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冈优22不同种植密度及方式进行裂区试验结果在亩植1.2-1.8万穴和行株距比1:1-3:1范围内,随亩植穴数递增和行株距比递减,头、二季产量均上升。亩植1.8万穴、行株距比1:1、2:1、3:1和1.5万穴,行株距比1:1,中稻、再生稻两季亩产均可达吨粮,分别为1044.3、1036.3、1002.0和1010.2公斤。共同特点是中稻,再生稻有效穗大,穗实粒多。  相似文献   

2.
试验表明:在中等肥力的冬泡田,亩施纯氮12.25kg,P2O58.75kg,K2O7.5kg做底肥,杂交稻头季稻亩产可达633.35kg,蓄留再生稻亩产达259.8kg,再增施氮磷钾肥或再施氮钾肥是得不偿失,增施磷钾肥对杂交稻头季稻、再生稻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尤以磷肥最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寻找再生稻抛秧栽培高产稳产的实施方案,利用二次回归模型,设计优化技术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再生稻抛栽综合栽培技术是:每667m^2抛栽1.64万丛,头季施用氮素基肥比例为71%,头季稻齐穗后15d左右每667m^2施25kg尿素作促芽肥,头季稻收割后3-5d每667m^2施2kg尿素作促苗肥,留桩高度为46cm。  相似文献   

4.
以18个通过审定的三系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于头季稻收割时设留高桩(40 cm)和低桩(15 cm)两个处理,研究高桩与低桩对再生稻米质的影响,及再生稻品质与头季稻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6项主要品质指标中,再生稻的直链淀粉含量和整精米率2项指标比头季稻优;头季稻留高桩的处理与留低桩的处理相比,再生稻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显著变优。多数品质指标头季稻与再生稻之间、再生稻不同留桩高度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头季稻品种品质对再生稻品质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再生稻抛栽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经数学模型选优,抛栽再土稻获得350kg/666.7m^2,两季产量(头季+再生季)970kg/666.7m^2,需抛栽2.35万苗/666.7m^2,氨基肥用量占74%(8.14kg/666.7m^2),促芽肥施尿素15.5kg/666.7m^2,留桩44cm,发苗肥尿素用量6.8kg/666.7m^2为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6.
再生稻产3.75t/hm^2栽培技术“规范”中试效果及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1995年课题组进行了“再生稻产3.75t/hm2栽培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中间示范试验(简称中试),累计面积977.83hm2;头季稻平均单产8.55t/hm2,再生稻3.67t/hm2,比同地区示范前的1991年头季7.65t/hm2,再生稻2.28t/hm2分别增产0.90和1.39t/hm2,两季增产2.29t/hm2。其中再生稻验收的最高单产达5.21t/hm2,两季总产13.03t/hm2。对比试验结果,“规范”较原再生稻产2.25t/hm2栽培“模式”(以下简称“模式”)头季稻和再生稻分别增加0.66和0.94t/hm2。说明“规范”是一套更先进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杂交中稻--再生稻栽培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友文 《杂交水稻》2003,18(2):46-49
杂交中稻--再生稻栽培技术,是将一种两收的杂交中稻和再生稻的栽培技术看成一个统一的技术体系。概述了要选用两季都高产的良种,确定适宜的种植区域;种好头季稻,在实现其高产的同时,为再生稻稳产高产奠定基础;适时施足促芽肥;看芽收割头季稻,高留稻桩和加强再生稻田间管理等一系列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甬优4149’头季稻机械收获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在10、15、20、25、30、35 cm等6个留桩高度下开展了大田试验。结果表明:随留桩高度提高,再生稻生育期缩短,再生苗数有所减少但成穗率显著提高,每穗粒数减少但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与产量显著提高。本试验条件下,‘甬优4149’头季稻机械收获留桩高度以30~35 cm为宜,能实现早熟、高产目的。  相似文献   

9.
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两季高产高效施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杂交中稻组合Ⅱ优602为材料,在头季稻不同施氮量基础上分别设再生稻促芽肥施用量处理,研究了头季稻施氮量和再生稻促芽肥施用量对杂交中稻及其再生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均与头季稻施氮量(纯N 0~240 kg/hm2范围内)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头季施纯N 0~180 kg/hm2条件下,与促芽肥施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头季稻施氮量越高,再生稻高产的促芽肥施用量要求越少。从头季稻与再生稻两季高产和经济施肥的角度考虑,以头季稻施纯氮120~180 kg/hm2,再生稻促芽肥施纯氮135 kg/hm2为佳。  相似文献   

10.
头季稻株营养物质与再生稻生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汕优63为材料,研究了头季稻中后期的营养状况对再生芽(苗)生长、再生稻的生育期及植株性状与经济性状的影响和头季稻后期茎书与再生芽(苗)的糖、N供求关系以及分析头季稻茎节的糖、N含量与活芽(苗)率、芽长、芽穗分化率和芽穗分化期等的相关性。指出促成头季稻茎节淀粉和全糖积累的措施均有利于强秆壮芽,争取再生稻多收。  相似文献   

11.
汕优多系一号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陈玉奇(尤溪县占溪农技站)一、产且表现(一)头季稻1994年亩产596.6kg,比对照汕优63增产39.skg,增长7.15%】1995年3个点平均亩产分别590ks.574.gkg.603.Zkg,比对照分别增长6.8...  相似文献   

12.
协优46     
协优46(协青早A/密阳46)系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省开发杂交水稻组合联合体等单位配制而成。1987年参加浙江省组合比较试验,亩产490.2kg,比汕优6号增产6.62%;1988年省区试亩产482.41kg,比汕优6号增产7.93%;1988年浙江省示范面积3.77万亩,其中龙游县2万亩,亩平468.97kg,一般比汕优6号增产50kg以上。有两个百亩方亩产分别达506.3和518.8kg,龙游镇唐尧村占根宝户1.8亩,亩产高达610.8kg。该组合已在衢州、宁波等市通过审定。1主要特征特性全…  相似文献   

13.
两系杂交稻培矮64S/E32再生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关于两系杂交稻培矮 6 4S E32头季稻收割期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的研究表明 ,头季稻最迟应在始穗后 30d收割 ,留桩高度以 2 0~ 35cm为宜。  相似文献   

14.
严斧  卓儒洞 《杂交水稻》2000,15(6):30-32
关于两系杂交稻培矮64S/E32头季稻收割期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的研究表明,头季稻最迟应在始穗后30d收割,留桩高度以20~35cm为宜。  相似文献   

15.
1988年再生杂交稻发展较快,据农业部对四川等10省、区统计,再生稻面积为633.3万亩,总产可达5亿公斤,比1987年分别增加82.4%和43%。再生稻可减少繁殖、制种工序,是一种省种、省工、省投资的栽培方式,尤其在种两季稻不足、种一季有余的单季早、中稻地区有广阔发展前景。可作再生稻的组合有汕优63、协优64、威优287、威优激等,一般头季稻亩产500公斤,再生稻可亩产300公斤。再生稻高产的基础在于培育好头季稻,在安排好“两个安全齐穗期”的前提下,将头季稻和再生稻的栽培管理作一整体过程来抓。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蓄留再生稻对水稻抽穗开花期遭遇阴雨灾害的补救作用,以20个通过审定的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在头季稻抽穗开花期遇连续阴雨情况下,研究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头季稻产量与再生稻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施氮与不施氮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头季稻产量和再生稻产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杂交中稻品种间再生稻产量与头季稻产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施氮后头季稻产量和再生稻产量均显著提高,而且在不施氮条件下产量高的品种,其在施氮后产量提高程度更大。再生稻产量可作为头季稻抽穗开花期受阴雨天气影响所致减产的产量补充,为水稻(中稻+再生稻)抗逆减损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Ⅺ报 稻桩养分转运规律研究李义珍,黄育民(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福州350019)前面报道的再生稻N素芽肥试验和高产再生稻田物质生产积累分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头季稻柱在再生季有大量的物质转出。这些转出物质对供给再生苗生长发育和穗粒充实具有重要的意[1...  相似文献   

18.
《再生稻》1995,(1):117-125
1992至1995年在永川,铜梁,巴南,大足和九龙坡等区进行了《再生稻亩产250公斤栽培技术规范》中试,累计面积14,667.45亩。平均亩产:头季稻569.96公斤,再生稻244.84公斤,比同地区示范前的1991年头季509.92公斤,再生稻151.7公斤分别增产60.04公斤和93.11公斤,两季亩增产153.15公斤。  相似文献   

19.
两个试点一致的结果是:头季稻够苗晒田+施促芽肥后自然落干(或7天后排干)的处理,后期根系活力增强,黑根减少,不仅有利头季增产,而且因活芽率提高,伸长早、苗穗数多,齐穗早而使再生稻高产,与只是够苗晒田和不晒田相比,头季产量分别提高2.71%和7.70%,再生稻分别增产10.50%和17.66%,两季总产达到或接近吨粮。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20.
李经勇 《再生稻》1997,(2):36-42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旱育抛秧头季稻叶龄、抛植密度、施肥水平对杂交中稻、再生稻单产的影响,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在电子计算机上优选了各种生育类型品种的头季稻、再生稻及两季总产的不同产量水平的栽培措施组合方案,解析了各试验因素对产量的单独效应和交互作用。为制定杂交中稻、再生稻的旱育抛秧高产栽培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