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粳型亲籼系的选育及其在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上的利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张桂权  卢永根 《杂交水稻》1999,14(6):3-5,11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关键是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粳型亲籼系的选育和利用是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作为超高产杂交水稻的强优恢复系,粳型亲灿系的育种目标是:1)对籼稻具有很高的亲和性;2)基因组属于粳型或偏粳型;3)与籼稻具有遗传协调性;4)具有良好的农艺性状;5)带有一些重要基因,对通过利用粳型亲灿系建立超高产要交水稻的育种体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粳稻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功能标记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提高粳稻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选择效率,在前人克隆的基础上,根据其恢复系与不育系在Rf1a位点574 bp的碱基插入/缺失,设计出功能标记InDel Rf1a。利用该标记对不同地区来源的72份籼、粳稻材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有的常规籼稻品种、恢复系及保持系在Rf1a位点并不存在缺失,其基因型为Rf1aRf1a。这些材料对粳稻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具有恢复育性的作用;而绝大多数常规粳稻品种(爱知106和伊粳12号除外)在该位点存在缺失,其基因型为rf1arf1a,它们对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具有保持不育的能力。同时,为进一步验证该标记对不同基因型的检测效果,利用其对粳稻恢复系、不育系、杂交组合以及863A/宁恢 8号 F2分离群体的DNA进行扩增,根据其电泳带型可准确区分出Rf1a位点的3种基因型。  相似文献   

3.
采用粳不/籼恢三系法途径,以优良晚粳型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选育和对粳型不育系强恢的中籼型恢复系选育为突破口,育成综合性状优、易被籼稻恢复系恢复的晚粳型不育系甬粳2号A和多个强恢中籼恢复系,并以甬粳2号A为母本、中籼恢复系为父本育成了4个籼粳杂交晚稻组合通过国家和多省审定或认定,在浙江、福建、广西、江西等省大面积推广应用。甬粳2号A及其籼粳杂交晚稻组合的选育及大面积推广应用,表明三系法粳不/籼恢是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籼、粳稻及其杂种谷粒苯酚染色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典型籼稻和粳稻进行双列杂交并与不同籼粳成分的重组自交系杂交研究籼、粳稻及其杂种谷粒酚反应,结果表明:水稻谷粒的苯酚染色反应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染色对不染表现为显性;典型粳×粳交F1表现为不染,而籼×籼交F1、籼×粳交F1和粳×籼交F1表现为黑染或褐染;在含不同籼粳成分的9个重组自交系(RILs)稳定品系中,籼型和偏籼型品系表现为典型籼型染色反应(黑染)的特点,而偏粳型和一个偏籼型品系则表现为典型粳型染色反应(不染)特点。利用酚反应难以鉴别籼粳交后代的籼粳特性,也难以用于籼粳稻杂交种子的测纯。  相似文献   

5.
籼粳亚种F1的分类及其与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程氏指数分类法对籼粳交亲本及其F1分类结果,28个亲本基本可分籼粳两大类,广亲和品种多属偏籼偏粳型,与爪哇型品种接近。以籼稻为母本的籼粳交F1籼型较多,约占73.1%, 以粳稻为母本的籼粳交F1粳型较多,约占72.4%。92个籼粳交组合F1偏籼、偏粳型比例为73.9%,这说明F1分类既受细胞质影响,也受双亲遗传背景影响。双亲程氏指数差值与F1结实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而与F1的生物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双亲程氏指数差值大小适合(6-13)时, 生物产量与结实率均较高,其经济优势较强。  相似文献   

6.
滇型籼粳杂交水稻育种实践与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籼、粳亚种杂交,杂种优势强。为了选育出竞争优势很强的籼粳杂交稻,首先应用籼、粳亚种的品种或材料进行杂交,以选育出籼粳交的保持系、恢复系或材料;其次用籼粳交的保持系或材料转育成不育系或材料;第三用籼、粳稻不育系或材料与籼粳交的恢复系或材料测交;第四用籼粳交的不育系或材料与籼、粳稻品种或材料测交;第五用籼粳交的不育系或材料与籼粳交的恢复系或材料进行广泛测交,再从中选出竞争优势强的籼粳杂交组合;第六,经过试种、鉴定,选出竞争优势极强的籼粳杂交稻。  相似文献   

7.
籼粳交恢复系T914的选育及利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用广亲和籼粳交恢复系 T986 与 T28(密阳 46 系选)杂交选育而成的籼粳交恢复系 T914,具有恢复度高、杂种优势强、抗病性好、米质优、花粉量足等特点,是一个对籼型不育系恢复较广的优良恢复系。用其与协青早 A 配组育成的协优 914 于 1997 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8.
籼、粳稻花时的分布及相遇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适应籼粳杂交稻的亲本选配和制种技术的需要,我们对一些税稻、粳稻及籼粳交的稳定品种的花时分布进行了调查。 材料和方法 试验于1988年和1989年的7至10月在福州南郊稻麦研究所试验农场(北纬26°)进行。调查的水稻品种共132份,其中有日本粳稻、我国北方粳稻、长江流域的三系粳稻保持系和恢复系、广亲和系粳稻品种;籼稻有早籼基本营养型的IR品种、籼型野败不育系、核不育系以及灿粳交的稳定后代材料。调查分早季和晚季均于抽穗扬花期进行。分期分批对花期相遇的籼、粳品种定株带土移植到同室集中排列编号。植后第3天开始观察。上午8时半…  相似文献   

9.
 搜集典型籼粳品种、广亲和品种、偏籼或偏粳品系及恢复系并进行杂交。选取25个籼粳亚种间杂种F1,将其划分为5类。以这5类25个组合的生物产量、茎叶重、秆高、出穗期、每穗颖花数、实粒数、结实率等性状为基本资料,分别计算其超亲优势与竞争优势。结果指出:籼粳亚种间杂种F1茎叶重与结实率存在负相关,杂种优势含可利用与非可利用两部分,典型籼粳F1杂种优势是难以利用的,利用广亲和系与偏籼或偏粳恢复系及其派生系或者偏籼广亲和系和偏粳广亲和系配组,实现部分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应作为当前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育种战略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的主要原因在于育性位点上等位基因互作,因此,在籼粳交主要的育性位点上的片段置换,及把籼粳片段相互置换克服生殖障碍进行育种成为可能。本研究将籼稻轮回422S的光温敏不育基因以及籼稻249黄的黄叶形态标记通过回交方法导入到粳稻镇稻88中,同时在S5、S7、S8和S9育性位点上,分别利用4个与育性位点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RM276、RM455、RM141和RM185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最终成功选育出粳稻光温敏不育系509S。该不育系株叶形态表现为粳稻特征,与大量籼稻品种杂交结实率正常,与粳稻杂交结实率反而偏低。选用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SSR标记对509S的遗传背景进行鉴定,实验结果表明不育系509S遗传背景92%为粳稻遗传背景。不育系509S在4个置换的育性位点都为籼稻片段,正是这些籼稻片段的置换使不育系509S与籼稻杂交可育,而与粳稻杂交表现低育,且在不育系与籼稻配制的杂交组合中表现强大的籼粳交杂种优势。该实验结果为籼粳交杂种优势的育种实践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1.
“Lemont/特青”重组自交系的六性状籼粳分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287个“Lemont/特青”重组自交系的六个籼粳分类性状(程氏指数法)和154个RFLP 位点的遗传组成。群体的六性状总分呈连续分布,略偏向粳型, 该方法将把大部分株系分入籼粳中间类型。 遗传组成的分布略偏向特青并有更多的极端株系, 六性状总分和分子标记的相关不明显。还就单个性状的分布和性状间重组情况,以及不同性状间及其与总分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为了最终实现对籼稻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QTLs)精确定位 ,用一个包含 1 31个系的籼 /籼交重组自交系群体 (F6∶7)构建了分子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含由 1 1 3个水稻探针、2 8个小麦探针揭示的 1 6 0个RFLP标记和由 5个PstⅠ /MseⅠ引物组合揭示的 78个AFLP标记。群体的杂合性比率接近期望值 ,表明该群体具有正常的遗传结构。在 6个染色体区域观察到标记的偏分离 ,表明即使在亚种内群体中也可能发生标记的偏分离。本图谱的总长度为 1 4 35 8cM ,相邻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 6 38cM。由于采用了一套日本水稻基因组计划 (RGP)的RFLP标记 ,使本图谱能与RGP图谱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两个图谱上的共同标记所覆盖图谱总长度几乎相同 ;在水稻 1 2条染色体中的 9条表现完全的连锁保守性。此外 ,水稻的第 1号染色体与小麦的第 3组染色体具有很强共线性。但是 ,两个图谱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 1S、1L、4L和 8L 4个染色体臂上发现 4个小倒位 ;除第 5号和第 6号染色体外的其他染色体上共检测到 1 9个新的位点。籼稻亲本间在染色体臂 2S、7S、1 0L和 1 1S 4个区域的RFLP多态性很低或没有 ,从而导致籼稻图谱在这些区域呈现空白。在这个籼稻图谱中 ,未检测到第 1 1号和 1 2号染色体间的重复性。还就稻属在基因组进化中的染  相似文献   

13.
籼型三系不育系丰源A的选育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丰源A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广西钟山县种子公司合作育成,于1998年通过湖南省科委鉴定,是一个育性稳定、配合力强、异交结实率高、米质较优、抗逆性较强的籼型三系不育系  相似文献   

14.
籼型温敏核不育系2301S的选育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2301S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籼型温敏核不育系,2000年8月通过安徽省技术鉴定,2301S不育株率100%,花粉败育率99.99%,套袋自交不实率100%,不育起点温度较低,在合肥不育期30d以上,开花习性好,异交结实率高达57%;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优良,但直链淀粉含量过高;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分别为高抗(1级)和抗(2级)。  相似文献   

15.
《杂交水稻》2016,(6):13-14
金福A是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与三亚金稻谷南繁种业有限公司用献改B系选后代685与天丰B杂交,F4代选优良单株与永6A测交并连续回交转育而成的新不育系。该不育系花粉败育彻底、株型矮而紧凑、异交习性优良、配合力好、杂种优势强,2014年9月通过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籼稻不育系安丰A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不育性、抽穗和开花习性、可恢复性与配合力.  相似文献   

17.
Ⅰ优86是陕西省汉中市农科所用优ⅠA与本所选育的恢复系R8608配制的中熟籼型杂交稻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好、生育期短、抗性强等特点。2000年2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8.
以6个不同生态型的52份籼型水稻品种为亲本,以生态型为单位进行双列杂交,研究了供试生态型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各生态型之间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并据此分析了籼型水稻优势生态型。结果表明:各生态型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反交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所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均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和反交效应方差。韩国籼、太湖籼和华南籼在单株产量、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等多个重要性状上均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效应,而华南籼×韩国籼、华南籼×太湖籼、云贵籼×IRRI籼和云贵籼×韩国籼等组合的单株产量的特殊配合力较高,据此将韩国籼、太湖籼和华南籼划为本试验的优势生态型。各生态型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与杂种F1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而特殊配合力与杂种F1相关不显著,亲本一般配合力与组合特殊配合力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强化栽培技术(SRI)在常规早籼稻上应用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6~2007年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早籼稻应用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能明显增强个体生长优势,促进大穗形成、单株最高分蘖及成穗数和每穗粒数大幅度增加;在推迟播种、插栽丛数和基本苗比常规栽培减少35.7%~57.2%。N02T,单产虽因有效穗减少而减产,但只减产1.1%~7.1%。  相似文献   

20.
冈优19系用冈46A与成恢19配组育成,具有产量较高,米质较优等特点,2000年7月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