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呼和浩特市郊区各乡分别采集青椒疫病株,经分离培养和鉴定,确定了呼市地区引起青椒疫病的病原菌为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capsici).通过接种试验,确认该菌为致病菌。  相似文献   

2.
辣椒疫霉在土壤中的季节性变化和存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在上海市郊蔬菜土地壤中的季节性变化和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辣椒疫霉在一年中季节性的种群数量变化与温度的关系最密切,土壤中多菌量出现的时间也是病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25~28℃)出现的时间,也正值该地的夏,秋季节,P.capsici在土壤中主要分布的地表10cm的土层中,10cm以下土层的菌量较少,当土壤中存有P.capsic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青椒疫病病原菌(Phytophthoracapsici)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得出:P.capsici在改良的PDA培养基上生长状况优于在普通PDA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菌丝生长最适温度范围是25~30℃,致死温度为45℃(10mim)或48℃(10min).光照是促进P.capsici游动孢子囊产生的必要条件。游动孢子囊萌发的最适温度范围在25~30℃之间,25℃下,24h时,萌发率达到最高,最适pH范围为6~8。  相似文献   

4.
安克对辣椒疫霉菌的毒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克(Dimethomorph)是肉桂酸衍生物类杀菌剂,经测定,其对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a capsici)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甲霜灵。安克抑制P.capsici菌丝生长的EC95为0.6085ug/ml,比甲霜灵低10.62倍。安克对P.capsici孢子囊形成具极强抑制作用,抑制率回归方程为y=7.4109+1.3143x,EC95为0.2613ug/ml,比甲霜灵低362.11倍。安克对游动孢子萌发的EC95为9.526ug/ml,而游动孢子萌发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则较差,EC95大于800ug/ml。  相似文献   

5.
用甜菜黑色焦枯病毒(Beet Black Scorch Virus,BBSV)直接接种甜菜根,BBSV轻度侵染甜菜;而将BBSV与某蓝油壶菌(Olpidium brassicae)游动孢子体外混合接种甜菜根,BBSV则严重侵染。结果表明,BBSV经由O.brassicae进行传播,传播方式属游动孢子体表带毒,另外,BBSV也可进行少量的机械传播。国内首次报道油壶菌传播植物病毒。  相似文献   

6.
盾叶薯蓣茎腐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引起盾叶薯蓣(Dioscoreazingiberensis)茎腐病的病原进行了分离,接种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病原是尖孢镰孢菌(FusariumoxysporumSchlecht)伤口是病原的主要侵入途径,该菌是否为尖孢镰孢菌的新的专化型,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电泳鉴定表明,从新疆各地采集分离到的具代表性7个辣椒疫霉病病原菌,其谱带与美国的phytophythoracapsici标准菌株基本相同,证明它们为同一个种。  相似文献   

8.
云南辣椒地方品种的变种类型与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70年代末至80年代,共收集云南省辣椒地方品种资源358份,鉴定整理得主要地方品种62个,对其变种类型,变种特征,特点及其分布进行了研究,这些品种属一年生辣椒(CapsicumannuumLinn)种的6个变种和灌木状辣椒(CapsicumfrutescensLinn)种的1号野生种,一个新变种及2个新变型,其中,新变种辣和新变型大树辣为云南特有珍稀资源,一年生长角椒,指形椒较多,短锥椒及灯笼椒次  相似文献   

9.
温湿度对辣椒疫霉菌生长及侵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表明,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capsici)菌丝生长及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5℃;病原菌在燕麦、玉米粉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孢子囊形成多;病原菌入侵的最佳湿度大于90%;温度对该菌潜育期影响较大,潜育期最适温度25~35℃。室内药效测定表明,复配农药抑菌作用明显,单剂中代森锰锌,硫酸铜在较高浓度时抑菌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0.
广州地区桃树流胶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反复切片镜检,病菌分离培养和人工接种试验,现已查明,广州地区桃树流胶病可由两种子囊菌分别侵染所引致:一是Leptosphaeria pruni Woronichin;一是Cucuubitaria sp.他们与国内外报道的病原真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Physalospora persicae都不相同。前者为广东省首次报道;后者则为国内首次报道,人工接种结果表明,此病在  相似文献   

11.
几种杀菌剂抑制辣椒疫霉孢子囊形成的室内测定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测定了甲霜灵等10种杀菌剂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capsici)孢子囊形成的抑制作用,测定结果表明,甲霜灵,甲霜锰锌,磷酸乙酯,乙磷铝对辣椒疫霉孢子囊的形成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但该菌对这几种杀菌剂的适应浓度范围较宽,硫酸铜,霜疫必克,克抗灵,冠菌铜在较高浓度下对才能在辣椒疫霉孢子囊的形成有抑制效果,该菌以壕几种杀菌的适应浓度范围要对较窄。  相似文献   

12.
基于Visual Basic的Mapinfo 集成GIS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yinformationsystem ,GIS)是利用现代计算机图形学和数据库技术输入、存储、编辑、查询、决策和输出空间图形及其属性数据的计算机系统[1] .它是融合地理学、几何学、计算机科学及各类应用模型为一体的高新技术 .今天 ,人们开发GIS的软件也越来越多 ,有工具型GIS开发软件 :MapEngine、ARC/INFO、MapinfoProfessional、GenaMap、GeoStar等 ;有面向对象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 :VisualBasic、Vi sualC ++、Pow…  相似文献   

13.
苦丁茶枯梢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报道了苦丁茶枯梢病。依病菌的培养性状、形态学特征和寄主专化性,该菌拟为一新的专化型──砖红镰刀菌冬青专化型(FusariumlateritiumNeesemendSnyd.etHans.f.sp.ilicicollaZ.D.JiangetP.K.Chif.sp.nov)。此专化型主要为害苦丁茶,刺伤接种可侵染鸡冠花。  相似文献   

14.
辣椒疫霉产孢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辣椒疫霉产孢方法初探张子君刘晓舟张宏志张春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沈阳市林产公司)(齐齐哈尔铁路分局)收稿日期:1996-5-11本文经王疏、田春晖修改辣椒疫病(Phytophthoracapsici)是辣椒生产较重要的病害之一。近几年有逐年加...  相似文献   

15.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昆虫病原线虫培养基对线虫产量和毒力影响较大,以植物性蛋白质为主的培养基配方E的线虫产量最高,SteinernemacarpocapsaeAgriotos的产量可达51.2×106条/瓶,并且,其线虫对大蜡螟的毒力与活体培养出的线虫相比,差异不显著。通过正交试验发现共生菌的接种量是影响线虫产量的主要因子,其次是培养基。配方E是一种理想的昆虫病原线虫培养基。  相似文献   

16.
选取84份经芜菁花叶病毒,霜霉病菌」Peronospora parasiti a(Pers.)Fr。」黑斑病菌「Alternaria brassicae (Berk)Sacc.」单抗鉴定后筛选出的自交系,于1992-1993年对其上述3种病害苗期人工诱发接种多抗性联合鉴定,获得21份三抗材料。经鉴定,确认为三抗抗源材料。探讨了多抗性联合鉴定的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齿裂菌属一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生于八角科(Iliciaceae)披针叶茴香(IliciumlanceolatumACSmith)上的齿裂菌属(CoccomycesdeNotaris)一新种——八角生齿裂菌(C.ilicicolaLiu,Lin&Xi-angsp.nov.)。对该种进行了拉丁文、汉文描述和图解。主、副模式标本存放于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保护教研室(AAUFP)。  相似文献   

18.
黄瓜黑星病菌毒素组分分析AnalysisofCompositionofToxicityProducedbyCladosporiumcucumerinum1988年A.Arnone从接种黄瓜黑星病菌的黄瓜黄化苗上分离到两种北醌类色素A和B(Cladoc...  相似文献   

19.
从吐鲁番盆地土样中分离到的稀有放线菌,经鉴定分为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小双孢菌属(Microbispora)、马杜拉放线菌属(Actinomadura)、糖多孢菌属(Saccharopolyspora)、双孢放线菌属(Actinobispora)、诺卡氏菌属(Nocardia)及未鉴定的诺卡氏菌形放线菌(Nocardioformactinomystes),其中小单孢菌为优势菌。稀有放线菌细胞壁组成Ⅱ型和Ⅳ型的菌株分别占47.4%和39.5%,Ⅲ型较少。在分离到的菌株中,能水解淀粉的占60.5%,能分解纤维素的占63.2%,抗G+菌的占23.7%,而对G-菌和真菌均无抗性。  相似文献   

20.
植物病害的系统获得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病害的系统获得抗性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宋从凤黄迎春潘小玫王金生系统获得抗性(SystemicAcquiredResistance,SAR)最初是由Ross(1961)描述烟草用TMV预接种后,可使植株获得对TMV再接种具有抗性时采用的,是植物病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