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传友 《农业考古》2007,(2):125-127
皖西是我国著名的古老茶区之一,在汉代就有茶树的栽培利用,魏晋六朝以后形成商品,茶叶行销北方冀鲁豫晋陕地区和西北边地的少数民族地区,皖西地区历史上先后培制了六安瓜片、霍山黄芽、齐山云雾、舒城兰花等名茶,蜚声中外。千百年来,在采茶、制茶的社会生产实践中,皖西人创作了  相似文献   

2.
"无徽不成镇,无茶不成俗"。安徽是我国古老的茶区之一,由于受经济条件、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图腾崇拜等的影响,安徽茶俗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在历史的长河中,徽茶文化与徽州民俗文化相互渗透、融合为一,并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总结归纳、口传心授和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徽茶俗文化。茶,早已渗透到了安徽人民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的成规礼俗和迎来送往的人际交往之中。  相似文献   

3.
陕南是西北最大的产茶区 ,早在唐朝就已成为全国七大茶区之一 ,陆羽在《茶经》中所说的“山南区” ,指的就是秦岭以南 ,巴山之北的陕南地区。陕南的茶为绿茶 ,茶叶翠绿 ,所以通称陕西青茶。紫阳青茶紫阳位于巴山北坡 ,汉水流经其境 ,气候温和 ,为陕西茶叶之乡。唐时所产贡茶叫“’茶芽” ,清代叫毛尖 ,俗称“皇茶” ,尤以“宦姑毛尖”为最。据《西乡县志》载 :“至清代 ,陕西惟紫阳茶有名。”清代中叶 ,陕西各县茶叶总产量为 1 50万公斤 ,紫阳茶就占了 1 0 0万公斤。现在全县茶园面积占全省茶区的 33.3% ,产量占 6 0 %。茶农摘取嫩叶 ,经过…  相似文献   

4.
修水茶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格非 《农业考古》2000,(4):101-102
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江西省修水县,群山起伏,终年云凝雾绕,享誉全球的宁红茶就产于这里。这片原始古朴、悠远厚重的土地不仅孕育了旷世佳茗宁红茶,更以她特有的风情滋润浇灌了仪态万方的修水茶俗,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泱泱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修水人喜欢饮茶,每逢客到,无论亲疏、远近,相识或不相识,必先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家乡茶。敬奉香茗成为修水人热情好客的最直接最朴素的体现,“坐下宕、戏下宕、吃碗茶宕”(即坐一下、玩一下、喝碗茶的意思),这里的人与外界打交道,先不谈别的,第一句话便是这句圆润温软的吴楚细语,道尽淳…  相似文献   

5.
故乡的茶俗     
故乡人不喜喝白开水爱喝茶。“百里不同风 ,千里不同俗” ,即使“出门三五里”也“各处一乡风”。自有人类以来 ,由于居住的自然环境不同而形成的风尚 ,谓之“风” ;由于各地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惯 ,谓之“俗”。社会和自然交互作用陶冶着人类 ,社会生活相沿成风 ,群居相习成俗 ,“风”与“俗”融为一体 ,便形成了物质文化和观念形态。风俗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自然性和传承性。民俗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茶俗是整个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的故乡英山 ,位于大别山南 ,离六安、安庆、黄州距离大体相等。这里民风纯正 ,人民忠厚老…  相似文献   

6.
信阳茶俗和茶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阳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制茶、种茶历史。千百年来,信阳人以茶为媒,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阳茶文化。本文着重介绍信阳以茶敬客的饮茶习俗、以茶为礼的风习及信阳毛尖茶艺。  相似文献   

7.
湖南洞庭湖区的茶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子丹 《农业考古》2000,(4):104-105
湖南省洞庭湖南部的湘阴县、汨罗县在夏、西周时属古荆州,春秋时建罗国。南朝(公元475年)始名湘阴县,至1965年湘阴的一部分划出,称汨罗县,但至今两县人民仍称“湘、汨一家”。湘阴县在唐代就已是一个产茶区,制造陶瓷的历史可追溯到隋代,唐代茶圣陆羽在他所撰的《茶经》中载:“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文中所指岳瓷,就是湘阴的岳州窑。湘阴历史久远,是人文荟萃之乡,楚国诗人屈原自殉之地——汨罗江距县城30余公里,每逢端午,屈子祠前的汨罗江鼓乐齐鸣,龙舟竞渡。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山长——周式,即湘阴名儒。…  相似文献   

8.
苗族茶文化是苗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归纳分析湖南苗族各种特色茶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立足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角度,思考苗族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湖南苗族茶俗的商业化运营提出了新颖、可行的建设性意见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3,(4):120-133
所谓茶俗,是民间长期生活积累、演变、发展而自然积淀起来与饮茶相关的文化现象,简单地说,茶俗就是民间的饮茶习俗。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信仰、经济等等条件的不同,各地的茶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呈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繁盛局面。特别是有些地  相似文献   

10.
皖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产茶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成为上贡朝廷的贡品,并行销到京师及西北边地的少数民族地区.宋明清时期更是行销天下的名茶.本文对本区唐宋时期的茶业史进行考察,敬请批评指正. 一、皖西茶业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原产于我国西南的云南地区.陆羽《茶经》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是中国史前时期的传说人物,实际是对茶史起源的一种假托之词,因为古代人常将一种事物的起源附会于某些传说人物.《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古代的"荼"与"茶"字通.  相似文献   

11.
六安瓜片茶历史文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哲  宋光钧 《农业考古》2007,(2):232-235
一、历史名茶———六安瓜片“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这是明代茶学家许次纡继陆羽《茶经》之后,中国又一部茶叶名著《茶疏》开卷的第一段话。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六安是中国名茶的生长地之一。六安茶名满天下,在中国的茶叶史上,一直占据显著位置,被世人赞美,被世人品尝。今天的六安茶即为“六安瓜片”,是国家级历史名茶,中国十大经典绿茶之一。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作为六安瓜片前身的六安茶叶,其悠久历史可上溯至秦汉时期。汉献帝建安年间,茶叶就从四川经陕西、河南转入…  相似文献   

12.
民俗中的茶俗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四川茶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茶俗文化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民间饮茶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可以窥见四川人幽默诙谐的饮茶审美情趣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可以探寻川人饮茶习俗演变的轨迹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本文以茶的重要民俗事象,即茶的民间歌谣、竹枝词、茶馆文化来概述四川茶俗文化在民间的发展传承。  相似文献   

13.
关传友 《农业考古》2017,(4):137-145
水利规约是地方社会治理水利的重要体现。皖西地区历史上留存着许多有关水利修治和管理的规约。皖西地区水利规约主要有禁止类规约、责任性规约、制度性规约等类型;水利规约内容主要涉及确保用水权益不被侵夺、规定严格的用水许可、制订严厉的监管措施、明确严格的奖罚措施。  相似文献   

14.
元代的茶俗 茶品 茶艺——元曲里所见的茶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茶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一个杰出贡献.在中国古代,茶与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享受密不可分,影响遍及饮食、民俗、商业、文学、艺术、民族交往等领域.元朝虽然在中原地区统治的时间较短,未曾出现过专门的茶学著作,但与唐诗、宋词比肩的元曲,却纳入了大量的茶事内容,包括茶品、茶礼、茶肆、茶俗和茶艺等各个方面.其中一些记载,充满生活情趣,反映元人饮茶的意境和感受,体现了厚重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人文精神,是研究元代茶文化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5.
《农业考古》2021,(3):171-176
民国时期皖西地区有13年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水灾。为应对灾情,皖西地方社会对河道堤防工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治。其具有民间力量主导、建立了规章制度、现代科学运用等特点。这些做法,在当今的河道水利治理中仍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皖西地区6个县、市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进行调查,从投入的经费、场地设施、体育教学、课外活动、师资、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2a分期播栽田间试验结果,分析了烟草种植适宜区的农业气象条件对烤烟主要化学特性形成的影响,得出成熟期的水热条件是影响烤烟主要化学特性形成的关键因子,且不同品种对热反应的敏感性和对不良环境的抗性有一定差异。成熟期多雨是造成皖西地区烟叶身分较薄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改善烟叶身分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肾茶[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Thunb.)C.Y.WU]为唇形科(L、abiatate)肾茶属(Clerodendranthus)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植物全世界仅有5种,产于东南亚至澳大利亚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仅有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一种,在四川攀西、广西、海南、云南和台湾等省区有引种栽培。肾茶以茎、叶供药用,具清热祛湿、排石利尿的功能。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尿急、慢性肾炎、膀胱炎、尿路感染、尿路结石、风湿性关节炎、动脉硬化等症。近年来肾茶资源的开发利用集中在以肾茶为主要原料的各类新药产品的研制上。  相似文献   

19.
张永仟 《农业考古》2007,(6):182-185
明代江南的待客茶俗因人、因地而不同。官场待客茶俗注重等级,讲究行礼作揖。文人喝茶只是引子,重点在行酒、吃饭和趣谈。而江南寺院茶,亦颇具文士之风。至于日本禅林的饮茶习俗,通过分析研究日本使节策彦周良的相关记载,可以发现有两个明显不同江南茶俗之处:一是茶水与海鲜的并用;二是基本墨守由荣西和尚传至日本的蒸青绿茶点饮法。  相似文献   

20.
李新玲 《农业考古》2005,(2):145-148
我国饮茶之历史非常久远,但只有到了唐朝中期,饮茶之风才普及全国。据陆羽《茶经·六之饮》记载:“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巴渝间,以为比屋之饮。”两都即陕西之长安和河南之洛阳,就是说从京都地区到西南的四川、重庆等地,每户人家都在喝茶。而北方地区不产茶,因此长途贩运就兴盛起来,《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载:“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这里说的是整个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都盛行饮茶,并且在城市还开有茶店供应茶水,所以南方的茶叶就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