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河源头断流现象成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分析了黄河源头断流的成因,认为黄河源区以湖泊、沼泽为主的地貌特征,稀少的降水、年径流的丰、枯县殊,贫乏的水资源,湖面的蒸发和冬季寒冷的气候及年径流的性变化都是造成断流的原因。造成断流的主要根源是源区水资源的贫乏和湖南的蒸发。黄河源头断流有一定的周期性,是以自然因素为主影响的结果,不应把黄河源头的断流现象看成是黄河源区生态恶化的象征。  相似文献   

2.
比较全面地分析了黄河断流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影响,提出了缓解黄河断流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黄河首曲气候变化及其对黄河断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黄河首曲气候资料和黄河上游年径流量资料以及黄河下游断流资料,分析了黄河首曲气候变化特征,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黄河首曲气候变化与黄河下游断流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河首曲大部分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存在2~4,6~7,10~11 a的年周期振荡特征。黄河首曲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呈上升趋势,增温速度均大于全国增温速度。1983年之前气温距平以偏冷为主,1984年之后持续偏暖。唐乃亥年径流量存在4~5,14~16 a的年际周期振荡变化。降水量年际波动曲线与径流量年际波动基本一致。1990—1999年属高温少雨时段,也是径流偏枯时期。黄河首曲降水量与同期黄河下游利津站断流天数曲线呈明显的反相位分布,黄河上游关键区、敏感区气候变化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植被资源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光热资源优越,天然降水不足;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土壤盐碱化,植被稀少,逆向演替。由于新生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在这种土壤条件下形成的天然植被以草甸为主,天然植被主要有湿生植被和盐生植被两种类型,包括10余种群落;其特点是原始林荡然无存,次生林以滩涂柽柳林为主,人工林以刺槐林为主,且分布不均。这些植被形成时间较短,群落稳定性差,种类组成单调,植被组成以草本植物为主,由此构成的陆地生态系统骨架不稳固,生态系统脆弱。应当因地制宜,大力培育木本植物植被,增加植被种类。  相似文献   

5.
黄淮海平原水量变化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分析了黄淮海平原引黄灌溉的时空分布与增产效益,1990-1995年黄河下游引黄水量为107.8亿m^3,1992-1996年引黄灌溉的增产效益粮食为2650kg/hm^2,棉花为558kg/hm^2,并简析了黄河断流的频率及其影响。1990-1998年洛口站累计断流天数为392d,利津站累计断流天数为859d。提出了水资源私有制地区农业水分管理对策,其中包括不同供水方案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粮食生产布局的区域调整与农业水分管理的开源节流措施。  相似文献   

6.
不同生境下盐生灌木盐岛效应的变化及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生境与植物种类对盐岛效应的影响,选取了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北缘盐化草甸生境和灌丛生境的3种盐生灌木,即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盐节木(Halocnemumstrobilaceum),分析了植丛下与植丛间土壤的pH、总盐和8种盐分离子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盐化草甸生境,只有盐节木植丛下的土壤盐分呈明显的富集状态,即形成了盐岛;而在灌丛生境,3种盐生植物均具有明显的盐岛效应,且盐岛效应以盐节木最高,多枝柽柳最低。数据分析进一步表明盐岛效应的强弱受植物种类和所处生境的影响:即分布于高盐环境的盐生植物和耐盐能力强的植物盐岛效应更为明显。而生境变化和植物种类的不同,对盐岛内盐分离子的富集也有不同的影响。盐岛效应的增强有加速草甸向盐生灌木为主的荒漠退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利用内蒙古鄂温克旗草甸草原地区1981-1990年的气象资料和植被调查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和主要优势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近10 a的气候具有逐渐变暖的趋势,降水增多有利于提高植物多样性,同时,主要优势植物对降水的敏感性要强于气候温度的变化.本研究将为探讨草甸草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与适应,以及为预测草甸草原在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发展趋势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论植被建设在改善黄河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面对黄河上中游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黄河河道断流,河床不断抬高,以及沙尘暴的肆虐等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根据多年的试验研究资料,分析了本区生态演替规律,论述了营建草(灌)植被在改善黄河上中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地位及草地对防止本地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作用,提出了治理黄河的关键是要抓好这一地区的林草植被恢复,应本着种草起步、草灌先行、草灌乔结合的原则进行治理开发,这是黄河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河床不抬高目标实现的首选措施,同时提出了种草起步应采取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黄河灌区年超量引黄河水18.72亿m3是造成黄河断流的重要因素之一。河套灌区节水措施及节水潜力主要有渠道衬砌年可节水22亿m3,改进灌水方式节水10%,建设节水型农田防护林年可节水1.47亿m3,重复利用总排干沟回归水年可节水3亿m3。  相似文献   

10.
黄河灌区年超量引黄河水18.72亿m^3是造成黄河断流的重要因素之一。河套灌区节水措施及节水潜力主要有渠道衬砌年可节水22亿m^3,改进灌水方式节水10%,建设节水型农田防护林年可节水1.47亿m^3,重复利用总排干沟回归水年可节水3亿m^3。  相似文献   

11.
祁连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高寒草甸植物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分析了祁连山区近36年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对高寒草甸植物生产力和种群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祁连山区年平均气温平均以10年0.15℃的升温率增高;年均气温的增高与冷季气温升高相关,暖季气温虽有升高现象,但对年均气温升高贡献不明显。降水量基本在多年平均值上下振动,无明显变化趋势,但降水变率略有增大,在这种形势下,高寒草甸植物生产力有所下降,植物种群数量、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龙刘两库补水对黄河中下游的环境补偿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黄河干流水库群补偿调节的结果,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客观论述了龙刘两库补水对黄河中下游环境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其中正面影响包括增加工农业供水量、提高防凌保证率以及减少利津断面断流次数等,负面影响定性分析了补水后下游河道增淤以及对过洪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龙刘两库补水后,兰州和花园口断面防凌保证率明显提高,大大降低了凌灾发生的可能;降低了利津断面断流频率26%左右。本文旨在通过对黄河流域环境补偿的影响分析,引起有关决策部门对环境补偿问题的重视,起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高寒草甸植物地下生物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及周转值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李英年 《中国农业气象》1998,19(1):36-38,42
分析高寒草甸植物地下生物量季节动态及年一直净生产量与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表明1.高寒草甸植物地下生物量在牧草生长季的5-10月呈“N”型的规律,10月最高,6月次高;7月最低.5月次低;地下生物量的这种季节性变化与土壤湿度的变化具有很好的滞后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提高水患意识 加快水利水土保持建设步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旱涝灾害频繁,黄河断流,长江洪水成为热门话题。水多成患,水少亦为患。1998年的水患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长江发生继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嫩江、松花江发生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珠江流域的西江和福建闽江也一度发生大洪水,全...  相似文献   

15.
高寒矮嵩草草甸地面热源强度及与生物量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藏高原海北高寒矮嵩草草甸地区,依据2002年涡度相关法观测的能量平衡各分量资料和6-10月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测定值,分析了高寒矮嵩草草甸近地表热量平衡、地面热源强度的变化特征,讨论了地面热源强度与植物生物量季节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海北高寒矮嵩草草甸地区,年内地面均为热源,热源强度季节变化明显,地面热源强度年平均为88.5 W/m2;地上生物量季节变化与热源强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地下生物量季节变化与热源强度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修建水库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治理水患、满足生产生活用水和用电需求重要途径之一。水利工程固然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而巨大的环境代价不容忽视。尤其近几十年在“水沙异源、水少沙多、时空分布不均匀”的黄河上修堤筑坝、修建水库,改变了黄河的水沙条件,严重影响了水沙运行环境。主要从水库尤其是龙羊峡、刘家峡和三门峡水库的修建与运作对黄河中下游水沙问题与流域造成的环境影响着手,通过近几十年来黄河径流、流域来水来沙情况及河道形态等在时间和空间序列上的数据分析,指出水库建设对黄河水沙状况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了黄河中高流量频次,使得黄河径流出现显著均匀化、可控化的特征;影响黄河天然的来水来沙状况,造成河道淤积增强;加剧黄河断流;从而更加恶化黄河洪水和泥沙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黄河水沙问题的相关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灌区节水防盐灌溉制度设计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上游灌区长期以来过量引水,不仅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而且成为黄河每年多次断流的一个重要原因。引入农业用水量、水盐平衡等新概念,结合典型灌区,进行全区域灌溉制度设计方法探讨,其成果可用于井渠结合类型灌区设计及旧灌区改造。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境内黄河上游区水沙来源及组成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青海境内黄河上游地区是青海省工、农、牧、渔业生产基地,也是国家列入重点开发的水电基地之一,在青海省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黄河下游断流的日益严重,作为黄河水量主要供给地的青海境内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利用青海境内黄河上游主要水文测站的资料,对境内水沙来源及组成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区面积只占黄河流域面积的23.4%,而径流量占47.5%,输沙量只占3.86%,是黄河的主  相似文献   

19.
朱克贵  邱凤琼 《土壤学报》1957,5(2):159-165
密山虎林地区位于中国黑龙江省的东部,是穆陵河冲积平原的森林沼泽生草灰化土和潜育化草甸土区,这个区域的土壤发育和特性是与生成环境密切的联系着。一、密山虎林地区的自然条件1.气候根据现有的记载,本区年雨量在600毫米左右,大部雨水在4—10月降落,因此植物生长期内雨水较为充沛。年平均温度2—4℃,绝  相似文献   

20.
黄河流域水库拦截泥沙量的计算及泥沙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黄河输沙量等观测资料,提出了一个简便的用于计算流域水库拦截泥沙量的公式。据对1950—2003年黄河流域水库拦截的泥沙量进行计算,54年来拦截的泥沙总量为196亿t,其中大约有70%的泥沙分布在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库区。研究指出,对现有黄河干流控制性水库制定科学的调水调沙方案,对在建和拟建的水库采取积极的调水调沙设计,制定黄河流域系统的水沙调配总体方案,将有利于解决黄河下游和三角洲地区与水沙有关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