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体外诱发斜纹夜蛾微孢子虫孢子萌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伟东 《昆虫天敌》1989,11(2):57-60
微孢子虫是一种原生动物,主要寄生无脊椎动物,特别是昆虫。微孢子虫的水平传播主要依赖于孢子。孢子具有特异的结构,除孢质外,还有一条盘绕的极管以及层层叠叠的极质体和一后液泡。当寄主吞入孢子,在适当的条件刺激下,孢子内的孢质通过射出的中空极管,直接注入寄主细胞内。虽然已有人曾作过体外诱发孢子萌发的研究,但对其机理了解甚少。本文利用不同pH值的缓冲液人工体外诱发斜纹夜蛾微孢子虫极管的射出,以探究微孢子虫孢子萌发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微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陈建业,宁玉霞(河南省许昌林科所,许昌461000)宁玉亭(许昌市森防站)人们一般把属于微孢子虫门(Microspora)微孢子虫纲(Microsporea)的原生动物(Protozoa)称为微孢子虫类(Microspor...  相似文献   

3.
玉米螟微孢子虫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4.
玉米螟微孢子虫在寄主玉米螟体内,孢子的数量增殖符合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影响增殖的因子有接种剂量、接种虫龄和温度等。26℃下,以1×10~6孢子/虫接种三龄幼虫,19天后收获,得到最大产孢量,6.3×10~3孢子/虫。以3.2×10~7孢子/ml液涂卵接种一龄幼虫,15天后收获,得到最大产孢量为1.2×10~3孢子/虫。70%的产孢量是从幼虫丝腺、马氏管和唾腺获得的。  相似文献   

5.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的方法,将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与一种未定名的侵染巨头蜢Aulocara lliotti和Psoloessa delicatula的微孢子虫的孢子多肽谱带进行了比较。对巨头蜢和P·delicatula中这种未定名的微孢子虫没有测出独特的孢子谱带,但其谱带明显地不同于蝗虫微孢子虫的孢子多肽谱带。这些结果表明,这种微孢子虫不是蝗虫微孢子虫的多态型,而是一个独立的种。  相似文献   

6.
从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Tn)幼虫中分离纯化得到一种微孢子虫,孢子形状为卵圆形,大小为(2.832±0.486)μm×(1.947±0.317)μm。它能寄生粉纹夜蛾的大多数组织器官,在虫体内的发育过程具有微粒子属Nosema的分类特征,并初步命名为Nosema sp.。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微孢子虫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97~1998年,先后在邯郸、保定市郊进行棉铃虫疾病发生流行的田间调查,从采集的棉铃虫(Helicoverpa ormigera)幼虫体内发现了一种能引起寄主感病的原生动物——微孢子虫(Nosema sp.)。作者进行了初步观察和回接试验。 1 感染症状及孢子形态观察将棉田采集的第4代棉铃虫幼虫,经室内无菌饲养,发现  相似文献   

8.
蝗虫微孢子虫对雌性东亚飞蝗生殖器官侵染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蝗虫微孢子虫(Nosemalocustae)侵染蝗虫的靶组织主要为脂肪体(Canning,1953;Hen-ryandOma,1981),在蝗虫的围心细胞及神经组织,以及后肠、生殖腺中也发现有病原。在感病的摩门螽斯(Anabrussimplex)体中...  相似文献   

9.
葛泉卿 《植物检疫》1991,5(5):340-341
引言目前,各口岸所鉴定小麦矮腥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uhn(以下简称TCK)主要是测量其孢子大小、网目大小、网脊高及胶鞘厚度来加以判断,只有找到非常典型的矮腥孢子才能出证。事实上,在进口的小麦中常混有大量的禾本科杂草种子,其上的腥黑穗孢子与 TCK 孢  相似文献   

10.
蝗虫微孢子虫Antonospora locustae是蝗虫生物防治过程中的重要病原微生物.本文主要讨论蝗虫微孢子虫基因组的研究进展,明确蝗虫微孢子虫基因组独特的压缩特征,了解蝗虫微孢子虫获取能量的途径.此外,本文对蝗虫微孢子虫在我国蝗虫的防治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探讨未来基于基因组测序技术开发的治蝗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从田间采集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体内发现的一种微孢子虫的分类地位和致病性,利用传统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该微孢子虫进行鉴定,同时采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法对其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微孢子虫的形态学特征与家蚕微孢子虫 Nosemabombycis相近,具有典型微孢子虫超微组成结构,孢子壁厚度为195.00~205.15 nm,极丝盘旋于孢子后极内侧10~12圈;其基因组的基因间隔区(intergenic spacer, ITS)和小亚基核糖体RNA(smallsubunit ribosomal RNA, SSU)序列与已报道的家蚕微孢子虫相关序列的相似度分别达94.34%和99.50%,系统发育树显示该微孢子虫属于微孢子虫属 Nosema,与家蚕微孢子虫亲缘关系最近。该微孢子虫侵染草地贪夜蛾1龄和2龄幼虫5 d时的LC50分别为2.51×107孢子/mL和2.48×107孢子/mL;侵染3龄幼虫10 d时的LC50为3.79×107孢子/mL;侵染4龄幼虫15 d时的LC50为3.98×107孢子/mL;且当微孢子虫浓度为1.0×108孢子/mL时,草地贪夜蛾1至4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3.04、 3.86、 7.47和10.43 d。表明该微孢子虫隶属微孢子虫属,对草地贪夜蛾不同龄期幼虫均有较强的致病力,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13.
RFLPs技术在线虫鉴定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弘  肖荣堂 《植物检疫》1993,7(1):25-26
传统的线虫鉴定主要是根据线虫的形态学特征,然而形态学特征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比较大,有时很难进行判断。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线虫的鉴定提供了很有效的新方法。RFLPs 技术即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是一种 DNA 诊断技术,DNA 技术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在形态学鉴定的基础上鉴定线虫特别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辽东楤木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植物。本文通过对辽宁省栽培的辽东楤木的全生长期的多点实地调查,总结了叶部病害的发生症状特点,并将采集到的罹病叶片病斑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经柯赫氏法则证实分离出的4个属真菌是导致叶部病斑发生的病原菌,为生产上有效预防辽东楤木病害的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拮抗细菌B11的鉴定及其分泌的拮抗蛋白抗菌谱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芽孢杆菌 (Bacillusspp .)是一群好氧兼性厌氧的产芽孢革兰氏阳性杆菌的总称 ,它不仅具有显著的生防潜力 ,还能产生耐热抗逆的芽孢 ,有利于生防菌剂的生产、剂型加工及在环境中存活、定殖与繁殖 ,是植物病害生防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地处亚热带 ,菌物资源丰富 ,生防资源 (基因库 )也多种多样 ,因此 ,在广西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具有较好的前景。黎起秦等[1] 从作物根围分离得到对西瓜枯萎病菌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B11,本文对其进行了鉴定 ,并对其分泌的拮抗蛋白的抗菌谱进行了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供…  相似文献   

16.
辽东楤木叶斑病害在辽宁省的发生种类初步调查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东楤木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植物。本文通过对辽宁省栽培的辽东楤木的全生长期的多点实地调查,总结了叶部病害的发生症状特点,并将采集到的罹病叶片病斑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经柯赫氏法则证实分离出的4个属真菌是导致叶部病斑发生的病原菌,为生产上有效预防辽东楤木病害的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辣椒疫病是为害辣椒的世界性、毁灭性病害。70年代以来,我国的新疆、甘肃、吉林、北京及江苏等地辣椒疫病逐年加重,造成的损失愈来愈大。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国内研制的新型一体化智能孢子捕捉系统在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白粉病预测预报上的应用,在田间自然发病情况下,通过对捕捉孢子的形态进行识别,优化一体化智能孢子捕捉系统主要工作参数如有/无空气切割头、空气采集口高度和空气采集时间;通过病害及孢子的动态监测分析大棚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白粉病病情指数与孢子捕捉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不加装空气切割头、空气采集口高度为70 cm、孢子捕捉时间在10:00—10:30时段有利于孢子的捕捉。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白粉病病情指数与连续7 d孢子捕捉总量具有强正相关性。连续多日监测到黄瓜霜霉病菌孢子囊且数量快速增加是黄瓜霜霉病发生或快速上升的一个预测指标。黄瓜白粉病发病之前没有监测到黄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且在病害盛发期分生孢子捕捉量仍较少。研究表明,一体化智能孢子捕捉系统适用于黄瓜霜霉病的预测,但在黄瓜白粉病的预测上尚存在一定问题。  相似文献   

19.
真菌是一类种群数目庞大的微生物,传统分类鉴定主要依据形态学.但是有些真菌形态极为相似,传统的形态学特征有时难以区分,这给真菌的鉴定和分类带来了困难.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出的分类鉴定方法,用以辅助形态学鉴定,使形态学鉴定更加准确和完整.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电镜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在黑龙江省采集的南瓜病样中检测到西瓜花叶病毒2号(WMV-2)。再利用免疫PCR (IC-PCR)和反转录PCR (RT-PCR)方法,扩增获得其外壳蛋白(CP)基因片段,并克隆到pGEM-T载体中。核苷酸序列测定表明,该分离物CP基因全长为852个核苷酸,编码由284个氨基酸组成的31.8 kDa蛋白。与国外已报道的WMV-2 CP基因相比,其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2.2%~94.0%,由此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4.5%~98.1%。与国内2个分离物相比,和山西分离物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都达到98.5%,和郑州分离物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1.5%和9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