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盐辐矮早三(以下简称矮早三),系江苏省盐城地区农科所用Co~(60)辐射早熟三号选育而成的大麦高产新品种。在当地种植,亩产可达500公斤。1983年冬引入我县。为探索该品种在我县生态条件下的适应性和丰产性,我们连续三年进行了品比、播期试验,施肥、密度、播式正交试验,高产栽培研究及大面积示范推广。三年来均表现良好,深受广大种麦农户欢迎。  相似文献   

2.
我县大麦生产起于1983年冬,从开发至大而积推广已有8年的种植历史,近几年来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7万亩之问,但单产却一直在150公斤左右徘徊。83年以来我县先后引进了早熟三号、矮早三、浙农大3号、76—25、秀79—2等品种,它们的适应性、丰产性、转化途径等方面各具特色、均不尽完善。矮早三丰产性能好,但干粒重偏低,蛋白质含量较高,宜饲不宜啤。早熟三号粒重及蛋白质含量能达啤麦要求,但产量又偏低。我县麦芽厂、啤酒厂俱兴,且有养猪之乡的美称。为此,1989年我们大规模引进82—14这个啤酒、饲料兼用、穗大粒多粒重、耐肥抗倒、产量潜力大的较理想品种在全县大面积推广。现将引种试验示范、品种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等请情况简点如下。  相似文献   

3.
播期对不同筋力型小麦品种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播期对小麦淀粉品质的影响,2006-2007年度以4个不同筋力型小麦品种(强筋小麦品种豫麦34、中筋品种兰考矮早八和豫麦49、弱筋品种豫麦50)为试验材料,采用分期播种的方式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和播期对小麦淀粉糊化参数均有一定的影响.不同品种比较,弱筋品种豫麦50的主要黏度参数如峰值黏度、低谷黏度和最终黏度显著小于中筋品种和强筋品种;中筋品种兰考矮早八的糊化温度、峰值黏度、低谷黏度及最终黏度与豫麦34和豫麦49的差异亦达到显著水平.从播期影响看,兰考矮早八、豫麦34和豫麦50的峰值黏度、低谷黏度和最终黏度均以晚播(11月5日)处理的最低,与其他播期间差异达5%显著水平,表明在河南生态条件下晚播(11月份播种)导致淀粉品质变差,但品种之间表现有一定的差异.除豫麦49外,各品种处理间主要黏度参数间的差异与灌浆期间气象条件有关,较高日均温对小麦淀粉黏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几个两系法高产杂交组合的光能利用率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998年早、晚季 ,在广州测算了两系法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培矮 6 4S/E32、培矮 6 4S/931 1、粤杂 1 2 2和常规优质高产品种粤香占和高产品种特三矮 2号的光能利用率。结果显示 :早季稻的平均光能利用率为 0 .996 %±0 .0 5 9% ,晚季稻为 0 .843%± 0 .0 2 9% ;早季以培矮 6 4S/E32光能利用率最高 ,达 1 .0 6 2 % ,晚季以培矮 6 4S/931 1最高 ,为 0 .877%。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对水稻禾田稻2号品种进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研究与总结,种植禾田稻2号品种适宜早播、稀播育壮秧,适期早插,密度适中,氮肥采用前重、中控、后巧的施氮肥方法,供北方稻区早粳晚熟生态区域种植该品种参考.  相似文献   

6.
兰朝晃 《中国稻米》2014,20(5):79-80
针对福建省武平县部分稻田光温资源种植水稻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问题,在进行品种对比试验的基础上,筛选出了适宜武平作再生稻栽培的天优3301等高产品种,并对这些品种作再生稻进行高产栽培示范和最佳播种期比较试验,总结了"早播中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1、适期早播,全苗匀苗。适期早播是短季棉早熟优质高产的基础。据连续三年播期试验,在5月20日至6月5日播期内,每早种一天,可亩增皮棉1.2~2.5公斤。全苗是密植的保证,匀苗是减少空棵的关键。短季  相似文献   

8.
在适宜的品种和耕作制度下,选择最佳播期和不同播期下采用相应栽培技术都能实现增产增收。为此,从85年秋播开始,结合我地以春大麦—棉花连(套)作实况,进行了春大麦不同播期的高产栽培试验。本文拟根据三年试验结果。从叶蘖发生出发,简要分析不同播期下春性品种高产栽培的生长发育、产量因子及产量间的关系,探索适合江汉平原大麦—棉花两熟制下大麦最佳播期及各播期下高产叶蘖时变化模式,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弱春性高产小麦新品系J210对早播的适应性以及为早播早熟型超高产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2006-2007年在四川盆地气候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程度早播(从10月18日到11月5日每2 d一个播期,共10个播期)对J210生育进程、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J210的生育进程随播期的提前而提前,全生育期和灌浆持续期随播期的提前而增长;10月18-30日间播种,单位面积穗数和粒数变化不明显,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差异也很小,但粒重随播期推迟而降低.而10月30日之后播种,单位面积穗数和粒数明显减少,籽粒灌浆速率和粒重随播期推迟而增高;从产量看,以10月18日播种最高,但在10月28日之前播种减产不显著,在10月28日之后播种显著减产,10月18日播种比11月5日播种增产达29.92%.考虑到试验期间为暖冬年,认为J210在生产上的高产而又安全的播期为10月25日左右.在进行更加高产的早播早熟型小麦品种选育时,可将育种材料的播期提前到10月20日左右,这样有利于育成更加适应早播的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省连续引进一批二棱大麦品种,在各地试种收到较好的效果。为了解这些品种与播种期的相互关系,以便合理利用,全省组织了这次品种播种期试验。试验于1983—84年度在湖南农学院实验农场进行。 一、试验材料和方法 试验选用二棱大麦品种矮早三、76—25,早熟三号为供试材料。第一期11月12日播种,以后每7天播种一期,共播四期。田间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三次。小区面积2厘。试验地前作凉薯,肥力中等。播种前在播种沟内亩施稀猪粪水50担,钙镁磷肥50斤。播幅4寸,幅距4寸,按每亩基本苗15万折算播种量。12月24日第一、二播期亩施尿素10斤,3月6日第三、  相似文献   

11.
旱地小麦“135”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 ,总结出旱地小麦“135”高产栽培技术 ,即以提高土壤单位水分生产效益为中心 ,打好蓄水保墒、培肥地力和适时早播三个基础 ,改种植耐旱耐瘠品种为种植耐旱丰产品种 ,改平播为沟播 ,改大播量为适宜播种量 ,改不追肥为看墒追肥 ,改重种轻管为种管并举五项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协优64是用协青早A与测64配组的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为了加速该组合的开发利用,我县在1985年小面积摸索制种技术的基础上,1986年扩大了制种面积,并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全县制种面积1149.49亩,生产杂交种子552392斤,平均亩产480.5斤。其中,新唐乡郎村制种153.5亩,平均亩产548.1斤。该村章正双户1.92亩,总产1171斤,平均亩产 60 9. 9斤。获得制种高产的原因主要抓了以下三条。 一、根据父母本生育特性,确定合理的播种期和播差期,促使花期全面相遇 父本测64在我县单季制种5月下旬播种,平均播始历期71.5天,母本协青早A平均播始历期59.8天。…  相似文献   

13.
行距配置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定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高产栽培的适宜行距配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行距(10、15、20和25cm)种植方式下,多穗型品种豫麦49和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的旗叶光合特性。结果表明,两种穗型品种旗叶净光合速率(Pn)均随籽粒灌浆进程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花后0~14d,多穗型品种豫麦49旗叶Pn高于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之后兰考矮早八优势趋于明显;两品种旗叶qP和Fv/Fo均于花后10d达最大值,之后逐渐下降;豫麦49的光截获(LI)在花后10d高于兰考矮早八,而在花后20d低于兰考矮早八。行距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LI和产量有一定影响。随着行距的变大,豫麦49的Pn逐渐增加,而兰考矮早八则逐渐降低;豫麦49的Fv/Fo在花后0~10d随行距的增加而升高,之后以行距20cm最高,兰考矮早八则随行距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但始终以15cm最高;豫麦49以行距20cm的qP值较大,而兰考矮早八以行距15cm最高;两穗型品种的LI均随行距增大而降低。籽粒产量则表现随行距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豫麦49和兰考矮早八分别以行距20和15cm的产量最高。因此,生产中不同穗型品种选择各自适宜的行距配置,有助于光能的吸收利用,促进光合物质向籽粒转移。  相似文献   

14.
一、莆大麦4号的示范、推广莆大麦4号从1982年到1986年先后经过鉴定圃。品种(系)比较试验和省市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种早熟3号矮早三增产14.1~25.7%。同时,连续四年在不同地点、不同自然条件下进行小面积试种和大而积示范,比早熟3号和矮早三增产1~2成。1987年继续在平原、沿海丘陵和半山区进行大面积示范,一般亩产200-250公斤,高的达300公斤以上,如莆田县黄石镇1987年种植22200亩,占全镇大麦面积的82%,平均亩产208。5公斤,其中6000亩示范片,平均亩产242.4公斤,比矮早三增产25.8%;福清县种植100多亩,其中音西乡王塘村125亩,平均亩产229.5公斤,比矮早三增产  相似文献   

15.
我县大麦生产起于1983年冬,从开发至大面积推广已有8年的种植历史,近几年来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7万亩之间,但单产却一直在150公斤左右徘徊。83年以来我县先后引进了早熟三号、矮早兰、浙农大3号、76—25、秀79—2等品种,它们的适应性、丰产性、转化途径等方面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6.
旱地小麦“135”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总结出旱地小麦“135”高产栽培技术,即以提高土壤单位水分生产效率为中心,打好蓄水保墒,增肥地力和适时早播三个基础,改种植耐旱耐瘠品种为种植耐旱丰产品种,改平播为沟播,改大播量为适宜播种量,改不追肥为看墒追肥,改重种轻管为种管并举五项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晚稻强化直播技术应用强个体大穗高产原理,采用早播稀播早发强个体、安全除草争早蘖足苗、配合施肥促壮秆大穗、“浅活”管水强根防倒伏早衰的“强根促蘖大穗”高产途径,配套选用大穗抗倒品种、早播稀播、安全除草等相应的直播高产技术措施,取得稳产高产,是直播晚稻由传统的多穗高产向大穗更高产改进的集成技术。  相似文献   

18.
花生新品种汕油21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郑奕雄  陈贤友 《花生学报》2003,32(Z1):205-208
汕油21是采用"汕油71"作母本、"汕油89-2"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珍珠豆型花生新品种.历经广东省区试、国家(南方片)区试以及各地生产试验,表明具有株型较矮、紧凑直立、分枝细实、荚果均一、果型美观、高产高油分、高抗锈病和叶斑病、稳产性好、适应性较广等特性,是适宜在我国南方春秋两熟花生区栽培的油用型品种.2003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栽培上要求采取适期早播、适当密植、增施肥料、及时除虫和适时收获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9.
苏引麦3号:原名为苏农21系江苏农学院大安定引进的日本啤酒大麦农林10号(克怒一号),通过几年鉴定试验,于1993年9月被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暂定名苏引麦3号.该品种从1991年秋开始参加江苏省大麦区域试验,第一年平均亩产370.17千克比对用盐辆接早三增产5.23%,达显著水平,居参试品种第二位;第二年平均亩产317.85千克比对照矮早三增产8.52%,达极显著水平,也居第二位;两年平均亩产344.01于克,比对驱矮早三增产6.72%.居参试品种之首;1992年秋参加江苏省大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32.59千克,比CK矮早三…  相似文献   

20.
播期对三江平原主栽水稻品种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播期试验对三江平原5个主栽水稻品种的主要生育时期、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播期推迟,品种生育期均明显缩短,且主要体现在出苗-拔节阶段生育天数的减少,拔节-抽穗、抽穗-成熟阶段变化不显著;播期推迟,出苗到抽穗天数减少,这与日均温度升高、日均光照时数减少有关;晚熟品种早播有利于获得高产;中早熟品种可以适当推迟播期,以求达到更高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