年CK、LG、HG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018年CK与LG、HG之间差异显著(P<0.05)。(4)植物群落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在LG、HG和CK条件下,均呈现正线性相关关系(P<0.05)。【结论】 不同放牧强度下,山地草甸植物群落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有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5.
16.
我国南方10年来,开发利用草山草坡资源,建植人工草地初具规模,促进了草食畜牧业的发展,但因草地利用过重,部分草地出现退化.作者在鄂中丘陵区建植面积较大的苇状羊茅草地上,初步进行了放牧强度试验.试验表明:牧草生长季放牧率为1.8亩/只,草地利用率60%为较适宜的放牧强度,既能维持稳定的草地初级生产能力,又能控制苇状羊茅老化,供羊只获得较高的增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游牧放牧与定居放牧不同利用方式下山地草甸草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为提高山地草甸草地生产力及确定合理的放牧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取样的方法,以天山北坡山地草甸草地为对象,分别在游牧放牧区和定居放牧区设置轻度放牧(Light grazing,LG)和重度放牧(Heavy grazing,HG)2种放牧强度,围栏打草场(未放牧区)为对照(Check test),分析2种放牧方式下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的分布。【结果】(1)在LG和HG下,不同利用方式下植物群落地上总生物量有显著差异(P<0.05)。游牧放牧和定居放牧在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群落地上总生物量大小均为CK>LG>HG;除杂类草外,多年生禾草、多年生豆科草、多年生莎草地上生物量随放牧强度增加呈逐渐减少趋势。游牧放牧区与定居放牧区多年生莎草和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在LG下有显著差异(P<0.05),多年生豆科草地上生物量在HG下具有显著差异(P<0.05)。(2)在CK和LG下,不同放牧方式下土层0~10、10~20、20~30 cm的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有显著差异(P<0.05),且定居放牧区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比游牧放牧区分别高出36.79%、31.55%、27.38%。游牧放牧区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范围在743.99~1 229.83 g/m2;定居放牧区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分布范围在864.33~1 550.95 g/m2。(3)在LG和HG下,不同利用方式下植物根冠比有显著差异(P<0.05),定居放牧区植物群落根冠比游牧放牧区分别高出19.38%、9.91%。在不同放牧强度下,游牧放牧区和定居放牧区植物群落根冠比由大到小依次为HG>CK>LG。【结论】山地草甸草地的不同利用方式改变了植物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分布,定居放牧方式下植物群落地上、地下总生物量显著高于游牧放牧方式(P<0.05)。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山羊不同放牧强度对南方人工栽培草地植被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利用下鸭茅高度和对照差异显著(P<0.05),黑麦草和白三叶高度在对照区和放牧区差异不显著(P>0.05);放牧强度对不同植物的盖度影响不同,放牧利用降低了鸭茅和黑麦草盖度,对白三叶盖度影响不大,从整个植物群落来看,对照区盖度大于放牧小区;放牧地0~20 cm土层地下生物量占90%左右,随着放牧强度增加,地下生物量有减少趋势;放牧利用后牧草粗蛋白(CP)和粗脂肪(EE)含量都有所下降,而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则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山地草甸毒害草蔓延现状下的合理载畜量,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地植被特征、毒害草白喉乌头种群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取样的方法,在那拉提山地草甸测定不同放牧强度(轻牧13.5只羊/hm2,中牧20.3只羊/hm2,重牧26.3只羊/hm2,极牧33.0只羊/hm2)下绵羊增重量、白喉乌头的种群特征以及草场质量指数状况。【结果】(1)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可食牧草的生物量、高度、盖度均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放牧区可食牧草生物量和草场质量指数比对照区极显著降低了32.2%~70.2%、23.6%~65.7%(P<0.01);(2)白喉乌头重要值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且放牧区极显著高于对照的51.5%~114.7%(P<0.01);(3)放牧强度与单位绵羊增重、可食牧草生物量、草场质量指数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负相关系(P<0.01),但与白喉乌头重要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在毒草增生的山地草甸合理的放牧强度为20.0只羊/hm2。  相似文献   

20.
胡志强  宋孝玉  覃琳  刘辉 《中国农业科学》2022,55(19):3862-3874
【目的】保护中国高寒荒漠草原的生态环境,指导草原牧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从草畜平衡的角度为制定高寒荒漠草原牧区合理的放牧管理政策及实现牧草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季节性轮牧的特点和牲畜生产节律,考虑了草地资源的时空隔离和牲畜数量的动态变化,对暖季、冷季两个草场放牧时间段进行细化,在现有合理载畜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载畜量最大为目标,以动态草畜平衡为约束条件,以转场时间和出栏率为优化参数,建立了放牧-管理优化模型,并选取青海省乌兰县牧区作为高寒荒漠草原季节性牧区的典型代表,利用遗传算法寻优,确定乌兰县牧区丰、平、枯3种降水情景下最优放牧条件,进行草畜平衡优化模拟计算和动态草畜平衡分析,并与优化前进行对比。【结果】放牧-管理优化模型对牧区不同降水情景的模拟结果均较好。以未利用饲草量最低为依据,确定乌兰县牧区丰、平、枯3种降水情景下最优放牧条件分别为11月1日转场,出栏率43.4%、11月3日转场,出栏率38.2%和11月3日转场,出栏率36.7%,最优合理载畜量分别为109.92、96.14和83.64万标准羊单位,较优化前合理载畜量分别提高了11.75%、10.44%和10.43%;优化前后乌兰县牧区丰水年的合理载畜量分别为98.38和109.92万标准羊单位,比枯水年的75.74和83.64万标准羊单位的适宜承载量高30%,可见除牲畜出栏率和转场时间外,降水量也是影响牧区合理载畜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牧区产草过程与牲畜动态需草过程的分析,进行乌兰县牧区平水年动态草畜平衡计算后发现,优化前冷季牧场可利用饲草不能被完全利用,放牧过程存在不合理之处,剩余草量超过6 130万kg,而优化后可利用饲草未充分利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牧草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对于乌兰县整个牧区而言,调整放牧转场时间和牲畜出栏率是改良放牧制度的可靠方式;利用放牧-管理优化模型对牧区放牧过程进行优化,可以在保证牧区全年合理载畜量较高的同时,能够实现季节性轮牧区动态草畜平衡。【结论】放牧-管理优化模型对高寒荒漠草原季节性牧区的适用性较好,对轮牧区放牧管理过程调控和草畜平衡优化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放牧-管理优化模型可有效调控牧区载畜量,其优化结果可为制定合理的放牧制度提供参考,因此可将该模型用于优化单个牧户或牧场的放牧过程,得到单个牧户或牧场的最优放牧条件,从而制定相应的放牧制度,对单个牧户或牧场的生产实践工作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