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豆雄性不育突变体NJ89—1的发现与表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马国荣  刘佑斌 《大豆科学》1993,12(2):172-174
1986年在[(南农1138—2×南农 493—1)F_3-1-9-3-2×诱变30]杂交组合的F_6代植株行中,发现一个不育突变株,从不育株上得到一粒种子。其后代一株1987年表现可育。这一单株后代,1988年共有37株,其中26株表现可育,11株不育(3:1X_c~2值为0.1126,0.50相似文献   

2.
花粉发芽实验NJ89-1雄性不育度高达99.25%以上且稳定,人工授粉试验NJ89-1的雌性育性正常,说明NU89-1是一个雄性不育雌性可育突变体。不育株自然粉后代中育性分离结果表明NJ89-1雄性不育性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3.
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我国取得突破,已发现4个不育细胞质供体,并育成了大批“三系”。大量试验表明,大豆有较强的超高亲优势。第一个利用细胞质不育系和恢复系配制的杂交种已参加两年省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增产20%以上,利用蜂类特别是苜蓿切叶蜂传粉,在开放条件下大面积生产杂交种是可行的,其技术特点是综合考虑与调控昆虫,环境和植物三因素,使其达到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豆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杂种优势利用是大幅度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我同的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研究探索,我国在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领域总体上处于国际前列.在世界上率先育成了大豆质核互作"三系",开展了大规模杂种优势测定研究,育成了数个大豆杂交种,对大豆杂交制种技术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然而,杂交大豆的产业化进程仍较缓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文章总结我国在大豆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的研究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大豆不育系的恢复系筛选及其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S0105为母本,与分别来自国内外不同纬度、不同生态区的280个品种测交,根据测交一代的花粉育性和植株育性,筛选出恢复株率达97%以上的恢复系9个;用这9个恢复系与不育系配制杂交组合,对其F1籽粒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所有杂交组合的F1都有超亲和超标优势,其中超亲和超标优势都达到25%以上的组合有4个.  相似文献   

6.
大豆雄性不育突变体NJ89-1的遗传学与细胞学鉴定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花粉发芽实验NJ89—1雄性不育度高达99.25%以上且稳定,人工授粉试验NJ89—1的雌性育性正常,说明NJ89—1是一个雄性不育雌性可育突变体。不育株自然授粉后代中育性分离结果表明NJ89—1雄性不育性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等位性测验表明NJ89—1不育基因与ms1~ms5均不等位。NJ89—1在败育时期、减数分裂、四分体形成、小孢子壁发生、花药壁发育、花粉粒形态等诸多方面与ms1~ms6突变体均存在差异,而与st2~st5突变体却有相似的减数分裂变异如联会异常等,但是NJ89—1的雌性育性正常,st2~st5突变体的雌性均高度不育。因而NJ89—1是一个既不同于ms类型又不同于st类型的新雄性不育突变体。建议将NJ89—1雄性不育基因符号定为ms7。  相似文献   

7.
利用杂种优势是大幅度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从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杂交制种技术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梁慧珍  李卫东 《大豆科学》2005,24(4):256-259,F0003
首次发现大豆突变体HNL002具有双花柱、柱头外露、花药退化、花药距柱头的距离远和不育五种突变聚集在一起的特征.细胞学鉴定结果:花丝短,柱头、花柱和果柄长,双花柱外露时花的顶部有一小孔,呈开放状.花药少且开裂性差.开花时花药较明显地低于柱头而围绕于子房的四周,自花授粉难,植株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育.基因遗传结果:不育由细胞核隐性基因控制,柱头外露和不育表达是一主效隐性基因和多个微效(修饰)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温可使花丝扭曲变异,拉长柱头与花药的距离,降低结荚率;柱头外露的果柄越长其柱头外露的长度也愈长;柱头外露的基因型明显的表现为长柱头、长花柱和长粒型.该研究为大豆"三系"和"两系"的直接利用提供育种资源,促使杂交大豆走向大规模商业化.  相似文献   

9.
大豆雄性不育遗传及基因工程创造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雄性不育的研究对于杂种优势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大豆雄性不育的遗传及利用基因工程创造大豆雄性不育的可能途径,并对其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11.
芝麻雄性不育系与核心种质间的遗传距离和杂种优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3个芝麻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和27个核心种质为试验材料,观测11个数量性状,进行主成分、遗传距离、系统聚类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30个品种可分为5类,地理差异与分类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育系Ms01和Ms03同在第Ⅰ类,Ms02在第Ⅲ类.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之间对应关系不明显,杂种优势最强的组合是Ms02×ZZM2918,比对照种中芝10号增产22.97%.  相似文献   

12.
于雌雄性器官发育期取盆栽植株顶部展开叶往下数第 7叶 ,比较分析苎麻( Boehmeria nivea( L.) Gaud.)雄性不育系及其近等基因可育系的蛋白质、氨基酸、可溶性总糖及全钾含量等的差异。同可育系比较 ,苎麻雄性不育系的叶片粗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减少 ,但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在不育系叶片水解氨基酸中 ,以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胱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和精氨酸减少尤明显。这些物质代谢的变化 ,可能是导致苎麻雄性不育的原因。叶片可溶性糖及全钾含量与苎麻雄性不育似无明确关系。  相似文献   

13.
棉花双隐性核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续两年对ms5ms6双隐性核不育系70416A作母本组配的19个F1杂种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研究,其中双隐性核不育F1杂种籽、皮棉产量竞争优势达显著水准以上的组合分别占73.68%和47.37%。皮棉花竞争优势达显著水准以上的组合9个,竞争优势为7.04~18.16%。产量性状以单铃重的竞争优势最为突出,单株结铃数、衣分和衣指的竞争优势则不明显。纤维品质以麦克隆值的竞争优势表现最佳,2.5%跨长、比强度次之。研究结果表明,双隐性核雄性不育是组配丰产、优质、抗病优良杂交强优势组合的理想不育亲本。  相似文献   

14.
苎麻雄性不育系生理生化特点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雌雄性器官发育期取盆栽植株顶部展开叶往下数第7叶,比较分析苎麻( Boehme ria nivea(L.)Gaud.)雄性不育系及其近等基因可育系的蛋白质、氨基酸、可溶性总糖及全钾含量等的差异.同可育系比较,苎麻雄性不育系的叶片粗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减少,但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在不育系叶片水解氨基酸中,以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胱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和精氨酸减少尤明显.这些物质代谢的变化,可能是导致苎麻雄性不育的原因.叶片可溶性糖及全钾含量与苎麻雄性不育似无明确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从大豆品种南农CT-2发现的育性突变体CT-2s表现为雄性不育,并受开花时期影响,其雌性育性也劣于正常亲本,但不育株仍能少量结荚,属雌性部分不育.遗传分析表明CT-2s的不育性受2对隐性重叠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6.
在网室内用3种昆虫为大豆不育传粉,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传效效果最好,不育系单株异交结荚率,结实率和单株产量分别是开放条件下自然传粉不育系的10.5,12.8和11.8倍;不育系产量(按小区面积折算)2:1行比处理平均为488.4kg/hm^2,比1:1行比产量提高23.5%;喷糖,吹风,放彩带与对照间没有显著差异。蚂蚁和苍蝇传粉效果差,无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不育系异交结实率在杂交制种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异交率差异显著的两个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材料为研究对象,在盛花期对其成熟花苞进行转录组测序。经比较分析,筛选出1925条差异基因,其中1361条差异基因注释到GO分类的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大类30个分支中,主要涉及生物过程、催化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氧化还原过程和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864条差异基因注释到KEGG分类的114个代谢通路中,主要包括代谢途径通路、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通路以及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其中包括13个次生代谢通路,主要为苯丙烷类生物合成以及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过对差异显著、富集基因数目较多的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进行分析,进一步挖掘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到影响花色的基因FLS1,推测花色会影响昆虫对花粉的传播,从而影响异交率。本研究期望有助于解析影响大豆异交率的生物合成通路及明确异交率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8.
To improve seed yield of male sterile l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tcrossing rate and climate factors was explored. Data of blooming period, outcrossing rate of male sterile line and climate during 2006–2016 growing seasons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shortest blooming period was 18.8 ​d with mean temperature of 24oC–25 ​°C and 18.5 ​d with about 125 ​h natural illumination. More rainfall caused a longer blooming period, and a high outcrossing rate was found with about 100 ​mm rainfall and the mean temperature of 24oC–25 ​°C. Increased natural illumination time by tapetum lucidum mulching improved outcrossing rate by 42.48% compared tocontrol. Overall, the selective combination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uld be effective for increasing outcrossing rate and hybrid seed yield in the male sterile line of soybean.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水稻雄性不育及育性基因定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阐述了水稻核质互作雄性不育和细胞核雄性不育的类型及育性相关基因的定位,以期为深入研究和应用水稻雄性不育及其基因定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