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调查了作物之间的间种对黄曲条跳甲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菜Brassicachinensis与葱Alliumfistulosum、菜心B.parachinesis与茄子Solanummelongena间作,能显著地减轻黄曲条跳甲对白菜、菜心的为害,间作田上的黄曲条跳甲成虫的发生数量与单种田相比减少明显。在白菜地上间作上芥菜B.juncea,白菜上成虫数量逐渐减少,芥菜上的虫量逐渐增加;在芥兰B.alboglabra地上间作萝卜Raphanussativus后,黄曲条跳甲成虫大都转移到萝卜为害,萝卜上的跳甲成虫数量高出芥兰的十倍甚至十几倍,使间作田上芥兰的黄曲条跳甲种群数量明显少于芥兰单种田,所设置的4种间作相隔距离(2m、4m、8m、15m)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每隔约15m间种一行萝卜就能起到很好的诱集跳甲成虫效果。  相似文献   

2.
黄曲条跳甲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黄曲条跳甲自然种群的田间系统调查和人实验种群的饲养观察,组建了以作用因子组配的黄曲条跳甲秋季世代和春季蓼工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黄曲条跳甲秋季世代和春季世代种群趋势指数(1)分别为14.63和3.86,表明下一代种群数量将为当代种群数量的14.63和3.68倍,在田间,没有发现寄生性天敌,春季世代“捕食及其经”的除作用控制指数(EIPC)为1.31,表明该作用因子对黄曲条跳甲的控制作用不  相似文献   

3.
甜菜夜蛾种群消长规律及其在预测预报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性诱剂诱集的方法观察了甜菜夜蛾的自然种群消长规律,发现其成虫发生高峰期在8-10月份;进行相关数理统计及回归分析后发现,甜菜夜蛾成虫旬诱集量与前2旬或3旬的累计诱集量、累计平均气温、平均温湿系数等因子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并可用相应的线性回归方程来表述。因此可利用这些因子来预测甜菜夜蛾成虫的发生数量。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黄板诱集的蔬菜害虫及天敌数量进行分析,发现黄板对蚜虫、黄曲条跳甲、斑潜蝇、寄生蜂均有不同程度的引诱作用.不同害虫在黄板上的垂直分布存在差异,蚜虫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多,黄曲条跳甲、斑潜蝇大体上随高度的增高而减少.黄板法能够有效监测黄曲条跳甲的田间种群发生动态,与常规的单位面积法反应的田间种群动态一致.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斜纹夜蛾田间种群消长规律,提高预测预报和持续控害水平,采用性诱剂诱集的方法,于2005——2006年连续二年对斜纹夜蛾成虫进行了逐日系统监测。通过对斜纹夜蛾成虫诱集数据、气温等进行相关分析后表明:1-3月均未诱集到斜纹夜蛾成虫,8-10月3个月为斜纹夜蛾发生高峰期,其诱集量占全年的80.86%;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种群基数、旬累计平均气温是影响斜纹夜蛾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探明了斜纹夜蛾种群消长动态规律,并提出了2种简单、实用的种群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6.
印楝素乳油对黄曲条跳甲种群控制作用的模拟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应用害虫种群系统控制的状态空间方程和作用因子添加分析法 ,模拟了 1 %印楝素乳油对黄曲条跳甲种群的控制作用 .结果表明 ,其控制机理主要表现为对成虫的忌避作用 ,尤其在种群发展初期 ,其显著的忌避作用降低了田间成虫数量和卵量 ,使种群数量明显降低 ,从而有效控制其为害  相似文献   

7.
闽侯县黄曲条跳甲发生频繁,危害严重,已成为当地蔬菜生产的最主要虫害之一。研究评价3种不同的防治方法(黄板诱集、防虫网(40目)防护和土壤处理)对黄曲条跳甲的防治效果,以期为更好治理黄曲条跳甲提供依据。试验结果显示:3种方法对黄曲条跳甲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黄板诱集法适合在黄曲条跳甲发生初期种群数量少时使用;而防虫网防护在黄曲条跳甲发生的各个时期防治效果均较好,但后期使用防治效果最好,达到91.73%;土壤处理的3种药剂中,4%杀螟丹颗粒剂30kg/hm^2处理防治效果最好,药后7d防效达到90.39%。  相似文献   

8.
闽侯县黄曲条跳甲发生频繁,危害严重,已成为当地蔬菜生产的最主要虫害之一。研究评价3种不同的防治方法(黄板诱集、防虫网(40目)防护和土壤处理)对黄曲条跳甲的防治效果,以期为更好的治理黄曲条跳甲提供依据。试验结果显示:3种方法对黄曲条跳甲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黄板诱集法适合在黄曲条跳甲发生初期种群数量少时使用;而防虫网防护在黄曲条跳甲发生的各个时期防治效果均较好,但后期使用防治效果最好,达到91.73%;土壤处理的3种药剂中,4%杀螟丹颗粒剂30 kg/hm2处理防治效果最好,药后7 d防效达到90.39%。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昆虫嗅觉和视觉特性,研制开发一种对黄曲条跳甲有良好诱杀效果的昆虫引诱剂,以实现对黄曲条跳甲的生态控制.[方法]设粘虫黄板为对照,两种不同配方信息素组分诱剂与黄板结合(黄板+信息素Ⅰ、黄板+信息素Ⅱ)共3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菜心田、芥菜田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田间诱捕效果.[结果]在菜心田,黄板单独使用或与信息素结合对黄曲条跳甲成虫均有一定的引诱效果,平均每板可分别诱捕74.7和134.0头黄曲条跳甲成虫,分别占总诱虫量的5.8%和7.8%,同时还诱捕到相当数量的蚜虫、斑潜蝇、小菜蛾等小型昆虫.在菜心田和芥菜田,与单独使用黄板相比,两种信息素诱剂加黄板处理可分别增加59.2%和61.0%的黄曲条跳甲诱集量.[结论]利用昆虫视觉和嗅觉识别相结合研制的昆虫引诱剂可用于黄曲条跳甲的生态控制,达到减少施药次数、减少环境污染、避免大量杀伤天敌、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昆虫嗅觉和视觉特性,研制开发一种对黄曲条跳甲有良好诱杀效果的昆虫引诱剂,以实现对黄曲条跳甲的生态控制。【方法】设粘虫黄板为对照,两种不同配方信息素组分诱剂与黄板结合(黄板+信息素Ⅰ、黄板+信息素Ⅱ)共3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菜心田、芥菜田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田间诱捕效果。【结果】在菜心田,黄板单独使用或与信息素结合对黄曲条跳甲成虫均有一定的引诱效果,平均每板可分别诱捕74.7和134.0头黄曲条跳甲成虫,分别占总诱虫量的5.8%和7.8%,同时还诱捕到相当数量的蚜虫、斑潜蝇、小菜蛾等小型昆虫。在菜心田和芥菜田,与单独使用黄板相比,两种信息素诱剂加黄板处理可分别增加59.2%和61.0%的黄曲条跳甲诱集量。【结论】利用昆虫视觉和嗅觉识别相结合研制的昆虫引诱剂可用于黄曲条跳甲的生态控制,达到减少施药次数、减少环境污染、避免大量杀伤天敌、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采用Bt、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毒死蜱和啶虫脒5种药剂在菜心田整地播种前进行土壤处理,观察处理田块黄曲条跳甲种群数量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5种供试药剂对黄曲条跳甲落卵量、幼虫和成虫数量均有一定控制作用,持效期可达20d以上。其中,Bt处理在菜心整个生长周期的落卵量和幼虫数量相对最低,每小区(20 m2)累积成虫数为54头,与CK的166.44头相比,累积虫量少67.56%。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昆虫嗅觉和视觉特性,研制开发一种对黄曲条跳甲有良好诱杀效果的昆虫引诱剂,以实现对黄曲条跳甲的生态控制。【方法】设粘虫黄板为对照,两种不同配方信息素组分诱剂与黄板结合(黄板+信息素Ⅰ、黄板+信息素Ⅱ)共3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菜心田、芥菜田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田间诱捕效果。【结果】在菜心田,黄板单独使用或与信息素结合对黄曲条跳甲成虫均有一定的引诱效果,平均每板可分别诱捕74.7和134.0头黄曲条跳甲成虫,分别占总诱虫量的5.8%和7.8%,同时还诱捕到相当数量的蚜虫、斑潜蝇、小菜蛾等小型昆虫。在菜心田和芥菜田,与单独使用黄板相比,两种信息素诱剂加黄板处理可分别增加59.2%和61.0%的黄曲条跳甲诱集量。【结论】利用昆虫视觉和嗅觉识别相结合研制的昆虫引诱剂可用于黄曲条跳甲的生态控制,达到减少施药次数、减少环境污染、避免大量杀伤天敌、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白背飞虱·褐飞虱成虫种群数量消长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灯诱结果表明 :在贵州塘头稻区 ,白背飞虱、褐飞虱成虫混合发生 ,始见期分别为 4月 11~ 18日和 2 1~ 2 4日 ;白背飞虱、褐飞虱成虫种群数量的季节性消长动态年度间均较一致 ,同期年度间诱虫量变化大 ;4、5、6月诱虫量少 ,7、8、9月诱虫量多且出现 4次成虫高峰 ,10月诱虫量明显减少 ,到 10月 14~ 19日和 17~ 2 0日成虫种群分别终见。  相似文献   

14.
黄曲条跳甲幼虫灾变规律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田间幼虫危害根部情况,计算虫斑数量、株危害率的方法,分析黄曲条跳甲幼虫田间危害规律,结果表明成虫高峰后13~16d为幼虫开始危害作物根部,成虫高峰后26~30d为幼虫危害高峰期。因而黄曲条跳甲幼虫的防治适期为成虫高峰后13~16d。  相似文献   

15.
在田问对4种寄主植物上黄曲条跳甲的取食、产卵以及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应用选择系数和嗜食性指数定量测定了4种寄主植物对黄曲条跳甲的适合度,以种群趋势指数综合评价了4种寄主植物对黄曲条跳甲自然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成虫趋向在芥菜、白菜和菜心上取食和产卵,且幼虫和蛹的存活率高,嗜食性指数和种群趋势指数均较大,是黄曲条跳甲的适宜寄主。在芥蓝上,黄曲条跳甲不仅产卵量少,而且幼虫的存活率很低,其嗜食性指数和种群趋势指数仅为1.937和0.78,是黄曲条跳甲的次适宜寄主。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菜心不同生育期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abricius)成虫数量、成虫咬食所造成的叶片孔洞数与菜心价值损失率的关系,并以成虫数量和叶片上的孔洞数为标准,制定了黄曲条跳甲在菜心上的防治指标.结果表明,在菜心的苗期和生长期,随着黄曲条跳甲成虫数量的增加,菜心叶片孔洞数和价值损失率逐渐增...  相似文献   

17.
针对黄曲条跳甲在蔬菜上,特别是在十字花科蔬菜上发生危害严重,难于防治的问题,笔者进行了黄板+信息素组合技术诱捕黄曲跳甲成虫和采用昆虫病原线虫"奈马"等防治黄曲跳甲幼虫的试验,结果显示:在菜心、小白菜和上海青3种十字花科蔬菜上,信息素+黄板组合技术7d平均每板诱捕黄曲条跳甲成虫数为91~384头,比同棚对照黄板诱捕黄曲条跳甲的数量增加44.44~124.56%,差异极为显著;采用昆虫病原线虫"奈马"制剂和昆虫病原线虫新品系制剂100倍液,灌根处理盆栽试验的结果表明,处理后6d两种病原线虫制剂寄生黄曲跳甲幼虫的平均死亡率依次为80.95%和100%。可见,采用信息素+黄板组合技术诱捕黄曲条跳甲成虫,与昆虫病原线虫"奈马"等制剂液灌根处理杀灭黄曲条跳甲幼虫相结合的非药剂防控技术,能够有效控制危害严重的黄曲条跳甲。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10%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对甘蓝黄曲条跳甲的防治效果及对甘蓝的安全性,于2019年和2020年在广州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10%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对甘蓝黄曲条跳甲成虫和幼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019年,施用10%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199.5、250.5、300.0 mL/hm~2,药后1 d,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防治效果在72.18%~81.25%之间;药后3 d,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防治效果在77.62%~85.62%之间;药后7 d,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防治效果在81.46%~89.34%之间,对幼虫的防治效果在72.72%~85.16%之间。2020年,施用10%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199.5、250.5、300.0 mL/hm~2,药后1 d,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防治效果在71.88%~80.56%之间;药后3 d,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防治效果在78.01%~86.07%之间;药后7 d,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防治效果在80.97%~88.80%之间,对幼虫的防治效果在73.72%~84.88%之间。说明10%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防治甘蓝黄曲条跳甲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可以有效控制甘蓝黄曲条跳甲对甘蓝的危害,建议在黄曲条跳甲发生初期施药,用药量为250.5~300.0 m L/hm~2,兑水后均匀喷雾。  相似文献   

19.
通过1977~1990年2614次田间种群消长系统调查及对15417头长、短翅型雌成虫卵巢发育系统解剖证实,本地区单季晚稻最初虫源由南方迁入,迁入期通常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繁殖产生长、短二种翅型的成虫。从迁入建立种群到种群最终消失,可发生3~4个世代。田间种群数量动态与迁入基数、气温、食料及天敌等因子有关。其中,虫口基数和气温是种群大发生的主导因子。短翅型成虫大量出现是种群数量激增的预兆。  相似文献   

20.
寄主植物对黄曲条跳甲实验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5种寄主植物(萝卜、芥菜、白菜、菜心、芥蓝)饲养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 F.),其幼虫、蛹的存活率以及成虫寿命和繁殖力因寄主植物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求出了一系列反映黄曲条跳甲实验种群增长的重要参数,应用种群控制指数(ⅡPC)分析了5种寄主植物对黄曲条跳甲实验种群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