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宁南旱作农区不同施肥模式对苜蓿产草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宁南旱作农区是我国经济比较落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西部大开发以来,该区苜蓿人工草地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如何在干旱条件下提高苜蓿产草量,成为农业生态经济研究的战略课题.通过对苜蓿施肥梯度、施肥模式的试验研究,在宁南地区当年生苜蓿地以过磷酸钙500 kg/hm2,尿素43.48 kg/hm2作为底肥施入效果最佳;多年生苜蓿则以过磷酸钙300 kg/hm2、尿素60 kg/hm2施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试验结果表明,澳大利亚一年生苜蓿品种生长后期(从现蕾期开始)生长发育快、生育期短,虽然植株低矮、匍匐,但对宁南山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生长动态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曲线,Mogul Medic、Santiago Medic和Orion Medic三个品种的生物学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品种,Herald Medic的生物学产量显著高于对照,且品种好,营养价值高.因此,以上4个品种的一年生澳大利亚苜蓿可以作为宁南山区减少水土流失、退耕还林、提高地力、轮作倒茬的优良饲草品种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宁南山区蚕桑生产气候条件分析及其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宁南山区11个气象台站1961-1994年18个气象要素资料,针对影响桑蚕生长发育的气象条件及气象灾害,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筛选出与桑树及桑蚕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气象要素,并提出了宁南山区蚕桑生产区划。  相似文献   

4.
苜蓿是世界上栽培历史最长、栽培面积最广的优良牧草,有"牧草之王"的美称,其不仅产量高,营养价值也很高,所以种植苜蓿的价值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目前,虽然宁南山区种植苜蓿的留床面积和每年的新增面积越来越大,但要真正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还必须执行严格的种植技术。对紫花苜蓿的种植技术要点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5.
针对宁南山区桑苗嫁接成活率低,出圃率低,生产用苗主要靠外调的现状,2008年春,宁夏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蚕桑课题组进行了桑树桑树硬枝扦插育苗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生根剂GGR、ABT、GGR、吲哚丁酸处理桑树硬枝插条,能显著提高桑树硬枝愈合生根率,其中使用吲哚丁酸的愈合生根率达90%以上,解决了宁夏桑树育苗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宁南山区有些农户,利用黄土地挖窖进行贮藏保鲜马铃薯,在良好的贮藏条件下,块茎正常的自然损耗率不超过2%.有的贮藏能手经过一个冬天的贮藏,还能做到"三不一保",即不冻、不烂、不发芽,保持原有纯色.到第2年3-5月份还能卖个好价钱.通过3年来试验与观察,我们总结出一整套适宜于黄土高原上宁南山区马铃薯窑窖贮藏保鲜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7.
宁南山区旱地紫花苜蓿土壤水分及产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杜世平  龙明秀 《草业科学》1999,16(1):12-15,17
对宁南山区旱地紫花苜蓿土壤水分及产量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苜蓿草龄的延长,土壤深层水分亏缺严重草地底层与中层对表层水分具有明显的补偿作用;伏秋降对水冬前土壤蓄水亦有重要作用;产量随草延长呈中间高两头低的态热,6-8年以后草地须及时更新。  相似文献   

8.
李剑楠 《饲料广角》2014,(16):20-24
苜蓿作为畜牧业最重要的牧草之一,在畜牧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其需求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提高苜蓿的产草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苜蓿产草量的相关性状有株高、分枝数、生长速度和再生性能等。加强相关栽培技术、种子的选择、根瘤菌拌种、栽种密度、施肥技术和刈割措施,对提高苜蓿的产草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宁南山区桑苗嫁接成活率低,出圃率低,生产用苗主要靠外调的现状,进行了桑树嵌芽接技术实地试验,总结了技术方法和措施,于2007年春季以陕桑305为接穗,育苗0.2hm2,成活率达93.2%。  相似文献   

10.
农业规模化经营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在传统农业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宜的农业生产函数,根据宁南山区3县的调查数据,对该地区适度的土地规模进行了测度,得到了适度的土地规模并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角洲地区苜蓿晒制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牛建忠  史德宽 《草地学报》1999,7(2):142-149
对占全年产草量50%的第一茬苜蓿进行晾晒楼集试验。结果表明,在当地气候条件下,头茬苜蓿晾晒后应在含水量32%之前或23%以上的早晨搂集,其粗蛋白质含量和叶保存率皆高。喷酒碳酸钾(2%,7kg/hm^2)对加速苜蓿干燥有一定作用,碳酸钾对含水量41.4%以上的苜蓿具有保存粗蛋白质的作用,而含水量在22.6%以下者则无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选择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的4个典型群落,进行群落调查与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测定,探索天然群落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的结构组成、植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该地区的植被恢复提供指导。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组成主要集中在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蔷薇科,这4大科植物在该区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研究区天然群落组成较为简单;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在各立地均有分布,且重要值相对较大,为各个群落的优势种或者亚优势种;植物的生活型中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其次是半灌木,再其次是一、二年生草本植物,灌木植物所占的比例最少;相同坡向不同坡位的群落较为相似;不同立地条件下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大小与各立地的水分条件关系密切。植被盖度、坡度、海拔高度和坡向对多样性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直接影响土壤含水量实现的。土壤含水量是影响植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最为关键的生态因子,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重建的关键性因子。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地区苜蓿收获时期生态气候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牛建忠  史德宽 《草地学报》1998,6(2):139-146
本文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山东省无棣县38年气象资料和苜蓿适宜收获物候期分析,评价该地区苜蓿收获时期的生态气候适宜性。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第一茬苜蓿和第三茬苜蓿刈割晒制干草是完全可以成功的,第二茬苜蓿很难刈割晒制干草。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寒冷干旱地区苜蓿栽培技术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苜蓿是内蒙古寒冷干旱地区重要的牧草之一,在近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治理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缺乏规范的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本文阐述的苜蓿栽培技术模式,是在林西县多年苜蓿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而后又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后形成的。该技术模式着重介绍了在内蒙古寒冷干旱地区建植苜蓿人工草地时需着重考虑的四个方面,即苜蓿品种的选择原则、播种要点、田间管理及收获技术。  相似文献   

15.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天然草地土壤水分调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2,他引:5  
以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天然草地土壤水分为重点,研究封育和未封草地土壤水分的消耗与恢复过程。结果表明:平水年封育草地鲜草产量达5860.7kg/hm2,未封草地鲜草产量仅785.4kg/hm2,植物生长期降水补充量封育草地39.4mm,未封草地29.2mm;在丰水年干物质生产2.65kg/(hm2·mm);平水年1.94kg/(hm2·mm);枯水年仅0.64kg/(hm2·mm)。在未封草地上采用工程整地措施修筑蓄水带和蓄水沟,13年0~500cm土壤含水量为11.3%~13.5%,比对照提高3.0~5.2个百分点,鲜草产量提高5~8倍。采用调控措施集蓄土壤水分是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草地生产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苜蓿是牧草之王,是奶牛的优良饲料,发展奶业,草业必先行,而选育及推广适宜的苜蓿品种尤为重要。本文系统地阐述了苜蓿在奶业、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提出了黑龙江省苜蓿研究和发展的方向,使我省奶业得以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苜蓿不同密度种植生长状况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饲草料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优质饲草料作物高产栽培的研究也在不断加强。环京南地区优质饲草的种植十分缺乏,以合理的密度种植苜蓿可以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量、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对于农区种植饲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绿洲区滴灌施磷对苜蓿地肥力和磷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绿洲区滴灌施磷对苜蓿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土壤肥力变化规律,在石河子绿洲区滴灌苜蓿田设不同的施磷处理,即1次性施180 kg·hm-2磷肥(L1)、1次性施360 kg·hm-2磷肥(H1)、均分3次施180 kg·hm-2磷肥(L2)、均分3次施360 kg·hm-2磷肥(H2)及不施肥(CK),对各处理下苜蓿田土壤肥力和磷素利用效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较CK相比,L2处理可显著提高耕作层平均有机质含量(P<0.05),H1和H2处理可显著提高耕作层平均全磷含量(P<0.05)。各处理均可显著提高耕作层平均速效磷含量(P<0.05)。各处理对平均碱解氮含量及pH值无显著影响。‘新牧2号’苜蓿(Medicago sativa ‘Xingmu No.2’)磷素利用效率最高的为L1和L2处理(F=17.02),‘三得利’(Medicago sativa ‘Sanditi’)为L2处理(F=14.33)。因此,建议绿洲区苜蓿栽培滴灌施磷的最佳模式为均分3次施用180 kg·hm-2磷肥。  相似文献   

19.
人工调控对三江源区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人工干扰对不同禾草混播群落的生产力和稳定性,在三江源区玛沁县,从2006年开始以垂穗披碱草为建群种,选取6个不同的混播组合,设置人工调控(施肥+除杂)和对照(CK)2个处理,研究了维持群落生产稳定性的合理调控措施。结果表明:人工调控下不同混播组合群落总生物量比相应对照分别提高56.36%~188.39%、97.88%~131.74%、93.78%~139.21%、85.78%~141.27%,增幅随生长年限呈线性增加。优良牧草比例比相应对照分别提高90.12%~218.21%、79.80%~293.74%、87.18%~379.74%、140.28%~258.61%、119.52%~222.9%、127.36%~200.46%。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人工调控和品种组合优势综合效应显现,4组分及以上的高矮禾草混播组合的生产性能和群落稳定性显著高于2-3组分混播组合。人工调控下群落组分种比例维持在90%以上,比相应的对照分别提高3.58%~52.75%,群落茎叶比显著低于对应的对照。人工调控(施肥+除杂)能显著提高4组分及以上的禾草混播群落的生产性能,使之维持在一个生产稳定性较高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半干旱区退耕地紫花苜蓿生长特性与土壤水分生态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系统研究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不同立地条件下,20年生紫花苜蓿(Meducagi sativa L.)生长变化特征与土壤水分的消耗与恢复过程。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不同生长阶段生产力差异较大,年生长的6-8月份,即在水热同步条件下,紫花苜蓿形成较高地上生物量,为年生长的盛期,但土壤水分消耗过度,降至年最低点;紫花苜蓿产草量不同生长年限均达极显著差异,在山地、塬地和川地3种立地条件下均呈规律性变化特征,即在生长的4~8年间,3种立地条件下紫花苜蓿均为旺盛生长阶段,第10年土壤含水量降到最低,土壤干层厚度高达300~720 cm,土壤水分严重亏缺;10年后随紫花苜蓿的基本衰败,土壤水分开始缓慢恢复;第15~20年,3种立地类型500 cm土层以上土壤水分可恢复到接近种植前的土壤含水量,而500 cm以下土壤通体干燥化严重,水分恢复极为缓慢,且恢复难度较大。因而,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紫花苜蓿适宜生长年限应为8~10年,第4~8年为苜蓿生长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