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十烷醇对小石花菜藻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不同浓度三十烷醇对小石花菜藻体进行不同浸泡时间处理培养结果表明 ,适宜的三十烷醇浓度(1 0 0mg/L)与适宜的浸泡时间 (2~ 4h)对小石花菜生长发育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在固体培养基上香菇菌丝体生长的单因素试验确定三十烷醇、石膏和过磷酸钙的三水平,通过袋栽培养料中菌丝体生长的正交试验优化培养料中三种辅料的比例。试验结果表明,三十烷醇微乳剂溶液、三十烷醇粉剂溶液二者均能促进香菇菌丝体的生长,而且其促进生长的浓度相同,建议实际食用菌生产中直接采用三十烷醇微乳剂进行稀释,以便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三种辅料的最佳组合为:石膏含量4%、过磷酸钙含量1.5%的500 g湿袋料中,加入50 mL 1.5 mg·L~(-1)三十烷醇微乳剂溶液,在此条件下,袋料培养基中香菇菌丝体生长速率最快。  相似文献   

3.
植物激素可以影响植物同工酶谱带的变化,在国内外均有报导。但是三十烷醇作为一种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虽然已被广泛使用,对其生理效应的研究也日益增加,而涉及酶活性的报导并不多,至今未见有关三十烷醇对甘蔗同工酶影响的研究资料。本文是我们在这方面工作的初步结果。材料与方法实验用甘蔗品种为“台糖134”,1983年4月底种植。自6月(株高1米左右)起  相似文献   

4.
分子蒸馏工艺参数对高碳脂肪醇提取物精制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采用分子蒸馏技术进行高碳脂肪醇提取物的精制,试验结果表明,蒸馏压力66.7 Pa,蒸馏温度在160~230℃范围内,随着蒸馏温度升高,馏出物中的二十八烷醇和三十烷醇含量逐渐增加,并在190℃时出现峰值,之后下降;蒸馏温度190℃,蒸馏压力在26.7~266.7 Pa范围内,随着压力的下降,馏出物中的二十八烷醇和三十烷醇含量增加,到133.3 Pa处分别达到最大值。蒸馏温度和压力作为分子蒸馏的关键工艺参数对高碳脂肪醇的精制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与广西白木香叶香气相关的成分,以二氯甲烷为溶剂,采用常温浸提结合超声波辅助提取获得提取物,应用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白木香叶二氯甲烷提取物主要成分为表木栓醇(22.38%)、二十八烷(9.13%)、正二十九烷(9.041%)、无羁萜(9.008%)、亚麻酰氯(6.336%)、二氢岩藻甾醇(6.243%)、角鲨烯(4.848%)、棕榈酸(4.128%)、叶绿醇(4.06%)。试验结果为白木香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长期氮输入对草甸草原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含量及化学结构影响,以内蒙古东北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0年设置0(CK)、30(N30)、50(N50)、100(N100)、150(N150)、200(N200)kg/(hm~2·a) 6个不同施氮水平处理,测定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含量及红外光谱特征。结果表明:(1)相比CK,长期氮输入条件下可提高土壤总有机碳(SOC)含量(增幅0.3%~13.6%),且主要表现为颗粒有机碳(POC)含量的增加(9.22%~16.39%),但降低土壤轻组有机碳(LOC)含量。(2)红外光谱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土壤LOC主要来源于脂肪碳、芳香碳、酚醇化合物,POC主要来源于芳香碳和酚醇化合物,矿物结合有机碳(MOC)主要来源于烷基碳和多糖。(3)相比CK,施氮处理凋落物和LOC官能团中烷氧碳(单糖+多糖)的相对强度降低,烷基碳、芳香碳相对强度增加;土壤POC和MOC官能团中烷氧碳、烷基碳及芳香碳相对强度增加,酚醇化合物相对强度降低;且施氮处理下凋落物及其不同土壤碳组分有机碳结构稳定性(芳香碳/脂肪碳)均高于CK。(4)结构方程模型(SEM)结果...  相似文献   

7.
不同鲜食甜糯玉米挥发性风味物质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不同品种鲜食甜糯玉米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之间的差异,探讨利用仪器分析和统计学方法区分不同品种的鲜食甜糯玉米的可能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建立不同品种鲜食甜糯玉米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快速检测方法,结合多元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SIMCA,对不同品种鲜食甜糯玉米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鲜食甜糯玉米均含有独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合,渝糯7号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是十七烷、十六烷、2-己基-1-癸醇、3-甲基-呋喃、1-戊醇;渝糯9号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是叶醇、庚醛、2,3-二氢苯并呋喃、3-甲基-2-丁烯醛、2-甲基-3-辛酮;渝糯930号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是甲基庚烯酮、2,6,11-三甲基十二烷、2-(十八氧基)乙醇;粤甜16号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是金合欢醇、雪松醇、辛酸。这些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品种鲜食甜糯玉米之间的风味型差异,为选育更受市场欢迎的鲜食甜糯玉米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甘蓝和青花菜不同器官中莱菔硫烷含量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字花科蔬菜含有抗癌活性成分莱菔硫烷,为了筛选富含莱菔硫烷的甘蓝和青花菜材料,本研究以48份甘蓝和29份青花菜为试材,对其不同器官中莱菔硫烷含量进行HPLC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甘蓝和青花菜基因型间莱菔硫烷含量差异显著,青花菜同一基因型不同器官中莱菔硫烷含量差异较大。甘蓝叶球中莱菔硫烷含量变化范围为4.28~57.18 mg·kg~(-1)DW,并平均含量为25.72 mg·kg~(-1)DW,筛选到莱菔硫烷含量较高的甘蓝自交系2份和杂交F1材料1份。青花菜中莱菔硫烷变化范围为:花球:3.58~1 137.47 mg·kg~(-1)DW;幼茎:13.79~259.58 mg·kg~(-1)DW;叶片:0~297.05 mg·kg~(-1)DW。花球、幼茎和叶片中莱菔硫烷平均含量分别为301.23、84.25和47.96 mg·kg~(-1)DW,初步筛选到莱菔硫烷含量较高的青花菜自交系3份。本研究结果为甘蓝类蔬菜新品种选育与改良提供了依据和材料。  相似文献   

9.
试验筛选几种药剂对毛豆进行喷施处理,测定其在水分胁迫下对毛豆幼苗有关营养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影响,结果表明:几种药剂处理后均可比对照促进苗增高、增加叶面积、促进根系的生长、增加根系活力、抑制丙二醛增生、降低细胞膜透性和提高叶绿素含量、相对含水量、脯氨酸含量、细胞保护酶的活性等,有力地增强了毛豆幼苗对水分胁迫的抵抗能力,从叶面喷施几种药剂对毛豆的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可知,几种药剂以油菜素内酯为最优、其它依次为三十烷醇、黄腐酸盐、爱多收、绿风95等处理  相似文献   

10.
从山东东营石油污染土壤中驯化筛选出一株正十六烷降解菌TZSX2,经生理生化和16S r DNA基因测序,通过构建细菌系统发育树确定其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通过不同环境因子对TZSX2的生长情况和其对正十六烷的降解率的影响研究,确定菌株TZSX2的最适生长和降解温度为28~36℃,对正十六烷的降解率超过30%;TZSX2能够耐受较高浓度的正十六烷,在正十六烷浓度为2 m L·L~(-1)时,降解率为79%,正十六烷浓度为20 m L·L~(-1)时,降解率仍可达到12%;在碱性条件(pH=9)下对初始浓度为10m L·L~(-1)的正十六烷的降解率高达91%。综上,所筛选的TZSX2菌株可以耐碱性,适用于极端环境中石油污染的修复,对高浓度的正十六烷具有优异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西芹鲜根中化感物质成分,利用柱层析法对西芹鲜根丙酮浸提液进行4次层析,每次层析后获得的流分与黄瓜枯萎病菌共培养,测定菌落直径与孢子萌发率,以化感抑制效果筛选最佳流分,然后通过GC-MS对第4次层析最佳流分中化感物质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各次层析最佳流分均对黄瓜枯萎病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有较强抑制作用,第4次层析获得的最佳流分(RA3246、RA3344、RA9889、RA91064)对枯萎病菌菌丝生长的化感抑制效果[相对于第4次层析丙酮对照(ACK4)]分别升高至28.69%、37.83%、42.44%、33.83%,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升高至50.72%、50.66%、55.02%、59.37%。通过GC-MS共鉴定出有机酸、酚、醇、酯类、杂环有机物及含氮化合物6类12种化感物质,分别为3-羟基扁桃酸、硫代乙醇酸、2,4-二叔丁基苯酚、十二烷醇、2-甲基-2-丙烯酸十三烷酯、2-丙烯酸十二烷基酯、2-丙稀酸十五烷基酯、二甲基环己酯、3,4-环氧呋喃、十六烷基二甲基叔胺、(Z)-9-十八烯酸酰胺和二丁氨腈。研究获得结果可为利用西芹提取物防控黄瓜枯萎病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含氧萜类化合物对稗草的化感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5种含氧萜类物质(-)香芹醇、(+)香芹酮、(-)薄荷酮、(-)香芹基乙酸酯和(+)雪松醇为化感物质替代物,以稗草为受体,运用正交旋转回归组合实验,分析物质间的互作效应.各单因子的主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香芹醇、(+)香芹酮、(-)薄荷酮和(-)香芹基乙酸酯的主效应曲线均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而(+)雪松醇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各单因子的边际效应分析表明:当浓度低于-2水平时各因子对稗草根长的抑制作用大小为(-)薄荷酮>(-)香芹醇>(+)香芹酮>(-)香芹基乙酸酯>(+)雪松醇,当各因子浓度高于+2水平时,则为(+)雪松醇>(+)香芹酮>(-)香芹基乙酸酯>(-)香芹醇>(-)薄荷酮.综合分析显示,当各物质浓度水平分别为(-)香芹醇0.033mmol·L-1、(+)香芹酮0.030 mmol·L-1、(-)薄荷酮0.080 mmol·L-1、(-)香芹基乙酸酯0.020 mmol˙-1和(+)雪松醇0.001 mmol·L-1时,方程有最优解,即在理论上其混合物对稗草根长的抑制率达到最大,为93.69%.  相似文献   

13.
马宇轩  郄梦洁  赵姗姗  胡翔宇  赵燕  郭军 《核农学报》2022,36(10):1964-1974
为研究距离较近的不同牧场及不同饲养方式下双峰驼乳脂肪酸特征,并建立产地溯源模型,本试验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采集5个牧场共139份双峰驼乳样品,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驼乳中脂肪酸含量,并利用脂肪酸指纹特征建立不同牧场及不同饲养方式下驼乳的溯源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牧场及不同饲养方式下的驼乳中含量较高的脂肪酸为棕榈酸、油酸、硬脂酸及肉豆蔻酸。相比谷饲,草饲方式下驼乳的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比例(S:M:P为12:6:1)更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居民膳食S:M:P比例(1:1:1),更符合居民营养需求。建立的不同牧场及饲养方式下驼乳的溯源模型交叉验证准确率分别为82.7%及95.0%。此外,硬脂酸、棕榈油酸、木焦油酸、豆蔻油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二烯酸、十七烷酸、亚油酸、花生酸、γ-亚麻酸、花生二烯酸、十五烷酸、反亚油酸、二十碳烯酸及二十一烷酸是鉴别牧场来源的关键重要性因子,二十碳五烯酸、二十碳烯酸、十五烷酸、木焦油酸、硬脂酸、棕榈油酸、十三烷酸、十五碳烯酸、十七碳烯酸、花生酸、二十一烷酸、豆蔻油酸及肉豆蔻酸是鉴别不同饲养方式的关键重要性因子。综上,脂肪酸指纹分析法可有效鉴别短距离的双峰驼乳来源,为双峰驼乳近距离的产地溯源及真实性鉴别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暖季型草坪草越冬期枯黄的问题,以沟叶结缕草为材料,利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设计了植物生长调节剂、速效肥与有机肥3因子3水平正交混施试验.与清水对照相比,处理组沟叶结缕草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叶片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提高,且根系活性、叶片抗氧化酶系(SOD、POD、CAT)活性显著增加,叶片丙二醛含量则显著降低.处理组整体上提高了草坪草越冬期的生长及抗冷性能,显著改善了草坪草的冬季景观效果.因子间极差分析表明,主效因子随草坪草生长和抗性指标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表明混施时各因子在保持草坪草冬季良好生长、提高抗性生理功能上所起的作用具有互补性.综合各指标正交分析结果,提出了混施的最优配方,即每升混合液肥中含多效唑、三十烷醇、硫酸钾镁肥、尿素和壳聚糖300mg、2mg、1 500mg、1 000mg和1 000mg,按200mL·m-2叶面喷施,花生饼按90 g·m-2撒施.  相似文献   

15.
生物氢烷工程沼渣用于油菜及菠菜育苗的效果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探究将生物氢烷工程沼渣应用于蔬菜育苗基质生产的可行性,以油菜品种"华绿四号"、菠菜品种"先锋菠菜"为材料,按不同体积比将生物氢烷工程沼渣与土壤或草炭、蛭石和珍珠岩三者混配作为育苗基质,通过穴盘育苗试验研究生物氢烷工程沼渣对基质理化性质和油菜、菠菜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生物氢烷工程沼渣可显著改善基质的容重、总孔隙度、有机质含量、pH值和电导率EC(electronical conductivity)值等理化性质;适宜配比的生物氢烷工程沼渣对幼苗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T6(生物氢烷工程沼渣20%、草炭30%、蛭石25%、珍珠岩25%)的基质配方较为适宜,T6中油菜出苗率显著高于CK3(草炭50%、蛭石25%、珍珠岩25%)(P0.05),提高了14.3%,菠菜出苗率提高了12.4%,幼苗的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显著高于或接近CK3(P0.05),幼苗根冠比和壮苗指数与CK3无显著差异;添加生物氢烷工程沼渣可使幼苗地下部生物量显著升高(P0.05),促进根系生长,使幼苗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分配更加均衡。因此,生物氢烷工程沼渣具有一定的肥效,可部分替代草炭用于叶菜育苗基质生产,但使用前可考虑进行好氧堆肥处理进一步腐熟或与氮肥配施以提高肥效。  相似文献   

16.
石油污染土壤鞘氨醇单胞菌遗传多样性16S rDNA-PCR-DGGE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丽沙  李慧  张颖  王亚菲  徐慧 《土壤学报》2011,48(4):804-812
鞘氨醇单胞菌是降解多环芳烃(PAHs)的重要功能微生物。然而,采用属特异引物直接从PAHs污染土壤中检测鞘氨醇单胞菌进而研究鞘氨醇单胞菌在污染土壤中的多样性、种群结构及其与PAHs污染的关系鲜有报道。本研究自行设计鞘氨醇单胞菌属特异性引物,通过16S rDNA-PCR-DGGE技术对沈抚灌区石油污染土壤鞘氨醇单胞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行设计的鞘氨醇单胞菌属引物732f-982r能够特异、灵敏的从环境样品中检出鞘氨醇单胞菌。当沈抚灌区原位污染土壤的PAHs浓度小于5 mg kg-1时,鞘氨醇单胞菌多样性随着PAH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初始PAHs浓度高的实验室模拟实验土壤,其鞘氨醇单胞菌多样性较低。鞘氨醇单胞菌种群结构受污染土壤总石油烃(TPH)含量的影响,TPH含量接近的土壤,鞘氨醇单胞菌的群落结构较为相似。  相似文献   

17.
超高压处理玉米醇溶蛋白的流变性和热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阐明超高压处理对玉米醇溶蛋白流变行为和热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采用旋转黏度计测定了不同温度条件下超高压处理玉米醇溶蛋白溶液的流变特性参数,应用幂定律拟合了剪切应力(τ)与剪切速率(γ)的关系曲线,建立了黏度(η)和温度(T)的数学模型;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定了超高压处理前后玉米醇溶蛋白的结晶温度(Tc)、熔融温度(Tm)、结晶焓(ΔHm),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后玉米醇溶蛋白溶液逐渐偏离牛顿流体,具有假塑性流体特性。随着压力增大,黏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趋势,当压力为400MPa时,黏度达到最高;随着温度升高,黏度开始下降,当温度为40℃时,黏度降到最低;而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黏度随之下降,但当剪切速率接近100s-1时,黏度变化不明显。超高压处理后玉米醇溶蛋白粉的熔融温度升高,结晶焓减小,DSC热特性曲线变性峰(Tm-Tc)有变宽的趋势。SEM显示超高压处理后部分玉米醇溶蛋白颗粒凝聚成环状或者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18.
高效烷烃降解菌xcz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原油中分离筛选到一株高效烷烃降解菌xcz,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分析等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xcz能以正十八烷为唯一C源生长.在含500mg/l正十八烷为唯一C源的培养基中,培养4011后正十八烷降解率达97.5%.xcz降解正十八烷的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值为7.0.xcz可以降解高浓度原油(2 g/L)中C13~C32的正构烷烃,其中对C13~C24降解率大于80%.  相似文献   

19.
气调包装与1-MCP结合抑制苹果蜡质成分降低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讨红富士苹果在贮藏过程中主要蜡质成分特别是与油腻相关的蜡质成分变化,以及贮藏过程中果实主要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研究了聚氯乙烯袋(PVC)自发气调包装(MAP)与1-甲基环丙烯(1-MCP)结合处理(MAP+1-MCP)对(0±1)℃冷藏过程中红富士苹果蜡质成分和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过程中,对照(不做任何处理)的蜡质总量一直降低,MAP和MAP+1-MCP处理的在贮藏一个月后升高,随后贮藏的过程中降低。所有处理和对照中,二十九烷和二十七烷含量降低,十六烷酸和9,12-十八碳二烯酸含量升高,二十九-10-醇和二十九-10-酮含量先降低再升高。MAP和MAP+1-MCP能够抑制蜡质总量和其他成分相应的变化。MAP和MAP+1-MCP均能延缓果实硬度的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的降解速度,降低固酸比率和失重率,抑制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速率,且可以抑制苹果贮藏后期油腻的发生。无论从对蜡质成分的影响,还是对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来看,MAP+1-MCP的效果优于MAP。PVC气调包装结合1 μL/L1-MCP是较为理想的长时间保鲜红富士苹果的处理方式。研究结果可为生产上科学有效的长期贮藏红富士苹果、解决贮藏后期果实油腻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加工方式对非发酵面团小麦醇溶蛋白致敏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该研究探究了热加工(水煮、烘烤、微波、高温高压)、冷处理(液氮、速冻机速冻)和非热加工(超高静压、辐照、脉冲强光、臭氧和超声波)处理对非发酵面团小麦醇溶蛋白致敏性的影响。利用SDS-PAGE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研究各种加工处理后非发酵面团小麦醇溶蛋白的分子量和致敏性变化。结果表明:200和300 MPa的超高静压处理后,非发酵面团小麦醇溶蛋白的致敏性显著增加(P0.05),均增至125%左右;水煮、微波、高温高压、烘烤、液氮、速冻机处理、超高静压250MPa、辐照(7、13kGy)、臭氧熏蒸、脉冲强光和超声波处理均能显著降低非发酵面团小麦醇溶蛋白的致敏性(P0.05),其中以水煮、高温高压、液氮、臭氧和脉冲强光(PL-1)处理的脱敏效果最显著(P0.01),均降至60%左右。由此可知,加工方式能够显著影响非发酵面团小麦醇溶蛋白的致敏性,可作为食品中过敏原安全控制的有效手段,为脱敏食品的生产提供有效参考。进一步研究需要结合其他体内试验的评估,特别是小麦易敏人群的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